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疏风散热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用药多为轻清透发之品 配伍清热解毒药 少佐辛温解表之品 可配伍宣肺清肺化痰止咳药及利咽药
22
解表清暑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所用之药由解表寒、清暑热、化湿邪组 成 使用香薷必须掌握其适应证
23
46
3.分利湿邪
代表方:茯苓皮汤 主治:湿热郁阻下焦 但不限于下焦病证 上焦—宣化 中焦—运化、温燥 温病下焦—审因论治
47
要点小结
• 化湿方药配伍重视宣肺利气之品、运 化脾胃之药,淡渗利湿之品
• 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 • 湿邪已化燥,不可盲目使用 • 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
48
5.通下逐邪法
26
2.清解气热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 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 里解。
27
现代研究
祛除病原微生物 的影响 提高免疫功能 抗炎作用 抗休克作用
解毒作用
解热作用
兴奋肾上腺皮质 功能
9
汗(卫)、清(气)
邪在卫分用汗法,“汗”,是指用 辛凉透达之剂。
邪在气分的治疗,强调“才可”清 气。
清气法包括清气泄热法、苦寒沉降 法、下法。
10
透(营)
所谓“透热转气”是指在清营分 邪热的同时,配合轻清透热之品,使营 分之邪热得以转出气分而解。
不能一味用清营滋液之品,以免 腻滞留邪。
11
散(血)
凉血散血为治疗大法 血热—凉血 瘀血—散淤 耗血 —滋养阴血
12
三焦治则的含义
5-温病的治疗
辛温表散药与辛凉解表药能否同时应用?
晋唐以降,解表剂多辛温辛凉并用,如葛根橘皮汤(葛 根、麻黄、橘皮、杏仁、知母、黄芩、炙甘草)主治冬 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越,至夏得热,春 温已解,冬之温毒始发之证。
晚清医家张子培《春温三字诀》提出银翘散加麻黄汤。 “按此证初起,予用此法,每加麻黄一二钱,功效倍捷, 但三四日后,舌变红黄,则不可用矣。”
多饮,脉细数。 代表方:银翘散去淡豆豉加细生地、牡丹皮、
大青叶、玄参方。或银翘散加生地黄、牡丹皮、 赤芍、麦冬方
3、运用解表法的注意事项 (1)温病一般情况下忌用辛温发汗。
非绝对 忌用
辛温凉解法
发斑,吐衄血,谵妄等
“抱薪救火,轻者必重, 重者必死”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关于解表法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为了纠正时弊,提出温病忌汗之说。
如在《温病条辨》上焦篇说:“按温病忌汗,汗之 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 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徙发其表亦无益也。”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 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 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 温又不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荣卫气血调和,自然 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
(3)解表通下法
解表+清里通下 适应证:外邪束表,里热内结。 症见:寒热、头身疼痛,无汗,息粗,口渴,
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脉数。 代表方:升降散、双解散。
关于“双解散”
刘完素所创,表里双解的重要方剂之一。体现多 途径祛邪。
① 祛邪从表解。解表药辛凉与辛温并用。(麻黄、 防风、荆芥、薄荷)
何廉臣推崇张氏之法,提出桑菊饮加麻黄,如云:“最 多冬温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证,轻则桑菊饮 加麻黄。”
温病的治疗课件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温病学 和解法(共9张PPT)
适2. 应证:热邪夹适痰应湿阻症遏三:焦,邪气化郁失司少。阳,兼痰湿。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
溲赤,腕痞呕恶,苔黄腻舌红,脉弦数。
作用:清泄少阳、和解表溲里赤、分,消痰腕湿痞、透呕达秽恶浊,、 苔黄腻舌红,脉弦数。
同为半表半里,为何证治各有不同?
兼邪有郁暑 少湿阳痰的热病;机代在表于胆方气失剂和:蒿“胆芩热清” 胆汤。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宣(2)通视气热机于。湿之运偏重用而加要减。点:(1)与小柴胡汤的区别:本法用于热重寒轻,
伏运邪用在 要体点内:潜(1伏)分的消部:位兼杏。仁有开暑上、湿厚朴痰宣热中、;茯苓小导下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足者;
(2)视热于湿之偏重而加减。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2.分消走泄
适应证:邪伏膜原。寒甚,热象较微;腕痞腹胀,身
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或达原饮。 运用要点:(1)用药偏温燥;
(2)辩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第五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温病的治疗
思考题
1.同为半表半里,为何证治各有不同?
2.邪在膜原的积粉苔、舌红绛,病在何处?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法的选择,主要取决温 病之邪郁少阳、邪留三焦与邪伏膜原之不同。
温病学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三、和解表里法 定义:以和解、分消、疏透治疗半表半里证。 作用:清泄少阳、和解表里、分消痰湿、透达秽浊、
宣通气机。 主治:
邪郁少阳,痰湿中阻 半表半里证 邪留三焦,痰湿内阻
邪伏膜原,湿热秽浊郁滞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温病学)温病的治疗.ppt
(温病学)温病的治疗.ppt⽂档介绍:第五章温病的治疗⽬的要求 1. 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
温病辨证论治理论证候表现病因性质类型邪正的消长体质治则⽅药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第⼀节温病治疗原则⼀、祛除温邪⼆、扶助正⽓⼀、祛除温邪 “祛邪为第⼀要务”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量体裁⾐” “病同体异,难执成⽅”,”不可执死⽅以困活⼈”。
“死于病者⼗之⼀⼆,死于药者⼗之七⼋,故⽤药不可不慎,⾃⼲杀⼈之咎”。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就恐耗⾎动⾎,直须凉⾎散⾎。
” 治上焦如⽻(⾮轻不举);治中焦如衡(⾮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重不沉)。
⼆、扶助正⽓初期邪正俱盛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虚实挟杂扶正祛邪并重后期邪正俱虚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北芪 20 党参 20 ⽩术 15 茯苓15 ⼟茵陈 15 浮⼩麦 30 五味⼦10 ⽩芍 15 川朴 10 丹参 15 郁⾦10⽢草6 ⼆剂治疗⽴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结合辨病第⼆节温病的主要治法祛邪:1. 泄卫透表法 2. 清解⽓热法 3. 和解表⾥法 4. 祛湿清热法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法⼀、泄卫透表法⽅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作⽤: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散热降温适⽤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泄卫透表法 1. 疏风散热风温⾟凉轻清 2. 解表清暑暑湿⾟温清凉 3. 宣表化湿湿温芳⾹宣透 4. 疏卫润燥秋燥⽢凉濡润(⼀)疏风散热⽅法:⾟凉轻透,疏散肺卫风热适⽤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寒、⼝微渴、⽆汗或少汗,⾆边尖红,苔薄⽩。
代表⽅:银翘散(⼆)解表清暑⽅法:⾟温和清凉并⽤,解表寒,清暑湿适⽤。
温病中医治疗课件
01
温病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 解毒
02
养阴生津的重要 性:温病患者多 表现为阴虚内热, 养阴生津有助于 缓解症状
03
养阴生津的方法: 选用滋阴清热、 生津止渴的中药, 如麦冬、石斛、 沙参等
04
养阴生津的注意 事项:注意饮食 调理,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多喝 水,保持充足的 睡眠
4
温病的治疗方法
暴饮暴食:过量 摄入食物,导致
脾胃功能受损
饮食偏嗜:偏爱 某一类食物,导
致营养失衡
饮食不洁:食物 不卫生,导致细
菌、病毒感染
饮食不当:饮食 时间、方式不当,
影响脾胃功能
3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01
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温病的 重要原则之一
02
清热解毒可以缓解温病引起的 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03
清热解毒可以通过药物、饮 食、针灸等方法进行
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宣 肺解表、调和气血等。
温病的特点
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节 病因:外感风热、暑湿等邪气 病程:病程较短,易反复 症状:发热、头痛、咽痛、咳嗽、乏力等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解表透邪等
温病的分类
01
风温:以发热、 恶寒、头痛、 咳嗽为主要症 状
02
暑温:以发热、 口渴、汗出、 心烦为主要症 状
04
清热解毒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宣肺透邪
01
宣肺透邪是中医治疗温病 的重要原则之一
02
宣肺透邪的目的是通过宣 发肺气,使邪气从表而解
03
宣肺透邪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针灸、拔罐等
04
宣肺透邪的药物包括麻黄、 桂枝、杏仁等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3.透表清暑法: 作用:以散寒、化湿及辛凉透达之品合用,具 有透散表寒,清暑化湿之效。
适应证:外感暑湿,复为风寒所伤的暑湿兼寒 证。见头痛,恶寒,身形拘急,发 热,面赤,口渴,无汗,心烦,苔薄 腻,甚则呕恶,下利。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4.宣表化湿法: 作用:以芳香清润之品,疏通肌表,宣化表湿 适应证:湿温初起,湿邪困遏肌表。见恶寒发 热,身重痛,胸闷脘痞,少汗,苔白 腻,脉濡缓。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㈤注意事项:
1.凡无表证者不可用此法。
2.温病解表忌用辛温燥烈之峻剂。 3.温病解表应以辛凉透邪为主,寒凉之品不可 早投。
二.清解气热法: ㈠意义与作用:用辛寒或苦寒的药物组成一定 的方剂,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具有退热 存津,除烦止渴的作用。 ㈡适应范围:凡邪热入里,未入营血,又未 里结成实的上、中二焦证均可用之。
3.苦寒泄火法:
作用:用苦寒沉降之品,直泄里热,具有清泄邪火的 作用。
适应证:热邪内蕴气分,郁而化火,阴液未伤者。见 身热灼手,烦躁不安,口渴,口苦,小便黄 赤,舌红苔黄。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4.宣肺清热法:
作用:宣开肺气,清泄热邪
适应证:热邪壅于太阴气分,肺气不降。见身 热,口渴,咳嗽,喘促,舌红苔黄, 脉数。
5.疏表润燥法: 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温燥之邪。 适应证:温燥初起,燥邪伤肺。见身热,头 痛,咳嗽少痰,咽喉干痛,鼻干唇 燥,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右脉数 大。 代表方:桑杏汤
㈣加减配合: 表证兼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表证兼气虚――益气解表――解表方中加党参、沙参
表证兼里热――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 表证兼发疹――解表透疹――银翘散加蝉衣 表证兼温毒――疏表解毒――清Fra bibliotek汤或普济 消毒饮
温病的治疗
4、通瘀破结 用活血祛瘀配合通下药物,以破散蕴蓄下焦 瘀结的治法。 主治:瘀热蓄下焦证。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使用本法应注意事项: ① 未有邪热内结的里实证,不宜用本法。 ② 根据不同腑实证选用不同通下法。 ③ 湿热积滞交结胃肠证宜用轻下、缓下、反复轻下、 以邪尽为度。但勿过下伤正。 ④ 对阴虚、正气不足之体,使用本法时宜配合滋阴、 益气之品以攻补兼施。 ⑤温病后期,热退津枯肠燥便秘者,忌苦寒攻下。
1、轻清宣气 是用轻清之品以透泄热邪,宣畅气机的治法。 主治:热郁胸膈证。 代表方:栀子豉汤。
2、辛寒清气 是用辛寒之品,大清气分邪热的治法。 主治:阳明气分邪热炽盛。 代表方:白虎汤。
3、清热泻火 是用苦寒清热之品清热泻火解毒,祛除热毒证的治
法。 主治:气分热盛、郁而化火证。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黄芩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① 本法适用于气分无形邪热,若属有形的热结腑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主讲 史志云教授
一、 温病治疗立法的依据 (一)确立治则的依据 1、审病因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季节,推测其病因, 再依据不同病因拟定不同治疗大法。如感受风热病 邪,治以疏风泄热;感受暑热病邪,治以清暑泄热。 即所谓“辨证求因、审因论证”。
2、辨病变阶段和病位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和病位进行论治。如按叶天士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或吴鞠通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 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拟 定治疗大法。 3、察邪正
作用:疏泄腠理, 逐邪外出, 泄热解表。 主治:温病邪在卫分证。 1、疏风泄热 是用辛凉轻透之品,以疏散肺卫风热病邪的治法。 主治:风热袭肺卫证。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
17
清气法运用注意点
(1)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不能单用本 法。 (2)邪未入气分者一般不宜早用。 (3)湿邪未化者不宜滥用寒凉。 (4)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5)本法在具体运用时还应灵活化裁或配 合他法。如有轻清透表、清热养阴、清热 宣肺、清热解毒、清热攻下等。
作用:导泄肠腑湿热积滞,泻下郁热 疏通肠道气机。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31
(3)增液通下
作用:泻下肠腑热结,滋养阴液。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32
(4)通瘀破结
作用:以活血通瘀攻下剂破散下焦蓄结 之瘀热。
适应证: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39
(七)开窍醒神法
定义:开通心窍以苏醒神志。
作用:
清泄心包邪热
开通心窍 芳香透络
苏醒神志 涤痰化络
开闭通窍
主治:
热闭-热入心包
神志异常
痰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40
分类 (1)清心开窍
作用:清解心热,.透络开窍。 适应证:热入心包。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41
(2)豁痰开窍
作用:以清化湿热痰浊之品,宣通窍闭, 促进神志清醒。
病用温药等。
4
第二节 温病基本治则
一、祛邪护阴 二、卫气营血治则 三、三焦治则
5
第三节 温病的主要 治法
6
一、 解表法
定义: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透表泄热。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正虚未复、余邪未尽、复证治法)。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
温病的治疗习题及答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填空题1.温病固脱救逆法主要分为: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通瘀破结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增液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为__________________。
6.温病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苔黄腻。
治宜__________________法,代表方如____________________。
7.温病症见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濡缓,治宜_______________法,代表方如___________________。
8.温病和解表里法是以和解.疏泄.宣通气机,以达到_______________目的的治法。
9.温病和解法适用于温病邪在________________者。
10.开达膜原法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主治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用清解气热法主要有如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温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治疗方剂宜用______ ,或。
13.温病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喉干燥,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舌红等,治疗代表方剂______________。
14.温病证见恶寒,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疗方剂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温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痞,口渴,心烦,舌红苔腻等。
治疗方剂宜用:__________________。
16.温病证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
5. 温病的治疗
基本内容
• 温病的治疗原则 • 温病治法的依据和运用 • 温病常用治法
温病的治疗原则
• 祛除温邪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上焦 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 权(非重不沉)。”
• 扶助正气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清热泻火
• 作用: 用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泄火解毒。 • 适应证:热蕴气分,郁而化火之证。 • 症见:身热烦躁、口苦而渴,小便黄赤,舌红苔
黄,脉数(弦数或滑数) • 代表方剂:黄芩汤加味 • 区别:
辛寒清气--适用于气分邪热,邪有外透之机--辛寒 透邪,热从汗解 苦寒清热--适用于热郁化火,无向外透邪之势--苦 寒之品直清里热
温病学多媒体课件-温病的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经典教研室 蒲晓东
概述
• 温病的治疗,是在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 明确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选用相应 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从 而促使患者恢复健康。正确而及时的治疗不仅可 以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治愈率,促使早日恢复 健康,而且对于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疾患来说,还 有助于阻止其传播蔓延,保护健康人群。在温病 的治疗中,确立治法是最关键的,本章主要讨论 温病的常用治法及其确立的依据。
疏风泄热
• 作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 • 适应证:风温、冬温初起,邪袭肺卫之卫分证。 •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
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 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透表清暑化湿
• 作用:透表清暑,用辛温之品透散表寒,用清暑化湿之品 涤除在里之暑湿。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兼顾兼证的治疗. 确立温病的治法,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因 素, 因人施治. 温病的治疗,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参考现代临床研究新进展,吸取辨病治疗 的新方法,以提高疗效.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分为以下三类 : 一是祛邪为主的治法 二是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三是用于急救的治法
注意 : 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热化 火,出现发斑,出血,谵妄等,此即吴鞠 通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 他患".
二,清解气热法 定义——以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 一种治法 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一)轻清宣气 定义——轻清之品透泄邪热,宣畅气机. 作用——温邪初入气分,热郁胸膈而热势不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证 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舌苔薄黄, 脉数.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等.
3.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 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证候 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的治 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 如权(非重不沉)."
二,扶助正气 1.在温病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不 虚,当祛邪为主, 兼顾扶正, 使邪去而正 安.若虚实挟杂则应扶正祛邪并施. 2.温病后期,邪势已衰,正气也虚,多以扶 正为主,兼以祛邪.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 代表性者. 轻清宣气法重在清宣气热,作用偏于上焦胸膈;通 过清凉流动轻灵的药物,既清热又宣透肺胸气机, 使邪热外解. 辛寒清气法重在清透气热,作用偏于中上焦(肺 胃);通过辛凉重品和大寒药物,既直折阳明无 形大热,又宣透里热于外,使肺胃表里之热皆解.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重点难点提示1、温病的治疗原则。
2、温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应明确各种治法的概念、作用、主治证和应用注意。
3、温病后调理。
知识点精析(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邪为主吴有性:“大凡客邪贵乎早逐”,“祛邪为第一要务”。
2、卫气营学证候和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叶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治上焦为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顾护正气正气主要指阴津,初期顾护肺胃之津,后期顾肝肾之阴。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发作用——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分类应用——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新加香饮)、宜表化湿饮(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桑杏汤)。
注意:----①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②虽为温病初起,但如无表证者,亦不可用本法。
③对温病表证的治疗,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
④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分类应用----轻清宜气法(代表方剂栀子豆汤、清心凉膈散)、辛寒清气法(代表法剂白虎汤),清热泻火法(代表方剂黄芩汤加碱)。
注意:①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如邪热已有形实邪相结者不用。
②并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本法。
③素体阳虚者在使用本法时,切勿过剂。
3、通下逐邪法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淤破结等。
分类应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通淤破结法(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
注意:-----①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热表证 燥热表证 湿热表证 表寒里热
(1)疏风泄热法(辛凉解表法):
1)涵义:辛散凉泄卫表风热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3)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2)透表清暑法:
1)涵义:是透散表寒,清化在里暑湿的一种 治疗方法。
2)适应证:寒邪外束:恶寒,发热,无汗, 身形拘急,脉浮紧
(四)祛湿清热法
祛湿清热法是指祛除湿邪,清解邪热的 治法,用于湿热病邪留于气分病证的治疗。
祛湿法的分类
上焦—————————宣气化湿
湿邪
湿重—————— 运脾化湿 中焦
热重或湿热俱盛—
(1)宣气化湿法:
1)涵义:用芳香宣化之品宣通气机,透化湿 邪的治疗方法。
邪留少阳三焦 分消走泄
邪伏膜原 开达膜原
(1)清泄少阳法:
1)涵义:清泄胆经邪热,和胃化痰的治疗方 法。
2)适应证:胆经热郁,痰浊犯胃,症见寒热 往来,口苦,胁痛,脘痞呕恶,舌红而苔 黄腻等。
3)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法:
1)涵义:宣展气机,泄化痰热或湿热,使三 焦气分之邪从上下分消的治疗方法。
(2)使用解表法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否则汗出过多而伤津耗阴。
(二)清气法
清泄气分邪热的治法谓之清气法。
轻清宣气 辛寒清气 清热泻火
邪热初入气分 阳明热邪炽盛 气分热邪化火
(1)轻清宣气法:
1)涵义:轻宣气机,清透邪热的治法。
轻——质轻味薄
宣畅气机 透邪外达
清——性凉
清泄邪热
2)适应证:邪热初入气分*,郁阻上焦胸膈 气机,热势不盛的证候,症见身微热,心烦 懊憹,胸闷不舒,舌苔薄黄等。
(3)增液通下法:
1)涵义:用甘寒滋润合苦寒通下之品滋养阴 液兼以通下。
暑湿内伏:胸闷,脘痞,舌苔 白腻,小便黄赤, 心烦、口渴
3)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
1)涵义:芳香宣透,疏化肌表湿邪的治疗方 法。
2)适应证:湿温初起,湿郁卫气;症见恶寒, 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汗出胸痞,苔白腻, 脉濡缓等。
3)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辛凉清润法):
1)涵义: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的 治疗方法。
(3)素体阳虚者,虽系气分温病,在使用清 气方药时,切勿过剂,须中病即止,避免 伐伤阳气。
(三)和解法
和解、疏泄半表半里邪热的治疗方法。 和解法的适应证是温邪郁于少阳、流连三 焦及郁伏膜原的半表半里证。通过和解表 里、分消上下、疏利开达,以冀外解里和。
和解法的分类
半
温邪 表 半 里
邪在少阳胆
清泄少阳
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时有谵语,腹部 胀满或硬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 脉沉实。 3)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导滞通便法(缓下食滞法):
1)涵义:通导肠腑湿热积滞的方法。 2)适应证:湿热积滞胶结肠道的证候。症
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 色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 3)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2)适应证:肺卫燥热证 3)代表方:桑杏汤 辛凉宣透:桑叶、豆豉、菊花等。
生津润燥:沙参、玉竹、梨皮等。
宣肺止咳、清润化痰:杏仁、瓜蒌皮、枇 杷叶、紫菀等。
运用解表法的注意事项
(1)温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否则可助热 化火、耗伤阴津,出现发斑、吐血、衄血、 谵妄等,甚至导致阴津枯竭,此即吴鞠通 所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 他患。”
2)适应证:邪留三焦,气化失职,气滞水停, 痰湿阻遏之证。
3)代表方:杏、朴、苓之类,温胆汤加减。
(3)开达募(膜)原法:
1)涵义:疏利、透达膜原湿热秽浊的治疗方 法。
2)适应证: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证,症见寒热 起伏而寒甚热微,呕逆胀满,肢体疼重, 白苔滑厚腻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3)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等。
2)适应证: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的 证候。证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热蒸头 胀,渴不多饮,舌苔白腻等。
3)代表方:茯苓皮汤
(五)攻下法
通导攻下肠道实热结聚的治疗方法。
通腑泄热法 导滞通便法 增液通下法 通瘀破结法
(1)通腑泄热法
1)涵义:用苦寒攻下之品泻下阳明实热燥结。 2)适应证:热入阳明,内结肠腑之证。症见
第五章 温病的 治疗
判明病邪性质,审因论治 判别病证类型,因证论治 审查邪正消长,邪正施治 视察体质因素,因人而治 审查本证兼证,兼证兼治
第二节 温病常用治法
(一)解表法: 解表法是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
法,适用于邪在卫分的治疗。
解表法分类:
表证
疏风泄热 疏表润燥 宣表化湿 透表清暑
(3)燥湿泄热法:(又叫辛开苦降法)
1)涵义:以辛开苦降之品以燥化湿邪,清泄 邪热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 中焦,升降失司的证候。症见身热而汗不 解,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 舌苔黄腻等。
3)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4)分利湿邪法:
1)涵义:用淡渗之品清热渗湿,使湿从小便 而出的治法。
3)代表方:栀子豉汤加味、桔梗散等。
(2)辛寒清气法:
1)涵义:指辛透寒泄,大清气分邪热的治法。 2)适应证:热盛阳明,里热蒸迫:壮热,口
渴,汗多,心烦,苔黄燥,脉洪数等。 3)代表方:白虎汤
(3)清热泻火法(苦寒直折法、泻火解毒法)
1)涵义: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清泄邪火的 治疗方法。
2)适应证:气分蕴热,郁而化火之证。
1.身热,口苦口渴甚; 2.烦躁不安,甚至谵妄; 3.头痛如劈,甚者呕恶; 4.目赤,小便黄赤; 5.有的可出现局部的肿毒表现。
3)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
运用清气法的注意事项
(1)只有温邪“到气才可清气”,未入气分 不宜早投清气方药,否则因过用寒凉,而 郁遏邪气。
(2)湿热留于气分,湿邪未化者,不可单用 清气法。
2)适应证: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 湿遏表里气机的证候。证见身热不扬, 午 后热甚, 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3)代表方:三仁汤
(2)运脾化湿法:
1)涵义:燥湿化浊,理气运脾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湿邪困脾,气机郁阻,升运失
司证,症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胸脘痞 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 3)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或一加减正 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