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和诗
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或称倡和。
梁萧统《昭明文选》立“赠答”诗类,收王粲以下至齐梁赠答诗八十余篇,可见当时赠答体已很发达。
“赠”是先作诗送给别人,“答”,是就来诗旨意进行回答,前者即称“唱”,后者即称“和”。
但若只有赠诗而无答诗,那么前者也就不能称“唱”了。
赠诗在诗题上一般标出“赠”、“送”、“呈”或“寄”等字样,而不标“唱”,而答诗则标“答”、“酬”或直接标“和”字,为了表示敬重,还可称“奉答”、“奉酬”或“奉和”。
最早的赠答诗,据文献记载可上溯到西汉苏(武)、李(陵)的送别诗,但其真伪尚存问题。
而东汉的《客示桓麟诗》与桓麟的《答客诗》,以及秦嘉与其妻徐淑的夫妇赠答,当视为此类的滥觞。
而从西晋以后开始,则逐渐多起来,直至晚清,在各家诗集中几乎无不收有这类诗篇。
唱和诗有两类,一类是所酬和的诗,只就来诗的旨意回答,在用韵方面无限制。
另一类是限韵,就是“和”诗需要根据所赠诗篇的韵脚来用韵,这类诗出现较晚,又称“和韵”诗。
和韵的风习起于中唐,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说:“前人作诗,未始和韵。
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唱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亦称:“中唐以还,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更相唱和,由是此体始盛。
”和韵的唱和诗又有次韵、用韵和依韵三类。
次韵,又称步韵,是指和诗不仅要用原诗的韵字,而且其前后次序也需照原诗韵字的次序,不能改移。
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
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次韵诗对创作者的束缚确实较大,有故意斗巧的成份在内。
用韵,是指用他人诗篇的韵字写诗,但不必依从原诗韵字先后次序,故与次韵不同。
依韵,指既不次韵,也不用韵,只是按照对方原诗同一韵部的字来协韵,故它比前两种要求为宽。
另外,在唱和诗中还有一种称为“追和”。
“追和”是指对前人所写的诗篇,按原意或原韵再效写一篇或若干篇,因这与友人之间赠答唱酬的作品不同,故称之谓“追和”。
唐代诗人李贺有《追和柳恽》诗一篇,姚文燮《昌谷集注》云:“恽,南齐人。
作《江南曲》,有“汀州采白苹”句,贺盖慕江南风景,而羡恽之抽簪早归,放怀自适,故追和之也。
”但李贺的和诗均不和韵。
宋苏轼有《和陶饮酒二十首》,是追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苏诗不仅和其旨意,且为“次韵”。
除了这种与古人“追和”的作品外,另外还有所谓“自和”诗,就是根据自己以前作的诗意和用韵,再作一首或数首。
如唐陆龟蒙有《江墅言怀》一诗,后来又作了一首相同意趣的诗称《自和次前韵》。
★权威出处:《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乐黛云,叶朗,倪培耕;赵毅衡,郭
宏安,刘烈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