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访问次数: 3 发布日期:2015-01-14 14:16:10 字体:【大中小】

封毅

〔内容摘要〕建立中心城市是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遵循的一般规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既是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标志,更是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的支点与载体。六盘水主动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意图紧密结合起来,开辟一条新型城镇化路子,使其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委党校副校长

1引言

建立中心城市是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遵循的一般规律。中心城市率先突破、超前增长,成为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是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心城市一般具有融合城乡生产、资源的巨大融合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集散功能等,在一个地区经济中居于主导、支配地位,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中发挥引领作用,甚至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强调实施“八规合一”与“三角发力、协同推进”的措施,把市中心城区建成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把盘县建成贵州最亮丽的西大门,把六枝建成现代化精品城市,使六盘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把六盘水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来建设。

2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生成逻辑

那么,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一般而言,中心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要素向城市聚集的产物、结果,具有生产力发展和布局的高度聚集性、枢纽性、开放性、辐射性和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当下,学术界大多把广州市、重庆市等类似的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而把省会城市、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的城市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但广东省深圳市,因为它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即一国两制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也被列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六盘水虽非省会城市,但它是因国家的“三线建设”战略、工业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战略,具有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观条件,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即煤炭能源富集区,是国家对南亚、东南亚开放发展的“战略性通道枢

纽”。

那么又怎样理解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含义呢?根据城市发展实践和学术界的研究,对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含义,可从这样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每一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都会产生相应的战略承接中心,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非均衡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促使“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城市圈、城市群迅速崛起,产生了广州、深圳等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9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西部大开发为标志的均衡发展战略,也产生了重庆、成都和攀枝花等国家中心城市。二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区域承担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重要支点,其最终形成是由多种内生因素和客观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如六盘水就是由于客观自然

资源条件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使它成为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江南煤都”,并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又使它成为“中国凉都”、避暑休闲胜地。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三是,区域中心城市不是唯一的、一个点的中心城市,而是有辐射范围和腹地支撑的、能带动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它既有聚集、辐射、枢纽、创新等一般中心城市功能,更具有在国家经济、区域布局和空间联系中具有国家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的控制中心、区域开放门户等不同于一般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六盘水不但具有一般中心城市功能,而且在国家经济、区域布局和空间联系中具有能源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战略性通道枢纽。四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必须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和功能,凸显国家战略、地域发展特色,既要体现区域的战略地位、战略功能,也要体现

区域的特色性、人文性。

从六盘水在国家重大战略调整中的发展功能看,六盘水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它能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1964年,中央从当时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布局的客观实际出发,作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六盘水以其战略性区位优势和煤炭资源,特别是优质冶金炼焦煤的巨大储量,被国家确定为“三线建设”的战略性能源原材料基地。进入70年代,中央根据六盘水能源原材料基地开发、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实际,于1978年12月18日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天,下文决定六盘水撤地改市,宣告了江南新兴能源都市——六盘水市的诞生,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南煤都”。进入九十年代,中央准备实施西部大开发,把六盘水作为首先开发建设的“桥头堡”,着力提升其能源原材料基地功能和水平,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国家计委以计国土(1990)1591号文批准《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报告》。二是,国家从1996年开始在六盘水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开发建设,即株六复线、内昆线、水柏线、南昆—红果线、六盘水编组站。2002年“四线一站”全部竣工运营,国家把六盘水建设成为西南重要的战略性铁路交通枢纽,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大陆立交桥”。2004年,为贯彻实践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化的都市人文内涵与凉爽的气候资源内涵有机融合,并经过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气象局的有关权威专家和国家资深院士研究论证,认定六盘水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可称“中国凉都”。据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气候资源优势冠名的城市。在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和实施中产生、发展、壮大的六盘水,其城市功能也伴随着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和实施不断升华、丰富、完善,具备了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

从目前国家重大战略看,六盘水能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新兴增长极。国务院正式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提出“支持攀西-六盘水等8个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要求:“以六盘水、兴义、毕节、铜仁为极点,全面强化城镇集聚与辐射能力”,要“细化和完善…毕水兴经济带‟规划,形成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发〔2012〕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内对外大通道,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强调“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显然,“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发展所作的“战略定位和增长极”要求,都与六盘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并且对六盘水还明确提出了“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