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应用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58

中药应用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58

中药应用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预防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预防对策,为实现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借鉴。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发生的118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表现、给药途径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年龄≥60岁者所占比例为34.75%,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静脉注射给药所占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给药方式,P<0.05;。

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受累居多,分别占42.37%、33.05%,均显著高于累及神经、心血管、呼吸、骨骼肌肉、血液系统所占比例,P<0.05。

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附件及消化系统,且好发于老年人群和静脉给药患者,临床上应充分了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特性、配伍禁忌,谨慎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预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类中药剂型也越来越多,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不少临床研究都证实[2],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各种疾病,常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但是,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是天然无毒的,而在用药过程中忽视了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监测,进而导致了中药不良反应的频繁发生。

为了解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总结相应的预防对策,实现合理用药,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发生的118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57例,年龄13~70岁,平均(54.58±4.9)岁。

1.2 方法搜集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名称、不良反应表现及累及系统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结合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状、特点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结果:总结出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中草药自身的成份,用法用量、原料药的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致使引发不良反应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法,以期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全。

结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注意临床合理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可以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防范措施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ce drug safety information for doctor’s clinical practice,we ne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of adr caused by tcm injections.method:combined with imformation quoted by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re of guangxi zhuang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result:to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of the ingredi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usage and dosage,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 and related solutions,in order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r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conclusion:by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and pay attention to rational clinical use,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s,reduce or avoi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drug adverse reactions;preventive measures中药注射剂(tcmi)是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液及供配置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种类包括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可用于肌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等[1],它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剂型,为中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尹海峰;杨健【摘要】目的: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特点。

方法对该院2011年至2013年医务人员呈报的249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49份ADR报告涉及十大类药品,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多(218例,87.55%),其次是中药制剂(17例,6.83%);ADR发生的男女比例为1:1.18,0~10岁儿童发生ADR比例最高(52例,20.88%);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236例,94.78%);新的ADR有34例,严重ADR有7例,主要涉及抗菌药物;无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发生;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所有ADR均治愈和好转。

结论抗菌药物应是不良反应监测重点,提高抗菌药物安全用药意识,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通报新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4页(P1653-1656)【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作者】尹海峰;杨健【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武汉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随着2011年7月1日新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在医疗机构贯彻实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开展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是保证医疗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

现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至2013年上报的249例ADR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该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其规律,为进一步改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上报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ADR合格报告。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规律及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照。

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报道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而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表现、特点及发生原因。

结果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老年人、儿童以及采用了合并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用药,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

结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改进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及注意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药传统剂型较多,而中药注射剂则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提取纯化而制剂成的可供静脉滴注或静脉、肌内注射的一种新的中药剂型。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或肌肉,故剂量准确,起效快,便于临床应用,对急症患者的疗效显著。

为了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本文对国内2012年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报道中的363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实例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探讨导致ADR的因素,以期引起制药方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国内2012年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其中3635例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按患者的基本信息,家族过敏史及既往不良反应史,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及预后情况,给药剂量及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等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有关因素,以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2 结果分析2.1基本信息363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2057例(占56.6%),女1578例(占43.4%),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由详细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中药注射剂在任何年龄段都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是在10岁以下儿童身上发生概率最大,占到20.88%,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次,达到20.55%。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与规律的文献调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与规律的文献调研
品监督管理局药 品评价 中心 ,北京 100045)
【摘要 J 目的 :探讨 中药注射 剂(TCMI)不 良反应特 点与发 生规律 ,为临床合理 用药提 供参考。方法 :检索 1990—2009年 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9—2009年 中文科技期 刊数据 库 ,收集 TCMI不 良反应文献 ,统计和分析与 TCMI不 良反应特 点与发
中 国药 物应用 与监 测 2010年 6月 第 7卷 第am Chinese Jour nal ofDrug Application and Monitor ing,Vo1.7,No.3,June 2010
· 不 良反应调查 ·
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特点与规律 的文献调研
梁进权 。,邹元平 ,王宁生 ,邓响潮 ,修 春 ,曹 波 ,张承绪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国家食品药
比较常见。结论 :TCMI不 良反应 占全部 中药不良反应 的构成 比较 高,亟待 开展其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以降低 临床 用药风险 。
l关键 词1 中药注射剂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调研
【中图分类号 1 17,285.6
l文献标识码 l A
l文章编 号】 1672—8157(2010)03—0158—04
by TCM 1 were analyzed by bibliometric and statistic m ethods in respec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nder and age of the patients, occurrence time of ADRs,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s and m 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classif ication and ser ious degree ofADRs.etc.R esults:Incidence rate ofADRs induced by TCM 1 was higher than that induced by oral preparation.11he proportion of ADRs induced by TCM I increased with the raising of age ADRs occurred within 1 day after medication accounted f or 84.85% .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wer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a n d followed by the systemic lesion,especially anaphylactic shock.Conclusion:Propor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duced by TCM I is higher than that induced by other TCM preparat ions, an d safety reevaluation ofTCMI should be developed to decrease the da n ger ofclinical medication.

70例丹参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70例丹参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系 统 7例 (0 0 % )发 生药 物 热 5例 ( .4 ) 累及 心 血 管 系统 4 1.0 , 7 1% , 例 (. 1 )其 他 不 良反 应 类 型 8例 ( 14 % ) 使 用 1 药 品 即 57% , 1 .3 ; 种 发 生 不 良反 应 的 有 5 2例 (4 2 % )使 用 2种 及 2种 以上 药 品 的 7 .9 ,
反 应 的 发 生 也 时 有 报 道 。 。 探 索 其 不 良反 应 的一 般 规 律 , 者 为 笔
药 后 1 ,9例 发 生 于 用 药 2 ~2h 1 4h后 。 因患 者 多 是首 次用 药 即 发
对 7 丹 参及 其 制 剂 不 良反 应 报 告 进 行 了分 析 , 报 道 如 下 。 0例 现 1 资料 与 方 法 检 索 中 国 医 院数 字 图 书 馆 期 刊 全 文 库 19 9 4— 2 0 刊 登 的 0 7年 有 关 丹 参 及其 制 剂 不 良反 应 的 报 道 , 别对 涉 及 的 7 患 者 的年 分 0例 龄 、 别 、 患疾病 、 性 原 出现 不 良反 直 时 问 、 良反 应 症 状 、 品 联 合 不 药 使 用情 况 、 品 剂 型 等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药
2 结 果
生 不 良反 应 , 临 床应 对 首 次用 药 者 注 意 观察 。 故 7 不 良反 应 中 , 0例 累及 消化 系统 1 7例 (4 2 % ) 皮肤 反应 、 2.9 ,
局部红肿 1 例 (2 8 % )过敏性休 克 1 6 2 .6 , 3例 (85 % ) 累及神经 1. 7 ,
维普资讯
药 事组 织
7 O例 丹参及其制剂 的不 良反应分析 2 年1第期 0 第 卷7 0 7 8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并掌握东莞市长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方法:统计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所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0例ADR报告当中,18~60岁年龄层患者最多,合计68例;男性(67例)患者多于女性患者(33例);发生ADR的主要给药方式为静脉输液,合计93例,占93%;怀疑药品例数最多的为抗菌药物,合计61例,占61%;主要涉及皮肤及附件的ADR例数较多,合计69例,占69%。

结论:患者自身、药物特性、给药途径等多种原因造成ADR发生,应当加强医护人员与临床药师的沟通,重视ADR的上报,合理用药,降低我院ADR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用药安全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指的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

ADR虽然无法避免,但是我院通过开展 ADR 监测工作,及时上报汇总并分析原因,加强药品的安全监管,能够及时降低用药的风险,全面保障就诊及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

医疗机构作为药品直接的使用单位及ADR的主要发生场所,应当承担起ADR监测的重任,从发现、上报、汇总分析各个重要环节着手ADR监测工作[2]。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 ADR 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保障临床的用药安全性,现对我院上报的 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获取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上报 ADR 监测系统100例ADR 报表。

1. 2 方法根据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给药方式、ADR 转归情况、涉及药物品种、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各方面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ADR药物分类参考《新编药物学》(17版)[3]。

2 结果2.1 ADR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层分布100 例 ADR报告中,男性67占例,女性占33例。

28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8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作 者 】 闰素英 褚 燕琦 张维 王育琴
首都 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北京 105 ) 00 3
【 摘
要】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 发生情 况、特点及规律 ,为临床合理 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 回顾性研 究方
法 ,对我 院 2 0 0 4年 4月~ 0 6年 9月 向北京市药品 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上报的 2 1例用于静脉滴注 的中药注射剂 20 8 不 良反应报告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 良反应发生以 6 O岁以上老年人 为多,女 性多于 男性。发生药品不 良反
31 引 起 A R 的时 间 7 %在 首 次 用 药 的 2 h内 , .. 3 D 0 4
4 %发 生 在用 药 的 1 0 h内 .3 . %发 生在 首 次用 药 17 6 的 3 mi 0 n内。有文献 报道 :一般 中药 注射剂 不 良反
应 发 生 在 用 药 后 6 mi 之 内 _。 0 n 1 ] 32 引 起 A R原 因 . D
表 4 A R 发 生 时 间 和 构 成 比 D
32 .2 中药 注射剂 成分复杂 中药注射 剂多 为成分 . 复杂 的混合 物 .其 有效成 分就是 大分 子物质 ,具较 强 的抗原 性 .是 引起 A R的重 要原 因 。中药 注射 D
品 名 称 、 患 者 性 别 、 出 生 E期 、 用 药 途 径 、 用 药 t
表 2 A R 损 伤 部 位 及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D
量 、用药 频率 、不 良反应 描述 及 处理 、报 告 单位 、 不 良反 应名 称 、不 良反 应评 价 等数 据 .通 过 E cl xe 进行检索 统计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 4 期

丹参制剂不良反应因素探析

丹参制剂不良反应因素探析

丹参制剂不良反应因素探析目的探析丹参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特点及发生规律。

方法选择本院2000~2010年各科收治的心脑血管病应用丹参制剂治疗的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92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14例,占12.78%,发生人群:以41~60岁中老年人群为主;过敏症状: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时间:用药后30min 以内;发生不良反应范围:静脉注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用药患者。

结论应提高丹参制剂不良反应的关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应用丹参制剂患者加强监护,以有效丹参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标签:丹参制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丹参属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茎。

有机溶剂可提得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ⅡB,隐丹参酮ⅡA 等;水溶性部分中有原儿茶酚、丹参素、丹参酸甲、乙、丙等。

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对脂质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等均有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菌及降血糖等作用。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来,临床报道丹参制剂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多,丹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腹泻、低血压、心动过速、局部疼痛红肿及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引起人们广泛重视。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医药知识仓库》(CHKD),对涉及的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文献所涉及的114例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92例,其中男65例,女49例。

年龄38~67岁,平均52.5岁。

原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259例、肝肾疾病213例、颈肩腰痛192例、肝、肾疾病135例等,其他疾病93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卫生部ADR 诊断标准。

892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14例。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用药后5min~数天。

其中24h者24例。

首次用药发生不良反应89例,多次用药发生不良反应25例。

1.2方法本组892例患者均按医嘱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口服用量為0.32g×3/次(国药准字Z20083347,哈尔滨仁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32g/片,相当于饮片0.6g),3次/d。

6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64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An a l y s i s o f 6 48 Ca s e s ADR o f TCM I
Z HANG Ru l—l o n g
(C o l l e g e o f P h a r m a c y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2 5 0 0 1 2, C h i n a)
c a r e i n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a n d t h e mo n i t o r o f ADR s h o u l d b e e n h a n c e d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l e v e l o f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r e p o r t o f t h e T C M i n j e c t i o n , t h e s e A D R r e p o r t s w e r e r e c e i v e d f r o m J a n . 2 0 1 0 t o D e c . 2 0 1 2 h o s p i t a 1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e w e r e 6 4 8 p e r s o n s w h o s u f f e r e d 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i n j e c t i o n s . I t i n v o l v e d

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

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

2 0 1 2年 收集 的 7 2例 中药 注射 剂不 良反应 进行 统 计
分析 ,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 进一 步 提高 该 院合 理 用药 水平 。
1 资料 来 源与 方法
资 料来 源 于某 院 2 0 1 0年 1 月 1日一 2 0 1 2年 l 2 月3 1日收 集 的不 良反 应病 例 报告 共 1 9 8例 ,其 中 中 药注 射剂 不 良反应 报告 7 2例 , 占总例数 3 6 . 3 6 %.
3 . 四川省双流县妇幼保健 院 ,四川成都 6 1 0 2 0 0 )
摘 要 :目的
了解 中药 注射剂 不 良反应 发生特点及规律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 院
2 0 1 0年~ 2 0 1 2 年 收集 的 7 2例 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报告 , 对 发生不 良反应患者 的性别 、 年龄 、 给药途径 、 累及系统, 器 官、 所 涉 中药注射剂品种及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6 0岁 以上老年人不 良反应病例数最 多 , 占2 6 . 3 9 %; 7 2
作者简介 :曾月婵( 1 9 8 6 一 ) , 女, 四川武胜人 , 药师 , 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 。 △通信作者 : 李胜前 ,E — ma i l : n c l c v x @1 2 6 . e o m
6 9 2 0 1 3 正 云南 中医学 院学报
第3 6 卷
7 2例 中药 注 射 剂 不 良反 应 按其 累及 器 官 和 临床 表 现分 类 … , 共 涉 及 6个 系 统 , 以过 敏 反 应 最 多 见 , 尤
对 收 集 到 的 中 药 注射 剂 不 良反应 病 例按 患 者 的 性 2 . 2 中药注射 剂 不 良反应 与过敏 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原因分析与防范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原因分析与防范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原因分析与防范发表时间:2014-08-15T16:04:32.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何少生[导读] 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给药方式在临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原因是该给药方式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1]。

何少生(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庐江 231500)【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2012年共收集的10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FR)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中药注射剂的ADR呈多样性,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特点,个体差异、临床用药不规范等因素均会引起不良反应。

结论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及使用的规范化管理,认真做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ADR 原因防【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327-02引言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给药方式在临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原因是该给药方式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1]。

然而,随着中药注射剂种类的日渐增多,它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不断增多。

为了明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至2012年收集的10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现作如下介绍。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2012年收集的10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资料,全部报告均经药剂科审核,并上报给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1.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及分析。

2.结果2.1性别与年龄分布比例在102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47例,约占46.08%,女性55例,约占53.92%,女性比例略微高于男性。

其中,30例0~18岁,约占29.42%,男20例,女10例;36例19~60岁,约占35.29%,男16例,女20例;36例>60岁,约占35.29%,男11例,女25例。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结合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现状、特点及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结果:总结出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中草药自身的成份,用法用量、原料药的质量等方面存在的致使引发不良反应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法,以期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全。

结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注意临床合理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可以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防范措施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ce drug safety information for doctor’s clinical practice,we ne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of adr caused by tcm injections.method:combined with imformation quoted by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re of guangxi zhuang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result:to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of the ingredi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usage and dosage,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 and related solutions,in order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r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conclusion:by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and pay attention to rational clinical use,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s,reduce or avoi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drug adverse reactions;preventive measures中药注射剂(tcmi)是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液及供配置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种类包括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可用于肌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等[1],它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剂型,为中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研究-许多,高小明,贾淑娟,李秀贤,谢明,李国信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研究-许多,高小明,贾淑娟,李秀贤,谢明,李国信

62第17卷 第4期 2015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4 Apr .,2015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数量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扩大,关于中药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本研究通过筛选与临床不良反应相关的文献,包括对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医院集中监测等论文,提取文献中所提到的中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发生规律的相关指标,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论述,深入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发生规律。

旨在进一步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规范用药工作能力,同时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1方法1.1 资料来源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2010—2014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2010—2014年)、万方数据库(2010—2014年)。

1.2 文献筛选标准1.2.1 筛选标准文献为一次文献,源于各级不良反应中心或各医院的不良反应报告总结,研究者自发收集的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或者医院集中监测的病例报告。

1.2.2 剔除标准 ①源于个案病例的文献分析或综述(二次文献);②来源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文献,指文献来源于同一地区或同一医院,且采集时间相同或部分相同;③抄袭或重复发表的文献;④相关统计指标不全,无法利用的文献;⑤单一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分析文献。

2结果按上述标准筛选文献,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26篇[1-26],共涉及病例6771例,文献病例来自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研究许多1,高小明1,贾淑娟1,李秀贤1,谢明2,李国信1(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点与发生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以“中药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近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收载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我院2006~2009年24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我院2006~2009年24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Ab t a t Ai sr c : m T r vd n o ma in fr r t n ld u s n ci ia y i v siai g t e o c re c n h r ce sis o d e s o p o i e if r t o ai a r g u e i l c lb n e t t h c u r n e a d c a a tr t fa v re o o n g n i c
赵 晓莹
( 埠 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药剂科 , 蚌 安徽 蚌埠 23 0 ) 3 04
摘要: 目的 了解该 院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 ( D 发生情况 、 A R) 特点及 规律 , 临床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 为
回顾性 调查 分析方法对该院 20 2 0 0 6~ 0 9年上报合格 的 2 5例 A R报告进行统计 和分 析。结果 > 1 4 D 16 岁年患者 A R发生率 D
k d frd i a C ieemei n jci s n i s f ytm . o c s n G et m ot c hudb tc e D o i so aio l h s d iei et n d8kn s sC n l i ra i pr n e o l eaahdt A R m - n t tn n t e u e t e h p e i g o i i o r d c h a p n n fADR a d ic e s h e u i f h r g . on n n r a e t e s c r y o e d u s t t
K y w r s t dt nlC ie em dc e i e t n ;r ga v r a t n a a s e o d : a i o a hn s e ii jc o s d d es r ci ;n l i r i n n i u ee o ys

163例中成药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63例中成药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CD资料与方法
收集 "#$" /"#$> 年该院上报至全国 BFA监测中心的
!副主任中药师& 研究方向"中药临床药学(不良反应监测& &5 N(,)"C=#"%Q%C#Zhh;W-N
BFA报告’怀疑药品FA报告’调出报告信息’制订调查表格’统计中成药剂 型(药物种类(患者性别与年龄(BFA累及器官和# 或$ 系统 及临床表现等%查阅 ?% 种相关药品的说明书’与 BFA的临 床表现进行比对’检索相关医药文献’结合统计结果进行 分析(总结& 按照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 典!临 床 用 药 须 知" 中药成方制剂卷. # "#$Q 年版$ ’对 $C? 例 BFA报告所涉及 的中成药进行分类’未收载的按功效参考药典分类方法进 行分类&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药学和临床研究’ 获得国家管理部门批准’以中医处方为依据’以中药饮片为原 材料’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质量可 控(安全有效的药品+$, &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 中医药工作的重视’中成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加& 随之而 来的是中成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 (/’6316/3*436(W+,-.’BFA$ 的报道也在增多’引起了各方关注& 现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 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该院*$上报的中成药致 BFA报告进行回 顾性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解析’进一步了解中成药致 BFA的 临床表现’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 该院+ & 中成药致药品不良反应% (/’6316/3*436(W+,-.$BFA& 的发生 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 "#$","#$> 年该院上报的 $C? 例中成药致 BFA报告$从患者性别与年龄#中 成药的剂型与种类#BFA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 例中成药致 BFA报告中$男性患者 EE 例$女性患 者 $$= 例$男女之比为 #I?>s$’# T$## l$# T"# 和 l># 岁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共涉及 ?% 个中成药品种$其中$中药注射剂有 "% 个品种$发生 BFA$EE 例次’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 $QE 例次" 结论!医药工作者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中成药致 BFA的监 测$减少或避免中成药发生 BFA$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成药’ 药品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温苑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0(13)28
【摘要】目的分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后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江西省宁都县中医院应用活血化瘀中
药注射剂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80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

结果 80
例患者中,46~59岁、≥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2. 50%、36. 25%;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1. 25%,其次为丹参注射液(22. 50%);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系统26例(32. 50%),神经系统20例(25. 00%),消化系统15例(18. 75%),呼吸系统11例(13. 75%),血液系统8例(10. 00%),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皮肤、神经及消化系统。

结论临床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时必须考虑药物安全性,仔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用药后加强药物监测,确保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温苑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中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特点的分析
2.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3.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4.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5.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王冬青【摘要】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保障用药安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12月上报的256例ADR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及分布、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256例病例中,男120例(占46.88%),女136例(占53.12%),男少于女;41~60岁和>60岁的中老年人占比例为66.01%,中老年人ADR比例最高;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208例,占81.25%);药物类别方面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105例,占41.01%),其次为中药制剂(63例,占24.6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94例,占36.72%)。

结论加强ADR监测,根据药物特点及临床具体应用情况合理、规范用药,减少或避免ADR 的发生。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13【总页数】3页(P2066-2068)【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作者】王冬青【作者单位】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4.11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反应[1]。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reactions,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时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但出现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一般属于药物的毒副反应,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或特异性反应[2],是一种与药品的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

近年来,随着新开发的药品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亦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3]。

为了进一步了解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的用药参考,本文将我院2014年1~12月上报河北省ADR监测中心的256例ADR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中药的不良反应形式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形式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形式及对策
路莉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4()1
【摘要】中药的不良反应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就其表现形成来看 ,有毒副作用、过敏反应、致畸、致癌等 ,因此从七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致畸;致癌【作者】路莉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对策探讨 [J], 俞风梅
2.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特点及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 [J], 马宁;杨铸
3.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安全用药对策 [J], 闫成;刘婷婷;冯荣伟
4.常用中药鉴别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苏雯
5.浅谈中药注射剂与证候关联性——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对策思考 [J], 吴深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6T14:16:02.2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作者:张芳华
[导读] 探析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目的:探析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方法:选择“中药不良反应”作为关键词,对中文科技期刊、中国期刊等数据库近5年收载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且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

结果:中药发生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患者年龄、性别等有关;用药后1h内,是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时间段,基本在5d内;附件和皮肤是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

结论:老年人和妇女是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尤其是中药注射针剂,应该加强临床药学监测,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尽量降低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规律;特点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Methods:choose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as keywords,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Chinese journal database contains nearly 5 year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trieval,and carries on the induction and collation.Results: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and drug delivery way,patient age,gender,and so on;Within 1 h after drug use,is a major period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within the 5 d;Attachment and the skin is mainly involving organ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Conclusion:the elderly and wom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 is the main crowd,especial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shou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clinical pharmacy,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ris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improve the safe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随着中药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数量和品种的增加,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危害患者健康[1]。

因此,本文通过对与临床不良反应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文献论述相结合,对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数据库,共选出28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涉及6800例患者。

1.2筛选文献标准
1.2.1筛选标准
选择一次文献,来自各医院或者各级不良反应中心的不良反应报告总结,研究者对不良反应病例分析进行收集,或者医院病例报告。

1.2.2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①分析单一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文献;②统计指标不全文献;③重复发表或者抄袭文献;④来源部分相同或者相同文献;
⑤个案病例的综述或者文献分析。

2.结果
2.1中药不良反应的性别构成
本次研究的28篇文献中,统计了性别比的文献有25篇,共涉及4000例患者,其中1800例为男性,2200例为女性,从文献研究来看,相比较男性而言,女性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原因主要为女性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如激素、月经周期等影响,降低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

所以,临床上给予女性中药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给药剂量,尤其是哺乳期、分娩、妊娠以及月经期女性。

2.2中药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选择的28篇文献中,有多种多样描述年龄分布的方法,其中有12篇文献按照10年或者20年这一年龄段进行统计,共涉及2200例患者。

在本次研究中,将数据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对年龄段进行划分,分别为>60岁、40-60岁、21-40岁以及≤20岁,为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对患者的不同年龄段构成比进行计算,结果如图2。

根据每一岁所含例数对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按照>60岁、41-60岁、21-40岁、≤20岁年龄段统计,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9.11%、32.05%、19.07%以及9.77%,说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年龄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年龄越大,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大部分老年患者合并诸多慢性疾病,服药种类多,药物治疗时间长;②老年人因为年龄较大,机体各项功能明显衰退,药物代谢能力差,药物长时间停留在体内,降低了
机体的耐受力,所以更容易发生中药不良反应。

2.5给药途径与中药不良反应的关系
本次研究的28篇文献中,对不同给药途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进行统计的文献有15篇,涉及2000例患者,其中1500为注射给药,占75%,400例为口服给药,占20.0%,100例为5%,说明中药注射剂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次为口服剂型,包括颗粒剂、胶囊、液体制剂以及片剂等,而外用剂型较少。

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指的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量和用法下出现意外或者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一种有害反应,在药物安全性中,药品不良反应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临床治疗中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2]。

通常情况下,诱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在中药的用量和用法问题上,尚无统一定论。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和统计上述文献,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总数中,中药注射剂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80%,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在运用中药注射针剂时,一定要慎重,并且加强药学监测[3];②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中药不良反应,并且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年龄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4];③用药后数秒钟内可能出现中药不良反应,也可能在用药数周或者数月后出现不良反应,并且用药后1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用药1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与中药不良反应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中药注射剂型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其次为口服中成药、外用中药等[5];⑤中药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较多,包括消化系统、皮肤及黏膜、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其中皮肤及黏膜比较常见,占44%,临床表现以荨麻疹、瘙痒、水肿、皮疹以及红疹等症状为主,这一结果与钱钦[6]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好发于妇女和老年人,并且中药注射针剂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该重视药学监测,制定针对性用药方案,使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从而使用药安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梁进权,邹元平,王宁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与规律的文献调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12(3):158-161.
[2]罗运兴,张云富.探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甘肃中医,2010,20(7):67-69.
[3]许多,高小明,贾淑娟.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与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9(4):62-64.
[4]孔凡有,龚建华.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1):555-556.
[5]龙惠,于海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7,21(15):1660-1662.
[6]钱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18(7):7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