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概论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体所致病 进行预防或治疗
化疗药: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合成 5 影响叶酸代谢
三、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细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的现象。
讲授内容
一、概念与术语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防治 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抑菌药:暂时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例:四环素 磺胺类
杀菌药: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青霉素类 氨基苷类 喹诺酮类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 部分合成抗生素(氨苄青霉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 磺胺类药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
种细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敏感
耐药
多重耐药性(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多 种治疗药物发生的耐药性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 霉素、红霉素的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3、细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复习思考题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细菌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例:四环素(G+、G-、其它)
非细胞型
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病
细 放支 螺衣 立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课件
窄谱类: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 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如青 霉素G、异烟肼等。
4. 抑菌药、杀菌药: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均大于MIC基础上
浓度依赖性 作用随血药浓度增高而增强,当大于MIC8—10倍时,活性最强;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 (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 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第二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 孢烷酸(7-ACA)。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 胞壁的生物合成。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 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 破裂、死亡。其 作用靶位 是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 2.激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 促进菌体裂解死亡。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 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4. 抑菌药、杀菌药:
5. MIC、MBC:
6.抗菌后效应(PAE):指停用抗菌药物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7.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均大于MIC基础上
浓度依赖性 作用随血药浓度增高而增强,当大于MIC8—10倍时,活性最强;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 (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 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第二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β-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 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 孢烷酸(7-ACA)。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 胞壁的生物合成。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 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 破裂、死亡。其 作用靶位 是青霉素结合蛋 白(PBPs)。 2.激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 促进菌体裂解死亡。
④产生靶位酶代谢拮抗物(对药物有拮抗
4.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大肠杆菌、金葡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由运输子、 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组成)而加快药 物外排。如四环素类、氯霉素、氟喹 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
耐药基因的转移: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 变而产生,并能垂直传递给子代。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ppt课件
按新分类法可分四代。预计这类药物在将来可能
冲击目前占统治地位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
类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抗菌药。
O
R6
COOH
R7
N
R
基本结构
ppt课件
10
第一代
1962年 萘啶酸 仅对G-菌中等
1973年 吡哌酸
OO
N
OH
NNN HN
吡哌酸
ppt课件
仅用于尿路、 肠道感染
11
第二代
20世纪80年代
➢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的生 长和繁殖而不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 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抑制细菌的生长, 并能将其杀灭的药物。
➢ 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 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ppt课件
6
不良反应更小,但价格 较贵
ppt课件
14
【抗菌机制】 ➢ 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而影响DNA的合成。
DNA回旋酶
切断后侧双链
(—)
在前侧封闭切口
(—)
正超螺旋DNA
Quinolones
负超螺旋DNA
喹诺酮类抑制 DNA 回旋酶切口活性与封口活性。
ppt课件
15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 环丙沙星、加替沙星、 氧氟沙星为首选;环丙沙星是铜绿假单胞菌 性尿道炎首选。 2.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与万古霉素合用 首选治疗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3.肠道感染与伤寒
响核酸的生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ppt课件
20
2、抗菌增效剂TMP
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胺(TMP)协同抑菌机制
抗病原微生物药概论-PPT幻灯片
难点:
各类抗菌药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产生机制。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概述
抑制或杀灭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病原体
耐药性
药动学
致病作用
机体
抗病力 药物、病原体及机体的相互作用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习指南
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后续各类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学习打下基 础。
要求:
1.掌握抗病原微生物药的概念及常用术语。 2.掌握抗菌药抗菌作用机制。 3.掌握抗菌药耐药性产生机制。 4.熟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习指南
重点:
1.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概念及常用术语。 2.抗菌药抗菌作用机制。 3.抗菌药耐药性产生机制。
1.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2.产生灭活酶。 3.改变靶位结构。 4.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抗菌药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核蛋白体循环及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药理学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 性降低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PPT课件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No (一)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的概念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 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耐药性的分类: 固有耐药性:
Image 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
大多由质粒介导,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
抑制DNA、RNA的合成
如:喹诺酮类 —(-)DNA回旋酶 RFP —(-)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4.抑制蛋白的合成
氨基苷类
蛋白质合成全过程抑制药
四环素类
30S 亚基抑制药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50S 亚基抑制药
大环内酯类
︱
抑
制
细
菌
蛋 白
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
质
合
成
︱
氨基苷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结构改变造成的耐药。 (2)增加靶蛋白数量 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 (3)生成耐药靶蛋白 如:金葡菌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导致耐药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内 如:细菌对-内酰胺类、四环素的耐药
4.改变代谢途径 如:耐磺胺药的细菌自身产生PABA /直接利用叶酸转化为二氢叶酸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不仅对细菌有作用,而且对衣原体、 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抑制作用。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是指抗菌药抑制/杀灭细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抑菌的生繁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既能抑菌,又能灭菌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 殖作用,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药 物。
需换药维持 疗效
5. 耐药性:
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 性降低
6. 抗生素后效应:
撤出抗菌药物后,病原体生长仍受到持续 抑制的效应。
可延长用药间隔时 间,疗效不变
针锋相对 屡战屡败
• (2)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 -内酰胺类 – 氨基苷类 – 大环内酯类 – 林可霉素类 – 四环素类 – 氯霉素类 – 磺胺类 – 喹诺酮类等
• (3)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 抗革兰氏阳性菌类 – 抗革兰氏阴性菌类 – 广谱抗菌药物 – 抗结核药物 – 抗真菌药物 – 抗病毒药物
三、抗菌作用机制
影响叶酸 SN、TMP
细胞膜 细胞浆 细胞壁
影响细胞壁合成
青 头 杆 万 磷
影响DNA合成 喹诺酮类
影响RNA合成 利福平
影响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 四环素 氯、红霉素
常见不良反应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氨基苷类) 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氯霉素、磺胺类) 对泌尿系统的毒性(磺胺类、氨基糖苷类)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大环内酯类) 过敏反应(青霉素类、磺胺类)
此起彼伏 屡败屡战
近百年,抗菌药物的诞生及应用使人类 在对病原体的作战中成了胜利者。
病原体“适者生存,以变应变” 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严重
回到抗菌药物出现之前的黑暗时代
抗菌药物的分类
• (1) 根据来源分类:
– 天然产物 分别由细菌、真菌、高等植物、 动物等产生的抗菌药物。
– 有机化学合成与半合成抗菌药物。 – 生物工程途径获得的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 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机体
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药物
抗菌作用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
机体、药物和病原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抗微生物 药
抗生素
抗菌 活性
抗菌谱 耐药性 抗菌后 效应
一、基本概念
抗微生物药:指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 物,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撑饿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如青霉素) 死
死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苷、大环内酯类) 4.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 抑制DNA合成(如喹诺酮类) 长不大
—— 抑制mRNA合成 (如利福平)
—— 抗叶酸代谢(如磺胺类)
断子绝孙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影响细胞膜 多粘菌素 两性霉素
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化学治疗(化疗) :用于体内抗微生物、 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癌药
1.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和 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2. 抗菌谱: 窄谱:如异烟肼 广谱:如四环素、氯霉素
3. 抗菌活性: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MBC-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