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
诗歌创作中的韵脚运用研究
诗歌创作中的韵脚运用研究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韵脚来增添其韵律和美感。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音节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它能够给诗歌带来一种韵律感,增强其音乐性和表达力。
本文将对诗歌创作中的韵脚运用进行研究,并探讨韵脚对于诗歌表达的影响。
首先,韵脚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韵脚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增强其文学艺术价值。
当我们朗诵一首使用了韵脚的诗歌时,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流畅的感觉,这是因为韵脚为诗歌带来了一种节奏感。
韵脚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易于被接受,增加读者的美感享受。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作为诗人,我们需要在创作中重视韵脚的运用。
其次,不同的韵脚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而韵脚可以在音韵上与诗歌的主题相呼应,使情感更加凸显。
例如,使用押韵的诗句可以带来一种愉悦的感觉,而使用富有节奏感的韵脚则可以体现出一种活力和奔放。
此外,使用辅韵脚或纯假韵脚也能够营造出一种神秘、幽深的氛围。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选择合适的韵脚对于表达情感和意境至关重要。
然而,韵脚在诗歌创作中并非一成不变的规则。
有时候,使用过多的韵脚反而会削弱诗歌的表现力。
诗歌的韵脚运用应该与内容相辅相成,既要保证音韵上的和谐,又要保持诗歌整体的连贯性和表达力。
有时候,舍弃韵脚可能会带来一种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韵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韵脚。
此外,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对于韵脚的运用也有所差异。
中文和英文的韵脚规则不同,这导致了中英文诗歌在表达上的差异。
中文诗歌中常用的押韵方式是平仄韵,这是因为中文的多音字和声调可以提供更多的押韵选择。
而英文诗歌则常用完全、近似和假韵脚,因为英文的音节结构与中文不同。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韵脚运用也反映了文化特点和审美偏好。
因此,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内涵对于韵脚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运用韵脚进行诗歌创作。
总之,韵脚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
014研究争鸣I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李淑芳学习中英诗歌,品味其内在的节奏,韵律和音 乐美无疑可以增强读者对中英诗歌的感悟力,从 文学的精华深层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 化,从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文学修养素质。
一、英语+四行诗的出现与中国律诗出现在时间与背景之比较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人带来了欧洲大陆文化,古英语受到法语的影响演变为中古英语。
当时的统治阶级通用法语,教会采用拉丁语,英语 的地位低下。
英语诗歌在保留继续押头韵体的同 时,更广泛地从法国输人新的作诗法,采用压尾 韵。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当属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年-1400年),,他使得用头韵的诗和从法语移植的轻重音相间押尾韵的诗体更加完善。
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就是以诗行末押尾韵的形式写成,还创新了 每行十音节的七行诗和抑扬格五音步的英雄双行 体,从而奠定了近代英语诗体发展的基础,被后人 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英国送来了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诗“sonnet”音译为“商赖体”,语源于法 国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传唱的 一种短小诗歌。
最早用英语写作十四行诗的是托 马斯•怀特(Thom as W yatt)。
他翻译引进了十四行 诗体并创作了五步抑扬格的完整的韵律。
还有亨 利•霍华德•萨里伯爵(E arl of Surrey)模仿16世 纪意大利诗人彼得克(Petrarch)的诗体(the Petrarchan),用英语将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将原来 六行为一组通常押两个韵和后六行为一组押两个 或三个韵不等的分段结构,创新成三个四行和一 个对句组成的“英吉利体”,这就是与“意大利式”颇有区别的“英式十四行诗”。
它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四个段落的划分随韵式的转变而明 快有序,在起承转合中诗歌行行紧密相连成为一 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
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汉语言文学英汉诗歌音韵比较研究——以《诗经·蒹葭》不同英译本对汉诗音韵处理的对比为例斯笑彩摘要: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
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关键词:英汉诗歌音韵比较诗歌翻译英汉语言中的音韵虽有类似,却大有不同。
“音韵”在汉语中指和谐的声调、韵律,汉字发音的声调和音律或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和谐。
汉语诗歌通常会运用押韵、双声、叠韵和声调变换等手法来体现音韵美。
在英语诗歌中,音韵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头韵和尾韵、全韵和半韵、雄韵和雌韵以及抑扬格的变化等。
本文选取了极具中国诗歌音韵特色的《诗经·蒹葭》篇,从其不同英译本对原诗的音韵处理角度入手,比较汉英诗歌文本的音韵特色,以期为促进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实现提供借鉴。
一、汉语双声和英语头韵“双声”指的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例如:“玲珑”“辗转”“淋漓”等,这样的词语也叫双声辞(词)。
双声辞(词)的构成有两大标准,即两个字的辅音字母(声母)必须相同,且语义上两个字不能拆开理解和使用,如“踌躇”中的“踌”和“躇”各自都不包含“踌躇”义。
汉语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白居易的诗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其中“寥落”和“流离”都是双声辞(词),且在上下句中均处于同一位置,对仗工整。
双声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音韵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与汉语中的“双声”颇有类似之处,但也略有区别。
“头韵”是英国诗歌韵律的开始,是基础格律,最古老的英国诗歌通常都是用头韵写成的,中世纪时格外兴盛。
英诗与汉诗比较
英诗和汉诗的比较摘要: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
本文旨在从节奏与韵律方面简单分析英语诗歌与古汉语诗歌的不同。
关键词:节奏,韵律,Abstract: poetry is the essense of language and the highest form of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English poems and Chinese poems from aspect of rhymes and rhythms Key words: rhythm; rhyme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作为不同民族的诗歌种类,在诗歌外在的语言形式上有着种种的不同,诸如表达方式与形式结构等方面,英语诗歌均有着自己独有的习惯和风格。
两种诗歌在韵律、音节、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
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来简单展现一下不同。
诗歌是韵文,必须讲究节奏韵律,这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诗歌产生音乐美并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本质特征。
但由于语言在音节、词汇、韵律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汉英诗歌在节奏上存在差异,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音节节奏诗歌具有音乐美,而音乐必须讲究节奏。
汉语诗歌中汉字上、平、去、入四种声调构成的平(平声)、仄(上、去、入声)对比关系及对仗、双声。
叠韵等是构成诗词韵律的主要因素。
汉诗中最早的民间歌谣集《诗经》里就收有大量结构整齐、音韵悠美的诗篇,如《周南·关雎》中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诗音韵巧妙悦耳,易于吟诵,短短16个字中,双声词有四个:“雎鸠”,“之洲”,叠韵字有四个:“窈窕”、“淑女”;“洲”“鸠”“逑”押尾韵,“好”与“窈窕”同韵,开头又有一对叠字,这节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能感到一种萦回缭绕的音乐美。
英语诗歌的音韵,节奏主要是通过单词的轻重音节及实词,虚词轻重读对比关系和头韵、腹韵、尾韵等手段来表现。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最新年文档
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格律的异同诗歌是韵律的语言,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的典型形式。
习惯了汉语诗歌的读者如果不懂得英语诗歌格律的特点,也难欣赏其中之美。
我们已习惯了汉语诗歌(尤指律诗,下同)的工整格式和韵律,即便是咬文嚼字还不甚清晰的孩童也能摇头晃脑、韵味十足地吟诵几句经典诗句。
然而,对于英语格律诗,大多数中国人,即便是那些学习了多年英语语言的中国人,似乎也觉得难以发现和欣赏其中的美。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英语诗歌的格律和韵律不甚了解所致。
本文就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在韵律和格律上的差异进行简单探讨。
一、汉语诗歌的格律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先秦时代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之后,诗体不断发展。
南朝年间,诗人已经注意到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并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到了初唐,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格律诗。
它们讲究韵律,节奏和谐,语言精美,诗意醇厚。
(一)句数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近体诗在句数方面有严格规定,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各自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八句;绝句仅四句;十句以上称为排律。
(二)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古人用韵一般是根据当代的语音,依照韵书而为。
韵一般放在句尾,称“韵脚”。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
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三)平仄汉语诗词讲格律主要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调的分别,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第一声为平,其它三声为仄。
平仄在律诗中交错出现,其规则可以概括为两点: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四)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骈偶”。
“诗的对仗是指词语相对,即同一联的两句中位置相同的词要词性相配”。
“律诗一般要在颔联、颈联处对仗,至少颈联要对仗。
从诗歌韵律特点评析《诗经》的英译——以《小雅·采薇》为例
从诗歌韵律特点评析《诗经》的英译——以《小雅·采薇》为例姚俏梅【摘要】【摘要】中诗和英诗的韵律特点不同。
以《小雅·采薇》为例来看,“诗体”和“散体”译文各有特点,这说明在进行《诗经》英译时,应做到音韵兼顾,在不因韵害意的情况下韵体为上,从而尽可能缩小和弥补中英之间的差异。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诗经》;音韵;英译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齐整的结构、独特的内涵。
正因为如此,要翻译这样的诗歌是相当艰难的。
那么在中诗英译时是否用韵?美国19世纪诗人和评论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强调音韵的重要性。
在他写的文章《诗的原理》中,他说:“在作诗时,绝不能忽略音韵之美。
但是这一点,我们所有的作诗法论述中不知为什么都避而不谈。
”又说:“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与押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它,便不明智。
”[1]375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有过精辟论述:“散文求人能‘知’,诗求人能‘感’。
‘知’贵精确,作者说出一分,读者便须恰见到一分;‘感’贵丰富,作者说出一分,读者须在这一分之外见出许多其他东西,所谓举一反三。
”[2]81因此,如抹掉诗的音韵形式,则其与散文无二般。
所以,作为译者,所翻译的译文应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以形传神。
而作为地方歌谣的《诗经》,更有其独特的音韵特色。
它多以四言见长,隔句用韵,四句独立构成一个诗章,间或掺杂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式。
叠章、叠句、叠字和双声叠韵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于此类讲求音、情、义互协之美的诗歌,在翻译时,尤其要重点考虑韵脚的必要性,以弥补翻译当中所造成的语言文化损失。
本文以《小雅·采薇》的四个韵体英译个案和三个无韵体英译个案为例,从汉英诗歌音韵、节奏的角度比较韵体和无韵体的特点。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音韵”除了“韵”,首先包括“音”,而一些音的特性如音质、音调等,具有
14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 第 4期
明显的音乐性,理应归于音韵格律的范畴。为了更全面探讨音韵格律,我们将之 细化为音质、音调、韵和节奏四个方面,并依据音乐美学,从此四方面总体比较 和评价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及其音乐性。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熊 练
摘要:传统诗歌注重音韵格律,音韵格律体现音乐性与“非音乐性”。从音质、音调、韵 和节奏四个方面比较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并依据音乐美学,评价两者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与 “非音乐性”,得出结论:汉诗音韵格律的音乐性优越,非英诗可比;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英诗音韵格律表现出汉诗无法比拟的“非音乐性”。依据音乐美学进一步阐释,音乐性与“非音 乐性”乃汉诗善抒情、英诗善叙事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汉诗;英诗;音韵格律;音乐性;非音乐性;抒情;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9)04-0141-09 作者单位:熊练,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142
汉、英诗歌音韵格律再比较
音、塞擦音和摩擦音无处不在,可谓遍地生花,例如“Andallthatsbestofdarkan dbright/Meetinheraspectandhereyes”,这无疑是对英诗音质及其音乐性的重创。
(二)音调比较 音调是音频的高低变化。在音乐中,音的高低变化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李重 光,2008:1),因为这是构成旋律的基础。当然,也不是只要有音的高低变化, 就一定产生旋律,比如一人乱弹琴,尽管他使音高低变化,也不会产生任何旋律 或音乐,只有像演奏家那样合理安排音的高低变化,才能产生美妙的旋律。一切 语言都有音调,汉语基于声调,如四声;英语基于升降调,但同样不能仅凭此就 说汉语或英语具有了旋律或音乐。在一般话语中,无论是汉语声调,还是英语的 升降调都只有语义功能,而少有音乐效果。 汉近体诗却迈出重要一步。中国诗人一定早就发现,汉语声调具有“准”音乐 特性,如 阴 平 如 55, 阳 平 如 35, 上 声 如 214, 去 声 如 51(Ladefoged,2009: 251)。不过在 一 般 话 语 中, 各 个 声 调 随 机 排 列, 给 人 的 感 觉 也 不 过 “乱 弹 琴 ”, 但如果像乐师那样对声调进行合理编排,就可能产生美好的旋律或曲调,于是, 体现编曲精神的平仄规律就发展起来了。所编排五言诗的平仄可以是: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声调如此平平仄仄,有重复,也有变化,在重复和变化中 生成曲调,如同音乐在重复和变化中生成和发展旋律一样(李重光,2008:223)。 讲求平仄 的 确 让 汉 诗 的 音 乐 性 提 升 了 一 大 步, 可 惜 的 是, 英 语 包 括 英 诗 的 音 调———升降调———从未也无法进行编排,在任何时候都是即兴和话语式的。我们 认为,即兴的音调无法与编排优化的曲调相媲美。 (三)韵的比较 韵“源于应和乐器的重复声音”(朱光潜,2008:13,176)。韵总归是音的共 鸣,具有强烈音乐感染与震撼。在音乐中,共鸣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不同音(如 五度音 1和 5)同时鸣响,另一种是同一音(一般为主音)在不同时间的反复重现, 产生在心理上的共鸣。比如,在大调式的乐曲中,主音 1总会以加长的形式在每乐 段结尾处重复出现;而在小调乐曲中,在乐段结尾重现的则是主音 6。韵也是音的 共鸣,但这种共鸣显然属于后者,即同一音在不同时间的重现而产生心理的共鸣。 由于韵是同音的非同时共鸣,所以共鸣的强弱或和谐与否,一般取决于以下 因素:1.韵音的同一程度,同共鸣强,不同则弱;2.押韵的间隔,间隔越近共 鸣越强,反之越弱;3.韵是否受到干扰,干扰之下,共鸣必会削弱,而足以干 扰韵的往往是其它韵。可由此评价不同韵或韵式的共鸣效果。首先是全韵(富韵) 和半韵(邻韵或贫韵)。全韵是完全同音的押韵,共鸣强烈、和谐、悦耳;半韵或 邻韵是似是而非的音押韵,不和谐,不悦耳,而且半韵仅是辅音押韵,共鸣也不
中西方诗歌比较
内容——战争
再如《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中没有对血腥惨烈的战斗场面的直接 描绘,没有将士们浴血奋战、尸横遍野的 悲壮场景,但通过叙述,勾画了边塞军旅 生活,末句的反问表现了将士们为求胜利 不惜一切的豪迈,也是从西方的诗歌情感更加奔 放、表达更加直白、情感更加浪漫,涉及的主题 大多为“婚前恋”“婚外恋”。
内容——爱情
再如《我曾经爱过你》
例如彼特拉克《歌集》第72首: 高我雅曾可经爱的过夫你人:啊爱,情,也许 在你我闪的动心的灵眸里子还里没,有完全消亡, 我但窥愿见它了不指会引再我打,扰你, 通我向也天不国想的再温使柔你的难光过。悲伤。 你我眼曾睛经里默映默照无的语只、有毫爱无情指和望我地,爱过你, 谁我都既知忍道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你我这曾隐经约那闪样现真的诚光、芒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出但自愿你上那帝搏保佑动你的,心房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
内容——战争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
内容——战争
这首激情昂扬的爱国战歌,体现了对将士们 勇于为国捐躯的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扬。当自己的 国家遭遇外敌入侵,处于危机之中的时候,广大 爱国民众怀着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 同仇敌忾、团结御侮、浴血奋战、慷慨赴死,展 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和危机面前万众一心、众志 成城的传统集体主义精神。
音律
这首诗是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由于英语是拼音 文字, 整首诗虽然韵脚按abab, cdcd, efef, gg 排列, 读 起来朗朗上口,但做不到整首诗一韵到底,也没严 格地押行内韵和头韵。
中国律诗的韵律特征与语篇特征——与英语十四行诗比较
H ld y& H sn(9 62 0 ) 出 了 语 篇 衔 接 的 概 念 . a ia l aa 17/0 1提 区 分 了 五 种 衔 接 : 称 ( ff c )替 代 (us t i )省 略 指 r e ne、 e e sbtu o 、 itn
一
国古 诗 中使 用 不 多 。通过 语 料 检 索 , 出的结
中 国古 诗 三百 首
288 60
己2
英 语 古 典 诗 歌
16 9 7 9
我 4 。 1 占 总 字 数 I 39 约 占总 字 数 7妾 0 约 2,
人 称 指 称
总 的来 看 , 语 诗 ( 四行 诗 )以韵 体 现 变化 , 英 十 以律 形 成
整齐的篇章, 汉语 律 诗 则 以 律体 现 变 化 , 以韵 统 摄 全 篇 。
3理 论 基 础 及语 料 来 源 .
处 ,b t有 16处 , 者共 占总 字 数 的 37 。 “u” 5 两 . %
君 9 2 的 te 6 . h e 1 2 03 % tv2 2 .4 l 9 l
称、 代、 替 连接 —— 这 使 得 语 篇 紧 致 、 言 凝 练 。正 是 有 了韵 律 特 征 和 语 篇 特 征 的 双重 作 用 。 得 汉 语 古诗 铿 锵 有 语 使 力 。 “ ” 然。 诗 味 盎 关 键 词 : 国古诗 ; 篇 ; 接 ; 贯 ; 构 中 语 衔 连 结
的 02 % my 3 4 .1 7, mye 2 的 4O % sf 1 .9
中英诗歌比较
中英诗歌比较——从诗歌角度看文化差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主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并能让他人能同样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
中国的诗歌历来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为其标志特征,西方(这里主要讲英国)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
中西的诗歌在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对于学习诗歌的人来说不可以把自己的视野放得太狭窄,在横向和纵向中不断的比较从而完善自己。
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中英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诗人,如胡适、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曾译介过雪莱、济慈(John Keats)和惠特曼(Walt Whitman)等诗人的作品,并受其启发,于“五四”新文学时期,兴起新诗运动,极大地深化了中国新诗的思想内涵。
如当代中国的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的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是人类文学创作的瑰宝,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中西方诗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以加深我们对两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中西方诗歌在诗歌形式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中国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代表,注重格律和韵脚的处理。
与之相比,西方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常见的有押韵诗、自由诗和散文诗等。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对于形式的限制较少,给予诗人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审美追求上也有所不同。
中诗强调内涵,注重写意、抒怀和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有许多以山水、季节、爱情和哲理为主题的诗歌作品。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关注思想、哲学和现实社会问题,力图在诗歌中传达独特的思考和观察。
另外,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文是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中国诗歌注重形象的描绘和修辞的运用,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语言描绘情感和景物。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更加注重抽象和概念的表达,语言更直接,富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和主题上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都强调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都以音韵的和谐为表达手段。
其次,中西方诗歌都追求语言的精炼和凝练,都注重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西方都倡导诗歌的自由表达和创新,都鼓励诗人挑战传统形式和观念。
最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论中西方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
无论是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还是领略西方诗歌的奔放和多样性,都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灵感的启迪。
总结起来,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主题、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然而,无论是中文的含蓄和深远,还是西方文化的开放和多元,都展示了人类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加深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摘要】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与西方诗歌韵式的比较,可以知道是西方语言表音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韵式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得出了轻重音不明显的语言用韵能够更好的把韵在诗歌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同时通过对现代汉语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新诗节奏性弱的原因。
【关键词】中诗;英诗;用韵;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与节奏相呼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韵式的比较来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韵式方面主要拿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新诗韵脚有一大部分是从西方学过来的,如果将新诗与西方诗歌韵式拿来比较,没有太大的价值。
在节奏性方面主要是与新诗相比较,古典诗歌的节奏性很强,平仄要求也很讲究,新诗在节奏性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我们在这里对新诗节奏性的分析并不是为了要说明新诗的坏处,相反,而是提出问题促进新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西诗歌韵式比较在西方主要的两支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中,以英诗韵式变化最为多样。
这里我们就拿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同英国诗歌中的韵式相比较。
对于没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古体诗来说,没有平仄限制,用韵也相对自由。
特别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韵式变化就有连句韵、间句韵、一章一韵、隔韵、三句见韵、四句见韵、五句见韵、隔数句摇韵、分应韵、交错韵、叠句韵等等。
①对于有了平仄要求的近体诗而言,对韵的要求更为严格,韵式的变化却很少了。
韵的体式只在不同的诗歌体式中有小的变化。
哪一句押韵,哪一句不押韵,通常要根据诗行的字数多少来判断。
而西方诗歌的押韵可以是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相同,也可以是两个元音相同,还可以既有元音又有辅音,同时还不限韵的音节长短,可以通过半叠句或整个句子的重复达到韵的效果。
同时还不限押韵脚,韵还可以是句首韵,由此可看西方诗歌的韵式更富于变化。
西方诗歌的韵更富于变化。
“押韵方式(韵脚安排)中西有所不同,西方较为复杂,我国较为单纯。
”②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朱光潜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字除鼻音外都以母音收,所谓同韵只是同母音。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对比中英诗歌一直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观点。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中英诗歌对比成为了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英诗歌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下诗歌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首先,中英诗歌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诗歌多使用五言、七言古体诗的形式,注重平仄韵律的对仗关系。
诗人通过写景、咏物和抒发情感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更为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自由诗、押韵诗或者无韵诗等不同形式。
英文诗歌更加注重音韵与节奏感,使用富有韵律美的句子结构和押韵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其次,中英诗歌在表达主题和情感上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文化注重“咏史抒怀”,以古代文人骚客的视角向读者传达道德伦理、人生哲学和社会议题。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写景叙事,表达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
而英文诗歌更加开放和多元,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社会、政治等。
英诗通过表现个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思考来触动读者的感知与思考。
此外,中英诗歌还存在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文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而闻名,更加注重思辨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礼仪、道德和孝道,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于诗歌创作中。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并融入了儒家的忠诚和感恩情怀。
而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英诗鼓励诗人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追求独特性和创新。
最后,中英诗歌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文字的端庄和言简意赅,采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的塑造。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中,他通过写秋夜的景观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英文诗歌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致和生动,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来塑造意象和情感。
英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中英诗歌在形式、主题、文化价值观、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非格律角度出发摘要:诗歌在中英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席位,但两国诗歌无论是在选材、格律、立意还是描写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层面(除去格律方面)谈谈中英诗歌差异。
关键词:表达方式;意向选择;表达量化;选材偏好一、表达方式的差异:含蓄和直白The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归,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谒金门》译文(母语译者)1. All day long, she expects him.But, somehow, he is not back.She raises her head upward,Hearing the magpie’s chick-chack.译文(外语译者)2. 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s.这首词通过写景,以象征的手法巧妙地揭示出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从抒情的角度来看,由于身居深闺的上层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之类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在涉及男女爱情这类心理活动时,感情宣泄较含蓄,起伏也较微弱。
译文1通过“喜鹊”的文化继承性意义——喜鹊报喜——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象征的手法精心营造的氛围,这般处理符合词中主人公情感的宣泄方式,真可谓意在言外,且又意藏词中。
相形之下,译文2就显得稍稍直露了些,把那种可通过“喜鹊”这一形象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自然化解了。
由此可见中文诗歌以含蓄、微妙胜,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也可以从以下一首诗窥见一二。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
英十四行诗与我国律诗格律之异同作者:李淑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1期学习中英诗歌,品味其内在的节奏,韵律和音乐美无疑可以增强读者对中英诗歌的感悟力,从文学的精华深层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文学修养素质。
一、英语十四行诗的出现与中国律诗出现在时间与背景之比较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人带来了欧洲大陆文化,古英语受到法语的影响演变为中古英语。
当时的统治阶级通用法语,教会采用拉丁语,英语的地位低下。
英语诗歌在保留继续押头韵体的同时,更广泛地从法国输入新的作诗法,采用压尾韵。
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当属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年-1400年),,他使得用头韵的诗和从法语移植的轻重音相间押尾韵的诗体更加完善。
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就是以诗行末押尾韵的形式写成,还创新了每行十音节的七行诗和抑扬格五音步的英雄双行体,从而奠定了近代英语诗体发展的基础,被后人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英国送来了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诗“sonnet”音译为“商赖体”,语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Sonet,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传唱的一种短小诗歌。
最早用英语写作十四行诗的是托马斯·怀特(Thomas Wyatt)。
他翻译引进了十四行诗体并创作了五步抑扬格的完整的韵律。
还有亨利·霍华德·萨里伯爵(Earl of Surrey)模仿16世纪意大利诗人彼得克(Petrarch)的诗体(the Petrarchan),用英语将十四行诗移植到英国,将原来六行为一组通常押两个韵和后六行为一组押两个或三个韵不等的分段结构,创新成三个四行和一个对句组成的“英吉利体”,这就是与“意大利式”颇有区别的“英式十四行诗”。
它的韵式是ababcdcdefefgg,四个段落的划分随韵式的转变而明快有序,在起承转合中诗歌行行紧密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是一个值得推荐的话题。
英国十四行诗是
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种诗体,它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其独特的韵律,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中国古诗,则以其精致、细腻的语言,以及其丰富多彩的韵律,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赞赏。
在韵律方面,英国十四行诗的韵律比较简单,它以四行为一句,每行有八个音节,每句有两个重音,重音在第三行和第七行,而中国古诗的韵律则更加复杂,它以五言为一句,每行有十个音节,每句有三个重音,重音在第二行、第五行和第八行。
此外,英国十四行诗的语言比较简洁,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思想,而
中国古诗的语言则更加细腻,它以精致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总之,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的韵律和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值得推荐。
它们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可以让读者欣赏到它们独特的韵律和语言。
英国诗与中国旧体诗的韵律比较
作者: 田孟沂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6页
主题词: 英诗;头韵;英国诗;英雄史诗;撒克逊;口头流传;诗行;尾韵;月下独酌;扬抑格
摘要:<正>凡读过一些英国诗歌和中国旧体诗的人,都会发现英诗和中国旧体诗在韵律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中国古体诗有韵无律,近体诗则有韵亦有律;英国古体诗有律无韵(实则有头韵),近体诗则有律亦有韵。
因此,韵与律可视为英诗与中诗的共同点。
英国最早的诗歌要算《贝尔武甫》(Beowulf)。
这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英雄史诗,先在民间口头流传,直到第十世纪才写成手抄本。
它们和其它盎格鲁·撒克逊诗歌基本上都是押头韵(alliteration)的,即每一诗行分为两半,每一半包含两个重音节,而。
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
汉英诗歌韵律的对比吕汝茵【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6【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诗歌; 韵律; 音韵; 节奏; 汉语; 英语【作者】吕汝茵【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8诗歌是最高级、最具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形式,诗歌的艺术魅力源于其典型的审美特征,即韵律美。
韵律(metrics)由节奏(rhythm)、音韵(rhyme)和韵式( poetic line)构成。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诗歌在韵律形成和表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汉诗利用汉字一字一音节的特点,借平仄的交错,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英诗则利用英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特点,借轻重音节的排列,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在音响上也同样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抑扬之美。
由于汉字“辅音+元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押尾韵上,获得了前呼后应的回环之美;由于英语单词“辅音+元音+辅音”的构成特点,音韵主要体现在头韵上,获得了和谐美妙的音乐之美。
可以说,在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汉英诗歌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产生了听觉审美满足(aesthetic satisfaction)。
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汉英诗歌的韵律特征,本文拟从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构成特点以及美学角度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对汉英诗歌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一、从历史文化传统看汉英诗歌韵律的差异(一)汉英诗歌韵律发展的历史渊源为什么我们通常把“诗”称作“诗歌”呢?这个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其实“诗”和“歌”原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所谓“歌”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声,如嘿、啊、嗨、唉、兮等,这些感叹词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当然比诗早得多。
文字出现之后,慢慢形成了文学,用文字书写的词配上简单的音乐,就成为一首歌。
最初的诗也配上音乐吟唱,由此诗与歌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就结合起来,以至于更多的时候人们将诗称之为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诗与英诗用韵的比较
【摘要】通过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与西方诗歌韵式的比较,可以知道是西方语言表音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韵式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得出了轻重音不明显的语言用韵能够更好的把韵在诗歌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同时通过对现代汉语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深入揭示了新诗节奏性弱的原因。
【关键词】中诗;英诗;用韵;比较
我们可以知道韵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与节奏相呼应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韵式的比较来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
在韵式方面主要拿英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新诗韵脚有一大部分是从西方学过来的,如果将新诗与西方诗歌韵式拿来比较,没有太大的价值。
在节奏性方面主要是与新诗相比较,古典诗歌的节奏性很强,平仄要求也很讲究,新诗在节奏性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我们在这里对新诗节奏性的分析并不是为了要说明新诗的坏处,相反,而是提出问题促进新诗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西诗歌韵式比较
在西方主要的两支语系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中,以英诗韵式变化最为多样。
这里我们就拿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式同英国诗歌中的韵式相比较。
对于没有严格格律要求的古体诗来说,没有平仄限制,用韵也相对自由。
特别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韵式变化就有连句韵、间句韵、一章一韵、隔韵、三句见韵、四句见韵、五句见韵、隔数句摇韵、分应韵、交错韵、叠句韵等等。
①对于有了平仄要求的近体诗而言,对韵的要求更为严格,韵式的变化却很少了。
韵的体式只在不同的诗歌体式中有小的变化。
哪一句押韵,哪一句不押韵,通常要根据诗行的字数多少来判断。
而西方诗歌的押韵可以是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相同,也可以是两个元音相同,还可以既有元音又有辅音,同时还不限韵的音节长短,可以通过半叠句或整个句子的重复达到韵的效果。
同时还不限押韵脚,韵还可以是句首韵,由此可看西方诗歌的韵式更富于变化。
西方诗歌的韵更富于变化。
“押韵方式(韵脚安排)中西有所不同,西方较为复杂,我国较为单纯。
”②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朱光潜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文字除鼻音外都以母音收,所谓同韵只是同母音。
西文同韵字则母音之后的子音亦必相同。
所以中文同韵字最多,押韵较易。
”
③其实,这种观点是朱光潜先生对西方诗歌押韵的一种片面认识,并不是每一个韵都要同时有元音和辅音的。
西方诗歌押韵可以是一个音节相同,也可以是两个音节相同,这两个音节可以同是元音,又可以一个是元音,一个是辅音,这就把押韵的范围大大的扩展了。
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同韵字多大概只是指单个韵部之下字的多少问题,西方诗歌不仅仅要考虑韵下面单词的多少问题,还要考虑韵的音节多少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虽然对押韵的认识有些片面性,但他所说的同韵字少这是很正确的。
譬如我们举的英语诗歌的第一个例子,以ee[i:]结尾的单词是很少的,如果诗人想要再找些以ee[i:]结尾的单词就很困难。
这就决定了西
方诗歌必须依靠换韵或者变换押韵的方式以符合诗歌的节奏性。
二、汉语诗歌节奏性弱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诗歌中,由于音步的要求较为普遍,所以西方诗人在写诗时往往会为了音步的要求而进行分行。
这在中国诗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在中国诗歌中,一行就是一句,或者是一个句子形式。
英语属于轻重音分明的日耳曼语系,音步整齐,诗歌的节奏容易在轻重相间上见出,无须借助于韵脚上的呼应。
例如: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X A ︱X A︱X A ︱X A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X A ︱X A︱X A ︱X A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A X ︱X A︱X A ︱X A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X A ︱X A︱X A ︱X A
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X A ︱X A︱X A ︱X A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X A ︱X A ︱X A ︱X A
From “She Walks in Beauty”,
By Lord Byron
关于英语的这种特征,王力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在没有轻重音的语言里,诗行的结构比较简单。
在欧洲,这可以法语为代表。
古代汉语也可认为属于这一类……在有轻重音的语言里,诗行的结构是复杂多了。
在欧洲,这可以英语为代表。
现代汉语普通话也属于这一类。
”④这段话清楚的说明了古代汉语与法语的相似,英语与现代汉语的相似。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有轻重音的变化特征,但
这种特征不是固定的,而且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双音词和短语上。
例如:水果、领导、了解、雨伞、友好等词中两个上声相连,本来都是要重读的,但在实际的读音中第一个字不是第三声,而是变成了第二声。
理想、勇敢等词中两个词都要重读,而在“有理想、很勇敢”词中,中间的“理”字和“勇”字则是要重读的。
再比如“一”字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读音,“一样、一向、一定”中的“一”读的都是第二声,而在“一般、一年、一两”中的“一”字读的是四声。
⑤这种不固定的轻重音随时会随着语境和语义的变化而变化。
虽然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主要的不同是双音词的大量增加,但用现代汉语作诗不可能都是由词语堆砌而成的,它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是单音字。
单音字在新诗中的大量使用给诗歌节奏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如果单音字能够与其前后的词语组成较为稳定的结构,那么单音字的使用会给整首诗增加色彩。
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诗歌的节奏的划分,因为单音字重读的话就可以作为单独的节奏因素,如果不重读,就要跟其他成分一起构成节奏。
例如:
何其芳《青春怨》:
一朵朵,一朵朵,又一朵朵,
我的青春像花一样谢落——
但一切花都有开才有落,
这谢落的青春却未曾开过。
然而英语轻重音明显,英诗可以通过轻重音的交替来构成诗歌的节奏。
现代汉语轻重音不固定,以及不恰当的单音字入诗给诗歌节奏造成阻碍,决定了现代汉语的音步结构不是很稳定。
单音字的加入使得节奏的划分更为困难,不像英文诗歌中的轻重音分别那样的明显而固定,所以我们的诗歌是还需要韵来加强这种节奏性。
对于轻重分明的英文诗来说,诗歌的节奏容易在这种轻重交替中显现出来。
英诗不需要再通过押韵来加强节奏的因素,但在诗歌中,由于这种节奏是蕴含在内部的,是要通过分析才可以看出英诗的节奏的。
有时诗人为了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英语诗歌还是会用一部分的韵。
轻重音不分明的汉语,诗歌的节奏就不容易在轻重的交替中显现出来,韵脚上的呼应就显得特别重要。
韵的使用有助于增强节奏性以达到和谐的作用。
韵主要是为了增强诗歌的节奏性以达到与感情的跌宕起伏相呼应的效果。
在有些语言中,这种效果不通过押韵也可以达到,这就是对于轻重音较为分明的语言,例如英语。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注释:
①江永《古韵标准》
②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三联出版社1984(152)
③朱光潜《诗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4)
④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834)
⑤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