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

文人起家之道莫过“从举”。科举制度荼毒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其弊远大于利。禁锢了文人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对于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抨击,我们不得不想起那极尽讽刺之能事,书尽社会之丑态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这一问题历来看法较为一致,但同中有异。鲁迅先生认为,它是一部指摘时弊、讥讽士林的“讽刺之书”。【1】现代的各种文学史和发表的很多研究文章都沿用此说。但对其主题思想说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把其把它归结为“讽刺小说”,不如把它定义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更为准确。在这本“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中,作者将他的经历、感受和理想,结合艺术虚构,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有关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则是画中主角。他们或以科举为手段,攫取功名;或以科举为招牌,欺压纯朴乡民;或淡泊名利,傲然独立于浊流之中。作者以客观的白描笔法,深入到他们灵魂的深处,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科举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科举人物的形象,“二进”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由社会的最低层爬到了统治的高端。透过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小说开篇介绍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一个老童生,由于没有考取秀才的资格,因此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当他到薛家集去教村塾时,刚进学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不是秀才,于是尽奚落之能事。而偶遇的王举人更是在周进的面前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大显排场。晚饭时,王举人面前堆满鸡、鱼、鸭、肉,周进面前仅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第二天,王举人傲慢而去,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尽管作者没有一句评论,但鲜明的对比将周进的尴尬和无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是否拥有功名决定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功名者可以高人一等,无功名者只能逆来顺受。可悲的还在后面,呆头呆脑的周进由于不知道人情世故,连糊口的教书饭碗也丢了,只好放下读书人的斯文,跟着一伙商人去记账。在省城,当他走进乡试的地方贡院,看见考场专用的号板时,终于将求取功名的悲剧推向了高潮。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周进也不听,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这场泣鬼神的悲恸,任谁看了都会动容。半生的坎坷科举,连最低的功名都没有取到,各种辛酸与委屈突然涌上心头,终于痛哭昏厥,竟至哭出鲜血。周进究竟因科举受了多少屈辱,我们无法想象,只有当事人自己才可以真实地体会个中滋味;但这漫长的科举之路究竟是富贵之路,还是穷途末路?

不得不令人掩卷深思幸运的是,周进的悲情感动了豪爽的生意人,他们出钱为周进捐了一个监生,使他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此,周进的命运来了个天翻地覆的转变。他先中了举人,于是,不是亲的也来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送钱的,送物的络绎不绝,继而他又中了进士,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穷酸潦倒的周进终于平步青云,并成为可以主宰他人命运的操纵者。所以当他看见,穿

着麻布直襟,冻得乞缩缩的范进时,同情心油然而生,那就是当年的他啊!后来,周进升做京师国子监司业,好不辉煌腾达!那个曾经嘲弄过他的梅玖冒充是他的学生,他曾经办学馆的观音庵里被人供奉了长生牌,而他写的对联也将被人裱好收藏。如此种种都证明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难怪众多学子面对艰难而漫长的科举之路,总会表现出飞蛾扑灯火般的勇敢和壮烈,因为这是他们求取功名的唯一出路,一旦中举,便会成为人上人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无奈的唯一选择。周进是幸运的,不管年龄多大,毕竟还中了进士,当上了官;可还有无数皓首穷经者,一生连个秀才都没有弄上,富贵的边都没有沾上,充溢心中的只有辛酸、屈辱和贫穷,成为科举的牺牲品。

小说还刻画了那些打着科举功名的旗子,在乡里压榨百姓的土豪劣绅。严贡生就是一个典型。严贡生先是将邻人之猪诈为己有,致人腿折;接着又为一纸并未付款的借约索要利钱为了逃脱知县的传讯,他将纠纷扔给兄弟,自己逃到省城躲避去了。他还精心设计圈套,居然赖掉了娶儿媳的船费。其弟严监生家产颇丰,却不幸早逝。严贡生为了霸占其家产,将自己的二儿子强迫过继给严监生临死前扶正的妾赵氏;又将家私三七分开,赵氏只分了三股家私过日子如此一个跳梁小丑,居然总是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而欺霸乡邻,让人不得不感叹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盖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终乃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2】这段文字高度概括的写儒林人的穷形尽相,表明作者憎爱分明的情感:全书戏谑那些“媚人”骄人”“下人”和“傲人”;歌其“地上一层”为社会中坚。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应为一体,“功名富贵”致使诸人相去甚远、千差万别。作者笔锋直指科举制度,用娓娓道来的深沉加以讽刺。在科举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文人读书人跋涉在科举的漫漫征途上,人格受到扭曲,形成卑劣、猥琐、虚伪、变态、迂腐、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范进、周进等受害者只是个案,他代表着许许多多文人共同的命运,造成的原因为社会。“秉持公心,指擿时弊。”【3】其讽刺不再是针砭某个人,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揭露。《儒林外史》就是通过描写那些追逐名利,丧失天良,道德沦丧的人物,折射一个时代的罪恶,抨击物欲横流导致道德失范,精神虚无的社会现实。这种讽刺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清代后期问世的四大谴责小说,就是例证。讽刺笔法遂成为针砭社会的武器。

在《儒林外史》中,作家描写了数以百计的封建文人的形象,在这形形色色的封建文人当中,除了极少数人确是一无可取的丑类之外,大多数人原来基本上也还是老实本分的人。后来他们虽然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思想被禁固了,道德被腐蚀了,成为思想庸俗,言谈迂腐,举止鄙陋的喜剧人物,但在他们身上也仍然保留着某些令人同情的,甚至是美好的品性。他们给读者的感受是悲剧性的哀怜叹惋。对批判性人物并非无情的讽刺和嘲笑,而是“笑中含泪“,而这一点通过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表现出来。

吴敬梓出自于一个科举世家。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进士,吴晟是康熙三十年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这个科举之家,到敬梓父辈,已开始凋败。他生蓬其时,经历了自己的家族衰败的过程。父亲死后,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这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