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兰老师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

从容说课

《说“木叶”》一文选自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论著《唐诗综论》。这篇论文探讨的是诗歌创作与阅读中有关“意象”生成的话题。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文章以浪漫主义创作流派开山之祖屈原的诗句开关,引出“木叶”一词,而此一词影响了历代的诗人,从此许多广为传诵的诗作中,“木叶”一词频频出现。作者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了。

按常理推测,人们自然产生疑问,广受诗人钟爱的“木叶”是什么呢?作者仿佛熟知人们的心理,在接下来的段落里解答了这个问题。紧接着新的问题产生,为何“树叶”可简称、洗炼为“叶”,而“木叶”古代诗人却一字不省呢?非但不省“木叶”之“木”,反而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由“木叶”一词发展到“落木”一词。作者寻幽探秘,把问题的关键定位于“木”字。在上述大量引述、铺垫的基础上,作者于第4自然段才开始解答为何用“木”的问题,由此作者在一系列的举例分析之后,得出了“木”字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单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是干枯的黄色,是触觉上的干燥之感,它必定是瑟瑟秋风中的产物,透过它,“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论是,如果从概念上看,“木”“树”相差无多,但这个字一旦离开了自然属性而进入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原本相差不了多少的词,在艺术领域中却有天差地别,这一结论能从给予读者的震撼可知。虽然文章写完了,但留给读者的“余震”却不断,每一位读者都会掩卷深思;自己在今后阅读诗歌时,阅读文学作品时,该怎样字斟句酌地看待每一处细微的差别呢?这表面细小的差别之后,有着多少天壤之分,有着多少感情的波澜?能引起我们这一番思考,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十分明确了。

这篇课文共7自然段,第1自然段,引屈原《九歌》中吟咏木叶的名和后代诗人受其鲜明形象影响的跟进之作,由此切入话题——木叶。第2~3自然段,层层推进,由“木”的解释,分析,得出“木叶”已非自然概念而成为文艺形象的结论,为进一步论证“木叶”之妙作好了准备。4~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以平行的结论阐述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7自然段收尾,再一次强调了概念相近而艺术形象大不同的作者观点,这一水到渠成的结论,令读者欣然接受。

综观全文,作者对“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谈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本文虽是专业的学术论著,但由于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再佐以形象生动的大量诗句为例证,所以学生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无大碍,但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深究,要掌握体会文学表象中深层次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容的方法,因此,对本课教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针对本文言语不深但意思颇不浅,阅读起来无大碍,真正明白要颇费一番周折的特点,建议此文教学采用课前充分预习,课上充分讨论,重点练习巩固应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可提出苦干预习题目,这种题目分为两类,一类关于文章结构层次的,一类关于文章学术内容的,以第二

类题目为主。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上课展开讨论,就预习时能留题目探讨答案,在探讨中加深认识和理解。在理解文章学术内容的基础上,由同学尝试着自己去分析一下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探询这些意象的本源与发展,理解它们在中国传统诗词中所包含的特定审美思想及情趣,也为日后诗歌鉴赏作好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学这篇文章,不仅应当把它当作古代诗词鉴赏学习的准备课,而且更应从中汲取有益的文学要素,甚至要将林庚先生严谨的学术作风作为教学观照的对象,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林庚先生人格的魅力。

在课时安排上以两课时为宜。第一课时以疏通课文思路为主要目标,重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则在研读课文其余部分的基础上向外延伸拓展,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知识进行提示性学习,为今后诗歌鉴赏进行适当锻炼。

教学重点 1.理解“木叶”在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生成,尤其是“木叶”中包含的深层美学意义;

2.学习对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学会在古典诗词的阅读过程中鉴赏“意象”;

2.读懂文中引用的诗句,并理解它们对证明作者观点的作用。

教具准备

搜集学者林庚先生的资料(个人照、著作封面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悟诗歌语言的特质,尤其要理解“木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含义;

2.通过感受“木叶”意象的生成过程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尽可能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辨析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本课教学应该按照整体感知—内容分析—质疑解疑—延伸拓展的过程来进行;

2.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应以学生自读自研为主,教师点拨,师生相互质疑为主要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2.体悟古典诗词中的情怀,感受古典诗词中蕴藏着的艺术美,提高其审美品味;

3.学习本文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课文,要求弄懂其中引用的诗句的大致内容,对存在的问题作好质疑备案。这篇课文中引用了不少古代诗词,如有条件和需要,可以把这些诗词的全文告诉学生,最好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这样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大致了解课文的行文脉络,尤其要理解“木叶”的意象含义。

3.教师查找资料,做好CAI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