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复习重点课件
语言风格与特色
平实自然
语言平实,不加雕琢,自然流畅,有一种 朴素的美感。
精炼传神
用词精炼,传神地表达出桃花源的美丽与 神秘。
含蓄蕴藉
语言含蓄,内蕴丰富,需要仔细品味才能 领悟其深意。
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感觉具象化,如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拟人
将物拟人化,使描写更加生动,如“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简答题:对重要内容进行简要回答
总结词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详细描述
简答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文章中的某个重要内容进行简要回答,如分析文章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作者观点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针对性地回答问 题,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
阅读理解题
总结词
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和作者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文章结构梳理
文章采用记叙文体裁,以时间为序,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 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情节发展,展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图景。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流畅,是古代散文的代 表作之一。
重点段落解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 描写了桃花源的外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桃花林的美丽和神秘。
求这样的社会理想。
批判现实
通过与桃花源的对比,我们可以更 加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 问题,从而进行反思和改进。
培养人性善良
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热情,启示我 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保持善良,尊 重他人,珍惜友情。
与其他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与《乌托邦》比较
两景观的描写,而《乌托邦》则 更注重对社会制度的设想。
桃花源记复习重点课件
CONTENTS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10篇 桃花源记课件
三、主旨情感类 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 答案:本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恬静、 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对战乱及对和平生活 的向往与追求。
四、拓展延伸类 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实 现?为什么?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案: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 的向往。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到 处一片混乱,想要摆脱这种现实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只能是一种空想。作者的这 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 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 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词多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中 先.帝 无创 杂业 树未半而中 中.道间。崩殂
半,一半。
2.闻鸡村犬中相闻.闻有.此人
听到。 听说。
不复出.焉
出去。
3.出皆 出 卷.石出 则.底 酒 无以敌 食国 出.外患者拿出露。出在。国外。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升起。
不敢出.一言以复
说,发出。
4.乃见 乃.渔 不人 知有 ,乃汉.大 ,无 惊论魏于晋是,就竟。然,竟然。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既出,得其船,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
写太
便扶向路,处处志 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
守派人随
之。及郡下,诣太 记号。到了郡城,(他)去拜访太守,
渔人寻找
守,说如此。太守 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
桃花源记复习(26张)ppt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
今— 关联词,“不管”的意 思
义 古— 隔绝,不通音信 遂与外人间隔
今— 隔开,隔断
古—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 不够
林尽水源 古— 溪水发源的地方 今— 指人们饮用的水
古 今 屋舍俨然
古— 整齐的样子 今— 形容很像
异
义 豁然开朗 古— 开阔明亮 今— 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1.具答之: 具 同 俱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动词,作为。 缘:沿着。
鲜美:色彩鲜艳美丽。
之:的。
异:对……感到诧异。
逢:遇到。
穷:尽。什么?
一下子转为明朗;
3.比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悦的样子。
无人问津 没有人去过问、探求。
一、填空: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陶渊明 ,东晋 时 著名诗人。 课文以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为线索,写渔人 发现 、 访问 、 离开 、 寻找 桃花源的情形。 二、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成分。 ( B)见渔人,乃大惊,问(A)所从来,(A)具答之。 (B )便要(A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A )具言所闻,( B)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A)至其家,皆出酒食。( A )停数日,辞去。 A、渔人 B、桃花源人
芳草鲜美
古 今 阡陌交通
古— 色彩鲜艳美丽 今— 食品的味道好 古— 交错相通 今— 指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异 仿佛若有光 义
古— 隐隐约约,见不真切 今— 好像
率妻子邑人
古— 妻子和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桃花源记》复习课ppt课件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 别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帝王有所陈述、请求、 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 序〞,内容多是关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 激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2、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解释划线实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 5、具答之 6、皆叹惋
7、便扶向路 8、诣太守 9、遂迷,不复得路 10、欣然规往 11、后遂无问津者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以下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阳光作业:
A:把没掌握好的知识点整理在笔记本上。 B:复习《短文两篇》。 C、赏析一篇好文章。
回忆
陶渊明,又名 潜 ,
字 元亮,谥号 靖节 、 自号 五柳先生 。东晋 著 名山水田园 诗人。著有 《陶渊明集》 。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5、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舍:1、离开 2、房屋
便舍船。shě 屋舍俨然。shè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 序〞,内容多是关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 激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2、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解释划线实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 5、具答之 6、皆叹惋
7、便扶向路 8、诣太守 9、遂迷,不复得路 10、欣然规往 11、后遂无问津者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以下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阳光作业:
A:把没掌握好的知识点整理在笔记本上。 B:复习《短文两篇》。 C、赏析一篇好文章。
回忆
陶渊明,又名 潜 ,
字 元亮,谥号 靖节 、 自号 五柳先生 。东晋 著 名山水田园 诗人。著有 《陶渊明集》 。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5、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舍:1、离开 2、房屋
便舍船。shě 屋舍俨然。shè
桃花源记复习课(好用)ppt课件
31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 多想像的空间,他以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 源外世事变化,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
4 今天我们应怎样对待陶渊明的这种 政治理想?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 们在苦楚中找到寄托,得以抚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 进取、陶然无为的心思。 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于梦想行 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
C.担忧渔人不能照实反映情况 6.将下边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①(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①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渔人;渔人;桃花源中人;渔人;②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
35
D
7.文段中“问今是何世……皆叹惋。〞两句话的“问者、不知者、叹惋者〞分别是(
10
发现桃源
再寻桃花源
访问桃源
分开桃 源
11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
。本文以
为线索,按
顺序,记叙了渔人
桃的源愉的快行、愿迹序望文。
的武过陵程渔,人描进画出了一个
分开桃源
发现桃源 再寻桃源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宽广人民
、
、
的理想社会,反映了
时间 访问桃源
12
文章主旨
作者经过虚拟一个安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画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 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 民厌恶战争的心情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 多想像的空间,他以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 源外世事变化,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
4 今天我们应怎样对待陶渊明的这种 政治理想?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 们在苦楚中找到寄托,得以抚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 进取、陶然无为的心思。 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于梦想行 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
C.担忧渔人不能照实反映情况 6.将下边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①(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①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渔人;渔人;桃花源中人;渔人;②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
35
D
7.文段中“问今是何世……皆叹惋。〞两句话的“问者、不知者、叹惋者〞分别是(
10
发现桃源
再寻桃花源
访问桃源
分开桃 源
11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
。本文以
为线索,按
顺序,记叙了渔人
桃的源愉的快行、愿迹序望文。
的武过陵程渔,人描进画出了一个
分开桃源
发现桃源 再寻桃源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宽广人民
、
、
的理想社会,反映了
时间 访问桃源
12
文章主旨
作者经过虚拟一个安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画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 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 民厌恶战争的心情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
•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 (文章主题 写作目的)
• 寄托自己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和平安宁、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社会 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写作特色 • 1、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 文章详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和淳朴民风,略写故
事的开头和结尾,抒发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 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社会生活的向往。详略得 当,突出主题。
• 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好像真实可信。 开篇以一个打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 头交代时间、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 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 真实人物,这便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以后,通过《桃花源记》美化 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那么《桃花源记》美在何处 呢?
• ①:美在自然环境。美在桃花,美在流水,美在有一 点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什么是隐隐约 约的呢?美就美在扑朔迷离,美就美在别有洞天的神 秘感。
• ②:美在安静自足。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生活安 康、心情舒畅,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③:美在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益的争夺, 人际关系很和谐。外人来了,家家户户热情招待。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1、写作顺序 • 2、线索 • 3、主题(桃花源的特点) • 4、写作手法 • 5、序,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 踪为线索。
2、 文章思路:
(1) 发现桃林
(2) (3)
进入桃源 拜访桃源
(4) 离开桃源
(5) 寻找桃源
•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 2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文章主题 写作目的)
• 寄托自己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和平安宁、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活的追求,对黑暗社会 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写作特色 • 1、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 文章详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和淳朴民风,略写故
事的开头和结尾,抒发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 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社会生活的向往。详略得 当,突出主题。
• 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好像真实可信。 开篇以一个打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 头交代时间、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 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 真实人物,这便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以后,通过《桃花源记》美化 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那么《桃花源记》美在何处 呢?
• ①:美在自然环境。美在桃花,美在流水,美在有一 点神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什么是隐隐约 约的呢?美就美在扑朔迷离,美就美在别有洞天的神 秘感。
• ②:美在安静自足。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生活安 康、心情舒畅,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③:美在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利益的争夺, 人际关系很和谐。外人来了,家家户户热情招待。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1、写作顺序 • 2、线索 • 3、主题(桃花源的特点) • 4、写作手法 • 5、序,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 踪为线索。
2、 文章思路:
(1) 发现桃林
(2) (3)
进入桃源 拜访桃源
(4) 离开桃源
(5) 寻找桃源
•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 2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ppt课件(58张)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 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 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 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 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进 离 现 入 开 桃花源 和平安宁 怡然自得 安居乐业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曾 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奇”在 哪里?
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 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循,沿着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从前的,旧的
至
像这样 终于
动词,做标志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问路、寻访。津:渡口 不久 计划前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 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 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 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 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人从 因 才 但 称此 “ 智 由 其过 不 却 于 为起 为 难 当 “了 五 以 时 靖田 斗 施 社 节园 米 展 会 先式 折 。 动 生的 腰 他 荡 ”隐 ” 曾 不 。居 , 做 安 生弃过, 活官小他 。回官空 后乡,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一一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中人)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皆 出 酒 食 。 停 数 日 , 辞 去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
参考译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出现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视线)由狭窄幽暗
4.渔人甚异之 异: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5.欲穷其林 穷: 尽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仿佛: 才: 豁然: 俨然: 阡陌: 交通: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14.咸来问讯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悉:全,都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然:快乐的样子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9、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黄发:借指老年人 两个借代 垂髫:借指儿童
四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全、都) 缘=扶 (沿着、顺着) 要=延 (邀请) 乃=遂 (于是,就)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桃 花 源陶 记渊
明
全国有许多叫作“桃花源”的地方——
庐
山
“
桃
花
源
”
湖
南
桃
源
县
“
桃
安徽歙【shè】县的“桃花源”
花
源
”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还是人 们对某地美好风光的赞誉“世外桃源”, 都有着同一个出处——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 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 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渔人)便离开小船,从小口 进入。起初时,洞口很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 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满院春色尚留香 望君珍惜韶华 莫负春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10《桃花源记》课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0篇 桃花源记
目录(安徽·中考 )
知识 拓展
知识
细梳理·教材全解 考情速览 本篇目202X年与《醉翁亭记》以对照的情势进行考查。
细梳理·教材全解 文学文化常识
第10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详解
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3.乃大惊 14.具答之 15.便要还家 16.咸来问讯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 具: 要: 咸: 妻子: 绝境: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3.乃大惊 14.具答之 15.便要还家 16.咸来问讯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延: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8.遂与外人间隔
19.乃不知有汉 20.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皆叹惋 2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 于是、就 间隔: 隔绝、不通音讯
乃: 竟然,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 对、向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邀请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24.不足为外人道也 25.便扶向路
26.处处志之 27.及郡下 28.诣太守
不足: 扶: 向: 志: 及: 诣: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24.不足为外人道也 25.便扶向路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详解
39.欣然:高兴的样子。 40.规:打算,计划。 41.未果:没有实现。 42.寻:随即,不久。 43.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0篇 桃花源记
目录(安徽·中考 )
知识 拓展
知识
细梳理·教材全解 考情速览 本篇目202X年与《醉翁亭记》以对照的情势进行考查。
细梳理·教材全解 文学文化常识
第10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详解
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3.乃大惊 14.具答之 15.便要还家 16.咸来问讯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 具: 要: 咸: 妻子: 绝境: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3.乃大惊 14.具答之 15.便要还家 16.咸来问讯 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延: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8.遂与外人间隔
19.乃不知有汉 20.无论魏晋 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2.皆叹惋 2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 于是、就 间隔: 隔绝、不通音讯
乃: 竟然,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 对、向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邀请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24.不足为外人道也 25.便扶向路
26.处处志之 27.及郡下 28.诣太守
不足: 扶: 向: 志: 及: 诣:
全突破·归纳探究 字词释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24.不足为外人道也 25.便扶向路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详解
39.欣然:高兴的样子。 40.规:打算,计划。 41.未果:没有实现。 42.寻:随即,不久。 43.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初极狭,才通人。 5.初极狭,才通人。 初极狭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复行数十步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 ,(一下子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 阔明亮。 阔明亮。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旷 (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 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 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 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渔人出桃源时, 处处志之” 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 讨论并归纳: 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 .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怎么评价? 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 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 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 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 好做铺垫。 好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3.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问今是何世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 他们) 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 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5.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语云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 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便要还家 (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 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 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 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色彩)鲜艳美丽。 5、鲜美 (古)(色彩)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食物味道好。 (古)不值得。 不值得。 6、不足 不充分,不够。 (今)不充分,不够。 (二)通假字:“要”通“邀”,读 通假字: yāo”,邀请。 “yāo”,邀请。
(三)一词多义 捕鱼为 1、为: 捕鱼为业 不足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作 对,向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 犬相闻。 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各复延至其家,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 .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 自乐。 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8.闻之,欣然规往。 18.闻之,欣然规往。 闻之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未果 没有实现, 不久就病死了。 从此以后, 没有实现 , 不久就病死了 。 从此以后 , 就不 再有探访(桃花源) 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文体:记 *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
朝代:东晋 东晋 *文章主题: 通过对“桃源”的叙写, 通过对“桃源”的叙写,寄托了作 者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安静祥和的 者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理想社会的追求。 理想社会的追求。
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 陶渊明 , 字 元亮 ,名 潜 ,世 称 靖节先生 ,自号 五柳先生 , 浔阳柴桑人。 东晋 时期) 浔阳柴桑人。___ (时期)伟大诗 田园 诗体,是我 他开创了____ 诗体, 人,他开创了____ 田园 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 诗人, 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___ 诗人,代表 归去来兮辞 》 作有《 作有《 《五柳先生传》《 饮酒 》等。 本文选自《 本文选自《 陶渊明集 》。
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落英缤纷: 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 丽情景。 丽情景。 鸡犬相闻: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 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 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 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寻找 不久 标记 做标记 具 咸 皆 都
感到诧异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语句翻译练习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溪行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 路程的远近。 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通达, 村落间) 田间小路交错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 的声音。 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其中往来种作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 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二、语法知识总结
(一)古今异义: 交错相通。 ( 1、交通: 古)交错相通。 指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今)指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妻子儿女。 ( 2、妻子: 古)妻子儿女。 指男人的配偶。 (今)指男人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3、绝境: 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 (古)不要说。 4、无论: 关联词, 不管”之义。 (今)关联词,“不管”之义。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走 到林子的尽头。 到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渔人)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在 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 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 隐约约好像处志之.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 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 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 1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1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复得路。 复得路。 大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 大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 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 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 不得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不得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