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正常分娩 第二节 决定分娩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决定分娩的因素决定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及胎儿。若各因素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JL能NN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产力,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整个分娩过程中。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能使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胎儿和胎盘娩出。l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1.节律性官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标志。每次宫缩都是由弱至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般30~40秒),随后从强逐渐减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图10 2)。间歇期一般为5~6分钟。当宫口开全时,间歇期仅l~2分钟,宫缩可持续达60秒。宫缩如此反复,直至分娩结束。宫缩极期时官腔压力于第一产程末可达40~60mmHg,于第二产程期间增至100~lS0mmHg,而间歇期仅为6~12mmHg.宫缩时,子宫血流减少,但间歇期子宫血流增加,对胎儿有利。

2.对称性和极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s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l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宫缩的对称性。官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子宫底部的收缩力的强度是子宫下段的2倍。(图10-3)

3.缩复每当官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间歇期肌纤维虽然松弛变长变窄,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为缩复(retraction)。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可使官腔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宫颈管消失及宫口扩张。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简称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每当宫缩时,前羊水囊或胎先露部压迫骨盆

底组织和直肠,反射性引起排便的动作,产妇屏气向下用力,腹壁肌及膈肌强有力的收缩使腹压增高。在第二产程末期配以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能迫使胎儿娩出,过早加腹压易使产妇疲劳和造成宫颈水肿,致使产程延长。在第三产程能迫使已剥离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当胎头枕部位于耻骨弓下时,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当胎盘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盘娩出。

二、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骨产道指真骨盆,其大小、形态与分娩有密切关系。骨盆腔可分3个平面。

1.骨盆人口平面(plane of pelvic inlet)呈横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有4条径线(图10一4):(1)入口前后径:即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长约llcm,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2)人口横径:两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长约l3crn.(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侧骶髂关节至右侧髂耻隆突问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长约l2.75era. 2.中骨盆平面(plane of pelvic mid)为骨盆最小平面,在产科临床有重要意义。此平面呈前后径长的纵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两条径线(图10-5):

(1)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乎均长约ll.5cm.(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问径。为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长约lO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此径线与分娩有重要关系。

3.骨盆出口平面(plane of pelvic outlet)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组成,前三角平面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顶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有4条径线(图10-6):(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长约ll.5cm.(2)出口横径(transverse of outlet):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也称坐骨结节间径,平均长约9era.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此径线与分娩关系密切。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长约6cm.(4)出口后矢状径(posterior sagittal diameter of outlet):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长约8.5em.当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横径与后矢状径之和二>15cm时,一般正常大小胎儿可以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4.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1)骨盆轴(pelvic axis):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

下,下段向下向前(图10 7)。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

(2)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妇女直立时,骨盆人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图l0一8)。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二)软产道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阴及骨盆底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形成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子宫下段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图10-9)。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physiological retrac- tion ring)(图10 10)。正常情况下,此环不易白腹部见到。

2.宫颈的变化(1)宫颈管消失(cervical effacement):临产前的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

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宫颈内口的子宫肌纤维及周围韧带,以及胎先露部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状。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初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