人文教育必要性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教育必要性探究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

社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原则。中国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这样的进化过程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一系列变革。在高等教育方面,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变为可能,并且逐渐集结成为一股大趋势。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不大,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高校、高中、初中在校生比例1950年为1:3:100,但在2000年已达到1:4:1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层次类型以及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6年增长率为11.5%,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到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6.9%。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原本被排斥在知识之外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值得肯定的。从以上列举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如下: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大趋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环境,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其次,社会各行业也都处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希望招揽新锐人才,加快发展步伐,成为竞争激战中的胜者,收到更丰厚的效益。从这一点来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都是巨大的。再次,越来越多的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经济条件提高的同时,对教育投入也更加重视,绝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子女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层次的教

育。而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得学生们对专业技能和学历愈发重视。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适应国家、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从我国大学的现状看,大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城市的高等学府密度很大。这不仅反映了上述对人才需求量增加的事实,也体现出大学在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来面对社会,接收学生。大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殿”,它所面向的是大多数人,它的发展也是符合大众化趋势的。另外,现代的大学教育不能再回到古典的大学教育中去。这是因为古典的大学教育是面向少数人,面向贵族子弟的教育,这已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方法,传承其精神,但不意味着我们要退回到彼时的教育模式中去。因此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是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讨论首先要在承认这一现实的基础上进行。

二、大众化趋势下人文素养的流失

需要关注的是,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虽然进入高校深造学习的大学生数量在剧烈增长,但其人文素养却没有因为受到高等教育而有显著的提高,甚至还有流失和倒退的现象。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可举出的此类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很多,如:大学生的书写问题,不仅在美观度上下滑严重,正确率也越来越低;阅读量太少,课堂上“一问三不知”现象时有发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下降;本专业书籍阅读量不足,更不用谈对非专业领域书籍的涉及程度;严重缺乏地理、历史等常识性人文知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知识量令人大跌眼镜;过分沉溺于网络和各类娱乐活动,精神世界逐渐萎靡空虚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社会商业化、市场化对基础性人文教育的冲击。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意识加强,出现了只重实用、重应用的学习心态,也使得大学教育往这一方向趋近。由此导致的教育应试化,在中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学生为了升学考试而忙碌,所学的知识都转化为应试内容,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虽然目前各地都在推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新教材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应试化的大潮下这些尝试所发挥的作用收效甚微,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小学阶段是知识的积累阶段,也是人最具好奇心和活力的阶段,但绝大部分学生在这时却并没有丰富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第二,上文提及的大学普及,受教育人口激增这一现实状况,使得大学的门槛降低,大学之间的生源竞争也更加激

烈。大学为了招揽学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高楼绿地的美化上,对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有所忽视。并且在高考制度之下,招收学生只能看成绩而无法得知其素质修养,也是个中原因。第三,大学生失掉了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虽然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只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但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受教育程度高、学历高的群体,即将进入各个工作岗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一定的素质修养。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疏忽了对自己思维能力的锻炼,懒于思考,从不自省,丧失了独立的精神。第四,在大学教育中,大众化教育和精英化教育的矛盾逐渐激烈。这一点将在下文作具体讨论。

三、大众化与精英化的矛盾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形成于20世纪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现代传媒技术应用得到发展的环境下。由于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较容易受市场或商业化影响,又因为借助传播媒介广泛散布,并为社会群体成员普遍接受,因此大众文化所提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具有普遍性的,并且在功能上具有较大,较广泛的整合作用。可以说大众文化的出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相比较来看,精英文化作为一种高级文化,代表了知识的等级性,是少数人的文化,它以生产者为导向,是生产者审美价值的体现,主要以其人文艺术价值来进行衡量;而大众文化是多数人的文化,是以接受者为导向的,迎合接受者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文化,主要以其商业价值来进行衡量。这样,二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一般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精英文化往往承担着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示范的功能,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者和传播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原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的社会作用受到了挑战,其矛盾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对立以及审美趣味的对抗上。二者的矛盾主要缘于现代化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的普及化。也就是说二者的矛盾产生于社会发展革新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但两种文化的存在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大众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用不用再加点,而且过渡不太自然),古典时期的精英文化是文化等级制的表现,接受精英教育的多是贵族,对于那些连基本生存问题都得不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