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景观。
挑战
占用土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 大。
结论和要点
立体交叉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并为城市增添美丽景观。然而,其设计和施工也面 临一些挑战。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道路交通承载压力也在增加。本课件介绍道路立 体交叉的定义、分类以及设计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定义和背景
立体交叉是指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交通中,通过交叉、分叉、立交桥等工程实现交通流的分离和安 全通行。
立体交叉的分类
天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桥梁方式将两个或多个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地下通道
通过地下车道形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交桥
通过桥梁和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
1 通行安全
确保交叉口车辆和行人的 安全通行。
2 交通效率
3 美观和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 减少拥堵。
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 一,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
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保证交叉设施的稳定性和耐久 性。
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车道、出入口位置和 转弯半径,确保交通流畅。
交通标志
设置明确的标志和标线,指引 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成功的立体交叉设计案例
案例一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交叉口成为 城市的地标建筑。
案例二
合理规划车道和转弯半径,确保 交通顺畅。
案例三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立体交叉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匝道横断面由车 道、路缘带、硬 路肩(紧急停车带) 和防撞墙(防护栏) 组成。采用填土 路堤时,防护栏 设于土路肩上。 匝道横断面组 成如表6-6。
匝道横断面形式单向应采用单幅式断面,双向应采用双幅式断面。 中央分车带困难路段可采用分隔物(钢护栏和混凝土护栏)。机动车 车道宽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见表6-7所列数值。单车道 匝道须设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为2.5m。双幅式断面分车带 应满足最小宽度的要求(表6-8)。
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必须考虑纵坡对实际超高的不利 影响。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 %。合成坡度按下式计算: iH=(i2h+i2Z)1/2 式中:iH--合成坡度(%); ih--超高横坡(%) ih--纵坡(%)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人 口部分的统称。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 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成单车道和多车道。 1.匝道端部出人口设计要点 (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人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受条件限 制的特殊情况下,出入口只能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左侧时,应把左侧 出人口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具体要求按“主线分流合 流处的辅助车道”的设置要求进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人口一 般情况应设在主线行车道右侧,除特殊情况或在相交次要道路且其 出人口交通量较小的条件下才可设置在次要道路左侧。
周围环境和街 适用于宽街道及周围房屋简 道宽度 单可以拆迁 城市街道的艺 因高出地面,对艺术处理要 术处理 求高 原有地下管线 不需要改建 排水 容易解决
施工过程对原 工期短,影响小,甚至可以 有交通的影响 在不封锁交通的情况下施工 经济 工程的养护费用相对较低, 钢材用量小,圬工体积大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04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高效利用空间
详细描述
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通过在不同高度上设置交 叉口,使得四个方向的车辆能够同时进行交汇,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和交通 安全性。
实例二: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缓解交通压力
详细描述
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通常用于高速公路或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通过建 设高架桥将不同方向的车辆进行分流,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和 道路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设计需注重人性化,提供方 便的步行、自行车道等设施,促进绿 色出行。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等。
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设计要素
01
交叉口布局
合理规划交叉口的空间布局,包括 车道数、交通信号灯等。
道路线形
确保道路线形与交通需求相匹配, 减少行驶难度和安全隐患。
03
02
车流组织
优化车流方向和流量分配,提高交 通流畅度。
选型依据
1 2
交通流量与流向
根据不同方向和车流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立体 交叉形式,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道路等级与功能
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特点,选择适合道路功 能的立体交叉形式,以满足交通需求。
3
工程造价与施工难度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立体交叉的工程 造价和施工难度,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 体交叉
• 立体交叉概述 • 立体交叉设计原则与要素 • 立体交叉的选型与规划 •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 立体交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33-9-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JD2
2.52.0Fra bibliotek2.5
JD3
匝道(双向双车道)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型曲线设计。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S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公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R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 2+p2。 JD2到交叉点距离 到交叉点距离=(M+ R2+p2)/sin(θ/2) JD2到JD3距离 距离=2(M+ R2+p2)tan(θ/2) JD3的半径 3按S型曲线设计。 的半径R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1.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A、B型) .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 、 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A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 型 , 右侧时可 采用B型。 采用 型
A型 型 B型 型
(3)确定左转匝道线形 ) 1)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260°) )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 ° 确定半径R 及缓和曲线参数: 确定半径 1及缓和曲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40km/h; 匝道设计速度 ; 半径R 一般值为60m,极限值为 半径 1一般值为 ,极限值为45m(表9.4.4)。 ( ) 缓和曲线参数A≤1.5R为宜,并不小于表 为宜, 缓和曲线参数 为宜 并不小于表9.4.5值。取A=80m。 值 。 圆心位置的确定: 圆心位置的确定:角分线方向 (θ=80°) 内切线长度 T=(R1+p1)/tan(θ/2)-q1 ° 圆心距 M= (R1+p1)/sin(θ/2) 曲线长 L=R1α+Ls1 (α= 260°) = ° E= (R1+p1)/sin(θ/2) +R1 外距
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92.pptx
第3页/共61页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 道上左转改变方向,右侧合流驶入。
特点: 行车安全-消除了左进左出的缺点 绕行最长 跨线构造物多
第4页/共61页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第14页/共61页
Vk
L L0 C
(m/s)
式中 L——车长(m); L0——安全距离(m),一般L0=5~10m; C——制动系数(s2/m),一般C = 0.15~0.30 Vk——一般为40~50km/h。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右转匝道:取中~上限值, 定向式匝道:取上限, 半定向匝道:用中值左右, 环圈式匝道:用下限值
▪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 称为加速车道。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平行式
第32页/共61页
二、变速车道设计 ▪ 1.变速车道的形式:
▪ (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
▪ 特点:车道明确,易于辨认,
▪
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
平行式变速车道端部应设渐变段与正线连接。
2.平面布置: 结构尺寸:
L/S=3; L=5-20m,一般取10m 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收费站前后):L0 L0: 单向付费式:30,50m 双向付费式:25,40m
第13页/共61页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 条件选定。
期望:主线的平均速度
一般:(50%-70%)V主
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五)、匝道的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六)、匝道的横断面设计 1、宽度的确定 2、横坡、超高与加宽的确定 3、超高缓和段的长度 4、超高过度方式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七)、匝道的最小净距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变速车道的设计 1)直接式 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 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其特点是线形平顺 并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车有利,但起点不易 识别。原则上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对加速车 道较短或双车道的变速车道采用直接式。
(2)、四岔立交 a、菱形立交
菱形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b、苜蓿叶形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c、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d、定向型立交 e、半定向型立交 f、环形立交
环形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匝道基本形式 1、右转匝道 2、左转匝道 (1)、直接式
左出左进式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半直接式
右出右进式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左出右进式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右出左进式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三)、匝道的设计速度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四)、匝道的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立交的组成部分 1、跨线构造物 2、正线 3、匝道 4、出口与入口 5、变速车道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课件
立交布局设计还应考虑周边环境和景观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提升城 市形象。
立交线形设计
立交线形设计是指根据交通流向 和道路等级,确定立交各部分的 线形参数,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
立交线形设计应满足车辆行驶的 轨迹和速度要求,避免急转弯和
车道宽度优化
根据交通流量和车型比例,调整车道宽度。
排水系统优化
完善排水设施,防止积水影响交通安全。
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
01
节能设计
使用节能型照明系统,降低能耗。
绿化植被
在立体交叉区域内增加绿化植被, 改善空气质量。
03
02
环保材料
使用环保材料进行施工,减少对环 境的破坏。
雨水收集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
施工图设计
根据详细设计,绘制施工图纸,明确施工要 求和细节。
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城市立交桥:介绍该立交桥的设计理念、结构 特点、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案。
案例二
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析该互通立交在交通组 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案例三
某山区立体交叉设计:探讨在山区地形条件下, 如何实现立体交叉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还应根据交通流量和流向,合理配置信号灯和控制设备,以保证 交通秩序和安全。
04 立体交叉设计的实践与案例
设计实践流程
需求分析
明确立体交叉设计的需求和目标,包括交通 流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制定多个设计方案,并评估 每个方案的优缺点。
详细设计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结构、排 水、照明等方面的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课件
利用地下通道将道路交叉口分隔,提供更安 全的行车环境。
高架道路
通过高架结构将交通流量分离,提供更顺畅 的行车体验。
环形立体交叉
采用环形结构,车辆在环路上绕行,实现无 信号的交通流动。
优点和局限性
1 优点
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2 局限性
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建设道路立体交叉的需要
1 交通流量大
确保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地形和环境的考虑
建设立体交叉需要考虑地形和环境因素,如土壤情况、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确保结构稳固和保护自然环境。
交通安全和警告标志
交通安全标志
在立体交叉中设置明确的交通 标志和警告标志,以指示正确 的行车方向和注意事项。
交警执勤
交警在立体交叉处执勤,维护 交通秩序和安全。
合理设计匝道和出口,减少交叉口阻塞。
3 考虑美学和环境
结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使设计融入周围环境。
基本参数和标准
高度
根据车辆通行的需要,确定 桥梁的高度。
跨度
根据道路宽度和地形条件, 确定桥梁的跨度。
标志和信号
根据交通规则,设计明确的 标志和信号系统。
实例和案例分析
上海外环高速
上海外环高速是一个典型的道 路立体交叉项目。
当道路流量高,且频繁的交叉口导致交通阻塞时,建设立体交叉是必要的。
2 地形复杂
地势起伏或道路走向交错的区域,通过立体交叉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形。
3 安全问题
存在高风险的交通事故黑点,可以通过建设立体交叉来提高交通安全。
设计道路立体交叉的技巧
1 考虑交通流量
根据不同方向的交通流量确定桥梁件
道路立体交叉PPT课件大纲:
道路交叉设计立体交叉设计
23:13:14
3.2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类型的特点
3、部分苜蓿叶型 这种型式是只在部分象限内设置匝道、或
在所有象限内仅设置部分环道的立交。(图 3.2.8,3.2.9) 4、定向型 四岔定向型互通式立交是一种结构最复杂、 行车条件最好的立交,所有左转弯车辆均用 匝道直接进出,转向角小,转弯半径大,路 线短捷,无平交冲突点,也无交织路段。 (图3.2.10,3.2.11,3.2.12)
3.1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2、对右转弯车流,用右转弯匝道连接。有
两种方式: 1)从主线的右侧直接右转弯连接到相交道
路主线的右侧。(图3.1.3(1)) 2)从主线的左侧,通过立交桥构造物,左
转270°实现右转弯。(图3.1.3(2))
23:13:14
3.1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组成和交通组织分析
6)当相交道路均为双向交通时,用定向匝 道组织左转弯,即从一条主线右侧分流后, 匝道连续跨越(或下穿)二条主线,再从另 一主线右侧合流。(图3.1.4(6))。
23:13:14
3.2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类型的特点
一、三岔立交 三岔立交有喇叭型、定向Y型、半定向Y型和
三岔菱型
1、喇叭型
用一个小型匝道和一个外环道来实现左转弯 运行,无冲突点,行车安全。(图3.2.1)
23:13:14
3.2互通式立交的基本类型的特点 7、喇叭型 可用两个三岔喇叭型的组合或一个喇叭与
其它型式组合。(图3.2.20,3.2.21)
23:13:14
3.3互通式立交规划与型式选择
一、设置互通式立交的条件 1、根据高速公路完全控制出入的特点,下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公路上采用平面交叉冲突交通量较大,通过渠化或信号控制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 城市道路规定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达4000辆/小时~6000辆/小时(小汽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
经济条件:经对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安全性分析,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投资比和社会效益等大于设置平面交叉时。
菱形立交
2
三路立交
3
四路立交
4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喇叭形立交:
(三)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组成
入口
出口
02
03
04
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特点: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处。
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
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
特点: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市容影响小,但施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
(一)分离式立交 构成: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上、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式。 特点:立交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道路的车辆不能转弯行驶。 适用:高速道路与铁路或次要道路之间的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
部分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限制时可采用这种类型立交。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类型和优点等方面,对道路立体交叉进行详细介绍。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速度、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
首先,设计应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确保交通通畅。
其次,设计应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缩短通行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
同时,设计也应注重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的安全通行。
最后,设计应通过减少环境影响,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不同的交叉道路类型和需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可以分为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几种类型。
立交桥是最常见的道路立体交叉形式,几条道路在一定高度的桥上交叉。
它通常适用于交通流量大、速度快的主要道路交叉口。
高架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上,利用悬挂在桥梁上的支柱来支撑道路。
它适用于交通流量大、空间有限的区域。
地下隧道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通常通过挖掘地面和建造隧道来实现。
它适用于需要保持地面美观和减少噪音污染的区域。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可以增加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立体交叉可以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离,减少交叉冲突。
同时,它也可以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此外,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然而,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的建设成本较高。
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它需要在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通过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和减少环境影响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
道路交通—立体交叉几何设计
平行式变速车道过渡段的长度主要依据横移一个车道 所需时间的行程,通常按3s计算
直接式变速车道过渡段按边缘斜率控制。驶出端外缘 斜率为1/15-1/20(驶出角接近4-3度);驶入端外缘斜 率为1/30(驶入角接近2度)。
八、集散车道
集散车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应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一致。 集散车道应通过变速车道与直行干道相接。立体交叉范 围内集散车道与直行干道间应用分隔设施或标线分隔。
六、立体交叉间距及匝道口净距
(一)立体交叉间距 (二)匝道口净距
四类:1、进口——出口,2、进口——进口 3、出口——出口,4、出口——进口
七、变速车道设计
(一)变速车道的形式:直接式、平行式
(二)变速车道设计 • 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可与主线车道一致。 • 变速车道的长度包括两部分,即过渡段长度和变速 段长度。 • 变速段长度主要根据车辆性能确定,加速车道和减 速车道长度分别进行计算。若变速道纵坡>2%,还 应进行长度修正。
(二)匝道计算行车速度
三、立体交叉的平面线形
(一)主线平面线形
• 立交主线包括跨线桥(或隧道)和引道,它是相交道路路段 线形的一部分,因此其平面线形标准和平面设计要求与路段 一致。
(二)匝道平面线形
• 在安全前提下,可适当降低行车舒适度,降低线形标准,以 节约城市修建立体交叉的用地,减少建筑拆迁,从而降低工 程总造价。
三、详细测量 四、施工图设计
九、立交桥洞的横断面尺寸
7-7 立体交叉设计步骤与方法
一、收集资料
– 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地形图;了解规划意图,相交道路的中线 位置、断面形式及宽度;拆迁情况资料;土质、土壤及地下 水位资料;地面水的排水出路;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资料等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57
3、 需要沿现在公路两侧铺设管线时,有关部门亦应根据上述原则, 事先与交通部门协调。
第七节-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
END
紫花苜蓿属于豆科多年生优质牧草,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牧草之一,被誉为“牧草之 王”。适应性广泛,喜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气候条件。抗寒性很强,能够忍耐低于-30℃的严寒,有 积雪覆盖时,即使气温达到-40℃也能安全越冬。冬季寒冷少雪的高寒地区(北纬40°以上),由于气 候变化剧烈,春季返青时易遭受倒春寒引起的冻害,因此,这一地区需选用抗寒品种(休眠级1-3), 或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Y互通式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菱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半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直连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 1、高速公路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除在控制出入的地方设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
70
50
35
30
20
回旋线长度(m)
70
60
50
40
35
30
25
第四节-匝道设计
分流鼻处的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曲率半径(m) 主线设计速度 (km/h) 一般值 极限值 一般值 极限值 回旋线参数A(m)
120 100 ≤8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140 120 100
120 100 80
最小值
一般值
3000
3000
29-9-1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9-9-1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29-9-1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授课2021年5月13日3,4节时间题目授课方式课堂授课授课学时 2学时第29讲: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概述;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立体交叉的布置目的与要求:1. 了解立体交叉口的组成及设计步骤;2.掌握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3.掌握立体交叉的布置形式。
重点:1.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2.互通式立体交叉布置形式难点:1.互通式立体交叉布置形式。
授课内容摘要:第9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9.2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9.3 立体交叉的布置参考文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21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213.《道路勘测设计》. 张雨化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教具 PPT 课件课件习题作业:作业第9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9.1 概述——立体交叉的组成立体交叉通常由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以及变速车道等部分组成。
1. 跨线构造物它是立体交叉实现车流空间分离的主体构造物,指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上跨式)或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下穿式)。
它是组成立体交叉的主体,指相交道路(含被交道路)的直行车行道,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引道和立体交叉范围内引道以外的直行路段。
根据相交道路等级,正线可分为主要道路(简称主线),一般道路或次要道路(简称次线)。
它是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供上、下相交道路的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有时也包括匝道与正线或匝道与匝道之间的跨线桥(或地道)。
按其作用可分为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类。
4. 出口与入口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入口。
5. 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行驶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增设的附加车道。
它可分为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两种,出口端为减速车道,入口端为加速车道。
6. 辅助车道第29讲:2学时208 在高速道路立体交叉的分、合流附近,为使匝道与高速道路车道数平衡和保持正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正线外侧设置的附加车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第一节概述立体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相交时,利用“跨线”结构物使其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连接,达到避免车流交叉行驶的目的。
作用: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一、立体交叉的组成(看图片)1、跨线构造物跨线桥(上跨式)和地下通道(下穿式)(工大一区地下通道)2、正线相交道路的直行车道(见图9-1),组成立交的主体。
3、匝道供进出相交道路(正线)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形式多样,大小不一),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入口与出口进、出正线与匝道相连接的部位5、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在正线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
出口前端为减速车道,入口后端为加速车道。
立体交叉范围:从有与正线有不同之处起所包含的全部区域。
二、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区别1、目前公路立交一般附设收费站,两立交的间距较大,形式简单规整,但由于车速高,占地大。
2、城市立交一般不收费,间距小,形式各异,受空间限制多,需解决非机动车及行人问题,排水困难,费用高。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一、按结构物形式分类1、上跨式:用跨线桥跨过相交道路(优缺点?)2、下穿式:用地道(隧道)从相交道路下面穿过二、按交通功能分类分离式互通式1、分离式仅设跨线构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无匝道。
2、互通式立交(1)部分互通式立交(各方向不能完全“互通”)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交。
适用: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安排分期修建时(留好地和接口),高速公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或受地形限制无法采用其它形式时。
代表形式:菱形、苜蓿叶式立交①菱形立交保证直行车流的安全、快速通过。
平面交叉设在次线上,仅需一座桥或地道,占地省,经济。
②部分苜蓿叶式立交根据转向交通量的大小和场地条件设置。
尽可能安排车辆右转,平面交叉安排在次线上。
(2)完全互通式立交所有行车路线均分离交叉,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所有转向车辆均有专用匝道,各方向“互通”。
通常的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型、X形等。
①喇叭形立交——三条路口相交的典型形式经环式匝道右转驶入为A式,驶出为B式。
简单,一座桥,占地少,经济。
②苜蓿叶式立交③子叶式立交与喇叭形相比有不足④Y形立交a——定向Y形小图为三层式b——半定向Y形为快速通过提供了条件,但构造物多,造价高(矛盾的两个方面)⑤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占地面积大、层多桥长,造价高。
(3)环形立交相交道路无法单独设置每个方向各自的转向匝道,共用一个环岛进行交织及分流,该种形式的立交称为环形立交(工大一区)第三节立体交叉形式选择选形的目的:行车效率高,安全舒适,适应设计交通量和设计车速要求,(尺寸大小)满足车辆转弯需要,与环境协调,经济。
一、影响立交选形的因素二、选形基本原则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和远景交通量大小2、与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地形、地质、可用地面积、周围建筑物等);3、近远期相结合(三年就拆不可以,分期修建)4、从实际出发(施工、养护、排水、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工期、造价);5、全面安排,分清主、次要矛盾,平纵指标要求问题;6、选形与定位相结合三、选形步骤与要点1、初定立交的基本形式(1)上跨或下穿?(2)完全互通,部分互通还是交织式?(3)几层?(4)是否考虑非机动车(若考虑,是分行还是混行)及行人?(5)是否收费?选择基本形式(表9一1)2、立交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考虑:行车速度、运行时间、视距、视野范围、服务水平及通行能力,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适当变形、仔细研究,安排总体结构和匝道布置,具体几何形状及尺寸等。
3、立交方案比较产生几个方案,经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或新的组合方案。
(1)综合评价法(2)技术经济比较法(选择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三、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1、设计资料(1)自然资料:测绘立交范围内1:500~1:2000地形图,详细标注建筑物、各种管线的详细信息,地质、水文、土质、气候资料。
最近的国家控制点和水准点。
(2)交通资料:各方向的交通量、交通组成、预测远景交通量,绘制交通流向流量图(图9-22)。
调查非机动车及行人流量等。
(3)道路资料:相交道路的等级、坡度、线形、横断面尺寸、相交角、控制点坐标与标高,路面类型及厚度,净空要求,桥梁设计荷载、计算行车速度等。
(4)排水资料:立交所在区的排水方式要求,现有排水系统的详细资料。
(5)文书资料:设计任务书,建设单位的其它要求(6)其它资料:取土、弃土、材料来原、施工方面的要求及条件,施工场地、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与安全等。
2、设计步骤(1)初拟方案(2)确定比较方案(3)确定推荐方案(4)确定采用方案(5)详细测量(6)施工图设计(技术设计)第四节匝道设计一、匝道的基本形式1、右转匝道2、左转匝道(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优点:匝道短,可适应较高车速缺点:跨线构造物较多,左出、左进都有安全问题(速度差的原因)适用条件:左转交通量大且速度较快时(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①左出右进式较(1)有改进,但仍有左出问题②右出左进式③右出右进式(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图9-18a为基本形式,可根据情况变换形式优点:行车安全,不需跨越构造物,造价低缺点:匝道线形指标差、车速低、占地大根据需要可变化(尽快驶出或驶入)二、匝道的特性右转匝道基本定型,左转砸道变化多端右转匝道的特性:1、对称性(1)自身斜轴对称(2)相互轴对称可以相互组合,多种多样美观的图形2、任何一个方向的左转车辆均可在所有象限内完成左转3、所有方向转弯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1、立交的等级2、计算行车速度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1)满足最佳车速要求车速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决定通行能力设计车速应为接近最大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即最佳车速V kk L L V C+=(m/s ) 式中L ——车长(m );L 0——安全距离(m ),一般L 0=5~10m ; C ——制动系数(s 2/m ),一般C = 0.15~0.30 V k ——一般为40~50km/h 。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右转取中~上限值,定向式取上限,半定向用中值左右,环圈式用下限值 (3)适应出入口行驶状态需要驶出分流端车速应≥(50~60%)主线计算车速;驶入入口处的车速应能保证到加速车道末端车辆能加速到主线计算车速的70%,接近收费站和次要道路的匝道,计算车速可适当降低。
(4)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双向无分隔带的匝道应取相同的计算车速,双向独立可分别取。
3、设计交通量匝道类型计算车速设计交通量决定了匝道的车道数平交或立交是否分期修建……交通量来源:调查、预测4、通行能力(1)匝道的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处的通行能力,取三者较小者。
按以下六种情况计算,并取每种情况的计算值的较小值。
①单车道匝道驶入单向多车道主线(9-23a)V r=1.13V D-154-0.39V f取小值V r=2V D-V f式中:V r——出口或入口的通行能力(pcu/h)V D——主线每一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 /h)V f——主线单向合计交通量(pcu /h)②单车道匝道驶出单向双车道主线(9-23b)V r=1.02V D-317-0.66V f③单车道匝道驶入单向三车道主线(9-23c)V r=V D+120-0.244V fV r=3V D-V f④单车道匝道驶出单向三车道主线(9-23d)V r=2.11V D-203-0.488V f⑤双车道匝道驶入单向三车道主线(9-23f)V r=1.739V D+357-0.499V fV r=3V D-V f⑥双车道匝道驶出单向三车道主线(9-23f)V r=1.76V D+279-0.062V f(2) 交织路段的通行能力例如前面讲过的环形交叉口、部分或全苜蓿叶式立交。
交织段长度 通行能力取决于 行车速度 交织路段的交通量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1、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匝道形式 占地面积 半径的大小影响 造价行车安全 行车舒适一般取:大于“一般”值的半径,受条件限制不得已可取极限值。
对于环圈式匝道,除半径满足要求外,还应有足够的长度保证曲率的缓和过渡,以及上下线的展线要求。
min 57.3HR iα=⋅ H ——上下线要求的最小高差(m ) α ——匝道的转角(o ) i —-匝道的设计纵坡(%)(2)匝道回旋线参数一般匝道均设缓和曲线,且采用回旋线其中:A≤1.5R反向曲线的回旋线参数A应相等,不等时比值不大于1.5。
2、匝道的断面(1)匝道最大纵坡纵坡较大(见表9-7),有非机动车时不大于3%,(2)匝道竖曲线半径3、匝道横断面及其加宽(1)匝道横断面组成: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城市道路不设)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还有中央分隔带(2)匝道圆曲线的加宽值4、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1)超高值当R大于表列数值时可不设超高(2)超高过渡段按前面的方法计算,但应以正线边线不动为匝道超高的旋转轴,并注意线形美观。
(3)超高设置方式与正线相同有缓和曲线,则在其内完成,没有则可直线内2132-,园曲线内1132-,两圆曲线相接时各12范围内完成。
5、匝道的视距(1)停车视距(2)识别视距1.25倍的正线停车视距第五节端部设计端部:匝道与正线连接处的道口(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辅助车道)设计原则:出入顺畅、安全、线形与正线协调,出入口应易于辨认,正线与匝道间相互通视。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1、主线出入口一般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易于识别。
通常设在跨线构造物之前。
若在其后时,应与构造物保持150m以上的距离。
另:主线与匝道分流处,为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的余地,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
二、变速车道设计进出正线的车辆在出入口前后必须变速以适应相应的速度要求,并且不影响正线交通,因此而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加速车道减速车道1、变速车道的形式(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一条附加车道(2)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与匝道相连,形成附加车道减速车道应采用直接式;当加速车道较短或采用双车道变速车道时也应采用直接式。
2、变速车道横断面城市道路可不设右路肩,但应保留路缘带。
3、变速车道的长度变速车道的长度 = 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 + 渐变段长度(1)加减速车道长度起始位置:变到一个车道宽时的位置与车辆分流或合流端之间的距离221226V V L a-= V 1 —— 正线平均车速(km/h )V 2 —— 匝道平均车速(km/h )A —— 汽车平均加(减)速度(m/s 2),加速时取0.8~1.2 m/s 2,减速时取2~3 m/s 2(2)渐变段长度三、辅助车道1、基本车道数一条道路或某一路段,根据交通量和通行能力要求所必须设置的车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