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_侯荣华_第一章导论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cf964ef121dd36a22d82d9.png)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绪论——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了解什么是经济学,掌握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内容及方法,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引起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经济学的方法;什么是经济?古汉语中“经济”是单音节词,如“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经济”的本义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之意.日常用语中,“经济"有以下几重含意:一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二是指个人生活用度。
三是指节约,亦即用较少的人财物时获得较多的成果。
宏观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一词,由希腊文o’ikos(家产)和n’emein(管理)合成oikonomia演变来的,其原意是家产管理。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
许多人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赚钱的学问,这是一种误解。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一、稀缺性指物品与需求相比在数量上的不足。
1.稀缺性是相对的。
—-相对人类的欲望而言.2.稀缺性是绝对的。
--指存在的普遍性。
3.只有经济物品才具有稀缺性。
物品分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取用物品(自由财货,Free goods):指0点价格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物品.例如:空气、阳光、海水、废烟等。
经济物品(经济财货,Economics goods)—-指0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商品或劳务。
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空气→氧气;二、选择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某些欲望的决策,也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社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1、选择的主体—-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2、选择的客体——资源;3、选择的目的——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4、选择的代价-—机会成本5、选择的过程——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选择即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西方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 导论
![《西方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 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ec0940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b.png)
第一章引论一、教学目的本章讲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总体概括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了解什么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它企图解决什么问题,并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应持怎样的态度去研究西方经济学。
使学生不仅对西方经济学有梗概了解,而且能够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西方经济学整个学习过程中。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的特性,分析方法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的分析理解四﹑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五、教学安排本章安排2个学时六﹑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在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分析中展开教学,特别针对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无现实意义等模糊认识,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方面属性入手,引申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讲授分析。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例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由此导致两大理论体系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立或互补)?从西方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了解中如何体会认识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应发生的变化?这一章从整体上概括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方法及为什么研究西方经济学?如何研究西方经济学等。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什么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它研究经济活动的什么内容?企图解决什么问题?所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什么特点?同时要明确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在学习和研究中应持怎样的态度(或者说应确立怎样的指导思想)。
(二)授课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总结起来至少包括三种领域的文献: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总结。
如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强调:完整的研究体系而非一个具体操作方法。
特点:偏重于纯粹的管理技术。
第二:对某一领域(部门)专题研究成果。
如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特点:仅涉及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技术分析较上一类少,经济理论成分较上一类多些。
最新电大4026 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
![最新电大4026 西方经济学(本)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7b0489d960590c69ec376bb.png)
《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考察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否注意了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复习指导适用于重庆电大成人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统设必修课《西方经济学》。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侯荣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2007年1月第1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西方经济学》(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实施细则。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以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问题。
6.试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单项选择(20%)、多项选择(15%)、判断正误(10%)、简要回答(20%)、计算(15%)、论述题(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导论一、重点掌握1.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一般掌握1.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供求理论一、重点名词均衡价格需求收入弹性机会成本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二、重点掌握1.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
2.均衡价格和供求规律。
3.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三、一般掌握1.蛛网理论及其应用。
2.供给价格弹性。
第三章效用理论一、重点掌握1.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及消费者均衡。
2.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二、掌握1.总效用、边际效用及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一、重点名词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扩展线二、重点掌握1.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特征。
2.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及生产扩展线。
2024版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图文[1]
![2024版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图文[1]](https://img.taocdn.com/s3/m/2fdbcb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3.png)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市场需求与供给理论 •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生产者行为理论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政策 • 总结回顾与拓展思考
2
01 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2024/1/28
3
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 学。
2024/1/28
22
05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政策
2024/1/28
23
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表现 市场中买方和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 致,导致市场交易效率降低。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 业公开重要信息,以便消费者做出更 明智的决策。
2024/1/28
发展中介机构
2024/1/28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 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 的。
效用最大化条件
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 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 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来自14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无差异曲线概念
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 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与融合
分析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以及传统产业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 现转型升级。
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4/1/28
气候变化与绿色经济发展
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绿色经济发展应对气 候变化挑战。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09749044afe04a1b171dec1.png)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最近一个月都在看薛治龙先生编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书本分十六章,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对每一章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章:导论。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市场经济体系运动规律的科学。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西方经济学的源流,“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伴随着人类交往和社会经济生活由地域的、国家的到世界范围的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即人类对社会经济生活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重商主义只看到了贸易会带来财富,这是对商品经济的表面认识。
重农主义则看到了财富的形成和增长依赖于市场体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系统运作。
这表明人类的认识已初步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内部结构。
斯密强调了一切部门的劳动和生产都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以及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和财富的分配。
边际效用学派强调了消费者需要的物品、愿意支付货币购买的物品才是财富,即强调了社会财富形成的消费环节……马歇尔对前人的理论做了总结,基本上完成了对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认识。
自主运动的市场经济体系尽管给人类带来了财富和繁荣,但它也是有缺陷的,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人类建立了一套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以测量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并通过政府对其进行调节,以尽可能驯服它,达到经济生活稳定增长的目标。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努力要做的事情……宏观经济学正在发展,还没有最终完成,但人类的认识总有一天会完成它的。
”――薛治龙《现代西方经济学》27页。
以上的总结简单明了的概括了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总体上说,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考察市场经济系统各个要素及构成环节的微观结构,说明市场系统是如何构成和自发运作的,以及运作效率。
宏观经济学从总体上考察市场系统的运作质量、波动原因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以尽量保障市场经济系统稳定运作和国民财富的稳定增长。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无穷而言,人们可利用的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有限的或稀缺的。
00139 西方经济学
![00139 西方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f58e0d10a76e58fafab00381.png)
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第一节微观经济学概览图2-1二、需求的表示(c)第二是消费者的偏好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二)供给的表示。
这叫求大于供。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公式:算,还是某一点微小的变化的计算计算公式:(三)需求交叉弹性性。
需求交叉弹性的公式:现在还是举例子说牛肉和羊肉,这两种商品之间是一化,二者之间的百分比。
公式:(二)供给弹性的分类但是小于无穷。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这个图告诉我们,消费者承担的税收大小取决于消费 的两种商品,则该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Q1和Q2应该满足如下条件:假定,每一块钱带给我的效用是二,如果我手中有十P86-P87就是具体介绍了这个公式,反映消费者均衡。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那么就又要增加对第一商品的消费。
那么把这些点不断的连起来就是一条需求曲线.表3-2 张明对巧克力的需求表7 33 -1 2 -现了在那个不同的价格条件下满足程度最大。
就是说消费者要根据不同的价格和不同的收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来使自己总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一种商品时,或是购买第一种商品,那第二种商品为零。
那如所有货币购买第二种商品时,最大可以购买的量是:预算约束线与横轴的交点B决定第一种商品的数量为第四节消费者均衡两条线在E点上相切,在切点时,消费者在既定条件下,能实现最大的满足,其公式为: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替代效应完全不能替代需求量变化,图)既是出资者,而从经营者角度追求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
或者是造成自己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生产是把各种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
企业或者厂商厂投入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劳动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以体力和脑数。
即:Q=(L ,K ,N ,…)Q 是产出,L 是劳动,K 是资本,N 是表示土地。
西方经济学1导论1
![西方经济学1导论1](https://img.taocdn.com/s3/m/06ca0df6fab069dc502201b5.png)
一、经济学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假设
• 【例1】资源在粮食与服装生产之间的配置有效率 吗? • 一个社会利用现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粮食与服 装两种产品,当前的产量如下: • 粮食:100万吨 • 服装:200万件 • 当前的资源配置有效率吗?
一、经济学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假设
• 检验方法: • 如果再多生产1万吨粮食,看对服装的生产有 何影响: • 结果1: • 粮食:100+1万吨 • →有效率 • 结果2: • 粮食:100+1万吨 • →无效率 服装:190万件
导论
• 冷战结束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 失衡、贫富对立、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停滞等 仍然是各国所面临的难题。 • 透过上述各种表面现象,人类经济问题的根 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 矛盾。 • 因此,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 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经济学正是为解决 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一、经济学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假设
• 关键词3:效率(efficiency) • 经济学中的效率通常也称为资源配置效率, 是指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种资 源配置方式如果不再有可能改进任何人的境况, 那么该项资源的配置方式就是有效率的。 •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Pareto)提出来的,因此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 ( Pareto efficiency)。
一、经济学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假设
• 2、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2)完全信息假设 • 消费者及生产者可以免费并及时获利各种准 确的市场信息。及时对价格信息进行反应,实现 其行为的最优化。 • (3)市场出清假设 • 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 1、稀缺导致选择 •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必须对现有的资源 的使用去向做出选择。 • 选择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在不同的可供选 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
2024年西方经济学,全集
![2024年西方经济学,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af663a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4.png)
西方经济学,全集西方经济学全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剖析第一章:导论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其全集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
本书旨在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及其决策规律。
本章将详细介绍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核心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剖析微观经济学的应用。
第三章: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现象,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问题。
本章将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国民收入核算、总需求与总供给、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同时结合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金融国际贸易与金融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国际分工、贸易政策、汇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
本章将详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体系等内容,并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五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包括就业、失业、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本章将阐述劳动需求与供给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等问题,并探讨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干预促进就业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六章: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研究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现象,涉及市场进入与退出、产品差异化、价格策略等。
本章将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探讨政府如何通过反垄断政策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第七章: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与职能,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公共选择等方面。
本章将详细介绍公共财政、税收政策、政府支出等内容,并探讨政府如何通过公共政策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第八章: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贫困、不平等等问题。
本章将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等,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减少贫困。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各章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各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7e20c72f60ddccdb38a016.png)
专升本《西方经济学》各章知识点汇总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章导论三个大知识块:一、西方经济学得含义1.资源得稀缺性2.资源得配宜(解决三个问题)3.资源得利用4.经济制度二、西方经济学得内容体系1。
微观经济学得主要内容体系、中心理论、分析问题得方法(个量分析)2。
宏观经济学得主要内容体系、中心理论、分析问题得方法(总量分析)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得关系三、西方经济学得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2o实证分析另外,学习本章还得弄明白一点:从意识形态得角度来理解,四方经济学就是颂扬四方经济制度得经济学.第二章价格理论三个大知识块:一、供求规律1.需求理论(5个方而:详见笔记)2.供给理论(5个方面:详见笔记)3.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及数疑就:是怎样决定得、供求泄理)二、价格机制及价格政策1.价格机制①价格机制得含义②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2.价格政策①支持价格(含义、在图形上得表现、优势与弊端)②限制价格(含义、在图形上得表现、优势与弊端)三、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①需求价格弹性得含义②计算(点弹性、呱弹性)③分类④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得因素⑤需求价格弹性得运用(对企业收益得影响、对纳税人得影响)2.需求收入弹性①含义②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大小得不同对商品得分类(生活必须品、奢侈品、低档品)3.需求交叉弹性(知道如何划分互补品、替代品)4.供给价格弹性(知识点与需求价格弹性相似)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共三个大知识块:一、消费者均衡得含义二、基数效用论1。
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得含义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得关系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会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推导需求曲线5 .如何用基数效用论来分析消费者均衡(只需记住两个公式)三、序数效用论1 .无差异曲线(含义、特征、边际替代率及递减规律)2.消费者预算线(含义、移动问题)3.如何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预算线分析消费者均衡(均衡点得表示)4.消费者均衡点得变动(收入一一消费扩展线、价格一一消费者扩展线及会用此线推导需求曲线)5.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含义、图形说明、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得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曲线)第四章生产理论三个大知识块:一、生产者均衡得含义二、短期生产1.划分短期与长期得标准2.生产函数3.总产呈:、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三者得含义及曲线特征(边际报酬递减规律)4.上述三个量得关系及合理得投入区域(重点就是理解三者得关系图)三、长期生产理论1 .等产疑线(含义、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及递减规律)2.等成本线(含义、移动问题)3.如何用等产疑线与等成本线分析消费者均衡(均衡点得表示、生产扩展线)4.规模收益问题(三个)5.内、外在在经济及内、外在不经济第五章成本理论四个大知识块:一、成本得相关基本概念1.显、隐成本(会计成本)2.机会成本(重点)3.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二、短期成本理论1.各个短期成本变量(7个)得含义2。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及答案(全)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及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42912cf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2.png)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及答案(全)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本复习指导共分四大部分: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二、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三、复习应考重点范围辅导四、试点考试综合练习题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一)考核对象: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开放教育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专业参加考试试点改革的学生,我校本次为会计本科专业的同学。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实行双及格制。
(三)考核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本考核说明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本课程使用的文字主教材是由侯荣华教授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方经济学》(本科);辅助教材是由刘臣副教授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方经济学导学》(本科)。
(四)题型、分值及答题要求:本课程采用四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连线题。
1.单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回答这一问题时要求准确无误。
(比重40%,20题,每题2分,计40分)2.多项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经济学重点理论的掌握程度。
回答这一问题时要求准确无误。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比重20%,5题,每题4分,计20分)3.判断分析题: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比重20%,10题,每题2分,计20分)4.概念连线题:检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比重10%,10题,每题2分,计20分)(五)答题时限及考试形式本课程答题时限为6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六)考试应注意的问题1、试题不留空白,每题必答。
2、复习选择题时,切忌只记选项的字母。
大家复习时不要只看ABCD那四个字母,一定要复习每个字母里面的内容,因为有时考试虽然表面上看试题是原题,但其实可能ABCD里面的内容已被打乱。
3、做概念连线题时,实际上也是以选择的形式出现,所以大家复习时也要切忌只记选项的字母,而不看具体的内容。
《西方经济学》导论
![《西方经济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c9b19cda69dc5022aaea00b0.png)
个量与总量 局部与一般 静态与动态 经济模型 理性人假定
返回 课间休息 结束放映
例1.均衡价格模型
Qd表示商品的需求量 Qs表示商品的供给量 P表示商品的价格
例2.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Qd=12-2P
Qs=-4+2P
Qd=Qs
P=4,
Qd=Qs=4
个量与总量 局部与一般 静态与动态 经济模型 理性人假定
个量与总量 局部与一般 静态与动态 经济模型 理性人假定
返回 课间休息 结束放映
个量与总量 局部与一般 静态与动态 经济模型 理性人假定
返回 课间休息 结束放映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对象上以资源利用和 资源配置相区别,在方法上则以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 相区别。总量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个量分析 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经济学的演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功用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经济学的演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功用
第四章 第五章
经济学的产生 机会成本 经济体制 宏观与微观 实证与规范
返回 课间休息 结束放映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A B C D E F
X 0
经济学的产生 机会成本 经济体制 宏观与微观 实证与规范
返回 课间休息 结束放映
美国经济学家里普赛和斯泰纳在他们所 编的《经济学》中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的 问题,除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三个问题外,还要研究一国的资源是充分利 用了,还是有一些被闲置,从而造成了浪 费?货币和储蓄的购买力是不变的,还是由 于通货膨胀而下降了?一个社会生产物品的 能力是一直在增长呢,还是仍然没变?他们 认为前三个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后三 个问题则属宏观经济学范畴。由此他们给经 济学下了一个定义:按广泛的定义而言,经 济学涉及一个社会使用它的资源并把生产成 果分配给社会的个人与集团的方式;生产和 分配一直在发生变动的方式;经济体制的效 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概念经济学是指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节约的科学。
(参见教材P3)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参见教材P8)《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参见教材P11)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一般均衡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参见教材P17)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短期的不稳定的均衡。
(参见教材P17)静态分析是指研究经济变量在同一时期内的相互关系,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短期分析。
(参见教材P18)动态分析是指研究经济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期分析,说明长期经济情况并能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及变化动因。
(参见教材P18)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参见教材P18)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参见教材P19)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
(参见教材P19)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
(参见教材P19)二、重难点辅导1.两部门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所谓两部门是指只有家庭和厂商的封闭经济状态(不包括政府和涉外部门)。
商品市场均衡:即厂商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与同一时期家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大体相等;要素市场均衡:即厂商在一定时期内购买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同一时期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大体相等;同时还需要厂商和家庭收支大体平衡。
在上述均衡的过程中,价格是影响商品或要素供求数量的重要因素。
2.经济学的涵义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节约的科学。
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商品市场;如何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厂商面临的是用有限的生产要素生产什么商品能够获得利润最大化;家庭面临的是用有限的收入购买什么商品能够获得效用最大;分配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对象: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特点:考察厂商或家庭的经济行为;用西方经济理论和观点分析研究客体;重点考察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微观经济;突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较多的运用数学分析工具。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对象: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
特点:考察对象是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用资产阶级理论和观点分析考察客体;从整体国民经济角度考察问题;重点考察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侧重实证分析。
6.如何借鉴西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
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
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
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7.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我们的经济理论水平,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
第三,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8.重商主义产生、发展于15—17世纪的西欧大陆。
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马斯·孟。
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主要观点: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源泉,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是开展对外贸易,主张用货币平衡与贸易平衡来增加积累或扩大财富。
由于其研究只限于流通领域,不能称其为西方经济学,仅构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史的前史。
9.古典经济学和重农学派产生、发展于16-18世纪的英国与法国。
代表人物:威廉·配弟、亚当·斯密和布阿吉尔贝尔。
代表著作:《赋税论》和《国富论》。
《赋税论》1662年出版,作者:威廉·配弟。
主要观点:在价值论方面,提出价值由劳动决定的思想;在分配理论方面,提出了工资理论为前提,以地租理论为中心,论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在货币理论方面,批判了重商主义禁止货币输出的做法,提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国富论》1776年出版,作者:亚当·斯密。
主要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纠正了其偏见,提出了生产部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提出国家具有保卫本国安全、免受外国侵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居民不受欺辱与压迫,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前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驳斥了重商主义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斯密的理论是及其丰富的,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所以它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0.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发展于18-19世纪。
代表人物:李嘉图、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萨伊则。
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政治经济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人口原理》、《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作者:李嘉图。
主要观点:关于价值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区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论断,纠正了亚当·斯密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会有交换价值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指出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这一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来源之一。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以价值理论为基石,以地租理论为核心,论证了地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论的发展与修正,对发展外贸有重大影响。
《政治经济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1819年出版,作者:西斯蒙第。
主要观点: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中只研究“财富”,而忘记了“人”,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应当是研究人如何依赖政府获得最大程度的物质福利。
其贡献在于最早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贫困化、财富分配不公等观点,批判了马尔萨斯得人口论,指出了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所固有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人口原理》,1798年出版,作者:马尔萨斯。
主要观点:提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是造成人口绝对过剩、引起失业、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用所谓的人口理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贫困和失业的真正原因,这是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篡改。
《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出版,作者:萨伊。
主要观点:用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协调”创造出来的,并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以否定古典经济学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理论。
11.折衷主义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剑桥学派)发展于19世纪中叶。
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和阿非里德·马歇尔。
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1848年出版,作者:约翰·穆勒。
其主要观点:一方面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美化、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小解决。
在价值论上,抛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利润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接受了萨伊三要素论点和经济危机原因的观点。
但穆勒仍认为资本主义存在剥削。
是英国流传最广、最有权威的经济学教材,长时间被奉为经济学理论的“圣经”。
《经济学原理》,1890年出版,作者:阿非里德·马歇尔。
除继承约翰?穆勒的折衷主义经济理论外,还吸收了边际效用论,把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产费用理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