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04年2月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5月江西学院薛荣华连续刺伤7名路人,造成2死5伤。2007年5月在美国校园连杀32人的赵承熙,他们都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进几年,媒体对贫困生上大学予以高度关注,但对于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有些忽视。其实,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长久淤积后引发行为问题,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人性扭曲,导致社会问题。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一概念出现的标志性时间是199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直接带来了高校贫困生的大规模增加。
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许多80年代的大学生回忆,他们当时读书时并未感到有多少经济方面的差距,在90年代大学生应峻眼里,虽然自己来自农村家庭,但求学期间花费上并不感觉特别紧张。当时经济差距无非是“吃小炒”和“普通灶”的区别。时间流转到90年代后期,
校园风景变化很大:有人开着私家车上课,有人却仅靠两个馒头度日。而校园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隔阂也更多地显现出来。
“我们寝室6个人一间公寓,条件很不错了,可是有1个是乡下的,他可把我们害苦了。以下几点就是我们对农村学生的认识:脏———不讲卫生可以一个星期只洗一次澡(这里可是湖南);土———衣服土得要死,还净是些地摊货。只晓得穿烂得稀烂的西装,还打领带,要多土就有多土;爱占小便宜———无论买什么都斤斤计较,任何东西能省则省;没公共道德———我们看书的时候跟老乡大声喧哗,上厕所不冲水;路痴———上街从不知道路的,人又憨,买的东西都是笸箩货(假冒伪劣产品);学习一般———也不比我们好。”
这则短文最先流传于某校园网。它引发了数以百计的跟贴和声讨。有人认为,其残酷就在于,直言不讳地捅破了横亘在城乡学生之间那层心照不宣的心理隔膜。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导致“心理贫困”。
二是贫困生与人交往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并且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交往中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回避现象,原因是因为自卑心理较重。
三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社会文化在一些人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
五是高校毕业生分配带来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六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加大了贫困生的心
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宣传不够或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自卑心理。
我们成都理工大学工学技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四川省的三本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四川,其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额的学费使经济压力加剧,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不容小觑。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是2007年成立的,但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从2000年就开始了。现在除了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免费向全校学生开放外,还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编写报纸,在学生中设立心理委员,同时针对同学们喜欢上网的特点,在校内网上开展相关帮助工作。同时,还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不定期的给各
位班主任进行培训结合典型案例讲解、分析,把心理教育工作做到了最基层。尽管学校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作为帮助对象的学生却没有表现出重视。尽管我院增加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但是最好的效果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在网上交流中,也确实遇到过同学恶搞的情况。但是,多数学生不愿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普遍认为“这就是精神病,去了被同学看到很不好意思”,从而对心理辅导产生抵触。心理健康,尚未在大学生心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作为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帮助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我所带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位贫困学生。她来自四川的农村,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是亲戚们东拼西凑的学费把她送进了大学的门,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和贫困的家庭她害怕、拘束、焦虑、心事重重。凭着对班主任的信任,她找到我说了她家的情况,希望能得到帮助。在那一刻,我脑袋里浮现出很多景象,我好无保留的跟她交流了,从学院现设有的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帮她分析,得出一方面要刻苦学习,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奖励大大减轻缴纳学费的压力。另外,还需要用一些课余时间,当然是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去勤工俭学,对生活补贴。同时鼓励她不要放弃,一定有解决学费的办法等等。她听了我说的,轻轻的松了口气。接下来,我根据她们的教学安排,联系高年级的学生帮忙关注勤工助学岗位,很快帮她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当我通知她上岗工作时,她频频发来短信,“我以为我很快将要离开这个校园,但是您
的帮助给了我留下的信心和勇气……”那一刹那,我深深体会到只是一个小小的帮助对她带来的却是继续留下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是源于我是她的班主任。的确,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人,学生对他有着天然的信任,正是出于这种信任,学生才愿意与他交流。班主任也是最了解学生的老师,若是能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之掌握更多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其效果肯定比先进的网络设备好得多。另外,也可以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担任第二班主任,利用班会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不同时期的心理困惑,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要从行动上给以更多关爱和适时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有人在关心他,消除单纯的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同时培养他自食其力、自尊、自强的健康心理。
作者简介:
夏俊萍,女,1978.01出生,助教,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