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理学发生史一个侧面的考察

唐宋之际的儒学更新运动实质上可视为理学的发生过程。这场运动主要是从内外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的。就内而言,那就是抛弃传统儒学的粗疏的目的论的理论形态,否定汉唐儒学的章句训诂之学,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资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学说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伦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本体论哲学。就外而言,那就是强烈要求恢复儒学原有的“独尊”地位,对造成魏晋以降儒学中衰的外部因素——佛道二教和四六时文,进行大张旗鼓的挞伐,试图使儒学重新成为人们最终的精神归宿,进而能重新全面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由此,引出了唐宋之际系列的思想、学术乃至文化的变迁。笔者曾专文检讨过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唐宋间的排佛道思潮。①本文的旨趣,意在从儒家经学这个侧面,考察一下唐宋之际原典研究取向之变迁,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理学发生的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参拙作《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略论唐宋间的排佛道思潮》,《复旦学报》1994年第2期。

(一)

关于宋明间持续近七百年的思想主流,学术界历来存在多种称法,或“道学”,或“理学”,或“宋学”,或“新儒学”,不一而足。其中“新儒学”一名,原为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冯友兰、陈寅恪等先生一度采用。①以后主要在海外学界被广泛适用,只是近十几年来才在国内部分学者的论著中出现。究其含义,乃是指称宋代开始出现的、有别于先秦原儒、汉唐经儒的新的儒学形态。至于“道学”、“理学”和“宋学”三者,均为中国历史上旧有的名称,尽管它们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别。有关这三个名称的历史演变、内涵外延及利弊得失,前修时彦所论颇备,且仁智互见,各有依据,似无统一之意产在我看来,对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称,只要能做到言不害义,又不至产生误解的话,大可悉听尊便,不必强求划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就我所知,“新儒学”之名,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首先使用,陈寅恪在该书的《审查报告》中亦用此名(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1948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冯友兰在美讲稿“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此书1984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中译本,名为《中国哲学简史》)中也用此名。陈寅恪1952年发表《论韩愈》一文,仍用此名(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

②如周予同有《“汉学”与“宋学’》一文(见于《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冯友兰曾撰《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见于《论宋明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此外,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等著作中均有专门的考论,近又读到姜广辉《宋代道学定名缘起》(《中国哲学》第十五辑,岳麓书社1992年5月)。

当然,就我个人说来,对此三者是有取舍的。概言之,“道学”之名出现最早,在北宋时已有动用,但其指称范围较狭窄。尤其在两宋时期,其大多仅指周、张、二程和朱子之学,所以很难涵盖当时整个社会思潮。“宋学”之名,为清代考据学家所习用,以作为其所治“汉学”之对称。此名虽能包容程朱和陆王之学,但以朝代命名似稍嫌不妥,且“宋学”不仅专指哲学,每可论指如史学等在内的其他学术,这又有点失之宽泛。“理学”之名始于南宋(佛教所谓“理学”不在论列),明代开始通行,成为指称宋代以来形成的哲学主流之专名,包括程朱的“道问学”和陆王的“尊德性”之学。此较下来,“理学”之名似更符合一点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划分,

所以我觉得采用“理学”一名较好一些。

“理学”之名,有狭义、广义之分。一般而言,这种区分多从学派角度着眼。狭义的“理学”,仅指“程朱理学”;稍广~点,既指“程朱理学”,亦指“陆王心学”,这是明代以来的传统说法。当代学者还有更广义的理解,那就是除程朱、陆王两大派之外,还包括“气学”(以张载、罗钦顺、王夫之为代表)、“数学”(以邵雍为代表)、“婆学”(又称“吕学”,以吕祖谦为代表)和“湖湘学”(以张拭为代表)。我同意最后一种观点,但觉得还应加进北宋中后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和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为何要有这一补充,牵涉到对北宋理学思潮再认识的问题,笔者拟另撰专文,此处不作讨论。

在我看来,除了学派限定以外,在性质上,“理学”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此点以往学者所论不多,似应稍作申论,以洋其说。我认为,在性质上,狭义的“理学”专指“性理之学”,即指着重探究“理”、“气”、“心”、“性”、“命”之类概念范畴的学问,有时也称作“必胜之学”。而广义的“理学”,则指包括“性理之学”在内的“义理之学”,即有别于汉唐儒生治经所注重的章句训诂之学,旨在寻求儒经中所蕴含的大义和道理的学问。

如前所述,“理学”之名始于南宋。当时,它既可以指“义理之学”,也可指“性理之学”,还可以两者兼指,而“义理之学”与“性理之学”两者又可以互通。如南宋永嘉学者陈谦,在追述“永嘉学派”先驱、北宋王开祖的学业时尝说:“当庆历、姑皇间,宋兴未百年,经术道微,伊洛先生未作,景山(指王开祖)独能研精覃思,发明经蕴,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此永嘉理学开山祖也。不幸有则亡之叹。后四十余年,伊洛儒宗始邮,从游诸公还乡转相授受,理学新华社行,而滥篇亦有自焉。”①

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南宋浙东“永嘉学派”,其学术可以称“义理之学”,但却不能称“性理之学”,这里的“理学”实指“义理之学”。

又如陆九渊曰:“秦汉以来,学绝道丧,世不复有师。以至于唐。曰师、曰弟子云者,反以为笑,韩退之、柳子厚犹为之屡叹。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②

这里的“理学”似措二程的伊洛之学抑或自称。无论伊洛之“性即理”,还是象山本人之“心即理”,都属于“性理之学”范围。

所以,此“理学”是指“性理之学”。

再如南宋末的黄震,在其《黄氏日钞》一书屡次提及“理学”这一名称:

自本朝讲明理学,脱出训诂。”③宋兴八十年,安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儒志编·附录·儒志先生学业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与李省干二》,《陆九渊集》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1月版第14页。

③《黄氏日钞》卷二《读论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胡先生(瑗)、泰山孙先生(复)、徂徕石先生(介),始以其学教授,而安定之徒最盛,继而伊洛之学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始。①本朝之治,远追唐虞,以理学为之根板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②

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之学,重在“义理”,而绝少涉及“性理”民但伊洛之学则重在发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