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哲学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西哲学的区别

摘要:哲学比较研究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外哲学概莫能外。中西哲学比较,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对话。整个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整体,中西哲学比较方法虽然也涉及可比性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比较价值标准问题,看它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锻炼人类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供哪些有益的东西和理论。通过中西哲学比较,寻找不同民族、国家的哲学汇合点,为哲学共同发展开辟道路。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意义异同辩证逻辑

建筑0803 周鹏U200814653

一、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和意义

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哲学比较既包括不同民族的哲学、不同哲学派别的哲学和不同哲学家的哲学,以及不同哲学家的不同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共时性比较,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哲学派别、同一哲学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哲学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历时性比较。哲学比较之所以可能。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对自己时代声音的响应和对自己时代所面I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终极性思考和回答。这既是其为哲学的内在根据,也是共时性比较研究之所以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哲学比较之所以可能,从历时性的视角来看,就是因为:任何哲学都是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都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可以说,哲学发展过程的这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历时性比较之所以可能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历时性比较之所以可能的最真切的实践基础。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通过比较:认同与反思、对话与融通、解构与建构,找回和挺立“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自我”;在超越中西哲学各自的“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的同时,回归哲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性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反思和批判、引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价值和功能;在深化对哲学的“自我”理解的同时,为中国哲学新范式和新形态的原创建构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为逐渐生成的“当代世界的哲学”的原创建构提供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

二、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

这里说的方法,不是泛指一般的方法,而是对中西哲学比较时应该遵循的具体方法。这是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只有方法正确,才可能进行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中外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水平的这类论著,莫不与此问题密切相

关。但是方法不是孤立的,它是伴随目的而来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各异。黑格尔说:哲学的方法与内容是同一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可根据自己的意图,采用某一种方法,这是无可非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方法可以是随意的,而是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在讨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时,首要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中西哲学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为了认识和掌握中西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二,是为了认识和掌握中西哲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所谓“基本特征”是指中西哲学的主要倾向或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情况和局部现象。所谓“基本走向”是指中西哲学从古至今全过程的发展趋势,而不只是某一阶段的情况。也可以说,前者是从“空间”意义、后者是从“时间”意义上来讲的。由此目的出发,我们认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应该同时运用总体论(整体论)和动态论(变动论)两种方法。

三、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国哲学表现一种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表现另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很有区别。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分析,西方分析思维比较流行,比较占势力。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尤其近代西方哲学,分析方法很流行。恩格斯也讲过,在古希腊辩证法比较多,古希腊许多哲学家都是辩证法家。到了近代,恩格斯用了一个名词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说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就出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法不太受重视了,把事物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个名称是黑格尔提出的,事实上这个名称并不合适,因为形而上学还另外有一个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著作《神圣家族》里边也讲到形而上学,那就是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玄学、本体论的意思。后来,恩格斯采用黑格尔的用法,把英国培根、洛克以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叫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在这个名词比较流行了。可是中国哲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比较占势力的是辩证思维。可以说西方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主;中国以辩证思维为主,这是大概讲讲。事实上中国也有分析思维,在中国有儒

家、墨家、道家,墨家是比较注重分析思维的,可是墨家到汉朝以后就断绝了,分析思维就不太占势力了。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是比较早的,老子讲“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孔子讲“叩其两端”(《论语•子罕》),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孔子的“叩其两端”也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A就不是非A,是非A就不是A,把肯定和否定分析得很清楚,这个就不是那个,那个就不是这个。在印度,说A不对,说非A也不对,把A否定了,非A 也否定了。你说这个东西是这个不对,你说这个东西不是这个也不对,根本就不能说,这是印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这个太极图表示阴阳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巴姆认为中国的这个思想比较深刻。西方有个著名科学家波尔就非常欣赏太极图,他认为太极图两端互补这一思想非常深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辩证思维、关于对立统一可以说有很多很深刻的思想,值得研究。西方的所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分析思维方式,在历史上很起了作用,从十六世纪培根、洛克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西方自然科学就是靠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靠分析思维,通过分析、通过实验,自然科学就大大发展起来。

四、中国哲学侧重于人生观,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

胡适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切要的问题”,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中国哲学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性,中国哲学是主善的,由此孕育了伦理主义的人生论传统。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主题是关乎人生智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