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

三、抗微生物药物主要作用机制

四、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1、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由DNA突变所致,包括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由于细胞壁的渗透性改变,膜的屏障作用、由特异性蛋白所构成

的水通道缺乏、缺少转运系统或细菌内主动外排系统增强等。

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如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而失活。

菌体内靶位结构改变:如链霉素耐药菌株的核蛋白体30s亚基上链霉素受体P10蛋白质发生了构象变化,使链霉素不能与之结合而产生耐药。

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如细菌对磺胺类的耐药,可由于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增多,或者改变了对代谢物的需要等途径所致。

四、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1、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应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征、适应症、不良反应特点。

给药个体化。

应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剂量足,疗程够)

2、运用PK/PD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时间依赖性(或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而非浓度依赖。一般此类药物无明显抗菌后效应。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部分大环内酯类、两性霉素等。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不密切。

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新生儿肝药酶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女性妊娠期,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四、严格控制抗微生物药物的预防用药

五、防止和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六、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联合用药中的相互作用

Ⅰ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类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林可、氯霉素、大环内酯

Ⅳ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增强:Ⅰ类+Ⅱ类青霉素类+链霉素(庆大霉素)

拮抗:Ⅰ类+Ⅲ类青霉素类+氯霉素(四环素)

无关:

相加:

作用机制相同同一类药物,可能疗效不增强,增加毒性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竞争同一靶位,拮抗作用

习题:

1、简述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简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