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肺系疾病

中医护理   肺系疾病
中医护理   肺系疾病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的护理

一、感冒的定义、病因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护理。

二、感冒的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风寒感冒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暑袪湿解表。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以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舌红,脉细数。治以滋阴解表。

三、感冒的病情观察要点

1.外感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

(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的观察辩证要点。

2.汗出

(1)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

(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

3.咳嗽、咳痰咳嗽的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4.胃肠道反应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

5.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冷汗出为虚脱,立即通知医生。

四、感冒的症状护理

1.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避免潮湿。

2.咳嗽咽痒者,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的场所,病室内禁止吸烟。

3.耳穴埋豆改善感冒症状:主穴:肺、气管、肾上腺等;配穴:内鼻、耳尖、咽喉等穴。

4.穴位按摩和灸法改善感冒症状: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等、配穴:风寒型加外关、风池;风热型加印堂、合谷、少商。

5.刮痧疗法治疗感冒:主穴: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配穴:鼻塞不通者配迎香穴;咽痛配尺泽穴;热甚配十宣穴;头痛甚配百会、太阳(双)、印堂。

6.拔罐法治疗感冒: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每穴留罐5~10min,每日一次。

五、感冒的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稀软易于消化为主,多饮水,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食物。

1.风寒感冒宜食发汗解表之品,如葱姜蒜调味等调味的食物,或予生姜红糖水热饮。食疗方:姜葱粥、紫苏粥。

2.风热感冒宜食清淡凉润、以助清热之品,如秋梨、琵琶、藕、甘蔗、鲜芦根煎水代茶饮等。食疗方:黄豆香菜汤、银翘粥(双花、连翘、芦根水煎去渣取汁与粳米同煮)等。

3.暑湿感冒宜食清热解表、祛暑利湿之品,如冬瓜、萝卜、鲜藿香或佩兰代茶饮等。食疗方:荷叶粥、绿豆粥等。

4.气虚感冒宜食红枣、牛奶等温补、易消化之品,食疗方:山药粥、黄芪粥。

5.阴虚感冒宜食甲鱼、银耳、海参等清补之品。食疗方:百合粥、银耳粥等。

六、感冒的中药使用的护理

1.口服中药中西药之间间隔30min左右

(1)中药汤剂:汤药不宜久煎、风寒感冒宜热服,服药后盖被安卧;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宜凉服。

(2)感冒清热冲剂: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清热解毒口服液:风寒感冒者不适用。

(4)感冒软胶囊:服药期间如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症状,立即停药。

(5)蓝苓口服液: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药;脾虚大便溏者慎用。

(6)藿香正气水(软胶囊):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食物。

2.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双黄连注射液:首次静脉滴注过程中的前30min应缓慢,忌与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奈替米星、硫酸依替米星)及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吉他霉素)、诺氟沙星葡萄糖、氯化钙、维生素c、氨茶碱、穿琥宁、刺五加、丹参、川芎嗪等配伍时宜产生浑浊或沉淀,过敏体质者慎用。

(2)柴胡注射剂:只用肌肉注射方式给药,严禁静脉滴注或混合其他药物一起肌注;月经期、体虚者慎用,无发热者不宜使用。

3.外用中药注意局部皮肤反应。

(1)贴敷药:取穴:大椎、神阙、风热感冒加涌泉(双);风寒感冒加合谷(双),早晚各一次。

(2)药浴法:药浴的水位宜在胸部以下,药浴温度38~40℃,药浴时间10min 为宜。饥饿或过饱时不宜全身药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建议药浴;60岁以上患者药浴时须有家属陪伴;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药浴时出现任何不适,立即停止浸浴并报告医师。泡洗中、后要适量饮水。

(3)药枕:一般选用透气性良好的棉布或纱布做成枕芯,药物不可潮湿,否则失效,每日使用6小时以上,连续使用2~3周。

七、感冒的健康宣教

1.用药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用发汗药后,注意观察出汗量,防止大汗虚脱,避免汗出当风。

2.饮食多饮温开水,饮食有节,忌烟酒、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3.运动感冒期间宜避免过劳,痊愈后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4.生活起居慎起居,避风寒,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坚持每日凉水洗脸,冷敷鼻部,增强耐寒能力;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外出带好口罩。

5.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与人聊天、选择听音乐,伴有头痛者可听贝多芬的《A大调抒情小乐曲》;消除疲劳者可听《矫健的步伐》、《水上音乐》;增进食欲可听《餐桌音乐》等。

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时复诊,若出现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服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及时就医。

第二节咳嗽的护理

一、咳嗽的定义、病因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咳嗽的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气急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有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燥,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每于晨间咳痰尤甚,痰出咳风燥伤肺缓,胸闷,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濡滑。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2)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色稠黄,咯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粛肺止咳。

(3)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以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4)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或午后潮热,盗汗,日渐消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三、咳嗽的病情观察要点

1.咳嗽的性质

(1)干咳或刺激性咳嗽: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

胸膜病变等。

(2)咳嗽伴咳痰: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1)突发性咳嗽:吸入刺激性气体、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

(2)发作性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

(3)慢性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

(4)夜间咳嗽: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

3.咳嗽的声音

(1)声音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2)金属音: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癌肿直接压迫气管所致。

(3)声音低微或无力: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或极度衰弱者。

4.痰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1)粘液性痰: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浆液性痰:肺水肿。

(3)脓性痰: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5.伴随症状: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6.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咳嗽的症状护理

1.剧烈咳嗽,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咯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痰液粘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5.耳穴埋豆:主穴:肺、气管、平喘;配穴:交感、神门、大肠。

6.拔罐治疗:主穴:大椎、膻中。痰多者加丰隆穴;咽痒咳嗽甚者加天突穴温和灸10~15min;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穴。

7.穴位按揉: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min。外感风热加按风池、大椎、合谷等;燥热咳嗽者,加按脾俞、肾俞等;痰多者加按脾俞、胃俞、天突、足三里、丰隆等。

8.艾灸法:取穴:大椎、肺俞、风门穴。风寒咳嗽加天突、合谷穴;痰湿咳嗽加天突、至阳穴;脾虚者加脾俞;喘甚者加定喘;每日灸一次,每次灸20min。

五、咳嗽的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刺激性食物。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宜食葱白、生姜、蒜等辛温、清淡、宣肺止咳之品。食疗方:姜汁冲白蜜。

(2)风热犯肺:宜食梨、枇杷、萝卜、海蜇、荸荠等清凉润肺之品,如咳嗽不止,用银花、杷叶泡水代茶饮。食疗方:丝瓜汤、川贝炖冰糖。

(3)风燥伤肺:宜食梨、荸荠等清凉润肺食之品,也可用川贝、桑叶、冰糖研末开水冲服;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梨炖白蜜。食疗方:冰糖梨粥、玉竹粥、藕粥。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宜食山药、赤小豆、糖菊饼、饮橘汁等健脾化痰之品。食疗方:苡米粥、橘红粥。

(2)痰热郁肺:宜食梨、白萝卜、柚子、马蹄、冬瓜、丝瓜、苦瓜、川贝等清热化痰之品。食疗方:枇杷粥。

(3)肝火犯肺:宜食菊花茶、梨、柑橘、萝卜、海蜇、芹菜等清凉疏利之品。食疗方:麦冬芍药粥。

(4)肺阴亏耗:宜食桑椹、黑芝麻、甲鱼、海蛤、银耳、罗汉果、蜂蜜等滋补肺阴、富有营养之品。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梨炖白蜜。食疗方:沙参山药粥、糯米阿胶粥等。

六、咳嗽的中药使用护理

1.口服中药中西药间隔30min左右。

(1)中药汤剂:风寒袭肺宜热服,服药后加盖衣被;风热犯肺宜轻煎温服;风燥伤肺宜轻煎,少量频服;痰湿蕴肺宜饭后服用;痰热郁肺宜饭后稍凉服用;肺阴亏虚宜饭前稍凉服用。

(2)急支糖浆: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复方鲜竹沥液:风寒咳嗽者不适用;服药期间,若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及时就医。

(4)复方甘草片:不宜长时间服用,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慎用。

2.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浓度不宜过高,10~20ml注射液用250~500ml溶媒稀释为宜;滴速不宜过快,以40~60滴/分为宜。忌与维生素C、甘草酸二钠、丹参、加替沙星、甲磺酸帕珠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乳酸环丙沙星、依替米星、泮托拉唑、葡萄糖依诺沙星、头孢吡肟、盐酸莫西沙星、阿奇霉素、西咪替丁、吉他霉素、果糖二磷酸钠、头孢匹胺等配伍。

3.外用中药观察局部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1)中药贴敷:选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穴: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双侧)、于夏季初伏、中伏、末伏每隔10d贴一次,每次4~6小时,连贴3~5年。使用时应告知患者敷贴处皮肤可能出现灼热、发痒的情况,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明显热证、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人不宜热敷。

(2)药枕:一般选用透气性良好的棉布或纱布做成枕芯,药物不可潮湿,否则失效,每日侧卧枕之,使用6小时以上。

七、咳嗽的健康宣教

1.用药祛痰、止咳药饭后服,服药后勿立即进食水。

2.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忌辛辣刺激、过咸、过甜、油腻食物。

3.运动缓解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卫外功能。

4.生活起居保持空气新鲜,戒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慎起居、避风寒,防止外感时邪。

5.情志指导病人自我调护的方法,可选择聊天、听音乐、散步等方法。特别是久病体虚的患者要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6.定期复诊遵医嘱复诊,对于持续时间大于2周的咳嗽,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的病人,宜尽早就诊,明确诊断。

第三节哮证的护理

一、哮证的定义、病因

哮证是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哮证的病因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素诱发。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护理。

二、哮证的辩证分型、主要表现及治疗原则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口不渴或口渴喜热饮,面色晦滞带青,形寒畏冷,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白或黄,粘稠厚浊,咯吐不利,烦闷不安,面赤汗出,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治以清热肃肺、化痰定喘。

3.肺虚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治以补肺固卫。

4.脾虚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舌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弱。治以健脾化痰。

5.肾虚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治以补肾纳气。

三、哮证的病情观察

1.哮症发作前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干咳,鼻咽、咽部发痒等粘膜过敏表现。

2.哮症发作的诱发因素如受寒、过热、饮食不当、疲劳过度、烟酒异味刺激等。

3.观察病情变化哮症发作的时间及持续时间,患者的神志、面色、汗出、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口唇及四肢末梢的紫绀程度。

4.并发症察有无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等。

5.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呼气与吸气时间比,观察患者痰的色、质、量,咯痰时的伴随症状,咯痰的难易程度,呼吸道是否通畅。

6.哮症发作时的观察

(1)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大汗、面色苍白提示病情危重。

(2)当病人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时,应观察是否有二氧化碳潴留,配合医生给予治疗、抢救。

四、哮证的症状护理

1.病室环境

(1)病室应避免各种过敏原,如烟雾、油漆、花草等异味刺激性气体。

(2)寒哮患者病室温度宜偏暖,避风寒。

(3)热哮患者病室应凉爽通风,防止闷热,但应避免对流风。

2.避免诱发因素:哮症病人应避免寒冷、饮食不节、疲劳、烟酒等诱发因素。

3.及时处理发作前症状:当哮症患者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干咳、咽痒等发作前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用药,减轻或预防哮症的发生。

4.体位

(1)哮症发作时给予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也可让病人伏与一小桌上,以减轻疲劳。

(2)出现烦躁时床档保护,防止跌伤。

5.哮鸣咳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咳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

6.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7.吸氧:

(1)遵医嘱给予适当浓度的吸氧。

(2)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宜选择低流量吸氧。

(3)如伴有意识障碍,应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

8.艾灸:哮病发作时可艾灸肺俞、膈俞20min,寒哮发作时艾灸天突、膻中、气海等穴。

9.中药吸入剂:寒哮发作时,用洋金花叶放在纸卷中点火燃烧,作吸入剂用。

10.热哮可行拨火罐疗法,取双侧肺俞、大椎、双风门、伏兔、丰隆等穴。

11.可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仑等穴,或指压舒喘穴。

12.哮症持续发作,且伴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大汗、肢冷等症,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五、哮证的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1.寒哮宜食进温热宣通之品,以葱、姜、胡椒等辛温调味,以助散寒宣肺,忌生冷、海腥、油腻等食物。食疗方:麻黄干姜粥(麻黄、干姜、甘草、粳米煮粥服用)。

2.热哮:宜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多饮果汁,如梨汁。食疗方:加味贝母梨膏(川贝母、杏仁、前胡、生石膏、甘草、橘红、雪梨熬成糊状服用)。

3.肺虚:宜食动物肺、蜂蜜、银耳、百合、黄芪膏等补肺气之品。食疗方:黄芪炖乳鸽,黄芪炖燕窝等。

4.脾虚:宜食如莲子、山药、糯米、南瓜、芡实等清淡,易消化、补脾之品,注意少食多餐。食疗方:参芪粥、山药半夏粥。

5.肾虚:宜食木耳、核桃、胡桃、杏仁等补肾纳气之品。食疗方:白果核桃粥、五味子蛋(五味子煮汁淹鸡蛋)。

六、哮证的中药用药护理

1.口服中药中西药之间间隔30min左右。哮病发作时暂勿服药,一般在间歇时服用。如有定时发作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内服药,有利于控制发作或减轻症状。

(1)寒哮汤药宜热服;热哮汤药宜温服。

(2)固肾定喘丸过敏体质者慎用。

(3)哮证因痰而起,故哮证合并咳嗽者慎用止咳药,以免痰液淤积,加重病情。

2.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

(1)止喘灵注射液:孕妇、高血压、心脏病、前列腺肥大及尿潴留患者慎用;出现多尿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停药),并观察是否发生血容量降低,电解质紊乱。不宜与氨茶碱配伍。

3.外用中药注意局部皮肤反应

中药敷贴:使用时应告知患者敷贴处皮肤可能出现灼热、发痒的情况,观察用药后反应。有明显热证、合并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病人不宜热敷。

七、哮证的情志护理

1.病室环境宜安静,减少探视,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2.哮证发作时来势凶猛,病人多表现为惊恐万分,因此发作期病人首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反复发作的哮证迁延不愈,患者易悲观、焦虑、护士应关心安慰患者,让患者了解哮症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稳定病人情绪,以利康复。

4.与哮症患者共同分析、寻找过敏源和诱发因素,设法避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哮证的健康宣教

1.用药掌握常用吸入制剂的用法、用量,急性发作时能正确地使用,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2.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宜温和,忌过冷、过热;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

?感冒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感冒作为病名运用,始于明代《医方考》 定义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病 机 平素体虚、气候突变、起居失当、劳累过度、肺有宿疾 六淫之邪风 寒 束 表 证 主 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 流清涕,咳嗽。 兼 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 脉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 法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疏风散寒)或荆防败毒散(疏风祛湿)加减。 用 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橘红(宣通 肺气) 证机概 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风 热 犯 表 主 证 身热较着,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 兼 证 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痰黏或黄,面赤,口干欲饮。

证舌 脉 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 法 辛凉解表。银翘散(清热解毒)或葱豉桔梗汤(清宣解表)加减。 用药银花、连翘、豆豉(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 证机概 要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暑湿伤表证主 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 证 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 脉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 法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用 药 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证机概 要 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气虚主 证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 【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 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 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第二节咳嗽 【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内邪干肺(痰与火)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 【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标实为主: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扶正补虚 【证治分类】(外感+内伤) 第三节哮病 【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诊断依据】 ①呈反复发作性。发作常多突然,可有鼻痒、喷嚏、咳嗽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或数小时可缓解。 ②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课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③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可有家族史。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病证鉴别】 ①哮病与喘证(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COPD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常规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咳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优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教学提纲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 病

肺系疾病 一、感冒 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病症,称为感冒。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时行感冒 感冒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1)风寒感冒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无汗,咯痰白稀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2)风热感冒 症状:主证+流黄涕,咽痛,咯黄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干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3)暑湿感冒 症状:主证+流浊涕,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A:气虚 症状:经常感冒反复不愈,恶寒重发热轻,气短乏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玉屏风散预防) B:阴虚 症状:手足心热,恶寒轻,口渴咽干,干咳少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C:血虚 症状: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D:阳虚 症状:头痛身痛,面色皎白,四肢不温,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参附再造丸 (5)时行感冒 症状:主证+壮热寒战,咽喉肿痛,全身症状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柴胡、葛根、黄芩、石膏、贯众、羌活、大青叶、银花、连翘、板兰根、甘草) 常用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中草药:板兰根、菊花、银花、连翘、丹皮、栀子、紫草、秦皮、胖大海、蚤休、贯众、茶叶 (6)调护:避风寒,清淡饮食,多饮水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病:又称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气道和肺部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引起气道和肺部结构改变和粘液汗毛功能障碍灯病变,最终导致不完全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三大主要症状。 一护理评估 1、咳嗽、咯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臃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 (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和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五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六临证施护 (1)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出现呼吸困、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3)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七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结合。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精)

肺系疾病 一、感冒 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病症,称为感冒。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时行感冒 感冒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诸风》 (1)风寒感冒 症状: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无汗,咯痰白稀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2)风热感冒 症状:主证+流黄涕,咽痛,咯黄痰,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干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3)暑湿感冒 症状:主证+流浊涕,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小便短赤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

A :气虚 症状:经常感冒反复不愈,恶寒重发热轻,气短乏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玉屏风散预防) B :阴虚 症状:手足心热,恶寒轻,口渴咽干,干咳少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C :血虚 症状: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D :阳虚 症状:头痛身痛,面色皎白,四肢不温,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无力治法:温阳解表 方药:参附再造丸 (5)时行感冒 症状:主证+壮热寒战,咽喉肿痛,全身症状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解表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a :风寒外束,肺热内蕴,俗称“寒包火”,而见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宜解表清里,用麻杏甘石汤 b :素有寒饮伏肺,见证除风寒束表外,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知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紧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用小青龙汤 (2)风热犯肺 症状:痰黄稠,咯出不爽,咽痛,口渴+风热表证(恶风,发热,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干痛,唇舌干燥,初起伴有寒热表证,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燥热证(风热+燥) 杏苏散----凉燥证(风寒+燥)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粘腻伴胸闷、脘痞、纳呆、便溏、体倦乏和,舌苔白腻,脉濡滑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 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 1、外寒内饮 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 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 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 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

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 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功能、胸部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八) 治疗方法 1. 辨证选用中药汤剂 (1)外寒内饮

肺系病证-肺痿练习题

肺系病证-肺痿 一、A1 1、治疗肺痿之肾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麻黄升麻汤 B、甘草干姜汤 C、清燥救肺汤 D、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E、麦门冬汤 2、肺痿的治疗原则是 A、疏风解表 B、温肺化饮 C、补肺生津 D、纳气定喘 E、止咳化痰 3、不属于肺痿虚热证的症状是 A、气急喘促 B、午后潮热 C、皮毛干燥 D、舌质淡 E、舌红而干 4、治疗肺痿虚寒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七味都气丸 B、麦门冬汤 C、麻黄升麻汤 D、甘草干姜汤 E、清燥救肺汤 5、下列关于肺痿治疗的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重视调理肝肾 B、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C、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 D、忌苦寒滋腻碍胃 E、慎用祛痰峻剂 6、肺痿的病位在肺,与()密切相关 A、脾、心、肾 B、脾、胃、肾 C、脾、肝、肾 D、脾、肾 E、脾、胃 7、肺痿的特征性症状是 A、咳大量脓血痰

B、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C、咳吐浊唾涎沫 D、胸部膨满,憋闷如塞 E、咳嗽、咳血、潮热、盗汗 二、A2 1、王某,男性,75岁。反复咳喘30年多。现症: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其治疗应首选() A、麻黄升麻汤 B、生姜甘草汤 C、清燥救肺汤 D、七味都气丸 E、麦门冬汤 三、B 1、A.竹茹、竹叶 B.天花粉、川贝母 C.沙参、玉竹 D.地黄、当归 E.银柴胡、地骨皮 <1> 、肺痿虚热证,出现虚烦、呕逆者,应加用 A B C D E <2> 、肺痿虚热证,出现津伤甚者,应加用 A B C D E 2、A.咯吐涎沫,咽干,下利泄泻,形寒肢凉 B.咯吐涎沫,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 C.咯吐黏稠涎沫,口渴咽燥,午后潮热,皮毛干枯 D.咯吐涎沫,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唇面青紫 E.咯吐清稀涎沫,形寒,小便频数或遗尿 <1> 、肺痿虚寒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2> 、肺痿虚热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2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2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患者李某,女性,42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阵作,舌红苔黄腻,脉滑。最可能的诊断是 (分数:2.00) A.咳嗽 B.哮病√ C.喘证 D.肺胀 E.喘脱 解析:解析:患者症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舌红苔黄腻,此皆为肺热壅盛之象,可诊断为哮病之热哮。 2.患者李某,男性,82岁。哮喘病史40余年,现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腰酸腿软,伴有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为哮病,其辨证分型是 (分数:2.00) A.肺脾气虚证 B.脾肾阳虚证 C.肝肾阴虚证 D.肺肾气虚证 E.肺肾两虚证√ 解析: 3.患者王某,男性,62岁。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于,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其治法是 (分数:2.00) A.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B.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C.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D.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E.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解析:解析: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为哮病寒包热哮证,治疗为解表散寒,清化痰热,选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患者张某,女性,40岁。喉中痰涎壅盛,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脉滑实。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分数:2.00) A.苏子降气汤 B.平喘固本汤 C.麻杏石甘汤 D.三子养亲汤√ E.射干麻黄汤 解析:解析: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舌苔厚浊,脉滑实为哮病的风痰哮证,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5.哮病患者张某,女性,45岁。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面色苍白,口不渴,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该患者的辨证分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13

中医内科学(肺系疾病)-试卷13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首先提出哮喘之名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华佗 B.张仲景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刘完素 解析: 2.哮病的治疗原则是 (分数:2.00) A.祛邪化痰,平喘止咳 B.扶正固本,平喘止咳 C.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D.补肾化痰,平喘止咳 E.化痰平喘,平喘止咳 解析:解析:哮病的治疗当宗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3.下列各项,不属哮病大发作的症状的是 (分数:2.00) A.喘息鼻扇 B.张口抬肩 C.汗出肢冷 D.哮鸣气喘√ E.烦躁昏昧 解析:解析:哮病在平时有轻度哮鸣气喘,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可出现喘息鼻扇、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等喘脱危候。 4.下列各项,不属冷哮证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喉中哮鸣如水鸡声 B.喘而气粗息涌√ C.痰少色白而多泡沫 D.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E.形寒怕冷 解析: 5.下列各项,不属哮病的诱因的是 (分数:2.00) A.气候突变 B.饮食不当 C.情志失调 D.痰饮内伏√ E.劳累过度

解析:解析:哮病的常见诱因为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痰饮内伏是哮痛的内在“宿根”,并非诱因。 6.下列各项,不属成痈期肺痈的主症是 (分数:2.00) A.胸部疼痛 B.寒战壮热 C.咳嗽气急 D.咳吐脓血腥臭√ E.舌苔黄腻脉滑数 解析: 7.下列各项,不属溃脓期肺痈的主症是 (分数:2.00) A.胸中烦满疼痛 B.时时振寒√ C.呕吐腥臭脓血痰 D.身热面赤 E.烦渴喜饮 解析: 8.肺痈之病首见于 (分数:2.00)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备急千金要方》 D.《杂病源流犀烛》 E.《外科正宗》 解析: 9.下列各项,不属肺痈的主症的是 (分数:2.00) A.咳嗽 B.胸痛 C.发热 D.咯吐腥臭浊痰 E.盗汗√ 解析: 10.肺痈之溃脓期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分数:2.00) A.风邪伤表,内壅于肺 B.热毒壅肺,热壅血瘀 C.热毒炽盛,血败肉腐√ D.阴伤气耗,邪去正虚 E.热毒炽盛,内壅于肺 解析:解析: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11.下列各项,不属肺胀的特点是 (分数:2.00) A.病程长 B.时轻时重 C.反复性 D.传染性√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肺气涨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涨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证型及临床表现 1.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2.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3.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咳嗽、咳痰: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 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3.喘息、气短: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 4.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 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中医内科肺系疾病练习题

肺病系统练习题 呼吸题A 单选题 1.感冒的主要病机是() A.肺经素有痰热 B.肺失宣肃 C.卫气不固 D.卫表不和 E.身体虚弱 2.哮证发作的主因为() A.伏痰 B.外邪 C.饮食 D.情志 E.劳倦 3.肺痈成痈期的病理基础() A 热壅血瘀 B 热伤肺气 C 邪阻肺气 D 内腐血败 E 阴伤气耗 4. 咳嗽,痰稠而黄,咽痛口渴,伴有头痛、身热、恶风、汗出,应诊断为 A、风热咳嗽 B、燥热咳嗽 C、痰湿咳嗽 D、阴虚咳嗽 E、痰热咳嗽 5. 以下哪一期是肺痈病病情变化的转折点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好转期 6、肺痨的治法是: A、杀虫治痨 B、补益肺阴 C、杀虫补虚 D、杀虫补气 7.喘证的病变脏腑主要在: A、心肺 B、肺脾 C、肝脾 D、肺肾 8.风热感冒选方宜用 A、桑杏汤 B、杏苏散 C、银翘散 D、桑菊饮 E、荆防败毒散 9. 寒哮的用药当选: A、定喘汤; B、二陈汤; C、射干麻黄汤; D、华盖散; E、荆防败毒散 10.肺胀中痰浊壅肺证的治疗应选用() A.清肺化痰,降逆平喘B.化痰降气,健脾宜肺 C.补肺纳肾,降气平喘D.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E.涤痰开窍,清热熄风 呼吸题B 单选题 1.感冒的治疗原则为() A.表里双解 B.解表达邪 C.芳香化湿 D.理气宣肺 E.化湿和中 2.哮证发作时的病理关键是() A.肺失宣降 B.痰阻气闭 C.肺气上逆 D.脾失健运 E.肺不布津3.肺痈的病理性质主要为() A 气滞血瘀的实证 B 邪盛正虚之本虚标实 C 津液亏损的虚热证 D 邪盛之实热证候 E 肺燥津伤,肺失濡养 4.以下除哪一项以外都是肺痨和虚劳的共同特征 A、病程长 B、虚弱性 C、传染性 D、治宜扶正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肺系疾病练习试题详解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肺系疾病练习试题详解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肺系疾病-感冒 一、A1 1、在一个时期引起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的感冒,称为 A、时行感冒 B、重伤风 C、伤风 D、冒风 E、冒寒 2、首次提出感冒病名的医着是 A、《丹溪心法》 B、《备急千金要方》 C、《医宗必读》 D、《仁斋直指方》 E、《金匮要略》 3、下列各项不属感冒特征的是 A、喷嚏流涕 B、咳喘痰多 C、恶寒发热 D、鼻塞声重 E、头身疼痛 4、关于鉴别风寒与风热感冒的依据,说法错误的是 A、口渴的有无 B、舌、脉的异同 C、恶寒发热的轻重 D、咽喉肿痛的有无 E、鼻塞流涕的有无 5、“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出自 A、《丹溪心法》 B、《素问·空骨论》 C、《仁斋直指方》 D、《伤寒论》 E、《诸病源候论》 6、感冒的病程一般是 A、10天以上 B、长短不定 C、1~3天 D、3~5天 E、3~7天 7、下列各项不属时行感冒特点的是 A、相互传染,呈流行性

B、发病季节性强 C、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 D、全身症状明显 E、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 8、感冒的主要病机是 A、营卫不和 B、肺气不固 C、肺失宣降 D、肺气失宣 E、卫表不和 9、感冒的主要病因是 A、燥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暑邪 10、感冒病证多发季节是 A、冬春 B、四季 C、春夏 D、夏秋 E、秋冬 二、A3/A4 1、患者身热,微恶风寒,发热,少汗,头痛身沉,心烦,口干口燥,干咳少痰,咽痒,鼻干涕黏,舌红少苔,脉细数。 <1> 、中医诊断为 A、气虚感冒 B、阳虚感冒 C、阴虚感冒 D、燥咳 E、头痛 <2> 、中医治法宜采用 A、滋阴解表 B、补阳解表 C、益气解表 D、辛温解表 E、辛凉解表 <3> 、治疗首选方剂是 A、再造散 B、桑杏汤 C、银翘散 D、桂枝汤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总结分析报告 2017年06月 一、基本情况 肺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21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日,遵义县中医院在内一科应用“肺胀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例:肺肾气虚4例,痰浊阻肺1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振动排痰、体位、氧疗、呼吸功能锻炼、皮肤护理、口腔清洁、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艾灸,穴位贴敷,中药塌渍,中药湿敷各种理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其次是艾灸。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师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且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2、艾灸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为100%。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为100%。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肺系病证-肺痿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肺系病证-肺痿 一、A1 1、治疗肺痿之肾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麻黄升麻汤 B、甘草干姜汤 C、清燥救肺汤 D、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E、麦门冬汤 2、肺痿的治疗原则是 A、疏风解表 B、温肺化饮 C、补肺生津 D、纳气定喘 E、止咳化痰 3、肺痿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剂是 A、清金化痰汤 B、麻黄升麻汤 C、小青龙汤 D、泻白散 E、麦门冬汤 4、不属于肺痿虚热证的症状是

A、气急喘促 B、午后潮热 C、皮毛干燥 D、舌质淡 E、舌红而干 5、治疗肺痿虚寒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七味都气丸 B、麦门冬汤 C、麻黄升麻汤 D、甘草干姜汤 E、清燥救肺汤 6、下列关于肺痿治疗的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重视调理肝肾 B、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C、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 D、忌苦寒滋腻碍胃 E、慎用祛痰峻剂 7、肺痿的病位在肺,与( )密切相关 A、脾、心、肾 B、脾、胃、肾 C、脾、肝、肾 D、脾、肾

E、脾、胃 8、肺痿的特征性症状是 A、咳大量脓血痰 B、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C、咳吐浊唾涎沫、气短 D、胸部膨满,憋闷如塞 E、咳嗽、咳血、潮热、盗汗 二、A2 1、王某,男性,75岁。反复咳喘30年多。现症: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其治疗应首选( ) A、麻黄升麻汤 B、生姜甘草汤 C、清燥救肺汤 D、七味都气丸 E、麦门冬汤 三、B 1、A.竹茹、竹叶 B.天花粉、川贝母 C.沙参、玉竹 D.地黄、当归 E.银柴胡、地骨皮

<1> 、肺痿虚热证,出现虚烦、呕逆者,应加用 A B C D E <2> 、肺痿虚热证,出现津伤甚者,应加用 A B C D E 2、A.咳吐涎沫,咽干,下利泄泻,形寒肢凉 B.咳吐涎沫,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 C.咳吐黏稠涎沫,口渴咽燥,午后潮热,皮毛干枯 D.咳吐涎沫,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唇面青紫 E.咳吐清稀涎沫,形寒,小便频数或遗尿 <1> 、肺痿虚寒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2> 、肺痿虚热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肺痿之肾虚血瘀证 证候主症:咯吐涎沫,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唇面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虚而涩。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不摄纳,气虚血瘀。 治法:纳气定喘,活血化瘀。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 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 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 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 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胀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肺胀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兰方美杨丹丹 【摘要】目的通过对2012年6月-2014年5月本科室肺胀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发现肺胀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也缩短了患者年均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认为应用护理方案可有效缓解病情,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提高肺胀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胀;中医护理;优化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且呈进行性发展,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反复住院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升为第四位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肺胀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1】。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发病次数,,改善肺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COPD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突出中医护理特点,对老年肺胀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及个体化健康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5月本科收治COPD稳定期患者480例,其中男280例,女200例,年龄60-78岁,病程2-23年,肺脾气虚证120例、肺肾气虚证180例、肺肾气阴两虚证180例。其诊断均符合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医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 2.辨证分型及观察要点 2.1肺脾气虚证: 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2.2肺肾气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2.3肺肾气阴两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3.临证护理

中医护理 肺系疾病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的护理 一、感冒的定义、病因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护理。 二、感冒的常见辩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风寒感冒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 2.风热感冒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 3.暑湿感冒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暑袪湿解表。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以益气解表。 5.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舌红,脉细数。治以滋阴解表。 三、感冒的病情观察要点 1.外感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 (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的观察辩证要点。

2.汗出 (1)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 (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 3.咳嗽、咳痰咳嗽的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4.胃肠道反应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 5.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冷汗出为虚脱,立即通知医生。 四、感冒的症状护理 1.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避免潮湿。 2.咳嗽咽痒者,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的场所,病室内禁止吸烟。 3.耳穴埋豆改善感冒症状:主穴:肺、气管、肾上腺等;配穴:内鼻、耳尖、咽喉等穴。 4.穴位按摩和灸法改善感冒症状: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等、配穴:风寒型加外关、风池;风热型加印堂、合谷、少商。 5.刮痧疗法治疗感冒:主穴: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配穴:鼻塞不通者配迎香穴;咽痛配尺泽穴;热甚配十宣穴;头痛甚配百会、太阳(双)、印堂。 6.拔罐法治疗感冒: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每穴留罐5~10min,每日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