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 李健丁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

结果1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单发10例,多发6例。

6例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密度均匀4例,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4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6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单发4例,多发2例,瘤内多发不规则低密度3例,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点状钙化1例。

肿瘤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体层摄影术;X线自从Mazur MT等[1]1983年首次提出胃肠道间质瘤后,中外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2-4]。

胃肠道间质瘤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它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胃肠道间叶肿瘤[5]。

可发生于消化道自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此外还可发生于网膜、肠系膜和后腹膜,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5]。

其发病率为14.5/1 000 000,患病率约为129/1 000 000[6],且其良、恶性在临床依然很难准确界定[7]。

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MSCT腹部多期增强扫描可显示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灶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肠系膜血管和脏器的关系,为诊断肿瘤提供有价值信息。

本文回顾性分析16例GIST 患者的MSCT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0月~2011年2月的16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3~74岁,病程1 d~5年,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不适、乏力4例,腹部包块4例,腹痛腹胀2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作者:方朋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主要针对胃肠道间质瘤在CT影像中的特异性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高CT 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以回顾的方式对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

结果经诊断发现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4例,胃部4例,空肠8例,回肠2例,空肠与回肠交界位置2例,直肠2例及肠系膜内2例。

其中,肿瘤位于小肠处的16例患者中,有10例曾有过便血史或是便潜血呈阳性。

所有患者中恶性肿瘤18例,约占75.1%,潜在恶性2例,约占8.3%,交界性2例,约占8.3%,未明确良恶性2例,约占8.3%。

在CT影像下,24例肿块中有22例均显示为外生性肿块,且肿块体积较大,在恶性肿瘤中其最大直径可达3-20cm。

肿块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囊实性,且实性部分出现了中度强化或是明显强化,此外,有4例患者的肿块内还查见有溃疡形成,且溃疡最大径均在12cm以上。

结论通过胃肠道间质瘤在CT诊断中的特殊表现,可有效提高胃肠道间质瘤定位的准确性,并清楚掌握肿瘤及邻近组织结构的情况。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18-02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由于它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低,所以关于它在CT影像方面的报道也较少,为有效提高CT影像对该病的确诊率,将我院自2008年6月——2013年1月期间,经手术病理分析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4例患者,进行CT影像对比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6-87岁,平均年龄59.4岁,病程为2个月-4年不等。

所有患者均是通过手术病理分析进行确诊。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8例,腹胀4例,上腹感到不适4例,便血6例,做体检或是其他检查时意外发现的8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不同危险性征象分析李健丁;乔英;贺敬红【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0(016)008【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肿块起源于胃部2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直肠2例.(2)病理分型:高危17例,中危10例,低危6例,极低危为1例.(3)典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无明显变化.(4)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以5cm为界)、形态、密度、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总页数】4页(P28-31)【作者】李健丁;乔英;贺敬红【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030001,太原【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征象与病理危险度相关性分析 [J], 吴俊;赵志军;赵改萍;胡玉藏;侯晓东2.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征象及其病变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分析 [J], 王建明3.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J], 马菊香; 韩丽珠; 李绪斌; 叶兆祥4.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超声和MSCT征象特点分析 [J], 廖月5.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征象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J], 范丹丹;刘俊丽;王晓闪;吕书昌;韩庆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体会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体会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体会杨兴华【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癌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CT诊断结果和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腹腔后5例,位于腹腔内大网膜3例,位于肠系膜4例。

肿瘤的最大平均直径(16.9±3.2)cm。

病灶直径较小的,边缘光滑整洁,呈类圆形,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清晰,血供丰富;病灶直径较大的患者,边缘多见分叶,呈分叶状和不规则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血供丰富,病灶内存在低密度坏死区,密度多不均匀,经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实质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变或者坏死的部分未见强化发生。

患者中均可见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压迫或者转移情况,其中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发生粘连9例,发生淋巴结、脏器转移5例,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可见,诊断准确率50.0%,误诊率16.7%。

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能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与其他腹膜后常见肿瘤的鉴别提供依据。

【总页数】2页(P103-104)【作者】杨兴华【作者单位】678400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J], 袁春兰;田卫兵2.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曾裕镜;黄丽莹;蓝博文;黎昕3.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杨生佑;唐雷;袁燕4.CT影像组学在胃肠道外间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J], 丁振伟;孙思琦;卢佳萌;程昱昊;赖要宇5.CT影像组学在胃肠道外间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J], 丁振伟;孙思琦;卢佳萌;程昱昊;赖要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

胃肠道

转移
• • • • 大肿块直接浸润周围组织器官 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 血行转移--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骨
• 按Lewin等的标准GIST的良恶性可分为三类: • (1)恶性,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或浸润到邻近脏器; • (2)潜在恶性,具备以下任一指标者:胃部肿瘤>5.5 cm,肠道肿瘤>4 cm;核分裂象胃部肿瘤>5/50 HPF,肠 道肿瘤>1/50 HPF;有肿瘤坏死;核异型性明显;细胞丰 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 • (3)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GIST 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 性更为确切。
腺癌
• 胃癌: • 胃窦小弯侧。 • 浸润生长,胃壁异常增厚,粘膜受侵。 • 溃疡浅而大,一般不形成窦道。 • 淋巴结肿大。
• 小肠癌: • 多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 • 粘膜破坏中断 • 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向心性狭窄。
淋巴瘤
• 回盲部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十二指肠最 少见,偶见多发 。
鉴别诊断
一.平滑肌源性肿瘤
• 可分为良性(平滑肌瘤)和恶性(平滑肌 肉瘤)。 • 多起源于胃的固有肌层,少数起自粘膜肌 层和血管平滑肌。 • 发生部位:胃肠道者间质瘤多见,食管者 平滑肌源性肿瘤多见。 • 发生于小肠者以空肠最多,十二指肠最少 。
平滑肌瘤
• 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边界清楚。60%表 面可见溃疡,较小,一般不引起穿孔。 • 肿块内密度均匀,CT值较胃腺癌略高。偶 见钙化。增强明显均匀强化,通常1-2min 后方达强化高峰。(张晓鹏,胃肠道CT诊断学) • 提示恶变:直径大于5cm;轮廓不规整,边 界不清;肿块内有明显坏死液化区;发现 转移灶。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进展

传统 的 x线钡 剂造影检查操作方便 ,费用 相对低廉 , 仍
是 GS IT的常规检查 方法。 胃肠双对 比造影技术 与数 字成像
技 术 的 有 力 结 合 , 腔 内病 变 及 黏 膜 细 微 结 构 的清 晰度 明 显 使
CV T E技术愈 来愈广 泛地应用 于 胃肠道 疾病 的临床 研 究, 对
胃肠道 间质瘤在人群 中的发病 率约为( - )1 12 /0万人 , 占
胃肠 道 肿 瘤 的 1 -%。该 肿 瘤 最 常 发 生 于 胃( 0 7 %)其 %- 4 6 %~ 0 , 次 为 小 肠 (0 3 % ) 结 直 肠 仅 占 5 食 管 < % , 有 发 生 2 %~ 0 , %, 5 偶
的 三维成像 , 目前 以 大 肠 三 维 成 像 ( 其 C V 最 为 成 熟 。 尤 T E)
GS IT的诊断有 了新的认识 ,并逐步开展对本病 的深入研 究。
目前 影像 学检 查 是 胃肠 道 间质 瘤 术 前 诊 断 的 主 要 手 段 。 1 影像 学 检 查 技 术
11 X 线钡 餐 检 查 .
改善, 可动态观 察局部管 壁功 能状况 , 对较 小肿瘤 易漏 还 但 诊或误诊 , 也无法 了解腔外情况及有无淋 巴结、 脏器转移。 胃
肠道 钡 餐 造 影 检 查 主 要 表 现 为 胃黏 膜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 分 同 部 时 出现 黏 膜 破 坏 或 肿 瘤 表 面 黏 膜 形 成 溃 疡 ; 肠 管 受压 推 移 ,
医技 杂 志 2 1 0 0年 2月 第 1 7
Meia T c nq e . erav2 l 。V 11 dcl eh iu s F bur 0 O 0. 7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李健丁培训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李健丁培训课件
目前,其相关文献多见于临床和病理学,影像学 方面的内容少且多为少例数报道。本文收集17例22 个胃肠道外间质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和CT表现特征, 以期有助于提高诊断。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道外间质 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EGIST)约 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其预后较胃肠道间质 瘤差。
腹膜区,2个位于腹壁上,直径≤10cm,且均为类圆 形。
后腹膜间质瘤瘤,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结 果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结 果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2(2/22)个肿块内见气液面,手术病理示此2个病灶
资料与方法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6岁。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的CT资料。
病程1月至10年,其中2例为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复发 时间分别为术后9年、10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12例,黑便、呕血2例,尿 频、尿急伴下腹部隐痛2例,腰部困痛1例。上述伴腹部肿 块12例,腹壁肿块2例。17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倒 均于2周内手术。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得CT表现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腹膜就是覆盖于腹壁与腹腔脏器表面得一层薄膜,由内皮与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得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得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与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得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就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得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得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与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得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就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得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就是一种原因不明得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得改变等。

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

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
李 国英 , 丁
【 摘 要】 目 的
娟, 李胜 辉
探讨多层螺旋 C T在 诊 断 胃肠 道 间质 瘤 的应 用 价 值 , 提 高对 胃肠 道 间 质瘤 影像 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的认识 。 方 法 收集 笔者 所 在 医院 3 3例 经 病 理 证 实 的 胃肠 道 间 质 瘤 , 男1 9例 , 女1 4例 ; 年龄 3 8 — 7 2岁 , 并 将 病 理 所见与 C T表 现 相 对 照 。结 果 3 3例 胃肠 道 间质 瘤 患 者 中 , 胃间 质 瘤 1 7例 占 4 8 . 5 %( 腔 内 型 6例 , 腔 外 型 4例 , 混 合
s t r o ma l t u mo r 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a g e n c y o f i ma g i n g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d i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f o r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Gu o- y i n g ,DI NG J u a n ,L I S h e n g- h u i .M e d i c a l I ma g i n g De p t .o f t h e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J i n a n Mi l i t a r y R e g i o n , J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2 5 0 0 3 1 ,C h i n a
s t om r a l t u m o r s i n 1 0 a c c o u n t i n g or f 2 5 %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一部分患者的GIST属于低度恶性,另一部分则是高度恶性。

CT检查对于鉴别GIST良恶性有一定作用,下面将通过相关文献介绍CT所用到的特征。

CT检查常规的GIST CT检查方案是腹部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轻度至中度增强扫描。

CT检查主要用于定量评估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密度等特征,而且CT检查还可以显示病灶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挑选适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下面分析CT诊断良恶性的主要表现特征。

病灶大小和形态GIST灶的大小一般在1-20cm之间,病灶的大小对恶性程度的影响不是非常明确。

在CT上GIST病灶呈现多种形态,其最常见的形态为卵圆形和不规则形。

而恶性GIST通常比良性GIST更大、更不规则。

增强特征CT增强扫描是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主要方法之一,良性和恶性病灶的CT表现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良性GIST良性GIST病灶在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良好的协调性增强,增强方式一般呈现轻度至中度强度增强,增强程度相对均匀。

多数良性GIST病灶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呈现明显均一的强化,而且峰值时间一般在动脉期或门静脉期出现。

除了良好的协调性增强外,良性GIST的强化存在与阴影分割等其他因素有关的假性减弱或者假性增强。

因此增强的检查结果应该结合病灶血供供血方式、部位、良性明确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判断。

恶性GIST恶性GIST的CT增强方式比良性GIST多变,主要为不协调性增强,增强程度差异明显,比良性GIST明显更为突出。

相较良性GIST,恶性GIST dorsal血管的存在率较高,血供方式呈现不规则的和多倍增强模式。

实际上,肿瘤坏死、坏死液体、出血以及炎症等因素都会导致GIST团块不协调增强,此时肿瘤细胞异质性增加,间质坏死液体之间被占据,增强程度也会更加丰富。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
msctmsct空腹空腹66小时以上小时以上喝水喝水8008001000ml1000ml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行平扫及增强扫描mprmpr重建重建ctvectve气体重组气体重组引入水作为对比剂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确切位引入水作为对比剂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确切位置观察粘膜情况及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置观察粘膜情况及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sctmsct多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肿块多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肿块多数边界清晰光整极少数较大的肿块多数边界清晰光整极少数较大的肿块对周围组织有轻度浸润表现为肿块边界对周围组织有轻度浸润表现为肿块边界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血供丰富多数静脉期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血供丰富多数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内部囊变坏死表现为低密度及不强化内部囊变坏死表现为低密度及不强化msctmsctctct分型
恶性 >5cm 常有分叶 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明显强化 可有侵犯(边界模糊) 可有
鉴别诊断
GIST:胃壁粘膜基本完整,或可有溃疡 胃癌:常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及粘膜破坏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鉴别困难 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
胃癌常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及粘膜破坏
GIST 的CT表现与胃肠道平滑肌源性肿瘤、神经 源性肿瘤有相似之处, 影像学鉴别比较困难。
表现为粘膜下包块,表面多光滑,少数可 坏死形成溃疡
因肿瘤位于黏膜下,活检时可能难以取到 肿瘤实质标本,仅取得肿瘤部位的黏膜, 难以作出定性诊断
内镜超声可以协助定位诊断,难以作出定 性诊断
检查方法:MSCT
空腹6小时以上 喝水800-1000ml 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MPR重建 CTVE(气体)重组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偶有例外,依据肿瘤 大小、核分裂数和其它一些指标,可以 将肿瘤区分为良性、恶性和不确定或低 度恶性三类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张瑞平;李健丁;武志峰;姜增誉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6(007)003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4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肿瘤平均直径6.8 cm.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2/18),腹痛(11/18),消化道出血(7/18),肠梗阻(2/18).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但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定性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总页数】3页(P167-169)
【作者】张瑞平;李健丁;武志峰;姜增誉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山西,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R735
【相关文献】
1.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 [J], 古文熠;朱培贵;零刚新
2.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病理分析 [J], 付建斌;武道东;张娟;朱建忠
3.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恶性判定依据标志分析 [J], 侯毅斌; 王忠富; 陈志军; 邱从坤; 汤日杰
4.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J], 张庆海
5.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J], 唐莉;邱晓晖;董修明;章辉庆;王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5个肿块分别与肝、胰头、肾脏界线不清。 1例见腹水,2例肝转移,2例术后复发伴腹壁转 移,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
病变侵及肝并与十二指肠、胰头 及右肾界线不清
胃肠道外间质瘤并腹水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结 果
四、手术病理 本组17例22个病灶,位于:小肠系膜4个, 大网膜4个,横结肠系膜2个,胃结肠韧带1个, 小网膜及肝胃韧带3个(其中1个有蒂与肿块 相连),子宫直肠窝1个,乙状结肠系膜1个, 腹壁2个,腹膜后间隙4个。病理诊断均为恶 性间质瘤,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
盆部胃肠道肿瘤, 多体积较大
大网膜肿瘤,界 线清楚
大网膜及小肠系膜 间肿瘤,与肝及胰 界线消失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腹腔间质瘤
腹壁间质瘤
横结肠系膜间质肉瘤
Hale Waihona Puke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门腔间隙内间质瘤
下腹部盆腔间质瘤
不同部位的胃肠道外间质瘤,均见分叶、坏死,有一定的塑形生长趋 势,界线均清晰
有学者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卡哈尔间质细 胞。然而,卡哈尔间质细胞只分布在胃肠道神经丛周 围,不能解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生,因此另有学者提 出,GIST可能来源于更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 胚叶间质干细胞。 这一起源学说可以解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发生以 及胃肠道内GIST的高发生率,同时还可以解释该肿瘤 免疫表型所显示的多种间叶成分分化的特点,但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讨 论
一、胃肠道外间质瘤的病理特点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 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 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 胃肠道外间质瘤较少见,Emory等报道在1004例中有 67例属于EGIST,占6.7%,80%位于网膜和肠系膜,20% 位于腹膜后腔。Reith等研究认为EGIST多具有高度危 险性,其生物学行为近似于小肠GIST。 病理上,胃肠道外间质瘤与GIST除发生部位不同外, 病理特点均类似GIST。
1、平扫CT表现: 2(2/22)个肿块内见气液面,手术病理示此2个病 灶均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1个见不同密度的液平面, 病理示坏死及出血后改变。1个病灶内部见点状钙化。
二者均为小肠系膜起源间质瘤,手术侵犯小肠并与之相通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腹膜后间质瘤
结 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3(3/22)个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其中1个位于 后腹膜区,2个位于腹壁上,直径≤10cm,且均为类 圆形。
后腹膜间质瘤瘤,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6岁。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的CT资料。 病程1月至10年,其中2例为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复 发时间分别为术后9年、10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12例,黑便、呕血2例,尿 频、尿急伴下腹部隐痛2例,腰部困痛1例。上述伴腹部肿 块12例,腹壁肿块2例。17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倒 均于2周内手术。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与方法
检查方法
采用SOMATOM PLUS 4型或EMOTION型全身螺旋CT 机,空腹8小时,于检查前1-2小时内分次口服温开水 (6/11)或2%泛影葡胺(5/11)800-1200ml。扫描层厚 5mm-8mm,螺距1.5-1。全部行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Utravist(300mgI/ml),注射量 1.5ml/kg,速率3.0ml-3.5ml/s,三期延迟时间分别 为25秒、60秒、120秒。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本组2个腹壁间质瘤,考虑转移可能性更大,因此2例 均于数年前行腹内间质瘤手术。
腹腔、腹壁间质肉瘤术后复发
女,47岁。9年前外院诊断小肠系膜肿瘤并行手术切除, 1月前 发现下腹部鸡蛋大小肿物,行CT检查可见上腹腔多个团块影,部 分融合。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结 果
肿瘤边缘实质部分动脉期出现点线状强化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结 果
肿瘤内部不规则索条及斑片状强化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15个腹腔内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4个腹膜后 肿块见腹膜后结构前移表现。
塑形生长:中线狭窄部 前后径小于侧方宽大部
边缘分叶,塑形生长
位于后腹膜,按照空 间大小塑形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结 果
一、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边缘的CT表现
3、大小:肿块最小径6.2×5.0×5.0cm,最大径 16×16×25cm,其中18个最小短径≥10cm。 4、边缘:22个肿块界线均较清楚,其中5个病灶与周围脏 器界线消失。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讨 论
三、CT表现特征 国外Kim等认为,境界清楚的较大分叶状肿块, 内含大范围低密度区,但中心无气体存在为胃肠道 外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总结本组病例,胃肠道外 间质瘤的有以下CT征象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1、EGIST体积较大,尤其以腹膜腔内肿块为著。 原因可能与腹膜腔及腹膜后均为潜在腔隙,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往往肿瘤体积增大至一定程 度后,始出现压迫侵犯而就诊。本组瘤体绝大多 数最大径在10 cm以上,而位于后腹膜少数可略 小,考虑与空间相对较腹腔小有关。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结 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2、增强扫描CT表现 1个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位于腹壁上 2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5个肿瘤边缘实质部 分动脉期出现点线状强化,6个内部不规则索条及斑片状 强化。
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大网膜肿块推挤邻近肠道移位
腹膜后肿块推挤胰腺移位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三、病变周围结构的CT表现
2个肿块与胃壁界线不清,增强动脉期未见胃 壁粘膜改变。
间质瘤位于小网膜囊内,但未见相邻胃壁改变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讨 论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特点
文献报道胃肠道外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 别差异。EGIST因起源不位于消化道,因此很少出现消 化道出血和梗阻症状。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消瘦, 常伴有腹部肿块等。
本组发病性别男性(11/17)较女性(6/11)为多, 与文献有所不同,40岁前有4例,最小仅为25岁。常见 症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2例有呕血和黑便,手术 病理显示均为小肠系膜的恶性间质瘤,对小肠有明显的 侵犯并与之相通,故EGIST并非绝对无消化道出血。1例 有尿频、尿急,为乙状结肠系膜的盆腔间质瘤,对膀胱 的压迫所致。本组均无肠梗阻表现。
2、肿瘤密度不均,坏死液化常见。
同样以腹膜腔内间质瘤表现更明显。本 组3个瘤体平扫密度均匀,但位于后腹膜及 腹壁上。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左侧腹腔内间质瘤
左上腹部腹壁间质瘤
其内可见多个不规则形液化 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内低 密度影未见强化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本组病例均为恶性,坏死、囊变占绝大多数, 且 体积较大,符合肿块大小与良恶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22个病灶中腹膜后间隙有4个,16个位于腹腔内的系 膜、网膜及韧带,2个位于腹壁上,较为罕见。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No.1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资料与方法
CT图像分析方法及病理学诊断
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各自独立阅片,对 照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病变的CT表现,包括部位、 大小、形态、密度、增强表现、周围结构和转移等。 不同之处经讨论后确定一致。 所有患者通过手术取得病理标本, 通过对标本 的组织学形态判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做出最终病理 诊断。以 CD117或/和CD34阳性组织学呈梭形细胞型、 类上皮细胞型或混合型者为诊断标准。
结 果
二、病变密度及强化的CT表现
1、平扫CT表现:
19(19/22)个肿块内密度不均匀,程度不同,内有 大小不等、形态多样低密度坏死区,直径均>10cm。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