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和意不和韵_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合集下载

_和意不和韵_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_和意不和韵_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和意不和韵”: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赵以武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唱和诗的数量不少,作者大多是当时诗坛上的高手。

从唱和关系及其诗作里,我们能够发现诗人间交相往来的线索,了解到彼此因时因事触发的感受。

这对知人论世是很珍贵的资料,于文学史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我们以往对这类作品不大重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无人问津;释解引用中唐以前的和诗时,沿袭旧说,讹误相传,亦无人在意。

本文旨在证明:唱和诗以中唐为界,前后的面目迥异;中唐以前的唱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

一“唱”(亦作“倡”)、“和”的本意在声不在意。

所谓“唱”(倡),指发声而歌,即领唱;所谓“和”,指“声相应”(《广韵》),即跟着唱。

虽然当初“唱”“和”时就有歌词(即诗),但是歌词本身的意义并非紧要,而演唱歌词的曲调才起着限制作用。

到了汉末,诗坛上出现了不入乐的文人诗,此后赠答、拟古、同题(包括联句)一类的作品随之产生,抒情言意成了主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与赠答等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体式,即唱和体也就应运而生了。

唱和诗不再受音乐支配,抒情言意却有讲究;“唱”、“和”的本意发生了转移。

后写的和诗情意要受先出的唱诗所咏的制约。

也就是说,写诗唱和中,就和诗而言,要“和意”。

所谓“和意”,是指和诗作者要从原唱作者的角度立意。

和诗主要是写原唱之意的,理解古代(中唐以前)和诗,必须联系原唱及其作者,不能孤立看待;如果将和诗仅仅当成作者自己在那里自抒其情,自写其意,自道其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下面,我们就来阐释这个道理。

根据笔者的考察,唱和诗始见于东晋末年,是陶渊明首先写开的。

陶渊明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没有唱和诗 。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庐山脚下度过的。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江南因西晋永嘉之乱后,“遗声旧制,莫有记者”,“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宋书・乐志一》);流行的吴歌、西曲也没有入乐,还是“徒歌”,或者刚刚“被之管弦”(《晋书・乐志》)的赏试而己。

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

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

and SU ZHE’S
鲥ef
about SU SHI’S
death.Their
writing mentality is that they admired TAO
also contains their
YUAN—Ming and his poems.It personality pursing,the pursing and
experience,encounter'
practice of prosaic style about poems・
In epilogue I'll summarize the whole paper.
The addenda part
Sm
shows the production about
responsorial poems between
facets:contents,the compares of poetic style and skill,their writing
contents contain class of people,beast
mentality.The
stone.At
landscape,conifer and
style is bold,
往往忽略了他的同胞弟弟——个同样极具才华的文学家。学者历来认为苏辙的散文成
就高于诗歌,对其诗歌关注程度略显不够。苏轼与苏辙既为兄弟又为知己,二人自幼一 起长大,同学习共嬉戏,同登进士共策制举。其父苏洵逝世后二人更是相依为命,仕途
宦海共沉浮同进退,他们所展现的手足知已情不仅令时人所推崇,更令后人为之敬仰, 为之动容。
or to
be common persons living in

唐朝诗歌的流派及特点

唐朝诗歌的流派及特点

唐朝诗歌的流派及特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诗歌更是举世闻名。

唐诗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诗歌汇聚众多文人墨客的才华,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唐朝诗歌的流派及其特点的探讨,来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早唐诗歌的主要流派及特点1、富丽堂皇风格富丽堂皇流派是早期唐诗流派中的代表之一,其诗歌形式严谨,用词华美,表现手法多样,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在这一流派中,诗人倾向于将大气磅礴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政治风貌作为创作题材,以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春望》等。

2、清新淡泊风格相对于富丽堂皇的诗歌,清新淡泊流派则更加注重情感的平和与内敛。

这一流派的诗歌语言节奏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恬静、清幽的氛围。

清新淡泊流派的诗人擅长以景写情,表达自己宁静致远的内心追求,也谈论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难题。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登高》等。

3、豪放派豪放派的诗人更随性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为开放、自由。

这一流派中的诗歌以豪迈、浪漫为主,情感更为豁达、激情。

豪放派的诗人也常常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对于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

代表作品有李贺的《将军令》和岑参的《登高》等。

二、中唐诗歌的主要流派及特点1、流派多样性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丰富多彩。

在这一阶段中,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依旧是诗歌类别和诗人个性的代表。

韵文阙次、律文押韵、律诗变革、散文骈文和对话诗等多种诗歌形式开始盛行。

散文诗的形式情感自然、表达自由,富有叙事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2、诗歌个性及思想内容的丰富性随着流派数目的增加,唐诗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得到展现。

诗歌创作方面主题和想象力的创新更为丰富,个性生动,内容多样。

与此同时,唐诗创作风格的变化揭示出了唐朝文化的多元和复杂性。

代表作品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唐宋词的音乐性及韵律构造

唐宋词的音乐性及韵律构造

唐宋词的音乐性及韵律构造引子: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诗歌和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们都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构造的特点,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唐宋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和音乐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构造。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宋词的音乐性及韵律构造,带您领略其中的魅力。

唐宋词的音乐性旋律优美的词牌唐宋词中的各种词牌如花间集、水龙吟、蝶恋花等,都是具有旋律特点的词牌,它们在音韵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节奏,使词曲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音乐性。

这些词牌有时以押韵的方式出现在词句中,有时则以音律的方式嵌入其中,给词曲增添了动听的音乐感。

声音与意境的契合唐宋词中的音韵和意境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契合关系。

词人通过选取合适的音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境,使词作更加动人。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的“日暮”、“归路”、“舟”、“深处”等字的音韵,与“溪亭”、“沉醉”、“晚回”、“误入”等字的意境相得益彰,使整首词更具音乐性和表现力。

押韵和律呼的运用唐宋词中的押韵和律呼是其音乐性的重要因素。

押韵是指词句中相邻的字韵部相同或相近,通过相同或相近的音韵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律呼则是指词牌中规定的韵脚和声调,使词句的节奏更加明确和有力。

押韵和律呼的运用使唐宋词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唐宋词的韵律构造七绝和五绝的格律唐宋词中的七绝词和五绝词是最常见的格律形式。

七绝词的格律要求每句四个字,一句一韵,共八个字四个韵;五绝词的格律要求每句两个字,一句一韵,共四个字两个韵。

这种格律的安排使词曲的节奏明确,有助于形成音乐性和韵律感。

词牌和词调的配合唐宋词中的词调是唱词时的基本音乐形式,它与词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词曲的韵律结构。

每种词调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音调要求,词人必须根据词调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词牌。

词牌的不同会导致词曲的音乐性和韵律感有所不同,因此,词人在创作时需要根据词调的要求进行调整,使词曲更加协调和谐。

古诗唱和有制_读_唱和诗研究_李鼎文

古诗唱和有制_读_唱和诗研究_李鼎文

收稿日期:1998-03-05古诗唱和有制———读《唱和诗研究》李鼎文 【内容摘要】《唱和诗研究》一书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对我国古代唱和诗的缘起、演变,特别是中唐以前唱和特点、体制,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如下三方面的突破或创新:1.论证了中唐以前唱和诗“和意不和韵”的显著特点;2.揭示出古诗唱和中的特殊体制及一般规律;3.论定以中唐为界,唱和发生了由“和意”转向“和韵”的根本变化。

【关键词】《唱和诗研究》 唱和诗 和意 和韵【中图法分类号】I 207.22 十几年前,我曾特意写过一篇文章《阴铿的〈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①。

为什么说是“特意”呢?因为当时我看到在有的论著、文章里,对这首诗不明究竟,别作新解,当成阴铿在“思乡”,所思又是他的远祖旧籍“武威姑臧”(即今甘肃省武威市);说诗人竟不顾及诗题,不理睬“和”字的存在,不懂得“侯司空”(侯安都)②写过《登楼望乡》诗,而阴铿此诗是在代侯安都抒发思乡之情的道理。

而且,仅就此诗而言,前代学者选注它,也弄错了意思。

比如《古诗笺》③的笺注者闻人,用了毕生精力笺注清初王士所选辑的古诗,其中五言诗部分卷十二,选入了阴铿这首“和”诗。

闻人氏将诗中“石门”这个地名,当成甘肃临洮境内的石门山,误解为阴铿“思归故土”而想到“临洮之石门”。

由此一例可见,古诗中的唱和体诗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讲究,应该如何理解,等等,这些问题好像不单单是今天的一些学人不大明了,就是前代学者也会弄错。

几年以前,赵以武同志就唱和诗作了专题研究,并撰写出《唱和诗研究》的书稿。

现在,甘肃文化出版社印行了这部学术专著。

我以为,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第一,充分而具体地论证了中唐以前唱和诗“和意不和韵”的显著特点。

“和意不和韵”这句话,是清代诗论家贺裳在他的诗论著作《载酒园诗话》里对古诗唱和特点的概括。

这个概括很准确,可惜贺氏强调得不够,而且也没有进一步加以证明,因而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其中的意象和韵律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诗人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宋代诗人强调意境和情感表达,二者都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

一、意象特点唐宋诗词的意象多以自然景观、人生百态为素材,特别注重对细节和感官的描写,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情感的刻画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意象特点。

1.自然景观意象唐宋诗人极力追求自然之美,对自然景观进行细腻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动态。

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描写雨后空山的景象,以及月光和清泉的映照,表现了惬意舒适的生活状态。

2.人物意象唐宋诗词中的人物意象既有现实的,也有传说中的,以及作者塑造的虚拟人物。

作者通过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来表达其观点和态度。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通过写草的枯荣和归宿,表现了人的无常和命运的变幻,同时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和祝福。

3.动物意象动物是唐宋诗人普遍采用的意象素材之一,其体态、性格、习性等都可以被赋予象征意义。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天原,拂帘床,千里江山,鹰犬空。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通过将黄河比作飞升天空的“龙”,表现了唐代士子贺新郎不畏威权,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韵律特点唐宋诗词的韵律特点主要表现在平仄、押韵等方面。

平仄指诗句中音节平和不平和的配列关系,表现为平声与仄声的对立。

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用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眼,使结构更加紧密。

1.平仄规律唐诗和宋词的平仄规律不同,唐诗句式复杂,平仄变化频繁,有更多的调子。

宋词则比较简单,平仄比较规律,调子较少。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落日熔金,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唐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

中唐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

中唐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1、由外拓到内敛。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

中唐: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

例一: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万古巴丘戍,平湖北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澎湃动荡、大气磅礴,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吞吐宇宙、笼盖古今,都是刘诗所难以企及的。

例二:贞元、元和时期,孟郊、贾岛以及李贺等一批苦吟诗人转向对幽微、昏暗、无力、狭小的欣赏,境界更加狭促、内敛。

孟郊: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

(《出门行》)其一)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赠别崔纯亮》)孟诗中写孤独141次,苦愁134次、哭泣泪花126次、悲43次、寒54次、老残64次、枯28次、暮26次。

元白的新乐府诗是外向型的。

“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成了真人真事的通讯报道。

这种具体、细致、真实的诗歌,很难产生宏大的气象与壮阔的境界。

卒章显其志的议论也破坏了境界。

白居易后期的诗歌: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局促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之内。

2、由天然到锻炼。

盛唐:天然浑成,清秀自然,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中唐:注重修饰锻炼,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美的刻意追求。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探讨

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探讨

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探讨Introduction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一笔,它们以其精巧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品。

然而,除了文字之外,唐宋诗词还融入了音乐性和韵律,使其更具有灵性和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以及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Body1. 节奏感和音律诗词创作中的音乐性首先表现在其节奏感和音律上。

唐宋诗词的句子往往贴近自然语言的节奏,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展示了一种韵律美。

作者巧妙地运用字、音、声、韵等元素,使得诗词朗朗上口,富含旋律感。

2. 象声美与音韵美唐宋诗词中的音乐性还表现在其对象声美和音韵美的追求上。

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和音韵的精准运用,诗人们将自然万物赋予了生命和声音,使诗词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3. 音调与声腔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也体现在其音调和声腔的把握上。

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音节的选择与运用,使得诗词的语言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感。

同时,在朗诵中,诗词通过声腔的演绎,进一步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4. 和谐的韵律唐宋诗词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其和谐的韵律上。

诗人们常常运用押韵和对仗,使诗句之间产生一种声音的共鸣和呼应,形成了诗词独特的韵律美。

这种韵律美与音乐的和谐相得益彰,使人陶醉其中。

5. 调度与旋律诗词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其调度和旋律上。

唐宋诗词的创作借鉴了音乐中的调式和旋律结构,使诗句的语调和音调更具有层次感和变化。

这种调度与旋律的运用,使诗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享受。

6. 音乐与诗词的相互影响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不仅仅是借鉴了音乐的元素,而且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

唐宋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诗词创作相互映衬,使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更加丰富和独特。

7. 音乐在诗词中的应用在唐宋诗词中,音乐被广泛地应用于创作和演唱中。

一方面,唐宋诗人常常借助音乐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他们也常常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进行合唱或伴奏,使诗词更具音乐性。

2020年整理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歌的特征.doc

2020年整理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歌的特征.doc

陈新根内容摘要:唐代的辉煌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其中诗歌的兴盛尤为突出。

在这里,本文无力亦不敢妄对煌煌大唐各个时期的诗及诗人有何指评,只能借用当时诗人的名句为题目,以此来简介一下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唐代诗人诗作特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创造了激情与荣耀的时代。

其绚丽的光芒照耀至今。

它的辉煌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其中诗歌的兴盛尤为突出。

在这里,本文试图借用当时诗人的名句为题目,以此来简介一下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特征。

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初唐,约从唐建国始到唐贞观年间,是一个新陈代谢、渐入佳境的过渡时期。

被誉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

除此还有张若虚、陈子昂等人。

他们的诗一反前人轻浮柔弱的风格,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给后世很大的影响。

这时的唐诗,正如新春刚刚动绿的梅柳,清晨海天之际初现的霞蔚。

二、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伟大诗人李白神游八荒气吞天地的诗作,我认为是领悟唐代诗歌特别是盛唐诗歌最好的注解。

盛唐大致指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大历前这段时间,在诗的王国里,群星闪耀,风云翻卷,江流浩荡。

这是唐诗的极盛时期。

其标志是:1、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匠型诗人、被誉为诗坛上最伟大的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相继出现。

2、创作出千古绝唱,堪称顶级一流的大诗人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3、这个时期诗歌体派纷呈,尤其是带有中国诗歌普遍性主题和意义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诗等大量涌现,并形成带有个人风格的诗歌流派。

同时,各种诗歌的体式也臻于定型成熟。

4、后人所评唐诗中为压卷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出自盛唐诗人之手。

具体的说:李白的诗,代表着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把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得高昂激越。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高适《送浑将军出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诗。

唐代诗歌不仅在数量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且在诗歌形式、技巧、艺术手法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为主题,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与外延。

一、自然描写和人文关怀的交融唐代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然描写和人文关怀的交融。

在唐诗中,自然景色是诗人们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不仅崇尚自然,而且善于观察自然现象,从中获取灵感。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之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的“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力。

与此同时,唐代诗人也表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

他们把人的生命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意义。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在雨中感到了生命的喜悦,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相通。

这种打通内外、上下的视角是唐代诗歌的重要艺术特点之一。

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自然唐代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自然。

唐代诗人常常在自然景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大自然与心灵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诗人以壮观的自然景色作为背景,引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人生的追求和升华,情感真挚自然。

唐代诗人也善于描绘生活景象,表现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常常展现出真挚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有机结合。

例如新乐府诗《长恨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和废后之痛与长安市井的喧闹、延庆宫的冷落、瑶台的空阔等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哀婉动人、催人泪下的感觉。

三、技巧多样,艺术表现形态非常丰富唐代诗歌技巧多样,艺术表现形态非常丰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代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与体制演变

唐代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与体制演变

唐代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与体制演变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昌盛。

唐代的诗歌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珍宝,并且被用来诠释唐代文化的盛世。

唐代诗歌艺术的审美理念与体制演变,是唐代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文化的创作和表达方式也不断变化。

唐代是诗歌创作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唐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的时期。

唐代诗歌的审美理念主张,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言简意赅;同时也强调诗歌中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感受,追求诗歌创作中的美感体验。

这些审美理念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唐代,儒家思想是主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注重礼仪、文化和教育的传承。

这些思想对于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唐代的诗人们,注重从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去探讨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感,同时也注重把儒家思想表达到诗歌中来,不断发掘儒家思想中的审美内涵,并在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同时,在唐代,诗人也注重把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表达到诗歌中来,强调诗歌的感性和意境表达,追求诗歌作者的感性表达和读者的感受体验。

这对于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感受至关重要。

唐代的诗歌创作更加注重创新和突破,注重表现个性和个体生命力的表达,这些都与唐代的审美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唐代的诗词艺术也经历了一定的体制演变。

唐代初期,诗人们和皇帝、官员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大量的宫廷诗歌被写出,与政治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在唐朝中后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文人墨客们开始在社交、文艺活动中自发组织,形成了文人诗派。

这些诗派大都注重个性化和自由创作,同时也强调把社交功能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风格和自我表达,强调诗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内涵。

综上所述,唐代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与体制演变,是唐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唐代诗歌的审美理念注重意境和审美情感的表达,这一点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诗歌的音乐性鉴赏与分析

唐代诗歌的音乐性鉴赏与分析

唐代诗歌的音乐性鉴赏与分析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代的诗人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富有音乐性的杰作。

本文将对唐代诗歌的音乐性进行鉴赏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与音乐之间的关联。

2. 唐代诗歌与音律体制在唐代,音律体制在政治、文化、社交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体制以五声六律为基础,有助于塑造唐代诗歌中呼吸感强烈、节奏流畅、韵律丰富的特点。

我们将深入了解唐代音律体制,并探究其对诗歌音乐性产生的影响。

3. 音韵格律与节奏感音韵格律在唐代诗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结合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唐代诗歌作品中常见的音韵格律模式,并探讨其所带来的节奏感。

同时,我们将分析一些具有典型特点的唐代诗歌范例,以展示其音乐性之美。

4. 唐代诗歌中的意境描绘与声韵对应在唐代诗歌中,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的描绘常常和声韵表现相结合。

这种声韵与意境相融合的方式赋予了唐代诗歌独特的音乐性特征。

我们将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如何通过音乐化手法传达作者在情感、意境上所追求的效果。

5. 唐代音乐与诗歌的交流与互动在唐代,音乐和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杰出的文人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擅长音乐演奏或作曲创作的艺术家。

通过分析一些有关演奏实践、创作活动以及文人音乐社交等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音乐与诗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6. 结论唐代诗歌在音乐性鉴赏与分析中占有重要位置。

通过对唐代音律体制、音韵格律、意境描绘与声韵对应、音乐与诗歌的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作品的独特之处。

同时,这也能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借鉴和启示,从文学艺术角度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代文化的价值。

唐代的诗词理论与文学风格

唐代的诗词理论与文学风格

唐代的诗词理论与文学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其诗词理论和文学风格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唐代古诗词不仅语言精妙、典雅优美,更蕴含深刻的文学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唐代的诗词理论和文学风格两方面来探讨唐代古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一、唐代的诗词理论1.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唐代的诗词理论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原则。

唐代古人认为,一首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还要在形式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并不是单纯的花哨,而是一种包含着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方式。

唐代的古诗词常常通过富有意象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使读者更易于领会诗人所想所感。

2. “格”与“意”的平衡唐代的古诗词注重“格”与“意”的平衡,即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注重技巧的使用,也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古代诗词中,“格”是指诗词的音律、韵律、词语的组织和语言形式的美。

而“意”则是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内容。

唐代的古诗词常常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情感与思想,是“形与神”的完美融合。

这种平衡的追求,成为唐代古诗词语言风格又一重要特征。

3. 追求自然真实的格律唐代的诗词理论中强调要追求自然真实的格律,即要用符合自然语言习惯的语言,把情感和思想表达得尽量真实自然。

唐代诗人往往会在诗句中用自然景色,描绘出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力,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挚爱。

二、唐代的文学风格1. 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强烈唐代古诗词常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特别是在措辞和寓意的选取上,尤其突出。

唐代的古诗词语言优美、形象易懂、抒情深沉,以及诗句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使诗词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有社会、历史、哲学等多元价值。

无论是音律和韵律的措辞,还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爱情等话题的表达和思考,都表现出较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别样的美”唐代古诗词被认为是一种“别样的美”,它不同于流行的旋律和时尚的风格,更不同于寻常的情感表达。

唐代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表达

唐代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表达

唐代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表达导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以唐诗和唐词最为著名。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意境和意义上令人陶醉,而且在音乐性和韵律表达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诗词的音乐性及其表达方式。

音乐性的体现唐代诗词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节和韵律唐代诗人非常注重音节和韵律的运用。

他们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每一首诗都能够形成优美的声调。

通过合理安排音节和掌握整体节奏,唐代诗歌在朗诵或演唱时能够营造出悦耳动听的声音。

2. 语言的节奏感唐代诗人通过对语言节奏感的把握,使得每个字句都能够顺滑地连接起来。

他们善于运用抑扬格、沉阳起伏的语言形式,增添了诗词的节奏感和律动性。

这种节奏感使得唐代诗词在朗读或演唱时更加韵味十足。

3. 音乐性与表情的融合唐代诗人通过对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巧妙结合,将诗词中的美感和情绪完美地传达给读者。

他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等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进一步强化了音乐性在唐代诗词中的作用。

常见表现形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唐代诗词音乐性和韵律表达:1. 绝句绝句是一种由四个句子组成、每句五个字的格律。

它以其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被广泛流传。

绝句通常以平仄押韵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押韵方式和离合音调,产生出富有节奏感的声韵效果。

2. 古风琴曲古风琴曲是一种以唐代文学为题材的音乐演奏形式。

它将唐诗词进行改编,并通过琴曲演奏来表达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使得文字和声音相互融合、相互诉说。

古风琴曲以其纯净迷人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3. 古筝独奏古筝是唐代一种常见的乐器,它用来伴奏或演奏唐代诗词是再合适不过了。

古筝独奏以其柔美悠扬的音色,将唐代诗词所传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忧伤或欢快的歌曲,都能通过古筝的独奏来完美呈现。

结语总结起来,唐代诗词不仅在意义和艺术价值上卓越非凡,在音乐性和韵律表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这些音乐元素使得唐代文学作品兼具了动听的节奏感和美妙的声响效果。

试比较初、盛、中、晚唐诗的主要异同处

试比较初、盛、中、晚唐诗的主要异同处

试比较初、盛、中、晚唐诗的主要异同处唐代诗歌历经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优秀诗人和诗歌作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诗的风格和气质也逐渐演变。

本文将从主题、形式、诗人和风格等几个方面,试比较初、盛、中、晚唐诗的主要异同处。

主题异同初唐初唐时期主要作品为《长歌行》以及诗歌的主题多为政治、爱情、客观描写等,如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作品。

初唐时期的诗歌多具有浓郁的民族主义色彩,强调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极强。

盛唐盛唐时期以花间派和豪放派诗人为代表,主题相对更加多元化,大量描写自然风光、人生百态等,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同时,盛唐时期的诗歌大量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民生百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中唐中唐时期主要以玄言诗人为代表,主题大多关注佛教哲学、道家思想等,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同时,中唐时期的诗歌也大量关注个人情感,如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晚唐晚唐时期以诗经派和弦调派诗人为主,主题多描写个人情感、怀古追古、佛教思想等,如杜甫的《三吏》、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

晚唐时期的诗歌大量关注个人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形式异同初唐初唐时期的诗歌形式更为简洁明快,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律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初唐时期的诗歌比较注重音韵,注重意境升华。

盛唐时期的诗歌形式多样化,不仅保留了五言、七言律诗,同时还出现了五言、七言绝句、七绝乐府等新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同时也出现了自由诗、长诗等新的诗歌形式。

中唐中唐时期的诗歌形式多样化,注重韵律的自由,形式更加灵活,如李商隐的《锦瑟》、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作品,同时还出现了议论文体诗歌等新诗型。

晚唐晚唐时期的诗歌形式同样多样化,出现了零剪诗、律诗、绝句等形式,同时也大量运用比喻、形象语言等修辞手法,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诗人异同初唐初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有王之涣、李白、王昌龄等人,他们的诗歌形式简单明快,内涵丰富。

中唐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歌的特点中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盛况时期,也是中国文言文文学和白话文文学的金鼎时期,其中唐诗歌尤其是突出的体现。

中唐诗歌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流畅与灵动,表现形式极其丰富,风格纤巧,节奏优美,思想精辟,深远。

一、灵动通畅的语言中唐诗歌的灵动通畅,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古代文学的流畅,多转而不细,略去繁杂,精炼精到,五言古诗的朴素和清流,七言古诗的抒发和幽情,深晓其说,而不致形色,既可以表现个人心情,又能够传达时代生活。

唐代诗歌里,隐喻、暗示也格外清晰明快,此外,还结合了色彩指代语,使文章充满艺术性,可谓神妙绝伦。

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唐诗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形式上唐诗既有抒情性质的叙事诗,又有讽刺类型的讽刺诗,有高雅的离骚,有婉约的赋,有动人的咏叹,也有热腾澎湃的楚辞,全盘涵盖了当时的文学创作的各种形式。

诗歌的内容多样,有关怀友人的关怀,有表达抒发情怀的情调,有写自然风景的描写,有抒发和安慰的抒写,有极具视觉的艺术效果。

三、优美的节奏抑扬顿挫中唐诗歌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深刻共鸣,这也要归功于它流畅优美的节奏,抑扬顿挫,变换自如,环环相扣,恰如其分。

节奏细腻,意境沉郁,韵律安排得宜,在凝聚读者情绪的同时,又在意境之中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配合诗歌做到生动有趣,言简意赅,赋予了诗歌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深远的思想中唐诗歌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深远的思想,它的思想可以说是宏大的,既然充满着王国理念,也充分展示了人文主义的理念,也包含了宋明时期自由主义、追求自由思想的内容,其中有清新、憧憬,有抒情、欢腾,都构成了中唐诗歌的思想层面,它把深刻的思想灌注于文字之中,把许多精美的思想描述出来,令人叹服不已。

总之,中唐诗歌的特点就是其灵动通畅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优美的节奏抑扬顿挫和深远思想的表达,这些唐代诗歌特有的特点,使中唐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名垂青史,直至今日仍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唐代唱和诗研究

唐代唱和诗研究

唐代唱和诗研究唐代唱和诗研究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诗歌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唱和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唱和诗的起源、特点、研究现状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唱和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其形式为一首诗分为两段,分别由两位诗人合作完成。

在唐代,唱和诗逐渐兴起,并达到了巅峰。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共有849首唱和诗,其中包括两位诗人合作的、多位诗人轮流合作的以及两位诗人对答式的等多种形式。

唐代的唱和诗以情感丰富、意境独特、对仗工整而著称。

其次,唱和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呈现了多重声音和观点。

通过两位诗人的合作,唱和诗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使诗歌更加多样化、立体化。

另外,唱和诗还能产生对仗和对联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唐代的唱和诗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热门的课题。

首先,研究者通过对唐代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了许多唱和诗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其次,研究者还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对比和分析,发现唱和诗的创作规律和诗人之间的合作模式。

最后,一些研究者还对唐代唱和诗的形式、主题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唐代唱和诗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唐代诗歌、探索唐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唐代唱和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唐代唱和诗代表了唐代文人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一种方式,研究唱和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创作和生活情况。

最后,唐代唱和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唱和诗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总之,唐代唱和诗作为唐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唱和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同时也可以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唐代唱和诗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待挖掘的课题,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会有更多的发现和贡献唐代唱和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艺术发展,而且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唐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歌的特点

中唐诗歌的特点
中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中唐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中唐诗歌,它以其独特而精美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首先,中唐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多变的题材吸引了众多诗人。

中唐诗歌以传统诗词的结构为基础,结合当代语言,抒发许多关于社会生活的感受。

诗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嘲讽和讽刺。

此外,中唐诗歌的题材多样,从政治和历史到自然风景,从爱情到人性,都是中唐诗歌的集体特点。

其次,中唐诗歌的语言精炼,文字富有表现力。

中唐诗歌的语言流畅,文字精辟,借助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诗歌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此外,中唐诗歌还以优美的文字勾勒出各种景色,以及相关的心理和情感,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最后,中唐诗歌以古籍的格调和神妙的诗句表达出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中唐诗歌以唐诗的神韵和吟诵的古韵,勾勒出自然的美景,抒发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思念和景物之美的赞叹。

此外,中唐诗歌还结合传统典故,运用夸张和反复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尊崇。

总之,中唐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多变的题材,以及语言精炼、文字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尊崇和对社会的思考,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文化成就。

- 1 -。

唐宋诗词的创作技巧与特点

唐宋诗词的创作技巧与特点

唐宋诗词的创作技巧与特点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性情典雅、清丽秀逸,形式多样,主题广泛,具有浓郁的传统风味和时代气息。

那么,为什么唐宋诗词如此著名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创作技巧和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流传至今呢?本文将从唐宋诗词的声律形式、意境描写、现实题材、艺术手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声律形式唐宋诗词中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其声律形式。

唐诗的七言和五言,宋词的词牌,都有着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诗人们在遵循韵律格律的同时,通过运用变化的声韵、韵调,让诗词显得极具音乐性。

这种音乐性,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受和美感,还让读者更加容易记忆和传颂。

例如晚唐诗人杜甫的《登高》就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的声韵和韵调变化宛若音律,引人入胜。

这种音乐感,是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具备的,是唐宋诗词的独特之处。

二、意境描写唐宋诗词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想象力丰富而深远的意境描写。

唐诗题材广泛,有歌咏风景、抒发情感、咏史、议论、道德诗等多种类型,宋词则更为细腻感人,往往以抒情为主。

但无论描写何种主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和深邃内涵的意境。

唐宋诗词借助语言艺术手段,以百变的笔锋描绘出奇妙的情景和意境,给读者带来文学的审美体验。

例如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就写出了浓浓的离别忧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抒发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过去的回忆。

诗人用独特的视角,将离别隐喻成沧海难为水,表达自己凄凉无助的情感,情意深镌,意境深远,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三、现实题材唐宋诗词的诞生,都是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人民琐屑的生活情形、官场贪腐等问题都成为了唐宋诗词的创作素材。

唐诗多注重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的反映,宋词则更多地写生活百态和人情风味,但始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爱。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

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

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

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

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

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

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

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

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

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

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意不和韵”: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赵以武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唱和诗的数量不少,作者大多是当时诗坛上的高手。

从唱和关系及其诗作里,我们能够发现诗人间交相往来的线索,了解到彼此因时因事触发的感受。

这对知人论世是很珍贵的资料,于文学史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我们以往对这类作品不大重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无人问津;释解引用中唐以前的和诗时,沿袭旧说,讹误相传,亦无人在意。

本文旨在证明:唱和诗以中唐为界,前后的面目迥异;中唐以前的唱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

一“唱”(亦作“倡”)、“和”的本意在声不在意。

所谓“唱”(倡),指发声而歌,即领唱;所谓“和”,指“声相应”(《广韵》),即跟着唱。

虽然当初“唱”“和”时就有歌词(即诗),但是歌词本身的意义并非紧要,而演唱歌词的曲调才起着限制作用。

到了汉末,诗坛上出现了不入乐的文人诗,此后赠答、拟古、同题(包括联句)一类的作品随之产生,抒情言意成了主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与赠答等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体式,即唱和体也就应运而生了。

唱和诗不再受音乐支配,抒情言意却有讲究;“唱”、“和”的本意发生了转移。

后写的和诗情意要受先出的唱诗所咏的制约。

也就是说,写诗唱和中,就和诗而言,要“和意”。

所谓“和意”,是指和诗作者要从原唱作者的角度立意。

和诗主要是写原唱之意的,理解古代(中唐以前)和诗,必须联系原唱及其作者,不能孤立看待;如果将和诗仅仅当成作者自己在那里自抒其情,自写其意,自道其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下面,我们就来阐释这个道理。

根据笔者的考察,唱和诗始见于东晋末年,是陶渊明首先写开的。

陶渊明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没有唱和诗 。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庐山脚下度过的。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江南因西晋永嘉之乱后,“遗声旧制,莫有记者”,“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宋书・乐志一》);流行的吴歌、西曲也没有入乐,还是“徒歌”,或者刚刚“被之管弦”(《晋书・乐志》)的赏试而己。

因此,音声唱和旧制不可能在江南东晋一代沿用。

“设雅乐”、“撰立新哥(歌)”(《宋书・乐志一》),是刘宋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而陶渊明本人“不解音声”(《宋书》本传),他写了几首和诗,也说明唱和不在声而在意了。

另外,陶渊明居处的庐山一带,为当时江南的佛教胜地。

佛经翻译中的前“偈”后“颂”,颇似唱和诗的格式,对唱和诗的出现也可能产生某种影响。

陶渊明写下了“和”刘程之、张野的诗,刘、张二人入庐山追随释慧远后,又写了“和”慧远的诗。

这些“和”诗以及释慧远的原唱诗,今存可见,说明唱和诗首先在庐山上下写开,既与陶渊明倡先有关,又跟佛教传译活动的影响有联系。

陶渊明有一首和诗,题为《和刘柴桑》。

这首诗自宋代以来,诸家注释中分歧很大。

关键在于:诗中“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二句,该如何作解?一种意见说,“弱女”是喻酒之薄的,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沈德潜《古诗源》主之;另一种意见说,全诗是写刘程之的,“弱女”当然也是讲刘程之那面的情形,吴瞻泰《陶诗汇注》出之。

这两种意见长期相持不下,至今仍各执一词。

例如: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赞同“喻酒”说,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赞同“写刘”说。

其实,两说都是从陶渊明一面孤立作解,严格讲,都不能成立。

因为此诗是一首“和”诗!既是“和”诗,是“和”刘程之的,则刘程之先曾写过一诗,诗虽不存,但不能忽略。

和诗得和意,陶诗是从刘诗而来,写的就是刘诗中的情事,而与陶渊明自身无关。

所谓“写刘”说,大体也是这样理解的,但同样犯了“喻酒”说的错误,为了绕开陶渊明多子的障碍,因而只能说是猜测求解。

陶渊明写诗“和”刘程之、张野时,这两人还没有入庐山事释慧远。

东晋元兴元年(402)七月,刘、张二人参加了庐山举行的建斋立誓仪式,开始成为佛教徒。

释慧远写了一首《游庐山》诗(又题《庐山东林杂诗》),刘、张二人分别写了《奉和慧远(游庐山)》诗。

这三首唱和诗俱存可见。

慧远原唱诗中明出“有客独冥游”,说明他游山没有随从。

那么,刘、张写作“和”诗,就不能理解成他二人陪同慧远游山以后而成自抒自写之作;游没游庐山,对他二人无关紧要,都可以写“和”诗,而且写的正是慧远诗中的情理,与他二人没有多少关系。

东晋末年在庐山一带由陶渊明等人开始写作的唱和诗,显著的特征就是:和诗对原唱来讲,是和意的。

这在整个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相沿未变;北朝及隋代唱和,是因为南人入北后兴起并渐盛起来的,也没有变;初、盛唐诗坛受南朝、隋代传统影响,诗人间唱和一仍旧制。

但是,现存这期间写成的中国典籍,没有记载唱和诗特点的有关文字可参见。

中唐时期,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写出的《文镜秘府论》一书里“地卷・八阶”记曰:和诗阶。

……染墨之辞不异,述怀之志皆同,彼此宫商,故称相和。

《文镜秘府论》就是一部专论我国南朝以降、中唐以前骈俪文学的著作。

它对和诗特点的概括,值得我们重视。

“染墨之辞不异,述怀之志皆同”,主要讲唱和诗在反映内容上的特征:和诗即事、抒情、写意,应与唱诗相一,和诗作者需要设身处地,从唱诗作者的角度着笔。

“彼此宫商”,则是讲唱诗与和诗在声韵上应该有区别。

唐以后诗论家,对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也有一些重要意见。

如:赓和之诗,当观元(原)诗之意如何(元·杨载《诗法家数·赓和》)。

盛唐人和诗不和韵(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和韵联句”条注语)。

自作诗与和人诗,体因不同。

唐贤和诗,必见出和意(清·黄生《杜说》)。

古人和意不和韵,故篇什多佳(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补遗“和诗”)。

以上这些言论,其实与《文镜秘府论》中的概括,从精神上讲,是一致的。

用贺裳的话来总结,中唐以前的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下面我们抽查一下唱和诗俱存可见的例子。

先看南朝梁代萧绎与阴铿、朱超之间的唱和诗。

湘东王萧绎之作为《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阴铿写了《和(登百花亭怀荆楚)》,朱超写了《奉和(登百花亭怀荆楚)》。

阴铿的“和诗”为人注意,笺释时不顾萧绎的“原唱”诗,误以为阴铿在怀念荆楚故土亲人,似乎也可通。

其实,萧绎“原唱”诗吟咏情事,有本事可稽。

据《南史・萧续传》所载与《通鉴》卷一六○摘引,萧绎在梁大同五年(539)之前出任荆州刺史期间,曾与一位宫人李桃儿打得火热。

这件风流韵事影响到他继续留任荆州的位置,而且他不得己,还是将带回京城的李桃儿打发回了荆州,自己被改派到江州任职。

但是他仍怀恋着李桃儿,“登百花亭怀荆楚”,实际上“怀”的是男女私情。

阴铿、朱超二人的“和”诗,也是讲湘东王萧绎忆“阳台”及两地“春心”之情的,跟他二人毫无关系 。

唱和之间、两首和诗之间,用韵各异。

再看盛唐诗人贾至与王维、岑参、杜甫之间的唱和诗。

贾至原唱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维、岑参、杜甫各有“和诗”。

这四首唱和诗,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里,就能找到。

以“早朝大明宫”为题唱和,这是唐乾元元年(758)二月肃宗在收复长安后正式当政的盛典之后。

贾至在唐玄宗入蜀时就是中书舍人,现在玄宗退位,肃宗登基,他又留在肃宗身边,继续做中书舍人,这使他很兴奋。

这次大明宫盛典活动中,贾至作为中书舍人,在朝堂司宣奏之事,陪随肃宗左右,很活跃,也感到很光彩。

事后,他写诗言志抒情,“剑佩”二句表现自己得意的感受,“共沐”二句稍带对“两省僚友”劝勉。

写和诗的三人,王维新获职任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属五品;岑参在中书省任右补阙,从七品;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从八品。

他们在大典中不可能接近皇帝,“绛帻”“剑佩”仍是讲贾至的身份,身留御香,诗为珠玉,也是奉承贾至的;而所写由原唱而来,其情其意不脱摹拟贾至诗的痕迹,不是从各自参加早朝的角度自抒其情的。

很显然,三首和诗是和原唱之意的。

至于用韵情形,唱、和之间各不同韵,也是清楚的。

问题是,现存中唐以前诗作,不少作品只见和诗,看不到原唱诗。

据笔者统计,唐以前作品,和诗可见390余首,原唱仅有130余首。

初、盛唐诗作里,也有这种情形。

那么,这类和诗怎么解呢?道理一样。

因为和诗题目中一般要出以原唱作者的姓名或职衔,大多数作品还有原唱诗题,因而据此仍能追索到和诗所咏的内容。

例如,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题中“侯司空”,是指南朝陈代前期的司空侯安都,他写过一首《登楼望乡》诗,据《陈书》本传,元嘉元年(560)五月间,侯安都的父亲死于家乡始兴内史任上,陈文帝将侯安都从湓城前线召回京城建康,却没有准许他回乡奔丧;侯安都因有“登楼望乡”之举,并写诗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伤心”之意。

阴铿诗正是设身处地表现侯安都丧父而不得南归的特殊感情的,而且是从侯诗(已佚)生发而来的,即和其意的。

清人闻人亻炎在《古诗笺》里注笺此诗,误以为阴铿自己无端“忆家园”而“思归”,因从阴铿是“武威姑臧人”的记载着眼,将诗中“石门”注为兰州附近的石门山,干脆不着边际。

这就是因为不明和诗要和意的特点而造成的。

解和诗,首先要追寻“原诗之意”;“原诗”即便不存,“原诗”作者即便不知,也要从“和意”的角度去看待独存的和诗。

这一点很重要。

庾信由南入北后,写了大量和诗,能找到原唱的很少,但均需从“和意”的角度理解。

如《和赵王(送峡中军)》是写宇文招由成都入峡参预讨击信州蛮的战事,《和乐仪同(苦热)》是写乐逊于湖州任职期间炎夏难耐的感受,《和刘仪同臻》是写刘臻南下广陵时的所见所感;如果理解成庾信本人下过三峡、到过湖州、南抵广陵,那就毫无根据了。

初唐诗人杜审言有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很有名气,诗中“宦游人”不指杜审言自己,而代称陆元方,全诗的“惊春”之感乃“陆丞”原唱诗《早春游望》中抒写的主题,杜诗是和诗,在和其意而已。

总之,中唐以前的和诗均是“和意”之作。

理解这些和诗,绝不能孤立地从和诗作者一面作解,仅仅由字面上笺释附会。

宋以后特别是清代学者注解古和诗,一概不去联系原唱及其作者,因而造成张冠李戴的误解。

这一误解相沿而用,又为当今绝大多数研究者不加思索地接受,注释、鉴赏,乃至作为考察作者生平资料加以引用发微,都很不准确。

尽管和诗“和意”的这一特点,清代的诗论家指出过,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无人理识,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讹传讹的怪现象。

中唐以前的唱和诗,“和意”而外,“不和韵”的特点也很突出。

前面我们引用过的唱和诗互见的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

所谓“彼此宫商”,就是强调唱和之间要避韵不犯。

现存唱、和诗对应情形里,一般来讲,一唱一和不犯,一唱数和也不相犯;即便是长篇转韵的唱和,同样遵循这一限制。

比如:齐代萧子良与谢月兆、沈约、虞炎、柳恽唱和《经刘王献墓下》,梁代萧绎与萧纲、萧纶、萧祗、庾信唱和《后园作回文》,是一唱数和各不相犯的例证;梁代萧子云与萧纲、萧绎唱和《春别》,王褒与萧绎、庾信唱和《燕歌行》,隋代杨素与薛道衡、虞世基唱和《出塞》各二首,唱与和、和与和之间,转韵之间,均互不相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