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分工
摘要:社会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桥梁,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扬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人将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分工;异化;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工论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分工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经济学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分工的内在本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
分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劳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形成、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引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种类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与集中等客观因素作用下自然形成的。
马克思把分工的过程概括为:自然经济的内部分工、简单商品经济的分工、资本主义分工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
(二)分工的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分工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分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杠杆,另一方面,分工对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制约性。
在分工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方面,马克思强调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和建立科学劳动组织的重大意义。
他认为分工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对社会生产力进步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扩大社会劳动的范围和发展社会劳动的范围。
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分工对社会组织的作用,阐明了分工对人的发展、商品经济、阶级关系的制约性。
(三)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分工的发生而发生,同时也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一方面,商品交换的深度取决于生产分工的水平。
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正是由于分工的存在和演进,使商品交换的形式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规模也取决于分工的水平。
(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研究分工问题。
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结纽带,兼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就分工的生产力属性而言,分工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间的客体性划分,它是以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多样性为标志在技术形式上的分配。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以分工为中介影响生产关系的发展。
“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
(五)劳动的地域分工。
马克思从自然因素的差别上揭示了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因。
关于地域分工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
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
从经济层面考察,所谓城市就是工商业经济中心,农村就是农业产业所在地。
最基本的地域分工就是划分城市和农村两大经济区域。
这种划分贯穿于全部经济史。
在工业革命后,城市的经济内容发生变化,相当多的现代工商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形成城市。
二、劳动分工与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劳动分工的现象并不明显。
例如在原初的家庭和部落中,每个成员都分担着多重的生产生活职能,每个人都是通过共同协作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和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的。
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发展成熟的。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多样化。
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单一的个人再也无法承担多重的生产生活职能,迫使个人必须承担某一具体的劳动分工。
这一方面利于个人的专长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利于集体总效益的增长。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当提及劳动分工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时,马克思却论证到劳动分工使个人成为了劳动的奴隶、成了被异化的工具。
马克思的大致解释是这样的:在正常状态下,在个人与劳动之间,个人是主体、劳动是客体,客体的劳动应该只是主体的个人获得一定物质资料的手段。
在个人和劳动之间,劳动应该为个人所驾驭,个人应该自由的支配劳动。
但在现实社会中,正常状态下的劳动与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逆转。
即在真实的生活实景中,个人为了获得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个人必须迫使自己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从事大量的劳动。
而在很多情形下,即使个人付出了极大
地辛劳,却仍然无法获得最基本的物质资料。
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劳动成为了支配个人的强大动力,个人沦为了社会生产系统中物化的一生产工具。
本应为人支配、为人服务的劳动此时却支配着人、让人成为了它的奴隶。
由上述内容可知,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导致了人的奴役,使人成为了异化的工具。
对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例,对其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分析到:在劳动分工促使生产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却并未随之发生变化。
具体如下:劳动分工促使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的逐渐分离,这极大地利于货物和资本的生产和流通,推促着生产力迅猛的向前发展。
但与此同时,生产关系中最为核心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却并未改变。
所以,在劳动分工促进生产迅猛发展的形态下,只有少部分的生产资料私有者才真正享受到了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巨大实惠,最明显的莫过于他们的物质财富有了极大的增长。
而对于被排除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唯独拥有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力。
为了获得满足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而恰是无产者的这部分劳动力,成为了资本家一切利润的来源。
所以,资本家自然而然的通过雇佣关系让无产者为他们生产,而他们则依照自己唯利是图的本性极力的压榨无产者身上的剩余价值。
这种劳资关系促成了资本家和无产者的对立,无产者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中被异化的生产工具。
归结起来就是:劳动分工促成的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推促着绝大多数的无产者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中被异化的工具。
而在这之间,蕴含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这个矛盾的激化将会造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而消除劳动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将随之呈现。
三、共产主义与分工的被消灭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国家的产生。
当然,生产力是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社会分工却是阶级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有了一个初步论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
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系那是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
分工被消灭,它的主要意义不是别的,二十在突出人们的各自的自主活动。
个人力量由于分工的原因而转化为物的力量的现象,仅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理念的办法来消灭,是不能完成的。
只有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才能完成。
只有在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共产主义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汤文曙,金开好,李宗楼.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