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近代美学能在中国发展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的中国境遇意义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的中国境遇意义一、概述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西方美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美学体系。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转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也是对西方美学理论的一种选择性吸收和本土化改造。
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众多学者和思想家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西文化的碰撞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通过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现代性,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和价值。
对于推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以及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将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揭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境遇下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1. 简述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可追溯至“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变革时期。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大量涌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起源,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诸如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美学思想开始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产生了冲击。
这些西方美学理论不仅拓宽了中国美学的研究视野,也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为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形式和美的价值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欧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美学思想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注重审美和艺术,这在《周礼》、《礼记》等文化经典中便有所体现。
古人认为,“德艺双馨”,艺术才能与品德高尚并重,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还是建筑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审美效果。
比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表现“气韵生动”的美感,强调笔墨之外的心境内涵,追求“以形写神”的境界。
这种“以意驭形”的思想,可以说是美学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的重要精神元素之一。
其次,美学思想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文化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革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新、品味、表现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审美标准,提出了以现实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式。
随着现代美学从国外引入中国,中国的美学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潮流,例如新唯美主义、新现实主义等,这些潮流使中国的美学思想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再次,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学思想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中国艺术和文化内容的推广也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
例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充满了东方的哲思及人文关怀,对于世界文化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中国的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在国际上的推广,实际上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对话提供了一个康庄大道。
最后,美学思想也在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美学理论是必修课之一。
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近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近代美学第二十三章梁启超的美学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人物:梁启超和王国维。
他们都热心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把西方美学体系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
但他们都没有能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梁启超才华横溢,在美学领域作了广泛的涉猎。
他提出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例如:“美”和“趣味”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艺术的本质和作用,艺术作品为什么能给人美感(艺术美的构成因素),为人生的艺术观和唯美的艺术观的关系,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美”与“真”的关系),艺术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区分和联结,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个性的关系,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作用,等等。
这些课题,有些已经超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梁启超提出这些课题,就起到了开拓人们的理论视野的作用。
梁启超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恐怕就在这里。
一、梁启超的美学论著1、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和启蒙思想家代表作:《饮冰室合集》2、评价:梁启超的美学论著涉及的美学问题相当广泛,总体上却显得粗浅,缺乏深度,也缺乏一贯的系统二、梁启超论“美”“趣味”与艺术1、梁启超美学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把“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提到很高的地位一一唯心主义历史观2、“美”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美”能够给人以审美趣味,而“趣味”乃是生活的原动力3、“趣味”分为高等趣味与下等趣味:高等趣味即是审美趣味,梁启超认为艺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本质和作用,就在于以审美趣味来恢复人的审美本能,以维持和增进人的生活康健4、梁启超分析艺术作品给人以审美趣味主要有三种途径:(实际上看作是梁对于艺术美的构成因素的一种分析)(1)对境之赏会与复现一一描写自然之美(2)心态之抽出与印契——刻画心态(3)他界之冥构与蓦进一一构造理想境界5、由于梁启超把“趣味”看作是艺术的本质和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为人生的艺术观和唯美的艺术观是可以统一的梁的逻辑:爱美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所以唯美的作品也是符合人生的目的(2)艺术不应该老是重复旧的一套,应该常常变化更新梁的逻辑:趣味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作用,老一套就不会有趣味了三、梁启超论趣味教育与情感教育1、梁启超竭力提倡审美教育(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2、梁启超认为一个人通过情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己的生命合而为一,同时又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和整个宇宙及宇宙万物的生命合而为一3、趣味、情感都有高下之分、善恶之分、美丑之分,所以要提倡趣味教育、情感教育4、趣味(或感情)教育的工具便是艺术,艺术的价值也就在于此5、梁启超讲美育,从情感或趣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出发的一一近代的色彩四、梁启超论“真”“美”合一1、梁启超还探讨了“美”与“真”的关系,即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证明艺术产生科学的缘故一一“真”“美”合一*艺术和科学有一共同的因素:自然(且关键是“观察自然”),所以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要求:①既要有十二分的兴味,又要有纯客观的态度②要有“同中观异”的分析的精神③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与生命④要有精密的科学头脑2、梁启超的论述也是由缺陷的:(1)“真美合一”的命题本身是不准确的,真≠美(2)他强调了艺术与科学有联系的一面,却忽略了二者有差异的一面五、梁启超论艺术美(-)关于艺术中的自然美与人工的美:1、梁启超将艺术美分为:自然美(民间歌谣)、人工美(诗)2、诗与民间歌谣的关系:(1)好的民间歌谣往往因其情感真实而比诗更感动人,但好的诗可以比歌谣更美(2)诗的命运比歌谣悠长,净土比歌谣广阔,但歌谣总是诗的前驱(二)艺术要表现个性:1、梁启超在论书法艺术时,特别强调艺术要表现个性2、古典美学是强调艺术要有独创性,而梁启超强调的是表现艺术家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六、“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文体改革1、“诗界革命”一一“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1)“旧风格”: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体裁格律“新意境”:指表现改良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2)两个问题:①他提倡的“新意境”属于资产阶级改良的范畴,已经是旧的②他把内容和形式分隔开来了2、“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实际上向人们提出了在新的时代中国诗歌应如何发展的问题,即中国新诗的问题(梁启超的重大贡献)3、“小说界革命”一一就是大力提倡小说,同时大力改良小说,以改良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第一步4、从小说美学看“小说革命”讨论了两个问题:(1)小说艺术的特性(2)小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含的两个弱点:①他们把小说单纯作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的工具②他们基本上撇开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传统5、梁启超还提倡和推行“文体改革运动”(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七、梁启超论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影响1、梁论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对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的作用问题提出三个论点:(1)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人的想象力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阻碍或推动的作用(2)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象与风格(3)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象(审美气象)2、补充:“'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八、梁启超的唯心主义境界说1、《惟心》一一专论审美境界的论文,专论现实美的论文2、“境者,心造也”一一“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3、弱点:(1)他不懂得生活中的审美境界并不是某个孤立的物象构成的(2)同一个审美境界,对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心情的人,引起的审美情趣往往会有差异4、在理论上的弱点,即是他唯心主义境界说的认识论的根源5、梁启超提倡一种“无大惊、无大喜、无大苦、无大乐、无大忧、无大惧”的人生观(自相矛盾)第二十四章王国维的美学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古代: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上。
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质朴和内在的美感,追求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
代表性的文人有李白、王维和苏轼等。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美学研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人提出了一系列美学理论,如唐代韩愈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代欧阳修的“雅正论”等。
此时,中国美学思想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3.元明时期: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戏剧美学的理论。
南戏的发展使得戏曲美学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陈理、马致远、李时中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创作、表演和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化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清代:清代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清代文人倡导诗文应该回归于质朴和自然的表达方式,强调情感和思想的真挚与深邃。
其中代表性的文人有袁枚、郑板桥和纳兰性德等。
5.近代:进入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些旨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翻译和介绍的学者,如胡适和梁实秋等,他们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
这些思想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当代:在当代,中国美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的涌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许多学者,他们探索了新的美学范畴和问题,如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文化多元性对美学的影响等。
总体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唐宋、元明、清代和近现代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已经趋向于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当我们谈起中国的美术,难免要提及中国现代美术。
那么什么是中国现代美术?它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起源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也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1895年中国战败后,中国人开始在怀疑传统价值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中国美术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之间的联系,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与时代的变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的融合密不可分。
发展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1949-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美术处于萌芽和实验阶段。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开始创作,他们在艺术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和西方现代绘画的手法,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开始对美术教育进行专门的规划和组织,美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多著名画家如林风眠、吴冠中、黄胄、齐白石、陈师曾等人都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有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更大的发展和多样化的探索。
海外留学的艺术家开始回到中国,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绘画技巧和思想,同时也让中国现代美术与世界艺术潮流接轨。
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和创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论是题材、手法,还是表现形式、思想内涵都更加宽广、多元化。
结语中国现代美术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历史。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改革,中国现代美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美术潮流交融的“桥梁”。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现代美术的创新和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
试析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试析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作者:杜文飞概要:综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是由单一的封闭体系走向东西交融、推陈出新的历程,是由封建文化禁锢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历程,同时也为中国美术教育开辟了新纪元。
历史经验和启示将激励与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鉴古知今,温故知新,时代赋予了中国美术教育以重大历史使命,实践将证明我们不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延续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沧桑百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直处于深重的内忧和外患中,随着国家的坎坷起伏,中华民族美术与国家一同蒙难,中国在打开了国门之后,西方文化艺术的传播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一起冲击了中国。
西方的规范教育思想模式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当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这时,西方美术便连同西方文明一起,像一股巨浪狂潮汹涌而进,中国美术领域中数千年来民族独尊的形势被动摇了。
1.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阶段1.1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涌现了不少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曾赴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学成归国后,皆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
他们从自己创作的观点出发进行美术教学,民国中期十年,美育逐渐普及,继续深化民初以来“美术救国”肩负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东方艺术的复兴。
1.2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美术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时期。
不难发现,这段时期的美术教育呈现出“美术救国、革命化、大众化、写实化"的时代特征。
1.3 改革开放1976年“文革"结束,春回大地,。
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教育进入了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潮流。
面对这样的形式,饱受摧残的美术教育逐渐复苏,各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美术教学逐渐恢复。
中国的大学美术教育与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着历史的重大转折,形成了以“多元综合、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为己任的时代特征。
美学在社会的地位及意义
美学在社会的地位及意义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对于社会的地位和意义不可忽视。
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追求,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美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体现在文化建设上。
美学的研究和推广,可以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使人们更加懂得欣赏美的事物。
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美学的地位不可或缺。
美学在社会中的意义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设计领域。
美学是艺术创作和设计的理论基础,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美学的指导,能够更好地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建筑、服装等领域,都需要美学的指导和启发。
美学不仅能够提高艺术作品的品质,还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美学在社会中的地位还体现在教育领域。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为许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中,美学的地位和意义不仅仅是培养艺术人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学对于社会的地位和意义还体现在商业和旅游领域。
如今,美学已经成为商业和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家通过美学的运用,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旅游业也通过美学的营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美学的运用不仅能够促进商业的繁荣,还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美学在社会中地位显著且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在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和设计、教育以及商业和旅游等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学的研究和推广,不仅能够提升社会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美学的地位和意义,积极推动美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
美学原理02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中国美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它将美学观念融入于人伦道德和政治实践之中。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和谐可以实现个体的美好生活。
他们提出了“和谐”、“端正”、“和美”的概念,将美与正直、公正、仁爱等道德理念相结合,以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
此外,儒家学派还涉及了茶道、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将这些艺术形式视为实践美学的手段。
宋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诗人蔡襄提出“诗有意义”、“诗有声韵”、“诗有形象”,强调意境、音韵和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对后来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宋代文人还注意到自然的美和人造的美的结合,形成了“山水甲乙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观念,强调自然美和思想美的统一元代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文人认为美学的根本在于情感的表达,主张通过艺术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
元代文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到戏剧、词曲中,从而使这些艺术形式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元代文人还特别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强调艺术家应当通过绘画和雕塑等手段,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描绘出来,以实现艺术的价值。
到了近代,中国美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这也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倡导“救亡图存”、推崇“实用主义”的思潮。
他们认为批判传统美学观念,赋予艺术实际意义,将美学观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中国美学的开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其中强调了美与道德、政治、社会的关系。
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中国美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倡导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等观念。
在近代,中国美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倡导批判传统美学观念,将美学观念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思潮。
这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为中国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思路。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精品课件
《寿桃图》吴昌硕
《屏开金孔雀》任伯年
黄宾虹早年临古求法,积淀了深厚的 笔墨功力。此外,他师法自然,游历 名山大川,旅行纪游画稿数以万计。 他的山水画具有“黑、密、厚、重” 的特点。
《栖霞山居》黄宾虹
齐白石从民间匠人起步, 进人文人画的殿堂。他的 绘画融合了文人画的笔墨 精华与民间美术的鲜活气 息,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 格调及审美趣味。
《春雪》吴冠中
《玉兰花开》祝大年
《
妹
《
妹
闹
和
天
弟
宫
弟
》
》 漫 画
连 环 画
丰 子 恺
刘 继 卣
《哪吒闹海》张仃(壁画局部)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常莎娜主创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广场、公园、商 业街、火车站、地铁站、机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壁画、雕塑,发 挥出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功能。公共艺术创作,除了体现艺术家 的创作才能之外,还要求艺术家有综合性的环境空间意识,作品要 与特定的环境空间相适应,使公共空间得到艺术性提升。 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成为城市景观的标志,是城市文化与精 神的象征。
《帮助抗属锄草》力群 黑白木刻
《清算斗争》江丰 黑白木刻
《马锡五调解婚姻诉讼》古元
《艰苦岁月》潘鹤 青铜雕塑
《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陈坚《开国大典》 董希文源自《日出东方》赵力中(油画)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马泉(年画)
《初踏黄金路》李焕民
社会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用绘画和雕塑 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和国家建设成就, 成为艺术家的责任。通俗的风格形式、明朗乐观的格调, 以及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社 会生活题材的美术创作的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美学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指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一系列美学理论和观念。
这些理论和观念都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部分。
也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存在,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蓬勃的发展。
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1.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它最早由孔子所提出。
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取正之道,折中之道。
这里的中庸不是指平庸,而是指把两个极端之间的东西找到,折中而成的中间状态。
换句话说,中庸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天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不偏不倚地进行折中的处理。
在中庸之道的古代美学理论中,艺术是圆满的和谐的,是宇宙间真理与精神的表现。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认为,美并非只是指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存在于万物中的道,表现为自然的真、善、美三个方面。
道家思想恢弘博大,关注着自然、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生长的变化,它是毕生思考的结果,包含了深厚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认为人只有在良好的情境之中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儒家思想着重强调“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六艺中,乐和书,是最为重要的两种艺术形式。
因为书法和音乐是最能表达人性、充盈精神的艺术。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价值1.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庸之道指导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仰。
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使自身生活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中。
这符合现代人对于绿色、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深刻影响着现代美学诗人与艺术家,使人们对于身边的一切充满敬意。
近代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近代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性质、规律的一门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学思想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学体系。
在近代,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美学体系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深入的美学思考和更理性的审美体验。
下面我们就近代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近代美学思想的主流1.哈耶克的美丽与秩序理论哈耶克认为,美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秩序是社会和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人类要在秩序中感到舒适和安全,而美,就是一种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的秩序。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更加注重秩序和规则,追求自我约束和自我协调,从而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风貌。
2.福柯的权力和知识理论福柯将权力和知识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知识的传递和扩散其实就是一种权力的施加和控制。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的施加和表达,因此审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审美过程,而是一种反映文化和历史的深刻体验。
3.德里达的语言与存在理论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而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则由语言中的符号组成。
在这种理论下,审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游戏,人们不仅通过语言来交流表达,还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所追求的美丽。
二、近代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1.建立理性审美观念近代美学思想建立了一种更理性、更科学的审美观念,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更健康、更积极的美学体验。
在这种理性审美观念的指导下,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发现美,还可以树立品味和欣赏美的艺术,从而更好地使人们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2.反思现代艺术的价值近代美学思想不仅对于传统艺术有了深入的掌握,还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人们不再注重传统的技艺和技能,而是注重个人表现和创造,从而使艺术变得更加自由和富有创造力。
同时,通过引入移民艺术的概念,人们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方式,这也使得现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受欢迎。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
简述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西方艺术的引入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方艺术的引入和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西方艺术的介入。
中国的美术教育开始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许多中国艺术家也前往欧洲学习艺术,接触到了印象派、立体派、表现主义等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西方艺术的引入使中国的美术创作开始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发生碰撞和冲突,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变革和创新。
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一些中国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试图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他们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为基础,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倡导“中西合璧”的艺术观念。
这种回归传统的努力不仅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使中国美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三、社会现实的关注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用艺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一些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现象,呼吁社会正义和改革。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中国美术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与实验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创新与实验。
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们在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领域进行实验,探索艺术的边界和语言。
一些艺术家还结合现代科技和媒体,创造出了数字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
这种创新和实验使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不断崭露头角。
五、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多元文化的交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中国美术开始吸纳西方艺术、日本艺术、印度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思想空间。
在此期间,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深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独立而多元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简况:第一,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其中包括认知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美学开始关注知觉与感觉、符号与意义、艺术与社会等问题,思考艺术真理和美的本质。
第二,美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在80年代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有学者主张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有学者倡导注重艺术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同时,中国当代美学也注重对艺术群体的研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的并行发展为中国美学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倡导艺术与社会互动,关注艺术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艺术和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项目促进社会的美化和文化的涵养。
第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包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学者们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文献,深化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问题的关联,呈现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和现代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经历了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等阶段。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包括对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在文学领域,梁启超提倡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他推崇“以民为本”的艺术理念,提倡探索民族文化传统,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教育领域,梁启超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在哲学和社会观念方面,梁启超倡导儒家传统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提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观念。
梁启超美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艺术、中国近代教育、中国近代哲学、中国近代社会观念、影响、全面。
1. 引言1.1 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定义梁启超美学思想是梁启超独创的一种文化美学理论,是他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提出的一种关于美与文化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美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核心和表达形式。
他强调美的价值和作用,认为美是人类灵魂的追求和表达,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和表达。
梁启超美学思想主张以文化为基础,以美为中心,通过审美的方式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梁启超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界树立了崭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文学应该承载道德和真理,以此来塑造民众的精神世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近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梁启超对文学的价值观提出了新的理念。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以"励志教化"为宗旨,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中国近代美育体系
中国近代美育体系近代以来,中国美育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了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近代美育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旨在促进美术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界迅速引入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对传统美学进行了革新和转型。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们在推动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美育体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政府开始重视美育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设立了许多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各级学校也纷纷加强了美术课程的设置,并且引入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除了学校教育,中国近代美育体系还注重社会美育的推广。
各级文化机构开设了大量的艺术培训和展览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欣赏艺术的机会。
此外,中国还积极加强了与国际艺术教育交流,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外国艺术教育理念和经验,丰富了中国美育体系的内涵。
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美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也需要解决;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美育体系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革后,已经成为了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美育教育的持续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艺术事业将继续迈上新的台阶,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先秦至两汉)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的观点。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学理念。
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等观念,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二、唐宋时期的美学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们在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王维的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笔墨而备受赞赏。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美学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自身的变革。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诗即画,画即诗”的观点,强调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杨慎《画品录》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思想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潮产生了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点。
例如,鲁迅强调了“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梁启超则倡导了“新美学”,试图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相结合。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美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例如,胡适提出了“美感即真理”的观点,强调了美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康德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谢冕则提出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概念,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七章 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2018/7/25
7
他呼吁文学要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他说: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 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 道已过半矣。
2018/7/25
8
王国维对艺术本质的看法受叔本华思想的
(一)美的本质与形态
2018/7/25
5
在美的来源、本质、作用等基本的 美学问题上,王国维深受康德和叔本华 的影响。他认为只有当主体摆脱了个体 性,感性的功利性和理性的根据律的束 缚,成为“纯粹主体”时,才能进入直 观的认识也就是审美的状态。
2018/7/25
6
1、美的本质
关于美的本质。他说:
影响。他说: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 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
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
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2018/7/25
9
2、美的形态
根据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王国维把 美分成两种基本形态:“美之为物有二 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2018/7/25
10
又使吾人自纯粹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
欲。……则岂不以其不能使人忘生活之欲及此
欲与物之关系,而反鼓舞之也哉!
2018/7/25 13
(二)古雅说
2018/7/25
14
王国维在康德“美在形式”的基础 上,独创了“古雅”即“第二形式”这 一新的美学范畴。王国维的“古雅”分 析起来有四种含义。
2018/7/25
2018/7/25 22
1、“境界”的含义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所使用的“境
近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变革
近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变革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和艺术变革。
这些变革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对外开放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文化和艺术领域追求创新和自由的精神。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变革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意义和启示等方面,探讨这一重要主题。
一、近代中国文化和艺术变革的过程近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变革,是从清朝晚期到民国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里,主要的变革内容包括:1. 思想上的启蒙:启蒙主义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运动都反映出了人们对传统知识和制度的不满。
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2. 艺术形式的创新:新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反响。
一些知识分子推崇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形态,提倡用新的方式进行文学、美术等艺术创作。
此时的文学、美术创作较传统的写景、写意等古典风格有了较大的突破。
3. 新兴文学艺术流派的崛起:以《新月派》和《花边派》为代表的两大新兴文学艺术流派,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两大亮点。
这些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变革。
二、近代中国文化和艺术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近代中国文化和艺术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 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自19世纪以来,外国文化、知识、思想、科技、机器等进入中国,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创新和进步。
2. 社会变革的动力: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为文化和艺术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社会环境和动力。
3. 人道主义思潮的渗透:启蒙思想、人道主义思潮渗透进中国社会,推动中国文化和艺术向更为自由、平等、思想开放的方向发展。
三、近代中国文化和艺术变革的意义近代中国文化和艺术变革具有以下意义:1.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改革发展:文化和艺术变革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发展中逐渐融合。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1.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晚清和清末民初时期,受到西方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影响,中国开始引入西方艺术的理念和技法。
著名的象征性绘画家如徐悲鸿、刘海粟等开始探索现实主义绘画。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崛起,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创新和现代性,提倡艺术为社会变革服务,代表人物有齐白石、林风眠等。
3. 抗战时期(1930年代至1940年代):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也涌现出了一批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代表有廖静文的《血洗南京》等。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时期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为主导,代表有毛泽东题词的《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会议的标志》等。
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美术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许多艺术家被迫宣布“自我批判”,许多艺术作品被破坏,美术教育几乎中断。
6. 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开放化。
中国美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国内外交流交融加深,艺术风格多样化。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贡献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中国美术也在与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中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展现出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为何西方美学能在近代中国发展
1200902073 虞传志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这之前美学一直作为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附带品,往往是存在于这些学科论述的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到了18世纪鲍姆嘉登对美有了专门的论著。
从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世界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美学热潮”。
在近代的中国美学很快便进入了国民的文化视野,并很快发展传播开来,形成多个“美学热潮”。
为何由西方建立的美学能够如此轻易地再近代为国民广泛接受,并形成热潮?我想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我的观点。
第一,美学的特征与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契合;第二,时代背景与美学的特征的契合;第三,美育的推行。
美学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中西思想的最初接触中,最容易发生共鸣的是美学。
王国维在接触西方思想之前,所受的教育完全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他在最初接触康德思想的时候,对康德的哲学(认识论)完全不懂(也许中国传统学术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对康德的伦理学不屑一顾(也许中国传统学术中伦理学过于发达),惟有美学能引起他的兴趣。
王国维从西方思想中借鉴最多的就是美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蔡元培那里。
身为满清王朝翰林院大学士的蔡元培,中国传统思想对他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也偏偏选择了美学!此外还有邓以蛰、范寿康、朱光潜、宗白华等,他们都是在同西方思想的交往中,情不自禁地选择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有两点:一是美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美都是怀有一颗向往之心,不分人种,地区,宗教信仰,只要你是一个人,美对于你就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你终究想拥有它,了解它。
美是全世界的,全人类的,不仅仅表现在自然物品上,更存在于每个人的精神当中,因此当有机会了解美是什么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美学;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形式上的博大精深与西方精细分类学科有着巨大的差别,让这些有着深厚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学者无处是从,然而美学却是个例外,因为它早就存在于我们古代文化之中,我们先人早就有关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如:“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比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大道至简,大道至美。
”
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
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更是便于理解与把握。
时代背景与美学的特征的契合
美学刚刚进去中国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时代,传统的封建思想根生蒂固,然而又存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先进资产阶级思想,他们急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与禁锢,来表达自身渴望思想自由的愿望,然而那个年先进的思想意味着革命,甚至找来杀身之祸,可是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学者们却找到另一条向往表达自由的路——美学,美学与当时的先进革命思想不同,所了解的人很甚少,更重要的是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美在自由”。
“美在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针对封建主义对人性的禁锢提出“人性解放”与“民主自由”的口号,自由是理解,与感受美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自由的前提下方可进行美的体验,感受。
进入到中国后,正符合国人的思想解禁的需求,因此人们毫不犹豫的涌向美学。
因为只有美学才能够满足人们那种内心渴望得到思想自由的渴望。
再往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当时人们根本不可能思想自由,特别是在哲学和文艺界对思想的检查十分严格,实行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口号,想要表达自己思想的知识分子很难能表达出来。
但美学似乎是一个例外,它既不属于文艺界,也不属于哲学界,而是某种介于二者之间的东西。
美学所处的这种特殊位置,使它比较容易躲过文艺界和哲学界的思想审查,而成为广大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考的领域,形成了美学热潮。
从反方面来看,正是中国国内的一些特殊情况,对思想的禁锢与封锁,使得知识分子,学者们选择了美学这一新兴的学科来作为自己抒发情感渴望表达的渠道,这与当初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恨相似,都是由于知识分子的妥协性与懦弱性,他们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只能妥协,逃避现实,采取一个折中的方式去反抗。
美育的推行
上个世纪伊始,1906年,王国维先生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且提出在中国要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缺位,所谓“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
9年(1915)后,蔡元培先生开始正面回应,提出“以文学美术之涵养,代旧教之祈祷”,11年(1907)后,蔡元培先生更大声疾呼:“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列举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三点理由: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当时中国国内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信仰生活,蔡元培认为宗教是无法提高国民的素质水平及精神境界,他认为宗教是不成熟的社会意识,犹如原始人缺乏科学知识,而迷信一些神灵一样,这样的情况中有一天会被先进的哲学所取代;另一方面他认为宗教总是“扩大己教攻击他教”存在狭隘性,感情不及美育来得纯正。
因此舍宗教而提倡美育。
在这之后的数百年的时间里,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得到大力提倡,他本人特身体力行,一时间,国内出现了很多的专业美术学校,很多学校也开设
了美术班,以提高国人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作用。
这也为人们能广泛接受美学这个新的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基础,为美学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结,近代美学能在中国发展,不是偶然的,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因素,也正因为美学本身的特点,使这门新兴学科与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结合起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美学家们必定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美学这一世界性学科中创造出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