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本质论自整超全

艺术概论王宏建艺术本质论自整超全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马克思对艺术本质的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特殊的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生产形态,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

分为三个层面,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社会
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与经济基础关系极为密切;艺术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能通过政治中介才能联系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精心整理 (1)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利用艺术相推动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

(2)宗教对艺术影响根本上来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
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宗教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2)宗教对艺术否定中又包含对自身的否定,当艺术重新获得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本质。

(3)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

艺术概论作业分析

艺术概论作业分析

艺术与道德
»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联系的尺度和 准则,属于社会价值范畴。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艺术 是人的一种道德的活动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油画 1863年 213.4×269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美国艺术家 斯宾塞· 图尼西克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和宗教都是较为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都是对社会前途、人类 命运及人生意义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希望达到理想目标。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 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 创造出来的。它和一般的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 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 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 高于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 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艺术家创 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1,艺术与美的关系 2,艺术的审美本质 3,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1.艺术反映现实的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2.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呆以创造艺术美, 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 物转化为艺术美,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 审美创造《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自由领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1830
《马拉之死》大卫
艺术与政治虽然具有诸多不同点,但它们之间又是一种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有 时甚至是巨大的。通常而言,政治对艺术有着较为直接的 决定性影响。在上层建筑诸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政治 处于主导地位。

艺术概论课件

艺术概论课件

• 斯宾塞进一步说:人是高等动物,比起动 物来有更多的剩余精力,艺术就是这种剩 余精力的发泄。
• 德国学者谷斯鲁认为,“游戏”并不是完 全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而是在轻松愉快 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 际生活做准备或者联系。
• 举例:小猫追逐线团————捕捉老鼠
• 小女孩玩木偶————做母亲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德国美学家希勒《美育书简》,首次提 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且系统地阐述了 他的美育思想。
希勒将古希腊与近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对 比,认为在古希腊,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 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 也非常和谐。然而,近代文明社会,发达 的工业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 等级的严格区别,这样一来,不仅使社会 与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
• 普列汉诺夫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 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 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他们。
• 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 提。
• 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他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的结束,也 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舞 蹈 纹 彩 陶 盆
第二节 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艺术起源于“交感巫术”的进一步发展:
•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 •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
理论》 • 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
1900年,普列汉诺夫《 没有地址的信》,通过 对原始音乐、舞蹈、绘 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 学、民俗学、人类学和 民族学的文献证明,系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 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 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 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活动的 进一步因素。

艺术概论 王宏建精编版

艺术概论 王宏建精编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艺术的社 会意识形 态性
艺术概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 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 会意识形 态性
艺术概论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 意识形态性
艺术的认识价值、思想教育作用、美 育意义与娱乐意义,各有各的涵义,但它 们之间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艺术的 认识价值是其思想教育作用赖以存在和实 现的基础, 艺术的美感和娱乐性质又是实 现其认识和思想教育作用的独特的重要途 径。 所谓“寓教于乐” 。
必须明确的是, 艺术的几种功能是不 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我们应该辩证地 认识和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二节 艺术反映社 会生活的特 殊性
第二节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一、艺术的形象性 提起艺术,我们就会想到古今中外大
量的文学艺术名著以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 形象: 林冲、武松、林黛玉、贾宝玉、安 娜·卡列尼娜 、哈姆雷特,等等。而自然 界的风花雪月、 山水风物、天光云影、梅 兰竹菊所构成的优美意象也是艺术作品 (尤其是抒情性作品)所塑造的形象。
其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人类存 在的终极价值,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 怀,反思人的生存境遇,不断探寻人的合 理存在途径和进一步发展目标。
如《浮士德》、《红楼梦》都透过作 品表现了某种价值目标,具有深邃的哲学 内涵。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概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意 识形态性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艺术概论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 罗广斌和杨益言的 《红岩》、 杨沫的 《青春之歌》 等, 这些曾经对我 国青年的思想、情操、人生观与世界观起 过极大影响作用的作品, 至今还在陶冶当 代青少年的心灵。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完整版)艺术概论 第一章

(完整版)艺术概论 第一章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 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 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 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
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 “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 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 的真实性。
主观感情色彩强烈,诗书画有机结合
•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 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
马和林 《扬州八怪》
黄慎 《福到眼前》
高翔 《山水图》
希腊艺术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 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 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 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 节”。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注:文本框可根据需求改变颜色、移动位置;文字可编辑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人类不仅创造了艺术,能够欣赏艺术,还渴求洞察艺 术的全部奥秘,揭示艺术的本质,发现把握艺术发展的 规律,从而进行真正的创作与欣赏.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 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 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 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课件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课件

品牌合作
艺术与商业品牌合作,将 艺术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 广告中。
艺术授权
艺术家将其作品授权给商 业品牌,用于商品和广告 等。
艺术投资
企业和个人将资金投入艺 术品市场,作为资产配置 的一部分。
艺术的社会责任
社会议题表达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推动社会进步。
公益项目
艺术家参与公益项目,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艺术 教育和文化活动。
教育功能
总结词
教育功能是艺术通过其作品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情感等,对人们的思想、行 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促进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 提高。
详细描述
艺术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民族文化等,通过形象的表达和情感 的传递,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广义的艺术定义强调艺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
狭义的艺术定义
狭义的艺术定义通常是指那些 需要特殊技巧和训练,通过具 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这种定义下的艺术通常包括绘 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 等,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训练才 能创作和表演。
狭义的艺术定义强调艺术的专 业性和技术性,以及艺术作品 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06 艺术的未来发展
艺术与科技结合
01
02
03
数字艺术
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和展示 的艺术形式,如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和3D打印等。
人工智能艺术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 艺术作品,如机器学习绘 画和音乐创作等。
交互艺术
强调观众参与的艺术形式, 如互动装置和交互式影像 等。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成立在必然经济基础之上,并从全然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一、32 P33、34 P34答:政治关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彼此阻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要紧通过政治的中介阻碍艺术,艺术也要紧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依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标准,能指导人们一样的言论和行动,也能阻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关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能够阻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老是尽力反对旧道德、成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成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彼此阻碍、彼此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需通过"中间环节",因此,阻碍不可幸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六、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彼此阻碍、彼此作用、彼此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第一,宗教对艺术的阻碍,从全然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彼此阻碍、彼此作用、彼此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必然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阻碍,艺术不但要反映必然的哲学观念,而且给必然的世界观的形成以踊跃的阻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犹如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类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彼此阻碍关系。

4.什么缘故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01章艺术本质论(王宏建《艺术概论》课件)

第01章艺术本质论(王宏建《艺术概论》课件)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人类不仅创造了艺术,能够欣赏艺术,还渴求洞察艺 术的全部奥秘,揭示艺术的本质,发现把握艺术发展的 规律,从而进行真正的创作与欣赏.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 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 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 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 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 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 .
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 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 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 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 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 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
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 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 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 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 表现形态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精编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精编

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答案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 开 朗 琪 罗 《 大 卫 》
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意大利 卡拉瓦乔《水果篮》1596年以前
荷兰 维梅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年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中国古代): ① 象形文字、八卦、原始绘画; ② 西晋文学家陆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③ 南朝宋国画家宗炳:“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④ 南齐画家谢赫:“应物象形”、“象物必在于形似”。
• 艺术的分类
– 广义的艺术包括5大类别: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书法等)、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 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 。
– 狭义的艺术专指语言艺术以外的其他艺术种类。语言艺术 也称文学,人们有时把文学与狭义的艺术并称为文艺。
巴托(Abbe Batteux,法国,1713-1780 )
◦ “美的艺术”和“机械的艺术”; ◦ 美的艺术有五种形式:音乐、诗、绘画、雕塑、舞蹈。
• 康德(1724-1804)
– 《判断力批判》 对艺术和手工艺进行区别: 我们今天的“艺术” ——以表现美为目的自由艺术; 出于生活需要的强制性工艺 ——有报酬的艺术
– 关于“形式论”的思考:
① 形式论的局限性; ② • 其他相关理论:
–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白日梦”;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 康德、席勒的“游戏说”; – 苏珊·朗格的“符号说”等。
• 艺术概念内涵分分合合的过程
– 古希腊、罗马时期“广义的艺术”阶段
中 国 唐 代 草 书 怀 素
中 国 唐 代 草 书 张 旭
马蒂斯《红色中的和谐》或 《餐桌》1908-1909年
康 定 斯 基 《 构 成 第 七 号 》
1 9 1 3 年
蒙 德 里 安 《 红 黄 蓝 的 构 成 》 1 9 3 0 年
– 艺术形式本身是一种“有机形式”: 具有独特生命力或表现性, 是一种个体性的有机形式。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西方): ① 柏拉图提出来的“迷狂说”、“神灵凭附说”; ② 卢梭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③ 尼采认为艺术是主观意志的表现; ④ 克罗齐提出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
罗 中 立 《 父 亲 》
← 毕加索《梦》 《海边浴女》→
凡 高 《 星 夜 》
– 关于“表现论”的思考:
① 艺术中究竟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② 情感表现的方式如何? ③ 情感表现与形式的关系? ④ 情感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 形式论:
– “事物本无所谓好坏,一切皆思维使然”; – 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自治性的形式论 – 汉斯立克的形式论音乐美学; –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 贝尔的《艺术》形式论要点: ① 艺术完全无关乎再现 ② 审美绝对超越于现实 ③ 艺术的纯粹性
第一节 艺术总论
1.1 艺术的独立 1.2 艺术的渊源 1.3 艺术本质特性 1.4 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
1.1 艺术的独立
美学从哲学的分离
艺术与美学的分离
• “美学之父”
– 鲍姆加登(1714—1762) – 1750年,写就《美学》
命名为“Aesthetica”; – 感性学; – 美学学科的创立者。
– 中世纪时期“自由的艺术”阶段
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表现和自然流露。 这是从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视角对艺术进行观照的 观点。
– 艺术的情感特征: ① 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情感的触发; ② 艺术接受者:内心情感的暗合; ③ 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中国): ① 汉代《毛诗序》首次将创作主体作为考察对象,“诗言志” ② 晋代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③ 我国古代的“气韵说”
1.4 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
• “模仿说”或“再现说”: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西方): ① 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 ② 柏拉图: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③ 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对本质世界的模仿 ④ 达·芬奇 :“镜子说” ⑤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
1.2 艺术的渊源
• 中国古代


技艺、 种植(园艺)
“城市的道路” 许慎《说文解字》
种植的方法
西方
Art
经过长期的训练而 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 掌握的技能、技巧 制作和物质生产活动
艺术家 艺术作品
中世纪的艺术听命于神学的支配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回归人本主义 18世纪:艺术品与物质产品分离开来
黑格尔(1770-1831)
◦ 《美学》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把一切以表现美为目的
的事物称为艺术;剔除 了非表现性的工艺、技 艺形式。
杜尚(1887-1968)
◦ 没有答案, 因为, 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现成品艺术”
◦ 达达主义 ◦ 杜尚《泉》(1917年)
“后审美艺术”
1913 自行车轮
• “艺术学之父”
– 19世纪末,德国美 学家康拉德 · 费德勒: 提出将艺术学与美学 分离的构想,由此被 称为“艺术学之父”。
– 德国人类学家格罗塞 从社会学角度写就了 《艺术的起源》一书。
• 艺术学学科性质的独立
– 1906年,德国艺术理论家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提出的“一般艺术学”的概念。




文 化
玉 雕
距 今 五
俳 优





陈 枚 《 寒 夜 赏 梅 》
– 关于模仿论的思考:
① 符合人类的欣赏体验习惯 ② 遵从着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最初天性 ③ 真与美的统一
④ 剥夺了艺术家主体性的发挥 ⑤ 忽视艺术表现力的个性化差异 ⑥ 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之境遇
• 主观“表现说”或情感表现说:
1912 下楼梯的裸女
1919 带胡子的蒙娜丽莎
1.3 艺术本质特性
• 艺术是什么
– 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创造 的成果,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媒介 为中介,以丰富的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审美 形态。
– 19世纪作家歌德也曾说过这样一句另人回味的话: 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