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f645d0cc175527072208db.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
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
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多糖是由单糖链接而成的多聚糖,杨武德等[6]用硫酸苯酚分光光度法对黄芩不同炮制品中多糖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炒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酒黄芩、生黄芩、酒蒸黄芩、焦黄芩,而炭黄芩中多糖的含量最低。
黄芩的研究进展
![黄芩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d64f0166c85ec3a87c2c574.png)
黄芩的研究进展摘要: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大宗主特产药材,可以采用显微、薄层、高效液相及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鉴别。
黄芩含有黄芩苷、黄芩素等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评价方法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脉冲极谱法、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黄芩主要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鉴别;成分;质量评价;药效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药,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性寒、味苦,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黄疸、目赤肿痛、积热吐血、胎动不安、痛肿疮疖等症。
黄芩用途很广,其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剧增。
目前,对于黄芩的研究也较广泛,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原植物及鉴别研究黄芩在我国的分布较广,野生黄芩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地。
黄芩的结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报道,杨氏等建立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和栽培黄芩的性状组织学鉴别方法,并首次发现黄芩组织中可观察到年轮结构[1]。
都氏等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黄芩进行了黄芩苷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定量分析,提出了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准应以木栓层韧皮部与木部面积之比大、无枯心者质量为佳[2]。
徐氏等利用红外光谱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栽培、野生黄芩和粘毛黄芩,识别正确率超过了97%[3]。
徐氏等借助于红外指纹图谱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区分和鉴别黄芩的产区[4]。
苏氏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10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了分类,发现甘肃黄芩、粘毛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相对较小,而滇黄芩、丽江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较大[5]。
谢氏等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黄芩及其混伪品进行了聚类分析,为中药材的质量鉴定提供了新方法[6]。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ebcef54afe04a1b071dec4.png)
Vol. 33 No. 1 Jan. 2 0 1 5
2 药理作用 2. 1 抗菌作用 黄芩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效应,能有效
木蝴蝶素 A 可诱导的炎症反应[34]。
抑制多种细菌生长,如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 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15]。常用
的抗真菌剂对念珠菌病效果不明显,而黄芩素在 4 mg / L 到 32mg / L 之间时,即可抑制念珠菌,抑制率高达 70%[16]。黄 芩苷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7],效果好于广
2. 5 抗肿瘤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 木蝴蝶素 A 等均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且对正常上 皮、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35]。黄芩素通过抑制 信号转导分子蛋白激酶 B( protein kinase B,AKT) 、糖原合 成酶激酶(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 、细胞外信
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1,HIV - 1) 细胞表面的包膜, 阻断 HIV - 1 进入靶细胞,具有抵抗 HIV - 1 的能力[20],已 成为当前治疗 HIV 感染的天然产物之一[21]。并且有报道 表明锌和黄芩苷的络合物能增强其抗 HIV - 1 活性[22]。汉
黄芩素能够抵抗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可 能发展成为抗 HBV 的候选药物[23]。
2. 3 抗氧化作用 黄芩素通过激活转录因子 NF - E2 相
metalloproteinase 2,MMP - 2) 、MMP - 9、尿激酶型纤溶酶原 激活物 ( urokinase -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 ,uPA) 和 其 受 体( urokinase - typeplasminogenactivator receptor,uPAR) 的表 达,抑制人乳腺癌 MDA - MB - 231 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转 移[38]。汉黄芩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引起的 ERK、AKT 和 p38 蛋白的 磷酸化,抑制胃癌裸鼠的肿瘤增殖和肿瘤血管生成[39]。汉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
![黄芩药理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0df3b88e53a580216fcfec9.png)
一
甲醚能显著 抑制 流感 病毒。近几年研究发现 , 黄芩苷和黄芩素
H V) 。Kt ua等 研究证 明 a se 、 i ) 黄芩新 素 I Ⅱ(kl af vn ) 二 氢 黄芩 苷 ( iy r b — 还具有抗艾滋病病 毒 ( I 的作用 J i m r d 、 sul p aoe 、 cl dhdo a
等 进一步探讨黄芩 苷解热 的机制 , 发现 黄芩苷 对 内毒 素 ( T 证明 , 黄芩 素能抑制减少 还原性 辅酶 Ⅱ( A P 导 致的脂质 E) 汉 N D H) 大 鼠发热模型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 并且 翻转 E T对下丘脑 中前列 过氧化 , 但不能抑 制抗 坏血 酸或 F t e n反应 引起 的脂质 过氧化水 o 腺素 E ( G 和 环腺 苷 酸 ( A P) P E) c M 含量 的影 响。相关 分 析显 平 , 认为汉 黄芩素也许 是通过影 响 N D H依 赖的细胞 色素 P一 AP
燥根 , 味苦 , 性寒 , 具有清热燥湿 、 泻火解毒 、 止血安胎 的功效 。黄 论依据 。黄芩 苷对人 T细胞 白血病病 毒 I ( T V一1 的抑 型 HL )
芩有效成分主要 是黄酮类 化合 物 , 目前 已分 离出三 十多种 , 有黄 制呈 剂量一效应关系 , 其作用机制是抑 制 Hr V一1的反转录酶 。 L
剂, 可用于治疗肝 炎 。卢 春风等 研 究表 明黄芩 素 、 芩苷 黄
12 抗炎 .
黄 酮茎 叶总黄 酮能抑 制组织 多肽抗原 ( P 、 T A) 冰醋 均能显著降低 C 1、 C 肝损伤大 鼠血 清丙 氨酸转 氨酶 ( L ) 天冬 AT 、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eb931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9.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徐玉田(山东省莒南县中医医院,山东莒南276600)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
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
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dern pharmacology ofHuangQinXU Yu-tian(Jun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nan 27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review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natural herb HuangQin, provide guidelines and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uangQin. Method: review and analyze recent publications. Results: there are development and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y of HuangQin. Conclusion: there are reasonably goo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uangQin.Keywords HuangQin;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research development;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ec67b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c.png)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研究简介: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喷嚏、鼻痒和流涕等。
黄芩,也称为黄芩素,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作为抗炎和抗过敏的药物。
本文主要研究黄芩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的作用。
1. 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黄芩属于菊科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和挥发油。
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过敏的作用。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组胺、抗变态反应和抗炎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2. 黄芩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多项研究表明,黄芩可以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黄芩口服液能显著减少病人的鼻塞、喷嚏、鼻痒和流涕等症状,且治疗效果与西药相当,但副作用较少。
另一项研究表明,黄芩饮片与抗过敏药物相比,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3. 黄芩对过敏炎症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黄芩可以通过抑制特异性IgE的产生和调节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组胺的释放,减少过敏反应,同时还可以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和粘附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
此外,黄芩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4. 黄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黄芩可以口服或外用,口服剂型包括黄芩口服液、黄芩颗粒和黄芩胶囊等。
口服剂型通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外用剂型则适用于鼻腔炎症的治疗。
在使用黄芩时,应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结论:黄芩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过敏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然而,尽管黄芩相对安全,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特别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芩。
此外,对于长期存在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建议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避免过敏原的措施,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提取物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进展
![中药提取物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804d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1.png)
中药提取物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是机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清除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坏死细胞和垃圾物质等,同时也参与了许多炎症反应的发起和调节,对维持免疫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巨噬细胞分为M1型和M2型两种,分别对应着免疫炎症和修复组织两种不同的功能。
针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不同状态,许多中药提取物已被证实具有调节作用,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调整,从而有助于治疗炎症反应和各种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药提取物在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方面的进展研究。
1. 黄芩
黄芩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黄芩苷、栀子苷、水苏芹甙等。
研究表明,黄芩提取物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增加M2型极化,从而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缓解相关疾病的症状。
2. 苍术
3. 三七
4. 桑御
桑御是一种中药复方,由桑叶、甘草、薄荷等组成。
研究发现,桑御提取物能够增加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同时抑制M1型极化,从而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和抗炎反应。
总之,在中药提取物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方面,黄芩、苍术、三七、桑御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提取物的性质复杂,不同来源和成分的草药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药效与副作用,因此应该根据病情和临床经验进行选择和应用。
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
![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fe7e52ea2af90242a995e53d.png)
黄芩活性成分及药效研究近况摘要】黄芩是一种在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
本文对近些年来黄芩的活性成分以及药效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黄芩活性成分药效研究1 引言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又名山茶根、土金茶根,英文名称Radix scutellariae,属于唇形科植物,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黄芩种类众多,据目前统计有三百多种。
黄芩属于半野生半家种的品种,目前年销售近万吨,被誉为四十种大宗药材品种之一。
黄芩以根入药并且应用很广泛,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方面均有疗效。
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一部的统计资料,66种蜜丸有45种用黄芩;64种片剂有46种用黄芩;36种水丸有25种用黄芩。
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活性成分及药理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希望对黄芩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2 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目前国内外对黄芩属化学成分的研究多大五十多种,在黄芩的临床应用、药理开发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2.1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黄芩中含有64种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经有四十八种的具有黄酮结构的化合物从黄芩中成功分离出来,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是最主要的活性成分。
2.2萜类化合物迄今为止,在黄芩属二十余种植物中成功的分离提取出来一百多个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就包括黄芩。
据文献报道,目前在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二萜类化合物除了scuterepenin H均为新克罗烷双环二萜。
中药黄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11b40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3.png)
黄芩内可提取的黄酮成分主要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以及千层纸素A、芹菜素、木犀草素及野黄芩苷等等[6];其中黄芩苷作为黄芩内含量较多的一种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其可癌细胞凋亡起到诱导作用,抗肿瘤效果显著,对乳腺癌同样具有良好疗效。黄芩苷可能通过调控癌症的途径以发挥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例如,PI3K/Akt信号通路发生功能失调性活化与乳腺癌临床预后不良存在紧密联系,该通路发生磷酸化可对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起到促进作用;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细胞生理活动,该通路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7]。此外,黄芩苷还对HSP90AA1、PIK3R1、Akt、SRC、MAPK、EGFR及TGF-β等重要靶点之间复杂交互作用进行合理调控,从而影响乳腺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进而延缓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病情的进展。
[9]孙宇洁,付书璠,赵永璐,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黄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1,44(4):314-324.
[10]周巧,刘健,郭锦晨,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治疗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J]. 中成药,2022,44(5):1644-1648.
1.高血压
近年来,临床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高血压相关中成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单味药材为黄芩。黄芩调节血压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低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及受体操纵型Ca2+通道进行阻断,以减少细胞内Ca2+的含量,促使血管扩张,从而发挥显著降压作用[4]。但中药发挥疗效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明确黄芩具体药理作用机制才能够科学指导临床用药。张铃[5]等人通过建立高血压小鼠模型(AngⅡ诱导)分析发现,黄芩所含成分黄芩素主要降压作用机制与调控代谢途径、氮代谢、JAK-STA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有关。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421ce5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a.png)
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又名黄精、黄连、黄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自古以来便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本药物之一。
黄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凉血安胎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日益深入,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并深入探讨黄芩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近年来黄芩药对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黄芩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探索黄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远。
这些作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成分。
黄芩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和黄芩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成分。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黄芩苷和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一特性使得黄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黄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黄酮类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这使得黄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芩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这使得黄芩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芩的这些药理作用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和精准。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988e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0.png)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黄芩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球的草本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它的根和茎具有清热解毒、干燥湿度、冷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感冒、咳嗽、痢疾等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芩的药用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黄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有机酸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等,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绿原酸、咖啡酸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机酸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苯甲酸、水杨酸等,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黄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抑制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抗菌成分。
黄芩还能够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合用,能够降低抗生素用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黄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其抗病毒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
在病毒感染初期,黄芩能够抑制病毒的吸附和复制,从而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
黄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其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类化合物。
长期服用黄芩可以改善身体的抗氧化状态,预防衰老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黄芩具有利尿作用,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等症状。
其利尿成分主要是有机酸类化合物。
黄芩可以用于治疗尿道感染、肾炎等疾病引起的水肿症状。
黄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内服时,可以单味药煎服,也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治疗各种疾病。
如与知母、栀子等配伍,可以治疗肺热咳嗽;与黄连、半夏等配伍,可以治疗胃热呕吐;与阿胶、地黄等配伍,可以治疗阴虚内热。
在外用方面,黄芩可以用于治疗痔疮、痈疽等疾病。
黄芩在中医美容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普济方》中记载的“三黄散”,就是以黄芩、黄连、黄柏为主要成分的外用制剂,可以治疗面部长疱、皮肤溃疡等。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7ad0b6866fb84ae45c8db5.png)
2019.27科学技术创新标记之后,进行外业调绘补调。
同时,为了保证房屋界址点的精准度,通常需要进行实测,通过实践再次核查房屋界址点数据的精准度。
如下图1所示,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图1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3)精度控制策略:为了进一步保证精度,保证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有效性,通常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之后,需进行必要的精度验证。
首先,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地籍图界址点精度规定,平面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误差限值。
其次,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两者进行对比,数据相符的情况下,可说明测量结果有效,满足农村地籍调查具体要求。
反之,一旦测量数据超过精度规定,可说明精度不够。
结合实测数据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精度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满足现代农村地籍调查需求,并且在计算机自动化建模技术支撑下,具有成本输出低等优势,可得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地籍调查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结论综上,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农村地籍调查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精准测量出房屋界址点,并且在外业作业的基础上,可转化为内业处理,具有效率高等优势。
同时,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自动化三维建模。
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无人机倾斜摄影将会融合更多先进技术,进而在地籍调查中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郭岚,王春涛,赵元务.无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4):216-218.[2]黄晨东.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地籍底图测绘中的应用———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苏澳镇、芦洋乡)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18(5):79-82.[3]黄琳,郭朋良.浅谈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8):131-132.[4]彭延锋.基于三维倾斜摄影技术的地籍测量应用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32(3):7-10.[5]杨思旋.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农村地籍变更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2):114-116.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果秋婷1张小飞2*(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46)中药黄芩指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属唇形科。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4316d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e.png)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黄芩,亦被称为金黄连、共和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
其中黄芩苷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并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因此,提取黄芩苷的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提取黄芩苷的方法是水提法、醇提法、酸提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提取效率低、环境污染等。
因此,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提取方法,如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
本文着重介绍这些新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微波提取法是利用微波在介质中的穿透、吸收和转换作用来加速黄芩苷的提取。
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节能等优点。
然而,微波加热对黄芩苷的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其质量下降。
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作用于黄芩,产生的超声波振动作用将黄芩中的黄芩苷分子释放。
该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
但是,超声波提取法也有一些缺点,如超声波对黄芩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代替传统有机溶剂进行提取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高效、纯度高等优点,而且提取效率高。
但是,超临界流体提取法需要较高的设备成本和专业知识,所以要求提取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总之,不同的提取方法适合不同的情况。
如果需要快速高效地提取大量的黄芩苷,则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可以是不错的选择。
而如果需要提取质量高、环保的黄芩苷,则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这些提取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理解其对黄芩苷质量的影响,并找到更优的提取条件。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48dbd7a1c7aa00b52acb55.png)
黄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近代科技的发展,通过对中药黄芩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黄芩根部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菌、抗病原体、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解热镇痛镇静、保肝等作用,本文是对黄芩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黄芩,是传统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别名黄金茶、烂心草、山茶根。
黄芩药性苦寒,归肺心、胃、肝胆、大肠经。
黄芩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甾醇类(如菜油甾醇Campesterol)、氨基酸和糖类, 迄今已分离出约40种黄酮,在黄酮类中又以黄芩苷( baicalin)、黄芩素( 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和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酮Ñ、Ò( skullcapflavoneÑ、Ò)、千层纸黄素A( oroxy- linA)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1]。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病原体、免疫调节、抗肿瘤、解热镇静、镇痛、保肝、等作用,为黄芩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1 抗氧化作用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 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 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酮和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苯乙醇糖甙、挥发油以及葡萄糖、蔗糖、苯甲酸、B-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醇等[2]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黄酮结构中的2,3双键和4位羰基以及3或5位羟基对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有重要贡献. 黄芩中已知的黄酮大都具有酚羟基结构, 因此是较好的抗氧化剂.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和汉黄芩甙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 分别采用抗坏血酸- Fe2+、2, 2- azobis( 2- amidinopropane) hydrochloride( AAPH)及还原型辅酶Ò( 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 四种黄酮10Lmol#L- 1对NADPH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 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 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3,4]目前, 有许多化妆品中添加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2 抗菌抗病原体作用黄芩抗菌范围较广,体外研究发现,黄芩生品及炮制品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有效。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da7e0f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2.png)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唇形科黄芩属草本植物,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黄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如黄芩素、黄芩苷等。
本文将对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概述。
一、黄芩的药理作用1. 抗氧化作用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表明,黄芩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损伤指标,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 抗炎作用黄芩具有广谱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通过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黄芩在治疗胃肠炎、肝炎、风湿性疾病等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3. 抗肿瘤作用黄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通过多种机制介入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多种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黄芩在治疗肺癌、乳腺癌、肝癌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4. 抗菌作用黄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菌生长和代谢,对多种感染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黄芩在治疗口腔疾病、皮肤感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黄芩的临床应用进展1. 消化系统疾病黄芩具有调理胃肠功能、抗胃溃疡、抗炎等作用,在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脂肪肝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
2. 呼吸系统疾病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对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恢复。
3. 肿瘤相关疾病黄芩对肿瘤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生长、减少术后复发、减轻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等。
黄芩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等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得到重视。
黄芩的研究进展
![黄芩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9274e4f0975f46526d3e153.png)
苏淑欣等 [17] 对黄芩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发现黄芩种子必 须足墒且在 20℃时出苗;适量施氮肥有利于根系、种子产量的形 成。应在苗期追施氮肥,适量追施氮磷钾肥,以提高黄芩产量。谢 晓亮等 [18] 在黄芩 GAP 的研究中,明确了黄芩的品种特征、产地环 境、种 子 标 准、育 苗 技 术、栽 培 措 施、采 收 加 工、外 观 品 质、成 分 含 量、农药残留以及包装、储运等。方阵等 [19] 通过田间试验及高效 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黄芩不同月份生长及器官中黄芩苷的含 量,结果显示,6~7 月及 8~9 月为黄芩地上部分生长的两个高峰期, 地下部分在 8~10 月生长旺盛;根中黄芩苷含量以 l0 月份较高,符 合传统采收季节。建议 6~9 月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以 11 月中旬 前后为最佳采收时期。王秀敏等 [20] 用 HPLC 法测定不同时间采 集的不同株龄的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栽培黄芩中黄芩 苷含量在 5~6 月及 9 月最高,黄芩在栽培后的头 3 年,黄芩苷含量
薄叶黄芩
宁夏、内蒙古东部
木根黄芩
辽宁Βιβλιοθήκη 无明显增加,但 3 年生黄芩根重(9 月)较 2 年生的显著升高,从产 量和黄芩苷含量两个因素综合考虑,河北怀柔栽培黄芩的最佳采 收时期为栽培后第 3 年的 9 月。
3 遗传多样性研究
冯学锋等 [21] 用随机扩增的 DNA 多态性分析 (RAPD) 方法,对 13 个居群 62 个黄芩和并头黄芩 (S.scordifolia) 样本进行了遗传多 样性及黄芩居群遗传变异测定,结果表明黄芩样本 RAPD 聚类分 析 (UPGMA) 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分支,但显示出与地理位置有关 3 个类群,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黄芩道地性与遗传变异和地理环 境有关系。邵爱娟等 [22] 对 34 个黄芩不同种源进行了 RAPD 分析, 表明不同种源黄芩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4 个黄芩种源可明 显聚为 A、B、C、D 等 4 大类,山东蒙阴 3、山东蒙阴 2、山东平邑种 源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可考虑在黄芩系统选育中作为单一品种育 种。黄芩种源间的遗传背景较为复杂,在遗传学上的分析结果与 其外观形态大体上相似,但是与地理分布却没有一定的相关性,所 以,在黄芩良种选育过程中必须加强优良种子的选育和管理。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分离研究进展PPT课件
![黄芩中黄芩苷提取分离研究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13d56671fe910ef02df865.png)
七 参考文献
[1] 张红医,赵淑军,成 谦,等.中药黄芩提取方法的优化[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6(4): 390.
[2] 李晓芳,傅 军,金描真,等.黄芩水提取工艺中黄芩苷降解动力学研究[J].现代 食品与药品杂 志, 2006, 26(4): 27.
[3] 李成文,闫东海,陈建玉.黄芩苷提取工艺研究[J].中成药, 2003,25(8): 666. [4] 赵越平,雷其云,苏永芝,等.黄芩中黄芩苷不同提取方法的比[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6, 17(6):
第8页/共23页
5 微波提取 郭 振 峰 [9]等 用 微 波 法 提 取 黄 芩 苷 。 提 取 工 艺 : 黄 芩 样 品 置 特 制 氟 塑 料 P FA
内杯中,加入选取的提取溶剂,并淹没样品。放入微波制样系统中,处理结束后, 待制样罐内溶剂冷却至沸点以下,取出制样罐,把样品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 并 用 同 样 的 溶 剂 清 洗 P FA 内 杯 并 定 容 。
第17页/共23页
6 超声法 江霞[究,
以黄芩苷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黄芩苷质量浓度,比较水提酸沉法、醇提酸沉 法与超声法工艺的差异。结果发现,超声法提取黄芩苷质量浓度最高。
第18页/共23页
五结 论
1 浸渍法技术的应用,制品纯度低,工艺繁琐, 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经分离纯化后, 虽然纯度有所提高,但收率低位5%左右,位 生品黄芩中黄芩苷的1/2。
用,2008,2(9):10-11.
第22页/共2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主要内容
一 研究背景
二 目的意义
三 实验内容
四 实验结果
黄芩素质谱
![黄芩素质谱](https://img.taocdn.com/s3/m/00af59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3.png)
黄芩素质谱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安胎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等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质谱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黄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则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萜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过敏等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黄芩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这些元素对人体的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钙可以促进骨骼发育和维持骨骼健康,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之一,可以参与氧气的运输和利用,锌则可以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细胞的代谢等。
综上所述,黄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其中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合理选用黄芩进行清热解毒、燥湿安胎等治疗。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食用黄芩茶、黄芩胶囊等方式来保健和预防疾病。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226b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9.png)
中药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芩,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了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综述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包括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类型、提取方法以及结构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黄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黄芩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黄芩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推动黄芩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二、黄芩的化学成分黄芩,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乙酮类、挥发油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芩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最为突出的化学成分之一,其中黄芩苷(baicalin)是最具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黄芩中还含有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等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除了黄酮类化合物外,黄芩中还含有苯乙酮类化合物,如黄芩酮(scutellarein)等。
这类化合物同样具有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是黄芩发挥药效的重要成分之一。
挥发油类化合物也是黄芩的重要成分之一,包括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多种成分。
这些挥发油类化合物赋予了黄芩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黄芩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这些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黄芩的化学成分多样且复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将会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已从 2 0多种 黄 芩 植 物 中分 离 出 1 2 0多 种 黄 酮 类
醇类成分在 c 上有羟基取代 , 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类有 1 7 种, 黄烷酮有 4种 。刘斌 在研究 苦参汤黄酮 类成分的 H P L C指纹图谱及其与组方药味黄芩 和苦参 的相关性时发现 , 有 1 9个共有 指纹峰 , 除 2个峰来 源 于苦参外 , 其余峰均来 源于黄芩 , 其中 8 个 峰分别 为黄 芩苷 、 汉黄芩苷、 术犀草素 、 黄芩索 、 千层纸素 A、 5 , 8一
Ab s t r a c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i n Ch i n a w e r e r e v i e w e d o n t h e c h e mi c l a c o mp o s i t i o n s o f t h e r o o t s o f S c u t e l - l a 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G e o r g i ,s u c h a s l f a v o n o i d s ,v o l a t i l e o i l ,t e r p e n o i d s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e t c .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he t b e t t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S c u t e l l a 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i n t h e f u t u r e . Ke y wo r d s :S c u t e l l a 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F l a v o n o i d ;V o l a t i l e o i l ;T e r p e n o i d s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s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i n Che mi c a l Co mp o s i t i o ns o f Ro o t o f S c ut e l l a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U Du i— s l a r i a b a i c a l e n s i s G e o r g i ) 为唇形科植物 , 以根人药。黄芩味苦 , 性寒 , 具有清热燥湿 、 解毒 、 凉血 安胎 的功效… 。黄芩在 临床应用上抗 菌效果较好 , 而 且不产生抗药性 , 主治温热病 、 肺热咳嗽 、 高血压 、 上呼 吸道感染 、 肺炎 、 胎动不安 、 湿热黄胆 、 咳血 、 目赤 、 痢疾 等症 。黄芩 的化学成分 主要是黄酮类 化合物 , 除此 之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B i o l o g i c a l Me d i c i n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g l u o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l u o 7 2 6 0 0 0 ,C h i n a )
在黄芩化学成分方 面 的研究进 展 , 以期 为黄芩 的深 入 研究 、 开发提供参 考。
素、 白杨素、 5 , 7 , 4 一 三羟基 一 8一甲氧基黄酮 、 黄芩素 、 粘毛黄芩素 、 汉黄芩素苷 。温华珍等 统计 黄芩 中黄
酮和黄酮醇类化合物有 4 7种 , 并认为所有黄酮和黄酮
一
二羟基 一 6一甲氧基二氢黄酮 、 5 , 7 , 4 一 三羟基 一 8 一
甲氧基黄酮 、 ( 2 S )一 5 , 7 , 2 , 6 一四羟基二氢黄酮 。苏 亚伦等 分离鉴定甘肃黄芩丙 酮提取物 的抗氧化有效 成分 时, 从 丙酮提取物 中分离 到了 5种化合物 : 千层纸
化合物。黄 酮类 化合 物具 有抗 氧化 、 清 除 自由基 、 抗
素、 汉 黄芩 素 、 黄芩 素、 甘黄芩苷元 、 甘黄芩 素; 从 甲醇 提取物 中得 到了黄芩苷。王红燕等 研究 了粘毛黄芩
根, 从 中分离出了 7种化合 物, 即千层纸 素 A、 汉 黄芩
外, 还有挥发油 、 萜类化合物、 多糖 、 B一 谷 甾醇 、 苯 甲酸 和黄芩酶等。本文通过文献收集、 整理 , 综述 了近年来
摘
要: 综述 了我 国近年来在 中药材黄芩化 学成 分( 黄酮类化合 物、 挥发 油、 萜类物质 、 多糖等 ) 方 面的研 究进展 , 以期
为今后更好地 开发利 用黄芩提供 参考。
关键词 : 黄芩 ; 黄酮类化合物 ; 挥发油 ; 萜类物质 ; 多糖
中图分类号 : ¥ 5 6 7 . 2 3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8 5 8 1 ( 2 0 1 3 ) 0 8— 0 0 5 1— 0 4
江西农业学报
2 0 1 3 , 2 5 ( 8 ) : 5 1~ 5 4
Ac t a Ag r i c u l t u r a e J i a n g x i
中药 黄 芩 化 学成 分 的研 究进 展
李堆淑
( 商洛学院 生物 医药 T程系 , 陕西 商 洛 7 2 6 0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