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内经

合集下载

《皇帝内经》治未病

《皇帝内经》治未病

《皇帝内经》治未病第三节未病狭义的未病指未火小肠疾病,广义的未病包括除了脾胃疾病和心病之外的其他疾病。

黄帝内经是治病的医理巨著,而不是世人所谓的大而不当的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重在治病务求其本,从这个角度出发,黄帝内经把疾病种类大分为三种:巳病、未病、病巳成。

巳病即脾胃病,病巳成即心病,未病包括脾胃疾病和心病之外的其他疾病。

这样划分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划分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实战出发,依据则是疾病入侵人体的行军路线和军事目标。

疾病侵入,最终目的是占领人体。

对疾病而言,最快结束战争,迫使人体放弃抵抗,最有效的军事手段就是占领人体的心脏和心经,重创人体的最高领袖心君的意志。

但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网状防御体系,其防御体系以保护心君为中心,以经络为主网和无数的经络分支为辅网结成能量通道,有文官经济管理和武将军事防御两大指挥系统,有宗气、元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无数士兵,如蜘蛛结网一般,层层设防,步步为营。

这种天然浑成的网状防御体系,其防守能力是异常强大的,这就使得外部六邪很难直接攻击到居于防御体系中心位置的心君。

疾病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攻击战略和战术,一明一暗,交相呼应。

明的是生理攻击,即军事行军路线;暗的是心理攻击,即疾病文化。

疾病入侵人体的军事行军路线是按照攻击人体文、武两大防御体系制定的,以抢夺军粮为作战目标。

攻克体表之后,首选脏腑即是脾胃。

人的脾气变坏就是生病的开始,脾胃之后被攻击的就是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十二官的排序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君主之官的心,肺贵为天子之师,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肺是人体文官经济管理体系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公司的CEO,国家的总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所主的气叫宗气,也叫大气,主要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组成。

因此,肺所主的呼吸之气的强弱直接由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

《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

《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

《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而“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字里行|'日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伴着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将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病后防复止遗,是防于疾病未复发、后遗之时。

1未病先防1.1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可见,中医学早就认识到调养精神。

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由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影响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亦谓“喜怒不节,则伤脏”。

故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

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

正气内虚,易感外邪而致病。

在疾病过程中。

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相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调达,气血和平有利于恢复健康。

1.2加强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春秋战围时代,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防治疾病。

东汉名医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

漫谈“治未病”——《黄帝内经》养生之三

漫谈“治未病”——《黄帝内经》养生之三

定 , 头痛 、 节炎 等 , 如 关 可选用 川 芎茶 调散 、 大秦 艽 汤等 治疗 , 如平 时经 常服 用玉 屏风散 、 风 通圣 丸等 , 有 效地 防止感 冒及 皮肤痒 疹等 。 防 可
2、 为 水 气 而 通 于 肾 。因 冬 为 寒 气 当 令 , 冬 季 多 寒 病 . 邪 以寒 寒 故 寒 冷 、 滞 、 引 为基 本 特征 。如 五更泻 为脾 肾虚寒 , 肿 、 频多 肾虚 . 凝 收 水 尿 天 冷 时 多 发 , 用 四神 丸 、 武 汤 及 桂 附 地 黄 丸 防 治 。 可 真
穿 井 , 而铸锥 , 亦晚乎 。 由此 斗 不 ”
可 见 , 治 未 病 ” 是 内 经 理 论 体 系 “
中的重 要 部 分, 至 贯 穿 于 《 帝 甚 黄 内 经》 始终 。所 谓 “ 未 病 ” 可 以 治 ,
概 括为 “ 病先 防” “ 病 防变 ” 未 与 既 两 方面 的内容 。 “ 病先防” 称无病先防 , 未 又 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 . 充 分 调动 人 的主 观能 动 性 以增 强体
邪 有 温 燥 、凉 燥 之
分 。 初 秋 有 夏 热 之 余 气 . 燥 与 热 相 结 合而侵 犯人体 , 故
病 多 温 燥 。 深 秋 近
如, 我们 对 于扑救 火灾 的人 , 总是感 激不 尽 , 而却 常 常忘 记事 先提 醒你 有“ 安全 隐 患” 人 ; 的 去探 望癌 症病 人 后 , 迫切 想 保养 身体 , 发现好 你 却 多年没 有体 检 了。在 “ 未病 ” , 期 我们早 做 预防 , 能将疾 病扼 杀 于萌芽 之 中。中医学历 来 防重 于治 。 上 医治未 病》 载 了这样 的故 事 , 文王 问 《 记 魏 名 医扁鹊 :你 家兄 弟三人 , “ 都精 于 医术 , 到底 哪一位 最好 呢 ?”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摘要】结合《内经》原文,逐字逐词梳理诠释了“治未病”的科学内涵,整理归纳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治未病”在亚健康调控及抗衰防病中的指导作用。

借鉴并运用《内经》“治未病”思想,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经》;治未病《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

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

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

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

”《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

”《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

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

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

“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简介《黄帝内经》集中了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在其中,有一种独特的理论称为“治未病”,也被称为“预防医学”。

“治未病”是指在一个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预先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种理念不同于西医的医疗模式,西医通常对症治疗,即在一个人已经生病的情况下才开始治疗。

因此,“治未病”也被认为是中医独有的优势。

原理“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是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先了解和遵从以下几个原则:1.养生《内经》认为,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养生,这意味着过上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饮食、运动、作息时间、情绪管理等各个方面。

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是保持寿命和生命力的关键。

2.治疗思路从《内经》来看,“治未病”的治疗思路不同于西医的治疗思路。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不是只看病因,也要看体质、心理因素等。

《内经》要求医生要掌握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制定中、长期合理的建议和计划,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

3.个人化治疗方案“治未病”理念主张,治疗要个性化,即“因人而异”,因此没有一种通用的治疗方案。

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和疾病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4.创新思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在慢慢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现在,许多中医医生也开始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基因检测,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创新思维为“治未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应用探讨“治未病”理念有许多应用的场合。

在此,我们将介绍一些这种理念的主要应用。

1.疾病预防“治未病”主要实现疾病预防的目的。

对于某些有家族病史或某些特定职业的人,医生可以根据其体质、环境因素等等,提前通知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2.管理慢性疾病对于许多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早期干预是十分关键的。

黄帝内经治未病

黄帝内经治未病

《黄帝内经》—治未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一词。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此“治未病”理念公诸于‎世。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收,病安从来。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亦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灵枢•逆顺》中“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明确将“治未病”作为判断医‎生施医救人‎技术的标准‎。

各家学说中‎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惠。

”《周易》中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浩而不忘乱‎。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将肝治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可谓未病先‎防。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丹溪心法》更明确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可见“治未病”理念已深入‎其中。

1、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阐明“养生之道,莫先于食”的道理,饮食是人身‎营养的直接‎来源,维持着人体‎的正常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言:“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身体需要的‎满意程度深‎刻影响着人‎体的思想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成立 了中国中医药学会 急诊 分会 , 有组织 、 计划地 开展 有 中医急症学术研究 。所 有这些 都推 动 了中医急症 医学 的 发展 , 中医急症工作走 向专业化 、 使 规范化和现代化 。
毋庸置疑 , 近年 来 , 多 的中医工作 者在 研究 中 医治 众
庆 中医药研究所建立 了全 国急症 培训 中心 , 1 O年来举办 中
医急症培训班 1 、 3期 中药 剂 型改 革 班 3期 , 训人 员 达 培
局成立以来 , 中医急症 工作提 到战略高度 , 把 组成 了中风 、
19 82人次 , 为全 国各地充实 了急诊骨 干。国家中医药 管理 3 结 语 血症 、 心痛 、 胃痛 、 厥脱 、 高热 和剂型 改革等七 大全 国性急 症协作组 , 经过 1 O余年 的研究 , 完成 了 3万多个病例 的观 察 , 了一批 急症诊 疗常 规 , 制定 提高 了中医治 疗急症 的疗 效, 发展 了中医 急症理论 , 探索 了开展 中医急 症工作 的途 径, 总结出中医治疗 急症 的经验 , 扩大 了 中医治疗 急症 的 社会影响。同时研 制 出一 批具 有 中医特色 和专效 的 中药
遇, 开拓进 取 , 继承 中求 发展 , 在 在实 践 中再创新 , 一定 就
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医急症 工作第二 次会 议 , 定成立多脏 决 衰协作组 ] 9 3年 国家 中医药管 理局将 1 中成药列 。19 5种 为全国中医院急诊科首批必备 中成 药 , 开展急症工作 增 为
添了新 的武器。19 94年又 组织全 国有关 中医急诊 临床 专
对 中医急症 工作 产生 了深远 影 响, 宽 了 中医急症 的道 拓 路。19 9 8年 1月 5日在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 的支持 下正式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

这是告诉我们:养生比治病重要得多!试想,我们是愿意在平时就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呢,还是愿意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靠花钱来买生命?答案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葆有健康,最好不要去医院。

《内经》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守护自己的健康之躯。

贴身医师,随身护法其实,古代医学经典还有很多,但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医家经典仅存《内经》,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

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

不幸遭遇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

这也许就是《黄帝外经》失传的原因。

《内经》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论述疾病与健康,无不以《内经》为立论准绳,所以《内经》为医学之祖。

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必须攻读《内经》的缘故。

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对中医学各个临床科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将无从理解和实施。

从结构上看,《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篇。

《素问》总共八十一篇: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篇。

生气通天论,第三篇。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篇。

《灵枢》也是总共八十一篇:九针十二原,第一篇。

本输,第二篇。

……痈疽,第八十一篇。

《内经》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

同时,《内经》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融于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内经》运用阴阳平衡的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把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的启示

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的启示

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的启示目前已知的威胁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几类慢性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等。

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该如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加以预防呢?我们常说,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应控制饮食,进行体育锻炼,加强精神活动,以加固记忆和活跃思维,而这些恰恰体现的是中医学“治未病”基本思想。

1.基本内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唐代医家孙思邈明确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蕴含着“未病”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防“已病”的观点。

根据以上涵义,可知“治未病”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

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

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2.未病先防,养正祛邪《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极易损伤老年人的脾胃和其他脏腑的功能。

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等都可以因为脾胃损伤,运化失常,而导致高脂血症,高血糖症等,并以此作为诱因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内经》“治未病”初探

《内经》“治未病”初探
措 施 , 止 疾 病 向负 面 方 向转 化 。 学 的重 视 。并 以 “ 气 内存 , 不 的。 《 问 ・ 古 天 真论 》 :恬 防 正 邪 素 上 说 “ 笔 者不 揣浅 陋 , “ 未病 ” 将 治 的含 义 可 干” 的论 述 强调 重视 体质 的 内在 儋 虚无 , 真气 从之 , 神 内守 , 安 精 病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20 07年 l 2月
第 6卷
第 6期
不少 高血 压 患 者 因 此 而 致 脑 溢 血 础 。而 人 气 血 、 液 、 血 均 来 源 1 5 科 学 用 药 药 能 治 病 , 能 津 精 . 也 症 。“ 抑郁 伤 肝 ” 导致 肝 郁 脾 虚 而 于脾 胃的生 化 , 饮食 合 理则 不 病 或 防病 , 能 健 身延 年 , 中 医得 心 还 是 出现消化 不 良或月 经 不 调 的病 态 。 病轻 , 之 则 多 病 或 病 重 。 因此 , 应手 的法 宝 。如 《 急千 金 要 方 》 反 备 “ 伤 脾 、 伤肺 、 伤 肾 ” 提 出 养生 之 要 当 以食 为 本 。《内经 》 思 悲 恐 则 早 的天 门冬 方 、 杞 根 方 、 精 膏 ; 枸 黄
据“ 治未 病 ” 思 想 提 出 “ 肝 之 而未 病 先 防 正 是 与 现 代 “ 防 为 的 见 预


个人 健 康 状 况 的 首 要标 准 , 内 《
病 , 肝传 脾 , 知 当先实 脾 ” 已病 防 主” 的 的基 本 精 神 是 一 致 的。 《 问 经 》 重视 心理 调 治来 达 到 防病健 素 很 传 的治 则指 导于 临床 , 至今 仍 有 重 四气 调神 论 》 出 “ 人 不 治 已 提 圣 身 。精 神 调 摄 主 要 体 现 在 兴 奋 与 要 的指 导 意 义 , 仲 景 寥 寥 数 语 , 病 治未 病 ” 并 引 用 了 “ 而 穿 井 , 抑 制 的相互 克制 ( 张 , 渴 即和于 阴 阳)从 , 告 诫 医者必须 未 雨绸 缪 , 早 制 定 斗 而铸 兵 ” 比喻来说 明对 预 防 医 而 达 到“ 及 的 阴平 阳秘 , 神乃 治 ” 目 精 的

《内经》养生思想及应用

《内经》养生思想及应用

《内经》养生思想及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度不断提高,养生这一话题也变得越来越热门。

而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的《内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对后世养生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其应用,最后对比现代养生方法,总结二者的优劣。

《内经》认为,养生之道重在“治未病”,即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内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内经》还十分重视经络疏通,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畅通,则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身体健康。

在养生方法上,《内经》提出了一系列实用性的建议。

例如,饮食方面应五味调和,以养五脏;起居方面应注意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情志方面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内经》还提倡采用针灸、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疗法,以调和阴阳平衡,疏通经络。

现代养生方法与《内经》中的养生思想有一定的异同。

现代养生方法更注重大众化的保健方法,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

而《内经》中的养生思想更侧重于个体化的保健方案,强调根据个人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法。

在这一点上,现代养生方法似乎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然而,《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在现代养生方法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在制定个体化保健方案时,可以根据阴阳平衡理论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根据经络理论来按摩或针灸相应的穴位。

《内经》中的一些独特的养生方法,如气功、导引等,也被现代医学证明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

《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在现代养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虽然现代养生方法更注重大众化、普及化的保健方法,但《内经》中的个体化养生理念和独特的保健方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养生方法,以维护身体健康。

也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发生,做到“治未病”,提高生活质量。

养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努力和实践。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什么是“未病”?“未病”,就个人身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普通话发音与“胃病”相似,但含义完全不同。

● 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人抗病能力,防范于未然,让医生帮助你找到少生病、不生病的办法。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并成为现代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哪些人需要“治未病”?中医《内经》所指的“治未病”,也就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个人预防保健。

人人爱健康,都需要不断调养好身体。

● 健康人也要“治未病”吗?是的,全球大约只有5%的人群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他们也需要不断调养身体,保持健康状况。

● 亚健康是“治未病”主要人群?亚健康人群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七成(75%)。

这些人经常有些不舒服,但又查不出病。

持续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衍变成疾病。

及时“治未病”,力争阻断往疾病方向发展。

● 哪些人最迫切需要“治未病”?经常有些不舒服,体检又发现一些指标轻度异常,如不及时调养体质、干预控制,疾病形成后再治,可谓亡羊补牢。

● 大病治愈后也要“治未病”?大病治愈出院后,通常体质较虚弱,更应该重视治未病。

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养,预防旧病复发、再染新病。

● 医生怎样“治未病”?治未病的“治”,是治理、调养、干预、保持健康的意思。

健康知识少、没有私人保健医生,那就让“治未病中心”帮助您一起制定、实施专门适合您的健康管理计划。

● “治未病”要住院打针吃药吗?不要。

治未病是在医生指导和帮助下,由您自己来进行体质调养、健康保健。

您的健康,您做主。

● “治未病”是广州话说的“医病尾”吗?不是。

治未病的“未”字,是“未来”的“未”,广州话发音“味”,不是“末尾”的“尾”,两个字有点相像。

《内经》治未病观

《内经》治未病观

《内经》治未病观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形象地说明治未病的医学思想,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并不是说中医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强调不应只注意已发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将发生的疾病上,体现了治未病的观点。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四个方面。

下面我从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四个方面分述之。

一、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刺法论》中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是内存正气。

1.增强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增强自身体质,提高人体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进而能达到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更具体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均突出“正气”对疾病与健康的主导性思想。

2.顾护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全身脏腑阴阳,肾又称五脏阴阳之本。

肾精、肾气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及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

《黄帝内经》治未病

《黄帝内经》治未病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是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春夏秋冬各有阴阳的变化,这是万事万物生长化育的根本,所以四时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因为春、夏阳气主导,秋、冬阴气主导,所以春天和夏天要养阳,秋天和冬天要养阴。

那么怎么来养阳,怎么来养阴呢?这里又有两派说法了,有人说这个春夏养阳啊,就是这个春天夏天要补养阳气,秋天冬天要调养阴气。

也有人说,这不对,春天夏天本来是阳的,你就应该要泄阳,把阳气要泄掉一些,秋天冬天本来是属阴的,阴太足了,所以要把阴气泄掉一些。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呢?是补着养还是泄着养?其实不管是补还是泄,只要用得对了,都是养。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到后面的这句话:“以从其根”,这个“从”的意思就是随的意思,顺应它追随它。

就是顺着它来养,顺着做就行了,不论是补还是泄,其实不矛盾,顺从这个根就行。

“根”是什么,“根”就是四时阴阳。

这样就“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谁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啊?这里说的是人,我们人的这个生命就要跟万事万物一样,顺从臣服于“生长之门”。

“生长之门”是什么呢?这个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我们先得搞清楚是什么时候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从四季来说,如果从一天中来看,半夜子时就是阳气初生的时刻;如果从方位来说,就是东方生,南方长,西方收,北方藏。

这里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文王八卦图,文王八卦图里方位、时间、脏腑都配好了的。

在文王八卦里,我们会发现最北边这里,阴气不断地盛涨,当阴盛到极致,反而是阳气开始生的时候。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十集 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十集 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第十集不治已病治未病【提要】人衰老的原因何在?衰老的进程可以延缓吗?《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答案,百岁老人告诉我们答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人们总会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历程,这就是一步步走向老年,以至衰老的历程。

既然这个历程不可避免,不能有第二个选择,那么可以延缓它的到来,或缓慢它的过程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样,我们便要针对这个似乎是不可遏制的衰老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抵抗。

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养生学说,在我们还未进入养生学说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衰老的原因何在?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壮大与衰老,与人的肾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当人处于生长壮大阶段,肾气旺盛,而当人向老年转化时,肾气则呈现出减退虚衰状态。

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如果能够缓慢肾气由盛转虚的进程,责任老化的进程减慢,寿命也较长。

反之,如果肾气由盛转虚的进程很快,则人老化的就快,显然寿命缩短了。

《黄帝内经》指出:(字幕:五十岁,肝气始衰)人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弱(当用“退”字为宜)。

(字幕:六十岁,心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

(字幕:七十岁,脾气虚)七十岁,脾气虚弱。

(字幕:八十岁,肺气衰)八十岁,肺气衰弱。

(字幕:九十岁,肾气焦)九十岁,肾气枯竭。

(字幕: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百岁,五脏之气全部虚衰,神和气都离开人体了。

(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十四》,原文详见附录二)这便是衰老的第二个要点,即人各脏器功能的衰退,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

显然,如果能够延缓各脏器功能的衰退,便可以推延老化的进程,延长人的寿命,反之亦然。

第三,衰老与阴阳密不可分。

《黄帝内经》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说的是,人的生命之本在于阴阳,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离不开阴阳。

当人向老年过渡的时候,便逐渐出现能阴阳失调的状况,进而加快衰老的进程。

从《内》《难》经入手看“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及价值

从《内》《难》经入手看“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及价值
方面告诫要“ 于数术 ” 和 。在 药 物 预 防 方 面 有 “ 金 丹 … …服 十 小
映 在 《 十七 难 》原 文 日 :经 言 上 工 治 未 病 , 工治 已 病 者 , 七 , “ 中 何 谓 也 ?然 : 谓 治 未 病 者 , 肝 之 病 , 知 肝 当传 之 于 脾 , 先 实 所 见 则 故 其 脾 气 , 令 得 受 肝 之 邪 , 日治 未 病 焉 一 心 治 肝 , 日治 已 病 也 。 至 于 “ 言 ” “ ” 指 但 故 ” 经 之 经 是
方 面 , 后 世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 且 现 今 越 来 越 引 起 人 们 的重 视 , 对 而 不 但 有 一 定 历 史 意 义 而 且 有 重 要 现 实 意 义 。本 文 对 两 部 经 书 “ 未 病 ” 想 进 行 剖 析 , 清 其 思 想 脉 络 , 对 其 学 术 价 值 予 治 思 理 并
并 将 在 治 疗 疾 病 过 程 中 能 否 做 到 这 一 点 作 为 衡 量 医 生 水 平 高
低 的 标 准 , :上 工 , 其 未 生 者 也 … … 故 日 : 工 治 未 病 , 日 “ 刺 上 不 治 已病 。 之 谓 也 。文 中“ 工 治 未 病 , 治 已病 ” 对 “ 此 ” 上 不 是 刺其 未 生 者 也 ” 生 技 术 的 肯 定 , 此 “ 病 ” 与 《 问 ・四气 调神 大 医 而 未 应 素 论 》 的“ 病 ” 别 , 未 病 之 脏 腑 , 未 病 之 人 。杨 上 善 注 : 中 未 有 指 非
以论 述 。
“ 内外 二 邪 虽 有 , 起 病 形 , 之 以 为 上 工 。邪 已 在 体 “ 起 病 未 刺 ” 未
形 ” 是 “ 生 者 ” 即 还 没 有 发 生 病 变 , 病 邪 极 易 传 变 的 部 就 未 , 但 位 , 明 的 医 生 能 知 相 传 , 时 采 取 措 施 , 制 传 变 , 可 避 免 高 及 控 就 多脏 受 损 , 致 疾 病 趋 于 深 笃 , 杂 难 治 。至 于 具 体 是 何 脏 先 以 复 病 , 会 影 响 到哪 脏 以及 传 变 的 方 式 , 篇 未 及 。至 此 《 枢 ・ 又 本 灵 逆顺 》 制 疾 病 病 传 思 想 明也 。 可 以 看 出 《 控 内经 》治 未 病 ” 包 “ 所

浅谈《内经》治未病理论

浅谈《内经》治未病理论

21 早期诊治 掌握疾病 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 由简 单 . 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 , 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使疾 病治愈于初期阶段。疾病初 期,正气未衰 ,邪气未深,故 易治 。若迁延失治,病邪 由表入里,病情 由轻而重 ,正气 受损 ,以致病情危笃 ,此时虽有 良医,亦无能为力 了。唐 代孙 思邈十分强调疾病的防治 , 《 在 备急千金要方 》中谈 到:“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 ,血脉未乱 ,精神未散 ,服药 必活 。若病 已成 ,可得半愈,病势已过 ,命将难全” 。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 邪风之 至,疾如风雨, “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 腑 ,其次治五脏 ” ,即是欲病救萌的最好例证 。现在许多 疾病如肿瘤、老年痴呆等的治疗都强调防微杜 渐,早发 现 、早诊断、早治疗,为治未病 的重要原则之 一。 2 亚健 康状 态 欲病求 萌还体现 在健康 到疾病 发生 . 2 的中间状态 ,即俗称 的亚健康状态 。在这一阶段 ,西医 往往乏有建树 , 中医却正是 长项 。 掘和发挥 中医 “ 而 挖 治 未病 ”的特色和优势 ,以预 防为主 ,关 口前移 ,不仅可 解 决老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还可节约卫 生资源 , 为政府解 忧,为百姓造福 ,让老百姓 实实在在感受到 中 医药简 、便 、验 、廉 的独特魅 力,享受到 中医药发展 的 成果,达 到人人享有健康的 目的【。 3 】 3 既病 防变 所 谓传变 是研 究疾病 发展的机制 、趋 向和转 归的一 种理论 。既病防变,是指既病之后,宜在 尚未传变 时及 早治疗 ,或在治疗过程中针 对可能发生的传变预 先采取 措施 ,截断其途径 ,防止疾病的传 变与加重,有利 于减
的抵抗 能力外 ,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讲究个人和 公共卫生 ,防止水 、食物 、环境等的污染 ,对六淫疫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摘要】结合《内经》原文,逐字逐词梳理途释了“治未病”的科学内涵,整理归纳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治未病”在亚健康调控及抗衰防病中的指导作用。

借鉴并运用《内经》“治未病”思想,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经》;治未病《内经》说:“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

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

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

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

”《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

”《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己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 I 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

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

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

“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

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I 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

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

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阴精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

”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 1 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

”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

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

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

“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丁•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 1 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

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

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 I 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

《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

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 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

“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 2 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

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

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 2 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己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

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

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 2 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尚未达到显化。

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

《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丁•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

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疮,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 2 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

”《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

对处丁•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 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

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

(2)早期治疗。

《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

(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

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 “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

(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

(3)己病早治,防其传变。

(4)瘥后防复。

《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 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

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

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 I 1法于阴阳,和丁•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丁•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

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II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

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1 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

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

“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 1 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 1 4恬谈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静神”“无为”的养生主张。

《内经》强调“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谈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私心杂念。

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养生应“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独立守神”,“传精神”,通过静神修性影响生理,充实“真气”,保健防病,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 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

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

《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

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

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

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

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

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