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题之湿陷性黄土

合集下载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在土木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其含水量变化极大,容易引起地基沉陷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对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工法来保证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水量高、胀缩性大。

在干燥季节,土壤含水量减少,黄土会收缩并产生裂缝;而在雨季或水源补给时,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引起土壤膨胀,导致地表下沉。

这种自然变化会给基础工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工法进行处理。

一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改良法。

通过改良黄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使其具备较好的变形特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改良方法包括土体固结、加固、填充和加筋等。

例如,可以采用碎石加筋的方法,将碎石填充到黄土中,形成稳定的土体结构,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渗性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泥加固法,通过向土体中注入水泥浆,形成水泥黄土,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方法是预压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基础处理,如大型工厂、仓库等建筑物。

预压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预压荷载来压实和固结土体,使黄土变得更加坚实和稳定。

预压法的施工步骤包括挖土、垫层、铺设压实材料和施加压力等。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设备和施工工艺,因此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除了改良法和预压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例如,可以采用地基保护层的方法,通过在黄土表面铺设保护层材料,保护土体免受水分侵入和泥沙冲刷。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下水处理工法来控制地下水位,减少黄土的含水量波动,从而减小地基的沉陷和变形。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重要方式。

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改良法、预压法、地基保护层或地下水处理工法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

这些工法的目的是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基础的安全和稳定。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处理工法,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资料

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资料

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资料湿陷性黄土及地基处理前言:1.湿陷性黄土的概念:由于黄土颗粒表面含有可溶盐,同时其结构具有肉眼可见的近乎铅直的小管孔、在雨水及地表水的浸湿下可溶盐溶解,从而使小土颗粒向大孔隙中滑移,导致地面沉陷,具有这种性质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2.湿陷性黄土对工程的影响:建筑物开裂、突然下陷、突然失稳等;1)建筑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要求;强度(C、?)、变形(下沉过大);2)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增加强度、减少变形。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湿陷性黄土的设计与施工基本知识及地基处理的方法、技巧等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面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第一章:黄土的分布、成因、分类第一节:黄土的分布一、分布范围世界各大洲均有黄土分布,各大洲黄土覆盖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欧洲7%、北美5%、南美10%、亚洲3%。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比较集中的是黄河中游,如山西西部,陕西及甘肃大部分地区内黄土最为发育,地层齐全,厚度大,分布广而连续,除这一区域外,在河北、山东、内蒙、辽宁、吉林、青海、新疆、宁夏南部也有黄土分布,但发育程度均显次之。

二、中国黄土分布的特点1、黄土基本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及自治区,南部大致以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为界,向东延至泰山和鲁山以北地区。

2、黄土分布地区气侯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与世界上其它黄土地区的气侯条件相似。

黄土分布地区年降水量多为250~500mm,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地区,则黄土较少,而代之的是沙漠和戈壁;年降水量大于750mm的地区基本上没有黄土分布。

3、黄土的分布地区的北面与沙漠和戈壁相连,自北而南,戈壁-沙漠-黄土三者逐渐过渡,东西向呈条带状排列。

近沙漠地区黄土颗粒成分较粗,向南逐渐变细。

4、黄土分布呈东西走向的带状横贯我国北方,这是受我国北方山脉地理气侯条件的控制而造成的。

三、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层全、厚度大,这就是黄土地区地下建筑在这一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原因。

几种常见特殊地基土及处理方法

几种常见特殊地基土及处理方法

几种常见特殊地基土及处理方法摘要:地基基础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根据全国各地的工程概况,给出了基础工程中几种典型的特殊地基土,分析了其成因,阐述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对类似的地基处理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盐渍土;处理措施特殊地基是指土层的性质不同于一般常见地基土,而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才能作为地基使用。

对特殊土地基的处理,应在做好地质勘察的基础上,根据土的性质及工程规模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1湿陷性黄土1)、现象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构)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水(雨水,生产、生活废水)不同程度的侵蚀后,地基常产生大量不均匀下沉(陷),造成建(构)筑物裂缝、倾斜甚至倒塌。

2)、原因分析:湿陷性黄土又称大孔土,与其他黄土同属于粘性土,但性质有所不同,它在天然状态下,具有很多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并常夹有由于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管状孔隙,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具有一定抵抗移动和压密的能力。

它在干燥状态下,由于土质具有垂直方向分布的小管道,几乎能保持竖直的边坡。

但它受水浸湿后,土的骨架结构迅速崩解破坏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陷,因此使建筑物也随之产生变形甚至破坏。

3)、预防措施(1)换土法:将湿陷性黄土挖去一层(厚约1.0-3.0m),用原土或灰土再分层回填夯实,夯实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夯实后,土的孔隙减小,湿陷性降低。

(2)重锤夯实法:采用重锤夯实回填土地基时,应分层进行,每层虚铺土厚度一般相当于锤底直径,夯击遍数应通过试夯确定,试夯层数不宜少于二层,土的含水量一般控制在相当于塑限含水量±2%较合适。

(3)强夯法:用8-16t的重锤,从6-20m高自由落下夯击土层,以提高地基承载力,适于消除5-8m厚的土层湿陷性。

(4)灰土挤密桩法:基底设灰土挤密桩,处理宽度每边超出基础宽0.5m,桩顶设不小于0.5m厚的灰土垫层,可挤密地基土,提高承载力,消除5-l0m厚土层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危害及处理措施研究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危害及处理措施研究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危害及处理措施研究摘要:黄土在天然含水率时一般呈坚硬或硬塑状态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低的或中等偏低的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部分黄土即使在其自重作用下也会发生剧烈的沉陷,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

本文对失陷性黄土的成因、黄土的湿陷性的危害及黄土湿陷处理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Loess in the natural water content is generally rigid or hard plastic state and has high strength and low or moderate to low compression, but the water soaked, part of loess even in its gravity will be severe subsidence, strength also decreases rapidly.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collapse loess collapsibility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of loess hazards and measures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research关键词:失陷性黄土;成因;危害;措施一、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黄土的湿陷性是指黄土在天然低湿度下往往具有明显的高强度和低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变形大幅度突增和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的现象。

湿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黄土具有明显的遇水连接减弱,结构趋于紧密的有利于湿陷的特殊成分和结构。

黄土湿陷性强弱与其微结构特征、颗粒组成、化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在同一地区,土的湿陷性又与其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有关,并取决于浸水程度和压力大小。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摘要: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地基的应用实例,探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适用性及经济性。

关键词: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挤密桩;灌注桩1、前言根据当前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情况来看,此类型地基面临的工程问题主要是在浸水作用或者上部荷载作用下,直接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现象。

这样一来,地基承载力直接受到影响,导致低级遭到破坏。

目前处理该地基的主要手段有两种。

首先,利用强夯法、换土垫层法、挤密桩法直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消除其湿陷性。

其次,采用静压柱、灌装柱等手段,促使建筑物基础能够直接穿过湿陷性黄土地基区域。

本文主要内容以某项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探讨了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分析了不同处理手段的经济性及适用性。

2、工程应用2.1、工程实例本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总楼层为17层,由地上16层与地下一层构成,层高6.1m,主楼建筑物高度为80.5m。

根据该项目建设情况来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

对于项目裙房建设而言,其地下一层的层高与主楼保持一致,但是地上2层总高11m。

主要建设手段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下车库上方覆土 1.5m,层高 4.6m,整体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建设。

有关主楼、裙房、地下车库平面图如下所示。

图1主楼、裙房、地下车库平面图2.2、工程地质特征地勘工作作为项目施工活动前的必要环节,对于整个项目后期建设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该项目当中,地勘结果显示该区域地貌以黄土塬为主,拟建区域地层从上到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不同构成成分的特征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勘探期间,地下水属平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为15.20m~23.70m,相应标高为493.98m~499.31m,地下水属潜水类型.2.3、工程概况本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规定开展施工活动,拟建研发大楼属于甲类建筑物,其地下室属于丙类建筑物。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

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

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浸水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研究引言: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力学特性,长期以来都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特别是在浸水环境下,黄土的湿陷性进一步增强,对桩基础的负摩阻力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浸水状态下的湿陷性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负摩阻力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地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湿陷性黄土的特征主要包括其高含水量、高液限、高吸水性、疏松结构和较低的抗剪强度。

这些特征使得湿陷性黄土在浸水条件下容易产生大变形和强烈的液化现象,对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

二、长桩基础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1. 黄土湿陷性的影响:湿陷性黄土在浸水条件下容易发生液化和大变形,导致桩身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小负摩阻力的产生。

2. 桩底土层性质的影响:桩底土层的压缩性和固结性对负摩阻力产生的影响较大。

如果桩底土层为较低固结性的湿陷性黄土,则负摩阻力较低;如果桩底土层为较高固结性的黏土,则负摩阻力较高。

3. 桩身形状的影响:长桩基础的桩身形状对负摩阻力产生的影响也较大。

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桩身的外摩阻面积可以提高负摩阻力的大小。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本文通过现场勘探和试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区的一个典型工程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进行了湿陷性黄土的岩土力学性质测试,包括液限、塑性极限、抗剪强度等指标的测定。

然后进行了负摩阻力试验,设计了不同桩身形状和不同桩底土层性质的试验,分析了负摩阻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试验结果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桩基础负摩阻力较小,且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随着桩身外摩阻面积的增加,负摩阻力逐渐增大;而随着接触面积的减小和固结性的增加,负摩阻力逐渐减小。

五、结论和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中,应采取措施减小负摩阻力的影响,防止液化现象的发生。

可以增加桩身的外摩阻面积,提高负摩阻力的大小。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很多地区,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路基材料,但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路基病害来源。

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容易软化、塌陷,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容易引起路面凸起、下沉等严重问题,给公路使用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探究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显得非常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病害表现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主要表现为路面起伏、陷坑、下沉等现象。

这些都是由于黄土路基在遇水后软化、塌陷所致。

在雨水季节,路面变得不平整,行车不平稳,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

在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下,道路表面出现裸露的黄土,逐渐发展为陷坑,影响行车的顺畅进行,增加了车辆的行驶阻力,对车辆产生了一定的损坏。

路面下沉也会对桥梁、排水设施等其他路基结构造成影响,增加了维护成本,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黄土含水量高,易软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较高,遇水后容易发生软化、流失等现象,导致路基失稳。

2. 省略路基处理措施:由于一些地区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特性不了解或者是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路基的处理措施,直接进行路面铺设,导致路基材料处于相对“生”的状态,容易受到水分的侵袭。

3. 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使得黄土路基得不到有效排水,导致材料软化,路面凸起、下沉等病害。

4. 基础不牢固:在压实时,对路基的基础处理不到位,导致基础不牢固,遇水后易发生重大变形。

为了防止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发生及其对公路使用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技术:1. 路基改良技术:对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改良,可以采取加入石灰、水泥等掺合料,提高土壤的抗渗性能;采用碎石、砂石等材料加固路基,提高路基的抗冲刷能力。

2. 排水系统设计:对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需要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采用排水管、排水沟等设施,将地下水及时排走,防止黄土路基被水浸泡软化。

3. 地基加固措施:在施工前进行土壤改良,采用加固网、土工合成材料等进行地基加固,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地质类型,其特点是土质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流变变形,对工程建设及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土层较松软、含水量较高、易受水分影响而产生流变变形。

由于黄土地区的土质本身就不够坚实,再加上水分的影响,往往容易引发地基沉降、开裂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为后期的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质勘察需要详细了解地层的分布和结构,包括土层的厚度、密实度、孔隙水压力、承载力等参数;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情况等,这些对于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工程地质勘察则需要重点了解自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包括构造地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以便在设计中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地基处理措施的探讨1. 土体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土层含水量高,土质松软,常常需要进行土体改良,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能力。

常见的土体改良方法包括灌芯桩、土钉墙、人工挖孔桩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抗压能力和抗剪承载力,为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2. 地基加固3. 地表排水地表排水是指通过排水系统,将地表积水迅速排放出去,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及土体松软化的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表排水对于降低地下水位及减少地基沉降具有重要作用,是地基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结语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法)摘要:建设项目中如果遇到湿陷性黄土,会由于土层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项目建筑物本身、室外道路及地坪等受到干扰,发生局部下沉与裂缝等情况。

为克服此种土体带来的建设风险,需对地基加固处理,以消除处理深度范围内土质的湿陷性。

基于此,本文章简单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并结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货运区工程东货运区施工总承包项目具体情况,探讨了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从而保证强夯法的应用价值,以供讨论参考。

关键词: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引言:近几年,全国基础建设工作迅猛发展,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极其复杂。

湿陷性黄土被水浸湿,地基土强度会被严重减弱,出现明显沉陷现象,影响施工质量和安全。

强夯法是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基础工程费用。

1.湿陷性黄土概述从本质上分析,湿陷性黄土主要是由小颗粒骨架构成,处于干燥或者是半干燥环境下,小颗粒骨架之间的黏结性比较低,形成了大小、形状不同的孔隙,所以湿陷性黄土也被称为大孔土。

黄土在被水浸湿之后,就会变得更加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土体强度,甚至失去稳定性,从而导致土体结构出现下沉或是被破坏,为工程建设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就是破坏湿陷性黄土原来的大孔结构,重新塑造土体结构,优化土体物理性质,增强土体结构的承载力与稳定性[1-2]。

2.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机理因土层中的可压缩气孔较多,受到一定的夯击能与冲击波影响,土体便会出现沉降,土体实际的结构也会被破坏,局部还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液化情况,夯击点周边易出现裂缝,使得水压力逐步的消散,黏土也会体现出实际的蠕变性,夯击的过程中,土体强度明显提升。

从宏观的层面上分析,加固区域的土体一旦受到应力波以及冲击波的作用,土体的密度便会明显提高,强度也会随之提升;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冲击波的影响之下,土体微观结构易产生明显的变化,颗粒重新排列,从而体现出相对饱满以及密实的状态,强度也会随之提高。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质,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

在道路基础工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会出现路面变形、沉降、龟裂等病害,严重影响路基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主要病害包括路基沉降、路面龟裂和路基变形。

路基沉降是最常见的病害。

湿陷性黄土吸水后会膨胀,而排水能力较差,导致路基沉降。

路面龟裂主要是因为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引起的,土壤膨胀时会对路面产生挤压力,导致路面龟裂。

路基变形则是由于湿陷性黄土吸水膨胀后的的变形产生的,会导致道路高低不平、路面坑洼等问题。

1.地基处理:在建设道路前,可以对黄土路基进行地基处理,采用深层碾压、压实和加固等方式,以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湿陷性黄土的膨胀和沉降。

2.排水系统:湿陷性黄土的主要问题是排水能力较差,因此建设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措施,加强路基的排水能力,减少土壤膨胀和路面变形的风险。

3.改良剂加固:可以采用化学改良剂或物理改良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

化学改良剂一般是指石灰、水泥等,可以通过固化黄土中的水分,减少膨胀和沉降;物理改良剂可以是纤维材料、聚合物等,可以增加黄土的内聚力和抗裂性。

4.隔离层: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上可以设置隔离层,以减少黄土和路面之间的接触,降低黄土对路面的影响。

可以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等材料作为隔离层,以达到隔离作用。

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需要综合采取地基处理、排水系统建设、改良剂加固和隔离层设置等防护技术,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需充分考虑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以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交通安全。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摘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基础工程中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采取可靠的地基处理等措施,为铁路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措施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和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因受水浸湿而产生急剧、大量的附加下沉变形现象称为湿陷。

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需在一定附加压力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黄土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危害性远较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严重。

1.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物性指标(1)矿物成分和颗粒组成。

湿陷性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为60%~70%,其次为长石和云母,约占10%~20%,碳酸盐含量为10%~30%,对黄土湿陷性起主要作用的是细散粘粒的矿物成分和比例。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以粉粒(0.005~0.05mm)为主,约占50%~70%,其次为砂粒(>0.05mm ),约占10%~30%,粘粒含量为8%~26%。

(2)天然容重和孔隙比。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容重一般为13.5~19.0 kN/m3,干密度为11~16kN/m3,当干密度超过15kN/m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

孔隙比是衡量湿陷性黄土密实度的主要指标,一般在0.9~1.1之间,当黄土的孔隙比小于0.9 时,湿陷性明显减弱。

(3)含水量和饱和度。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为10%~20%,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在塬、梁、峁表层的黄土含水量较低,一般在8%~12%,河谷阶地较高,可达18%~20%,当黄土含水量超过2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压缩性增加。

湿陷性黄土的饱和度大多为40%~50%,当饱和度超过80%时称为饱和黄土,湿陷性消失,成为高压缩性的软土。

湿陷性黄土的液限一般为22%~32%,塑限在12%~20%之间,液性指数接近于0,甚至小于0。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浸水+强夯法路基处理施工工法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浸水+强夯法路基处理施工工法

湿陷性黄土高填方浸水+强夯法路基处理施工工法湿陷性黄土高填方浸水+强夯法路基处理施工工法一、前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差的工程性质。

在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的高填方浸水+强夯法路基处理施工工法。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特点是在高填方浸水的基础上,结合强夯法进行路基处理。

通过浸水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黄土含水量,减少其收缩变形。

同时,强夯法的使用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度,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特别是在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中的路基处理。

它可以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工艺原理湿陷性黄土高填方浸水+强夯法路基处理的工艺原理是通过浸水和强夯来改善黄土的工程性质。

具体分析如下:1. 浸水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收缩变形是由于含水量变化引起的。

通过浸水处理,可以增加黄土的含水量,减少其收缩变形。

同时,浸水还可以改善黄土的可塑性和可压缩性,提高其加固效果。

2. 强夯法处理:强夯法是通过振动夯锤的作用,将夯击能量传递到黄土中,使黄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变紧密,增加其密实度和承载力。

强夯法能够有效改善黄土的内部结构,减少孔隙比,提高其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五、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土壤准备:清理施工区域,去除杂物、松散土壤等;2. 填方浸水:将填充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浸水处理,一般需要浸水2-3天;3. 强夯施工:使用振动夯锤对填充土进行强夯,通常采用多次夯击,夯锤应保持均匀的夯击频率和力度;4. 夯击密实度检测:通过密实度试验,进行夯击效果的监测和调整;5. 路基平整:对夯击后的路基进行平整处理,确保路基的设计要求。

六、劳动组织施工中需要合理组织人员,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包括施工队长、夯击工、验收员等。

七、机具设备施工中需要使用振动夯锤、泵站、浸水设备等机具设备。

甘肃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

甘肃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

甘肃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甘肃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引言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黄土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地基土。

然而,甘肃的黄土具有深厚湿陷性的特点,给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甘肃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黄土会发生明显的体积变化,导致工程地基沉降和变形的行为。

甘肃地区的湿陷性黄土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对水分敏感,吸水膨胀,排水缩胀,会引发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2. 季节变化:甘肃地区气候干燥,夏季降雨较多,黄土含水量增加,导致地基的湿陷问题更为严重。

3. 组成和结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粒径较小,组织松散,并且含有较多的无机胶结物质,导致其可塑性和黏性较高。

二、甘肃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1. 降低含水量:在施工前,通过干燥处理和适当的水分控制,降低黄土的含水量,减小其吸水膨胀的能力。

2. 加固处理:为了增加黄土的稳定性和强度,可以采用加固处理方法,例如在地基中添加石灰、水泥等胶结材料,提高黄土的胶结能力。

3. 预压处理:通过在地基上进行预压,使黄土发生一定的固结,从而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4. 排水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对水分变化敏感,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降低地基的含水量,减少湿陷问题。

5. 地基改良:通过根据具体场地情况选择适当的地基改良方法,例如加入加筋材料、加厚地基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三、案例分析以甘肃某市某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选址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经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设计,采取了综合处理措施:1. 通过灌浆法加固:在地基中设置灌浆桩,通过注入胶浆的方式增加黄土的胶结能力。

2. 施工前进行预压处理:采用预压桩进行地基预压,达到一定的固结效果。

3. 建设排水系统:在地基中设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迅速排出,减小地基的含水量。

湿陷性黄土建筑地基中素土挤密桩的应用研究

湿陷性黄土建筑地基中素土挤密桩的应用研究

湿陷性黄土建筑地基中素土挤密桩的应用研究湿陷性黄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地基土类别,具有土粒直径小,含水率高,易产生大变形等特点。

这种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因此在建筑地基工程中容易出现问题。

而素土挤密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工程处理方式,具有使用范围广、成本低等优点。

本文旨在研究素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建筑地基中的应用,探索其互动关系并对工程效果进行评估。

1. 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其问题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中的一种含水量较高的土层,在夏季雨季等时间段内,由于水分子的流动,土粒内部结构改变,使得黄土地基的稳定性出现问题,呈现出较大的变形趋势。

由于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这里作为的重要地基土类别,然而因为其强度差、容易变形这些特点,造成地基工程中的很多问题,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强度等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专门的处理方案。

2. 素土挤密桩的原理及应用素土挤密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基加固方式,它主要的原理是利用一定深度的挤密工序,使土中的松散颗粒相互紧密结合,从而增加土的强度,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

它是一种使用范围广泛的处理方式,因为其施工工艺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在各种工程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素土挤密桩可分为两种类型:外挺壁挤密桩和内核心挤密桩。

3. 素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地基工程中是一种困难重重的材料,因此,此种材料的处理方案是非常关键的。

素土挤密桩是一种取得一定成果的处理方式,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依然需要进行一些探讨。

从实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素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可以出现以下几种形式:1) 从施工工序的角度来看,素土挤密桩的施工工艺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施工不当会对施工质量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而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土层本身的建筑复杂性很高,施工过程中的出错几率较高,因此在施工时,必须掌握有关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

2) 从处理效果来看,素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中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大量实践证明,在标准气密层之下,素土挤密桩的处理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未受水浸湿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一旦受水浸湿,结构会迅速被破坏,土质强度迅速降低。

正因为湿陷性黄土这一特性,在这些地区进行建设活动,需要十分小心,建设时应按规定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处理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影响建筑安全。

标签:湿陷性黄土;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措施1、黄土湿陷机理黄土是在干旱和半干旱条件下形成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这些因素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重压密。

黄土遇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可溶性盐类溶解和软化,骨架强度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土粒滑向大孔隙,粒间孔隙减少,就产生湿陷,这就是黄土湿陷的机理。

如在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造建构筑物,极易造成不均匀沉降,甚至造成建筑物倒塌。

2、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换填法、强夯法、挤密桩、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整体地理环境各有差异,各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具体条件也所不同。

因此,对各地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应视情况而定。

当场地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小,加固深度約在3m时,且湿陷性黄土层下分布有一定的厚度的承受力较高的砂砾石层时,可以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把上面部分湿陷性黄土清除后进行砂砾石回填,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加固深度在3-12m时,可采用强夯法进行处理,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强夯加固处理的地基范围和夯击点布置,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单点连续夯击数、夯实次数和有效夯实深度。

当场地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时,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时,一般会选择挤密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

采用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再进行桩基础工程施工,可以减小地基沉降量,提高地基承载力。

3、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要点3.1针对黄土土层形成原因实施判定分析相关人士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沿途具体情况进行勘察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完整的分析黄土土层形成的具体原因。

工程基础知识:湿陷性黄土的湿度和密度

工程基础知识:湿陷性黄土的湿度和密度

岩土工程基础知识:湿陷性黄土的湿度和密

湿陷性黄土之所以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除上述在遇水时颗粒接触点处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外,还在于土的欠压密状态,干旱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风积或是坡积和洪积的黄土层,其蒸发影响深度大于大气降水的影响深度,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的压力和适宜的湿度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导致土层的压密欠佳。

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层,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一般具有适宜压密的湿度,但此时上覆土重很小,土层得不到充分的压密,便形成了低湿度、高孔隙率的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在天然状态下保持低湿和高孔隙率是其产生湿陷的充分条件。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大部分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500ram,而蒸发量却远远超过降雨量,因而湿陷性黄土的天然湿度一般在塑限含水量左右,或更低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湿陷性评价
黄土的变形特性
压缩变形
浸水前黄土在压力作用下的竖向 变形 黄土在压力和浸水共同作用下, 黄土在压力和浸水共同作用下, 由于结构破坏而产生的竖向变形, 由于结构破坏而产生的竖向变形, 一般变形量大而且产生迅速 黄土在压力和渗透水长期作用下, 黄土在压力和渗透水长期作用下, 主要由于盐类溶滤和湿陷后剩余 孔隙继续压密而产生的湿陷变形
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 或灰土) 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 多年的应用历史, 传统方法,我国已有 多年的应用历史 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 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 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 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 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 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 湿陷量减少为1~ 湿陷量减少为 ~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 , 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 ,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 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 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 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 ~ , 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 灰土垫层, 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总湿陷量按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
n
-----第i层土在规定压力200KPa或300KPa 层土在规定压力200KPa或 200KPa WPi----时的湿陷系数; 时的湿陷系数; ----第 层土的厚度。 hi----第i层土的厚度。 计算总湿陷量时,土层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 计算总湿陷量时,土层厚度从基础底面算起。 对于非自重湿陷地区,则累计到基底下5m 5m或 对于非自重湿陷地区,则累计到基底下5m或 压缩层为止;对于自重湿陷地区, 压缩层为止;对于自重湿陷地区,应算到非 湿陷性土层为止。 湿陷性土层为止。
湿陷量的计算
n
自重湿陷量∆ZS=∑ δZSihi
i=1
----第 δZSi----第i层土样所对应于自重应力下的湿 陷系数; 陷系数; 层土的厚度; hi------第i层土的厚度; n ------计算厚度内湿陷性土层的数目。总计 计算厚度内湿陷性土层的数目。 算厚度应从天然地面算起, 算厚度应从天然地面算起,当挖填方厚度及 面积较大时,应从设计地面算起, 面积较大时,应从设计地面算起,至其下全 部湿陷性黄土的底面为止。 部湿陷性黄土的底面为止。 ∆ZS>7cm时,自重湿陷性地区; ∆ZS<7cm时,非自重湿陷性地区。
马兰黄土 离石黄土 午城黄土 新 新近堆积 黄 一般湿陷 土 性黄土 老 黄 土
基本性质
有湿陷性,常具有高压缩性 有湿陷性
一般无湿陷性
黄土的湿陷性
黄土的结构 特性 黄土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 黄土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 黄土中的粘粒部分被胶结成集 粒或附在砂粒及粗粉粒的表面 上。 结构排列疏松, 结构排列疏松,接触连接点 较少, 较少,构成一定数量的架空 孔隙:大孔隙、细孔隙、 孔隙:大孔隙、细孔隙、毛 细孔隙。 细孔隙。
量控制的关键工序管理点。 (4)强夯结束后,检测的重点是判定它的有效加固 深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因为有效加固深度的第 一标准应是消除湿陷性,也就是以δs<0.015作 为判别指标。所以检验手段应采用探井取不扰动 土试样进行检测。当这一指标达到要求后,一般 情况下对承载力的要求等也均可满足。
2 垫层法
湿 陷 性 黄 土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湿陷性的成因? 黄土湿陷性的成因?
原生黄土(具有风沉积的全部特征) 黄土的形成 (主要以风 力搬运堆积 为主)
次生黄土(在原生黄土沉积的基础上,经后期其他地质作 用改造再沉积的类似黄土的沉积物)
年代
全新世 晚更新世 中更新世 早更新世
地层名称
2.2 灰土垫层法
灰土垫层法是采用消石灰与土的2∶ 或 ∶ 的体积比配合 灰土垫层法是采用消石灰与土的 ∶8或3∶7的体积比配合 而成,经过筛分拌合,再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的一种方法, 而成,经过筛分拌合,再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的一种方法, 要保证夯实的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好灰土的拌制比例, 要保证夯实的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好灰土的拌制比例,土 料的含水率,这对夯填质量起主要的影响因素。 料的含水率,这对夯填质量起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施 工过程中,不可能用仪器对每一层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 工过程中,不可能用仪器对每一层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 只能通过“握手成团,落地开花”的直观测定法来测定, 只能通过“握手成团,落地开花”的直观测定法来测定, 但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测定范围过于偏大,经过实验 但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测定范围过于偏大, 测定大致在14%~19%,存在测定偏差,且土质湿润不够 测定大致在 ~ ,存在测定偏差, 均匀,往往有表层土吸水饱和,下层土干燥的现象, 均匀,往往有表层土吸水饱和,下层土干燥的现象,给施 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当处理厚度超过3m时 挖填土方量大, 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当处理厚度超过 时,挖填土方量大, 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也不易保证, 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也不易保证,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工 程进度。 程进度。所以垫层法同样存在着施工局限
压缩系数δ 压缩系数δР
湿陷变形 渗透溶 滤变形
湿陷系数 δWP
渗透溶 滤变形 系数 δWT
δP=Δh1/h*100%=(ho-hp)/h*100% /h*100%=( δWP=Δh2/h*100%=(ho-hp’)/h*100% /h*100%=( δWT=Δh3/h*100%=(hp’-ht)/h*100%
黄土中胶结物的含量和成分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 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强弱有重要影响: 胶结物含量大,粘粒含量多,黄土结构则致密,湿陷性 降低,并使力学性质得到改善; 反之,结构疏松,强度降低,湿陷性强。 此外,对于黄土中的盐类,如以难溶的碳酸钙为主,则 湿陷性弱;若以石膏及易溶盐为主,则湿陷性强。 黄土的湿陷性还与孔隙比、含水率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 关: 天然孔隙比越大或天然含水率越小则湿陷性越强; 在天然孔隙比和含水率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增大,黄土 湿陷量也增加,但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后,再增加压力,湿 陷量反而减少。
湿陷性评价
黄土的湿陷性是根据湿陷性系数大小作出评价的。 黄土的湿陷性是根据湿陷性系数大小作出评价的。 湿陷性系数的压力p 湿陷性系数的压力p应与地基中黄土实际受到的压 力相当,或取可能发生最大湿陷量时的压力。 力相当,或取可能发生最大湿陷量时的压力。 根据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 根据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定,该 压力自基础底面算起,深度不超过10m 10m的土层应采 压力自基础底面算起,深度不超过10m的土层应采 200kPa,深度超过10m的土层应采用300kPa。 深度超过10m的土层应采用300kPa 用200kPa,深度超过10m的土层应采用300kPa。 在这个压力下, <0.015时 在这个压力下,当δWP<0.015时,一般定为非湿 陷性黄土; ≥0.015,一般定为湿陷性黄土。 陷性黄土;当δWP≥0.015,一般定为湿陷性黄土。 按湿陷系数可进一步把湿陷性黄土分为三类: 按湿陷系数可进一步把湿陷性黄土分为三类: <0.03时 弱湿陷性黄土; 当δWP<0.03时,弱湿陷性黄土; =0.03─0.07时 中等湿陷性黄土; 当δWP=0.03─0.07时,中等湿陷性黄土; >0.07时 强湿陷性黄土。 当δWP>0.07时,强湿陷性黄土。
1 强夯法
又叫动力固结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 ~ 又叫动力固结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 的重锤起 吊到10~ 高处, 吊到 ~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 高处 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 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 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 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 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 的湿陷 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 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 ~12m。 。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 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 的土, 的土 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 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 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 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 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 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 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 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 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等级
非自重湿陷 地基
计算自重湿陷量(cm) 总湿陷量(cm)
自重湿陷地基
∆zs≤7 Ⅰ Ⅱ —
7 <∆zs≤35 ∆zs>35 Ⅱ Ⅱ或Ⅲ Ⅲ — Ⅲ Ⅳ
5<∆s≤30 30<∆s≤60 ∆s>60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改良 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 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 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 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首先在设计阶段,应考虑湿陷性黄土处于哪一种类 别、等级,以及场地等因素,因为强夯的夯击能量,夯点 布置,夯击深度,夯击次数和遍数等因场地而异,土的含 水量、孔隙比及夯击的单位面积夯击能对湿陷性黄土的强 夯有效加固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过试夯后确定出设 计参数,确定施工设计方案,因此不经试夯确定施工参数 往往会给工程造成后患。 (2)由于强夯影响深度内土的含水量差异,会导致局 部处理效果不佳,对于此种情况必须采取土的增湿或减湿 措施,以免出现橡皮土情况。如有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 夯击,当凉晒一定时间后,在夯击坑内加入碎石类的粗骨 料,继续夯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