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下是几点: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
它认为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这个观点与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论”非常相似,认为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2. 尊重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保护环境,主张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它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也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认为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平衡。
3. 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它主张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种植、养殖等方面也有很多注重环保的传统做法。
4. 德行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品德的培养非常注重,主张人应具备德行、品质高尚,以此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它认为人与环境的和谐不仅取决于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其生态智慧能够给我们带来
宝贵的启示,指引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中探讨生态智慧,以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
一、儒家的生态智慧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
《大学》中提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之成大事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天地,正其生,...岁成,大成皆大获也。
”,意味着儒家思想中注重维护自然的正气,认为修正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够得到丰收的果实。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应当谦虚谨慎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自然的馈赠。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中庸》中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患从之,故去之。
去之则无所不至。
”这说明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道,与自然相处时,应当戒慎从不可见之处,以免招致灾祸。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依循自然的规律而行,这样才能够与自然达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还表现在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上。
儒家强调了人类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提倡人们要真诚对待他人,关爱他人,这种仁爱之心也同样适用于对待自然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后代,这是儒家思想中对人类行为的规范之一。
释家思想主张“空”、“无我”,强调个体要超越自我的局限,达到心灵上的解放。
释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首先展现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
释家强调“空”,意味着超越对自我的执著,面对自然界,人应当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自然。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哲学系统,儒家强调人伦道德、礼仪教化,释家强调
人的解脱与超脱,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和道德无为。
这三个哲学系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爱人者养人”、“有教无类”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儒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
儒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主张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
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释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宽容包容。
释家强调心灵的解脱和超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释家认为,人必须能够超越世俗的欲望和困扰,寻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修行,
人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无为而为。
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而
不是去干涉和改变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智慧,人只需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释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宽容包容,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无为而为。
这三个哲学系统共
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和借鉴。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儒释道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相辅相成,人是天地间的一份子,应该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己的行为融入到自然的循环中。
《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即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天地万物的规律,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儒家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仁爱”这一核心价值观。
这种道德观念也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即要对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如孟子所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人之得福报于天也。
”意思是说,人类的行为都应该有所限制,不应该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必须做到知足常乐,才能得到天地的回报。
佛教强调“缘起性空”的思想,即将人与自然整合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讲求因果律和无边界的共存观。
此外,佛教还强调“行善积德的教诫”,这与环境保护的理念密切相关。
佛家认为,善行可以造福自己和他人,也可以造福自然。
世间万物都有灵性,而我们的行为会对自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通过行善积德,可以保护自然、弘扬善良的品质。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的理念,即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天赋法则,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去行事。
韩愈曾说:“取法乎自然,坦然相对则吉。
”这就是强调人们应该对自然真诚相待,不应该刻意干预自然。
因此,道家认为,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不为”,即不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自然,而应该以消极的态度,从不妨碍自然的角度出发。
综上所述,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遵从这些传统文化的教导,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倡导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就有希望控制全球气候变化、遏制环境污染等问题,推动人类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不容忽视。
一、尊重自然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道德经》中就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自然界万物皆有其规律,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社会应当借鉴这一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节约资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节约和淳朴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有“光盘行动”的习俗,提倡节约粮食。
也提倡“物尽其用”,倡导人们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这样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伦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待人宽容、宽厚。
这一思想也可以延伸到生态伦理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个人观点及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国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伦理等方面的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共建美丽我国。
通过以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其和谐、节约、伦理等方面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
希望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借鉴与传承,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生态伦理等方面,都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以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摘要:泱泱华夏,五千春秋,炎黄子孙以独特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中华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北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宝库。
认真总结、分析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
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1)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关于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传说中伏羲氏作八卦,八卦中的各卦都是不同的卦体,每个卦体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为天、地、人三才。
天人合一思想被我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所推崇和发展,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的思想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1]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释在其著作中出现过多次,他在《论语雍也》中解释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教育人们要勇挑重担,而不计较收获的多少,这样才能算作是有仁心的人。
也就是说要敢于进行自我牺牲,要带着责任感主动承担利他行为,勇于担任道德主体的角色。
孔子还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有仁德的人待人接物都会恭谨慎重,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给别人,对于国事也好,家事也好,都不会怨天尤人。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智慧贯穿于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和自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共同的整体。
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气、保护生态环境等。
如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人们根据农历和气象条件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适应自然的变化。
二、生态文明的追求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中国自古就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有着许多关于山水自然之美的诗词和画作。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拟人化的态度。
这种以自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然,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道德伦理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伦理的引导,教导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爱人,爱人则爱物”,这种爱物也包括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儒家思想还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保持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以免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些道德准则指引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其成为人们行为准则中的重要部分。
四、传统节日与自然的联系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自然息息相关,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与自然进行了深度的互动。
例如春节,人们欢庆新春的到来,同时也庆祝春天的到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端午节时,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也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五、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华文明中生态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文明中生态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秉持着生态文化智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化智慧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合理利用和和谐共生的思想。
中华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敬畏之情,视自然为众生之母,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山水之美、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洽和共生关系。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就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然的融入感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赞美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广阔,在表达人与自然的一体感的同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代中国人尊重自然,注重生态平衡。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
比如,泥砂流域的农民会采用层积耕作法,即将泥砂淤积于田地,促进土地肥沃,同时还能防止泥石流灾害。
古代中国人还讲究节水与水源保护,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等方式,保证灌溉和日常用水的供应。
这些方法既能提高农田的产量,又能保护水源,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化智慧还体现在中医药理论上。
中医药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强调个体的整体性。
根据中医药理论,人是一个微缩的宇宙,人体的平衡与健康取决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药的配方和治疗常常会结合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以保持人体的平衡。
中医药也注重预防为主的理念,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些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对生态平衡和身心健康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中的道家哲学对生态文化智慧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道法自然,主张崇尚自然,追求心灵与宇宙的统一。
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尊重自然的平衡和规律,鼓励人们依循自然的道路,追求内在的和谐。
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全”,即不要人为地去干涉和破坏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嘿,你知道吗?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呀,藏着好多超级厉害的生态智慧呢。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先给你讲讲古代的农耕文化吧。
我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就和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代,农民伯伯们种地可讲究啦。
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土地。
比如说,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时间哦,那是根据季节和自然规律来的。
春天,大地就像刚刚睡醒的宝宝,充满了生机。
农民伯伯们就会把种子小心翼翼地播撒到土地里,这就像是把希望的种子种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他们知道,如果不按照季节来,那庄稼可就长不好啦。
这就是一种生态智慧呀,顺应自然的规律,就像我们要顺着水流的方向划船一样,要是逆着来,那可就费劲还达不到目的啦。
再说说古代的建筑吧。
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像故宫啊,那些房子的设计可巧妙了。
故宫的建筑布局,讲究对称,而且它的采光、排水什么的都考虑得特别周到。
你看,那房子的朝向呀,能让阳光最大程度地照进来,冬天就会很暖和。
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了我们阳光这个好东西,我们聪明的古人就知道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就像小松鼠收集松果过冬一样。
还有排水系统呢,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里都不会积水成灾。
这就好比是给房子做了一套非常厉害的“雨水处理系统”,让雨水能有序地流走。
这难道不是生态智慧吗?古人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和自然和谐相处,让建筑融入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还有那些古代的诗词呢。
我可喜欢读诗啦。
诗人们写的诗里也有很多生态智慧。
就像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你看,这首诗里描写的画面,多和谐呀。
有山、有雨、有明月、有松树、有清泉。
就好像王维把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是特别热爱大自然的。
在古代,诗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就会写进诗里。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思想传统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强调人的本体是在自然之中的,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对立,而应该相互融合。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
儒家认为,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天道。
儒家提倡“性爱惜”的观念,就是指人们要爱护自己的本性,也要爱护自然界的万物。
只有顺应天地自然之道,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释家思想注重因果关系和转世轮回。
释家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在当下的生命中有所联系,也在转世轮回中体现着自然的生命力。
释家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各种因果关系,有利于自然的行为将会获得好的回报,有害于自然的行为将会遭受惩罚。
释家还强调了对待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平等态度,认为人不应该伤害其他生物,要平等地对待它们。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一种掠夺和剥削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保护的关系。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的观念。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的干预和改变。
道家思想中的“随缘”观念强调,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要适应自然规律,保持生态的平衡。
道家认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而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应该人为地破坏和干预自然界。
儒释道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释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的无为和自然规律的顺应。
这些生态智慧观念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世界面临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些传统智慧,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文化。
中华文明中生态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认识
中华文明中生态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
生态文化智慧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化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华文明注重和谐共生。
中华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长久地生存和繁荣发展。
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诸多文化符号中得到了表达,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关联、共同发展。
同时,中华文明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中华文明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永续。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人们在农耕生活中深刻认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并通过灌溉、耕作、轮作等方式保护土地的肥沃和生产能力。
此外,中华文明中广泛开展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多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活动使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感恩之情深深融入其中。
另外,中华文明中的丰富的自然诗词和山水画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珍视。
再次,中华文明注重循环利用和节俭。
中华文明中的许多传统文化习惯和观念,都强调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例如,春节期间废物回收和废弃物分类处理的习俗,传统的布袋戏中常常表现出“物尽其用”的精神,将废物利用之道传递给人们。
此外,中华文明中强调节制和适度的价值观也体现了生态文化智慧,人们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追求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华文明注重生态伦理和道德。
中华文明通过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规范和引导。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悌等“仁者爱物”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充满关爱之情。
同时,中华文明中的观念和教育模式都在强调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让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重建与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融合生态智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生态智慧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生态智慧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它倡导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
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
生态智慧与传统文化可以进行有机的融合,互相促进。
1. 尊重自然: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着对自然界的尊重与崇敬。
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道法自然”,并从中提取了许多增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
这种尊重自然的思想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念。
2. 借鉴传统方法: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记录了古人在生态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比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草木的观察与利用,这些方法对现代人理解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传统的农业种植、渔猎技术等也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1. 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传统农业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农历的利用、农事时令的掌握等。
这些经验对于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农事智慧,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方法,以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损害,并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2. 传统医药与现代药物研发:传统医药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总结了对草木、动物的观察与运用,形成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传统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发现更多具有疗效的天然药物,并减少化学合成药物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挑战与前景1. 丧失与保护: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消失,这使得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在可持续发展中失去了发挥的平台。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其中,“天人合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一思想源于道家、儒家等学派,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系。
首先,“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整体系统思考的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对立的存在。
在这种思想下,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
比如,在古代,人们提倡“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当代,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还强调了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环境。
这一点对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这种传统思想对于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释家思想强调解脱苦难,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与道合一。
这三种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融合,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智慧。
本文将从儒释道三家思想中探讨其生态智慧,以期能够为当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仁爱”和“天命”等方面。
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在儒家经典《尚书·大禹谟》中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之说,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也对环境保护提供了启示。
仁者爱人,爱人即爱己,进而包括爱自然。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获得和谐与稳定。
儒家还提出了“天命”观念,认为天地万物有自己的规律和道理,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可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爱”和“天命”等观念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其生态智慧。
释家思想对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在“般若智慧”、“缘起观”和“菩萨心”等方面。
般若智慧是释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人的智慧要超越相对的、表面的现象,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这种智慧不仅仅是人对自己的领悟,也包括了对自然界的领悟。
释家经典《心经》中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释家的“缘起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因缘所构成,一切皆有因果,因此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不可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释家还强调“菩萨心”,即发菩提心,帮助众生,保护自然。
释家思想对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般若智慧、缘起观和菩萨心等方面。
道家思想对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在“无为而治”、“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等方面。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人为的干预自然界的规律。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生态智慧。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核心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和谐发展。
释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提倡寻求平衡与和谐的境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佛教中的基本原则。
而道家思想则是一种强调自然、返朴归真的理念,提倡依据道德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因此,这三种思想与生态智慧的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儒家重视学习科学知识,认真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了解自然规律,善于把握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则,从而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从而实现生态智慧。
其次,释家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信仰对生态智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释家思想的核心是要求人们深思自己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让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使命感。
释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道德与自然是相辅相成互为体用的,因此实践生态智慧也是达成道德自觉和信仰的重要途径。
然后,道家思想中所提倡返朴归真和依据道德规律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也为生态智慧提供了深刻的指导。
道家思想提倡的“无为而治”和“物竞天择”原则,是对自然界智慧化管理的概括,指导人们在实践生态智慧的过程中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择善而从,即在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干预时,要以尊重自然的原则来进行工作。
综上所述,儒释道三家思想中都体现着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安稳,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总结、利用和发挥好儒释道文化的生态智慧,以此来增强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和智慧结晶的载体,而生态智慧则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总结出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能够发现许多与生态保护、环境和谐相关的智慧和教诲,这些智慧常常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
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著作和哲学思想注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就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亲密的联系。
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更是表达了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行为方式,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智慧。
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也能看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变幻莫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许多民间传说也有关于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动植物的故事,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呼吁和警示。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和习俗也蕴含着生态智慧。
比如中国的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与环境、自然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在这些节日中举行祭祀仪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以此提醒大家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而一些民间习俗如节气、农事节令等也在无形中教导着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相处、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也给今人提供了对待环境、生态保护的借鉴与启示。
在当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更显珍贵,我们有必要从中汲取智慧,传承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中 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智慧和理念,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中强调的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谋而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即道遵循自然的规律。
这意味着人类在行动中应当效仿自然,不刻意为之,不过度干预自然的运行。
道家还倡导“无为而治”,并非指毫无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乱为,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应当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必要干扰,让自然生态能够自我修复和平衡。
儒家思想中的“仁民爱物”观念,同样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仁民爱物”要求人们不仅要关爱他人,还要关爱万物。
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延伸到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不随意破坏和浪费。
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强调适度、平衡,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也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智慧。
例如,传统的农耕注重轮作、休耕和有机肥料的使用,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的平衡。
农民们依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遵循自然的节奏,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观念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俭以养德”的思想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节约资源,反对浪费和奢侈。
这种节俭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对环境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在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旨在引导人们改善自然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强调的“仁爱”理念是儒家生态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看来,“天下为公,物尽其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儒家强调推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相信人类的生存需要依靠自然。
同时,儒家注重人类的伦理道德,在强调道德观念的同时,儒家也提出了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和”和“爱”是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要素。
儒家认为,对自然的尊重和珍惜是爱自然的表现,而爱自然则是维护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释教中的“涅槃”、“缘起”思想是生态智慧的表现形式之一。
释教重视环境中物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
释教强调的“涅槃”理念是一种从缘起中解脱出来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指自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释教的这种哲学思想可以被视作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理念,将生命与环境相互关联,使人们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这种理念体现了道教对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观点。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限的,而人类就是自然之一部分。
因此,道家倡导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意味着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行动,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
道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自然行”,这指的是人类应该保持自己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在环境中积极地行动。
道教思想还强调了自然的博大和无穷,这种思想表明人类应该尊重人类和自然世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不是将自然视为人类的附属物。
综上所述,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指通过一系列哲学思想和精神理念,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状态。
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种尊重和保护意味着人类需要努力把自己融入自然环境,从而与自然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理解并贯彻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人类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生态与人类和谐共处。
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
这些智慧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这种观念下,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周易》中就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表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种整体观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如果我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尊重生命,仁爱万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家倡导“仁民爱物”,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意思是由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佛教中的“不杀生”思想,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对万物的仁爱之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反对过度捕杀野生动物、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生态智慧。
《论语》中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钓鱼但不用大网捕鱼,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这反映了古人在获取自然资源时有所节制,不过度索取的思想。
在农业生产方面,古人总结出了许多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的经验和方法,如轮作、休耕、兴修水利等,以保证土地的肥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种适度取用、合理利用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应对资源短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生态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
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就是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作者:王志慧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6期
摘要:我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集聚了中华先民们的生态智慧,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的智慧和经验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其核心任务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众所周知,西方工业文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辉煌,但在其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西方工业文明内在困境也逐渐暴露出来。
面对这样的现状,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试图从中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径。
这些西方学者们的思维转变和研究成果给我们巨大的启示。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先辈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明,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解决这些种种疑难杂病的好办法、好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和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有着取之不竭的智慧。
从总体上来说,中华民族先辈们所传承下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要包含在传统文化的四个方面中:
一、“天人合一”是对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集中概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对于“天”也就是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古代和现代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总体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对于“天人合一”的阐释始终贯穿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张岱年先生的总结更为贴切:“天人合一”深刻含义为,人是天地生成的,与天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二、儒、道、释思想内核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
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
这些都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儒家《周易》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这些思想说明了,人与自然是同一本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文明的倡导者。
在2500多年前老子早就提倡道法自然,提出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道要服从天道理念。
道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思想观点有“道法自然”、“道常无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其中“无为而治”是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
道法自然,确立以自然法则为主导的伦理价值观。
道常无为,减少强为乱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破坏。
无为而治,减少对社会事务的干预,提高资源环境使用效率。
道家也有“道生万物”的说法,这里的“道”指天地万物之始。
佛教的生态观念则更为具体,他们身体力行,将释家的理念传承至今。
佛教把人看作世间万物中平等的一员,把不杀生当作修身的重要信条。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以消除“分别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佛教的生态理念。
佛教徒独有的一些生活方式,也蕴涵着环保的理念,譬如素食、放生、佛化自然等行为。
三、人本主义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儒家重“人学”,从人伦社会关系契入天人关系,并将天道人伦化,以人伦解释天意,建立了一套以仁义思想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一体性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文人雅士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强调生态环境为人服务,优美的环境因人而彰。
柳宗元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时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与空山矣。
”道家则从自然之道出发,以自然无为为基本要求,告诫世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释家告诫世人,以节欲苦修来世,减少生活资源的消耗,节制社会的物欲横流,从而求得精神与肉身的平衡,人体与世间万物的平衡。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
“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
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人的生活要节俭。
老子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生要心地纯正、生活俭朴、知足常乐,才会有幸福。
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必被其所累。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多为社会奉献、努力丰富精神生活的绿色生活理念。
四、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上古舜治天下,设九官,其中“虞”掌管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
到了周代,朝廷分设山虞、川衡、林衡、泽虞四个部门来加以管理。
秦汉时改设“少府”,三国以后又恢复“虞官”,唐宋明清历代朝廷均设“虞衡司”或“虞部”。
可见历代皇朝对于环境资源都是十分重视的,这既是出于物产之考虑,也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敬畏之心,具有平衡生态,保护环境的潜意识。
《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发布春季“山禁”、夏季“休渔”的命令,目的同今天的相关法规完全一致。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生态平衡的理念相当清晰。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
正是这一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中繁衍生息,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当前,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超.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5):183-188.
[2]张文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生态观与建设生态文明[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7-100.
作者简介:
王志慧,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