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合集下载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亮点解读及糖尿病中医指南分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亮点解读及糖尿病中医指南分析

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新策略
总结词
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新策略
详细描述
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2020年版的指南提出了新 的策略。首先,对于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除 了控制血糖外,还需关注血压、血脂等其他危险因素 的综合管理。其次,对于肾脏病变的防治,推荐早期 进行肾功能检查,并根据病变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此外,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需注重足部 护理、溃疡的及时处理以及缺血性病变的治疗等。
02
糖尿病中医指南分析
中医指南对糖尿病的分类及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疾病发展阶段和临床表现,中医将 糖尿病分为多种证型,如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 。不同证型的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改善症状,控 制血糖和血脂,同时注重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综合治疗, 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等。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前景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减少 并发症发生风险。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患者依从性和信心。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 患者经济负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探讨
0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发挥中医整体调节和西医局部控制的优势 ,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总结词
糖尿病诊断标准更新及解读
详细描述
2020年版的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 主要基于血糖水平、糖尿病症状以及HbA1c等指标的 综合判断。其中,HbA1c被认为是最能反映长期血糖 控制情况的指标,而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则可以 反映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此外,对于无糖尿病症状 的患者,需在另一天进行血糖检测以确认诊断。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全书包括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代谢性骨病及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共十五个部分。

其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糖尿病泌汗异常和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四个部分;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包括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糖尿病合并手足癣两个部分。

本《指南》各部分的附录A均为资料性附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 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 提高疗效。
中药治疗需遵循“调理脏腑、平衡阴 阳”的原则,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为目标。
0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
代医学研究
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 ,以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微循环,减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广泛应用将带动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生产、中医医疗 服务等。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公众健 康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轻炎症反应等。
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可直接作 用于病变部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 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和 中药注射液等途径给药。
中成药包括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剂型,使用方 便,可长期服用,但需注意药物成分及剂量。
针灸治疗
选取相关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四 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 减轻。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传导 速度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评估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进行 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细胞损伤。
微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结构异常 和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细胞缺血、 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损伤。

《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核心内容释义

《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核心内容释义

《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核心内容释义《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是一份专门为中医药行业人员设计的
指南,旨在协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该指南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指南简要介绍了糖尿病的定义、症状、分类以
及发病机制。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指南详细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的理论基础,包括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学说、药物治疗原则等。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指南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在糖尿病治
疗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等方面。

4.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指南还阐述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包
括饮食调节、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等方面。

5.糖尿病合并症的防治:指南探讨了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防治措施,
包括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神经病变等方面。

总之,《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以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为中医药行业提供了一份系统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对糖
尿病治疗和管理的贡献。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是由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对于中医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了具体指导,下面就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一、中医疗法的应用1.中医饮食疗法:中医强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调理,可以达到调节血糖、改善肥胖等效果。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总热量、优化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选择适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此外,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还可以根据个体症状选用一些具有调节血糖作用的中药材,比如苦瓜、黄芪、山药等。

2.中医草药治疗: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中医草药治疗可以同时调节这些相关指标。

指南中提到的一些中药如桑叶、连翘、丹参等,具有糖尿病降糖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但使用中药治疗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中医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和微循环,起到降糖的作用。

指南中推荐了一些适宜的穴位,如足三里、足八里等,用于糖尿病的针灸治疗。

二、中医疗法的注意事项1.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差异,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因此在糖尿病中医防治中也不能一概而论。

应结合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选择合适的中医疗法和药物治疗方案。

2.与西医治疗的结合: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西医的药物治疗和监测指标等仍然是基础。

中医防治指南中也明确提出,中医治疗应与现代医学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眼部病变等,防治这些并发症也是中医防治的重点之一、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可以改善全身微循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这份中医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中医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具体指导,但在应用时仍需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结合现代医学治疗的优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创作指导方针:
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每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基础性疾病之一。

针对我国目前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现状,制定一份适用于国内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刻不容缓。

以下是本指南的创作内容:
1.糖尿病定义与分类。

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分类及流行病学特点,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糖尿病,提高糖尿病防治意识。

2.糖尿病风险因素与预防。

详细介绍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提供更为完善的应对措施。

3.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

介绍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各方面的内容,帮助糖尿病患者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

4.糖尿病并发症防治。

详细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病、眼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5.糖尿病特殊人群的防治。

介绍妊娠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等特殊人群的防治方案,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6.糖尿病应对突发情况。

介绍糖尿病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包括高血糖、低血糖等应对措施。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创作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糖尿病防治意识,为更多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治疗服务,进一步推进糖尿病防治工作,减少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
• 目标<130/80 mmHg (A) 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 可采取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值 (A)
• >120/80mmHg启动生活方式干预 (B)
• ≥140/90 mmHg者可考虑开始药物 降压治疗。≥160/100 mmHg或者 高 于 目 标 值 20/10mmHg 应 立 即 启 动药物治疗,并可以采取联合治疗 (A)
• 根据肾脏损伤和eGFR评估CKD严重程度
CKD分期 1期(G1)
肾脏损害程度 肾脏损伤a伴eGFR正常
eGFR[ml·min1·(1.73 m2)-1]
≥90
2期(G2)
3a期(G3a) 3b期(G3b)
4期(G4) 5期(G5)
肾脏损伤a伴eGFR轻度下降
eGFR轻中度下降 eGFR中重度下降
参考文献:《2013年中国糖尿病指南》 注:2017年的指南内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CDS2017)口头报告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
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眼底筛查 关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进一步指出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患者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结果 并不理想 新增皮质激素局部应用也可用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和黄斑水肿
• 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联合降 压治疗方案,钙拮抗剂、小剂量利 尿剂、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A)
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抗血小板治疗
• 风险评估方法如ACC/AHA的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评估工具在评估糖尿病人阿司 匹林一级预防的潜在获益帮助有限,目前暂不推荐
素抵抗
化合物在
肠道的消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特点为高血糖,源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通过中医的角度,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指南将结合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等因素。

我们还将介绍中医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如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

在治疗方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以及中医饮食调养、运动康复等综合干预措施。

在预防方面,我们将强调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本指南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贡献中医的智慧和力量,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共同推动糖尿病中医防治事业的发展。

二、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消渴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涉及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个方面。

先天禀赋不足: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薄弱,易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进而引发消渴病。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进而耗伤肺、胃、肾三脏阴液,发为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暗耗心脾阴血,均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旺,导致消渴病。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1. 脑血管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和(或)脑静脉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因脑血管病致残或死亡。

在中国,脑血管病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此丧失生命。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约有3亿人。

2.2 糖尿病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肥胖率的上升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高胰岛素水平与动脉硬化、高凝状态等相关机制可能导致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3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

2.4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增加脑血管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3.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干预措施3.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

包括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健康食物摄入。

此外,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也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3.2 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应进行定期筛查,并进行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3.3 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性脑卒中。

3.4 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脑动脉畸形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

常见的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和支架植入术。

4. 脑血管疾病康复与护理对于已经患有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康复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1概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糖尿病与高血压具有共同的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对心血管的危害明显增多,二者并存心血管损害的净效应是普通人群的4~8倍。

同时,高血压也是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血压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率降低37%,降低血糖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率减少25%,提示高血压与糖尿病特征性微血管的关系可能大于高血糖,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大于高血压。

积极对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并发症、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2病因病机2.1发病因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其发生与体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失宜、高年劳倦、外感邪毒、药石所伤等密切相关。

素体肝旺、阴虚阳亢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病。

饮食失宜,过嗜醇酒厚味,胃肠结热,或内生湿热痰火,可以伤阴耗气;情志抑郁,五志化火,可以内生郁热,导致肝火伤阴,或引发肝阳上亢;高年肾阴不足,或劳倦耗气伤阴,水不涵木,可导致阴虚阳亢;高年久病,阴阳俱虚,导致虚阳浮越;外感风热或温热、湿热邪毒,或药石燥烈伤阴,阴虚阳亢,有时也可成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

2.2病机及演变规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发病尤其与肝关系密切。

内热伤阴耗气是贯穿糖尿病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而高血压病常常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火上扰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初病多实证,在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火上扰证候的同时,可兼见脾胃湿热、胃肠结热等证,久病则多兼阴虚、气阴两虚,甚至可表现为阴阳俱虚,虚阳浮越。

其病情严重者,肝阳暴张,风火相煽,或肝风痰浊上扰,则可能发生神昏痉厥之变。

久病血瘀,络脉瘀阻,在气虚、阴虚,甚至阴阳俱虚的基础上,痰湿、湿热、痰热阻滞气血,络脉瘀结,则可发生胸痹心痛、中风偏瘫、水肿关格、痿痹脱疽、视瞻昏渺等多种变证。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1.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概述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 ,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受损(IGT) ,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

其中IGT 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则危险性更大。

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组和WH糖尿病专家委员会首次确认IGT为一种疾病状态,即亚临床状态。

1986〜2002年间进行了几个大型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前瞻性研究,包括中国大庆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芬兰的DPS美国的DP和欧洲的STOP-NIDC 研究。

我国IGT的患病率高达4. 72%,大城市达10%以上。

IGT患者中有1/3发展为糖尿病,1/3转变为正常,1/3维持在IGT阶段,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要经过IGT阶段。

IGT不仅是糖尿病耐危人群(每年有1. 5%〜10%进展为糖尿病) ,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成人IGT的患病率因民族、地域、时代不同而差别较大,欧洲为3%〜10 %,北美为11%〜20%。

1 997年和1 998年,广州和上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T患病率达到10%以上。

IGT经过数年到10年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转化率低者约20%,高者达60%以上。

中国人IGT 者向糖尿病转化的百分比每年达8%-11%。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2. 1 发病因素禀赋异常,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为糖尿病前期发生的主要原因。

禀赋异常为内因,过食肥甘为外因,且后者更为重要。

2. 1 . 1 饮食因素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消,聚湿变浊生痰,形体肥胖。

《素问•奇病论》曰:“ ,, 有病口甘者,,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 1. 2 久坐少动脾胃呆滞,纳运迟滞,饮食变生痰浊。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一份权威的指南,旨在提供对糖尿病患者的全面评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指导,以及对糖尿病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指导。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24年发布,是在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制定的。

指南的目标是帮助医生和患者正确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水平。

指南首先对糖尿病的分类进行了详细介绍。

糖尿病按照临床特征和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指南对每种类型的糖尿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给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指南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是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保持适当的体重和消除其他危险因素。

早期干预的重点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和血压、积极治疗合并症等手段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指南还对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糖尿病,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建议。

此外,指南还着重强调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定期监测血糖、饮食和运动管理、药物依从性等方面的建议。

除了对糖尿病的治疗和管理,指南还强调了对糖尿病合并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常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眼病、神经病变等,指南对这些合并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总的来说,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是一份权威、全面而系统的指南,对糖尿病的预防、早期干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指南的发布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的医生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参考这份指南,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2_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2_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编者按】 伴随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趋势,循证临床已成为临床医生的思维范式㊂由政府㊁行业学会引领制定的临床诊疗标准㊁指南㊁共识㊁规范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重视㊂这些诊疗指南还方便了非专业医生的临床决策,对诊疗实践指引,成效显著㊂应广大读者建议,经我刊编委会讨论,决定在本刊开设 标准指南共识规范”栏目㊂期待各行业学会㊁专业委员会的标准㊁指南㊁规范能在我刊发布㊂把中医学期刊办成临床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㊁基层医师㊁广大医学生和中医从业者的良师益友,一直是我刊的办刊宗旨㊁追求目标㊂鉴于当前中医RCT 研究数量少㊁质量良莠不齐,而实践经验总结多㊁证据确凿等特点,本刊鼓励从临床实践出发,基于循证医学原理,采用Cochran 手册制定的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采用GRADE 小组制定的推荐强度分级标准推荐证据等级,按照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根据专家共识分别确定循证病证结合诊断㊁病证结合治疗和病证结合康复等措施,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实践㊂欢迎各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制定相关标准㊁指南㊁共识㊁规范,本刊及时组织行业专家论证发布㊂㊃标准指南共识规范㊃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6⁃1⁃4151)通信作者:倪青(1968-),博士,主任医师,教授㊂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㊂E⁃mail:niqing669@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41 2型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临床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饮㊁多食㊁多尿㊁消瘦㊁乏力为典型临床表现的多代谢紊乱综合征[1⁃2]㊂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 消渴病”范畴㊂众多临床证据表明,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优势,如单纯降糖㊁改善糖脂尿酸代谢紊乱㊁减肥㊁逆转或延缓并发症㊁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等等㊂尽管国内近年已有多个相关指南发布,但2型糖尿病中医药研究成果日新月异,近3年国内外治疗㊁研究2型糖尿病产生很多新证据㊂为更新完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㊁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㊁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组织编写‘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采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循证证据和参考建议㊂1 制定过程与方法1.1 制定计划与单位本‘指南“由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发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牵头,在相关方法学专家指导下,联合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内分泌专科联盟单位㊁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合作单位及北京市国家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 1+X+N”单位等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召开‘指南“编写启动会,确定编写体例,参考既往‘指南“,对2型糖尿病相关大量文献进行筛选,同时邀请循证医学㊁文献学㊁统计学等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指南“草案,再经‘指南“项目组讨论修改后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专家审核会,最后形成‘指南“终稿㊂‘指南“特指‘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㊂1.2 工作组‘指南“制定工作组由4个部分构成:(1)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①确定‘指南“范围并按照PICO 原则,即患者(patient,P)㊁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㊁对照措施(control,C)㊁结局指标(outcome,O),形成临床问题的构建;②确定系统评价团队㊁‘指南“方法学专家与‘指南“制定小组和外部评审小组成员;③监督‘指南“证据检索㊁评价和综合等过程;④管理并评定利益冲突㊁组织‘指南“制定小组会议;⑤与执笔人合作起草‘指南“,监督同行评审并适当修正‘指南“草案,监督‘指南“的出版和传播,监控并评估‘指南“的更新需求㊂(2)专家组,主要负责:①协助确定‘指南“范围㊁制定PICO 格式的关键问题并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②使用证据评价工具形成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③完成‘指南“草案撰写;④发布和推广‘指南“㊂(3)秘书组,主要负责:①协助指导委员会开展各项‘指南“制定工作;②负责‘指南“工作组成员间的沟通与联络工作㊂(4)系统评价小组,主要负责:①对每一条推荐意见的进行严谨全面的证据检索与综合分析;②制定GRADE 证据概要表㊂1.3 临床问题的构建根据PICO 原则进行文献预检索,并将检索结果进行汇总㊁分类,通过临床调研㊁专家咨询方式,确定本‘指南“的临床问题㊂1.4 方药的遴选本‘指南“推荐的方药及中成药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主,结合中医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证据检索及综合,形成专家组共识推荐意见㊂1.5 证据的检索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㊁万方全文数据库㊁MEDLINE㊁Embase㊁The 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1月13日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㊂对于来自同一单位㊁同一时间段的研究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发表的研究,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㊂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管理㊂1.6 证据的筛选㊁评价及综合1.6.1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系统评价㊁Meta分析㊁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消渴病);(3)干预措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㊁非药物干预方法;(4)主要结局指标: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5)文献来源:期刊论文㊂1.6.2 排除标准(1)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2)设计不合理的临床研究;(3)无具体方药组成者㊂1.6.3 筛选过程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将所有筛选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首先对导入的文献进行自动及手动去重后,再根据确定的纳排标准进行二次筛选㊂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进行初筛,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后,进一步通过阅读全文进行复筛,确定最终纳入文献㊂1.6.4 质量评价使用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价工具AMSTAR量表对系统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据质量评价㊂高质量系统评价,直接使用其结果;否则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据综合㊂1.7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采用GRADE评价体系对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将证据体分为高质量㊁中质量㊁低质量㊁极低质量4个等级,并形成推荐意见㊂GRADE证据等级:高(A):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值;中(B):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的可能性;低(C):对效应估计值的确信程度有限,真实值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极低(D):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很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㊂GRADE推荐强度:(1)强推荐: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2)弱推荐: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㊂2 共识的范围本‘指南“规定了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及综合治疗措施,适用人群为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㊂本‘指南“适用于中医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使用,也可供西医执业医师㊁护理人员和药师㊁医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时进行参考㊂3 术语及定义消渴病是指以多饮㊁多尿㊁多食及消瘦㊁疲乏㊁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㊂消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肾㊁肺㊁脾(胃),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㊂消渴病日久,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变证百出,如:疖痈㊁眩晕㊁胸痹㊁雀盲㊁肢体麻疼㊁坏疽㊁肾衰水肿㊁中风昏迷等兼证㊂4 中医辨证施治路径图图1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路径图5 诊断5.1 西医诊断标准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㊂5.2 西医鉴别诊断5.2.1 与尿糖阳性的鉴别诊断[3](1)肾性尿糖:此为肾糖阈降低所致,表现为虽尿糖阳性,但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正常㊂(2)大量维生素C㊁水杨酸盐㊁丙磺舒或异烟肼㊁青霉素㊁强心苷㊁噻嗪类利尿剂等随尿排泄的药物亦可引起尿糖假阳性反应,需注意鉴别㊂(3)过度饥饿后,一次进食大量糖类食物,可产生饥饿性糖尿㊂(4)胃切除或甲亢患者可出现暂时性糖尿及低血糖症状㊂5.2.2 与其他类型血糖升高鉴别诊断如急性应激㊁心梗㊁脑血管病㊁创伤等,使胰岛素对抗激素升高,可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和(或)尿糖阳性,但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需与2型糖尿病鉴别㊂5.2.3 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般表现为多食㊁易饥㊁口渴多饮㊁怕热多汗㊁大便次数增多㊁急躁易怒等高代谢状态及甲状腺肿大㊁突眼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㊂5.3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版)“[1]‘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4]及‘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5],分为糖尿病早期㊁中期㊁晚期3个阶段诊断㊂5.3.1 早期多见于糖尿病早期,临床以热证㊁实证为主㊂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身重困倦,小便频数,大便粘滞不爽或便秘,舌红㊁苔黄,脉弦数㊂该期病位主要在肺㊁胃㊁脾㊁肝,病程多在5年之内,尚无明显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糖㊁肥胖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㊂该期主要包含肝郁脾虚证㊁痰热互结证㊁肠道湿热证㊁脾胃不和证㊁肝胃郁热证㊁热盛伤津证㊂5.3.2 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㊂该期主要病位在肺㊁脾㊁肾,病程多在5~10年,兼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及峰值延迟,可伴见胰岛素抵抗㊂该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证㊂5.3.3 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小便频数,手足抽搐,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或见眩晕耳鸣,乏力,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㊂该期主要病位在肝㊁脾㊁肾,病程多在10年以上,已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病情复杂,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脏腑功能受损㊂该期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㊂5.4 病证结合诊疗标准采用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㊂首先根据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消渴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再根据临床表现㊁疾病病程分期不同,进行中医证候诊断㊂6 治疗6.1 早期(1)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胁肋胀满,腹胀,纳少,便溏不爽,情志抑郁,善太息,舌质淡胖㊁苔白或腻,脉弦缓㊂以女性为多,形体中等或偏瘦,可有焦虑㊁抑郁倾向㊂治则: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6⁃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当归㊁白芍㊁柴胡㊁茯苓㊁白术㊁甘草㊁生姜㊁薄荷㊂推荐的中成药:加味逍遥丸[8](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6g,一日2次㊂推荐的单验方:三舒汤[9](弱推荐,证据等级:C):柴胡㊁当归㊁白芍㊁姜半夏㊁甘草㊁白术㊁厚朴㊁枳壳㊁山药㊁郁金㊁茯苓㊁知母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治疗[10](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百会㊁神庭㊁中脘㊁足三里(双)㊁合谷(双)㊁太冲(双)㊂留针30分钟,一周3次㊂(2)痰热互结证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腹胀,胸闷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㊂治则:清热化痰推荐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11⁃12](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黄连㊁半夏㊁瓜蒌㊂推荐的中成药:①痰热清注射液[13](弱推荐,证据等级:C),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者㊂②痰热清胶囊[14](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3粒,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益糖康[15](强推荐,证据等级:A)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甘草㊁黄连㊁黄柏㊁黄精㊁五味子㊁丹参㊁三七㊁大黄㊁葛根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腹针治疗[16](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关元㊁气海㊁中脘㊁下脘㊁阴都(双)㊁石关(双)㊁商曲(双)㊁气旁(双)㊁气穴(双)㊁滑肉门(双)㊁外陵(双)㊁上风湿点(双)㊁下风湿点(双)㊁天枢(双)㊁大横(双)㊂不使用提插㊁捻转手法㊂留针30分钟㊂隔日1次,每周3次㊂(3)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脘腹痞满,大便粘腻不爽,或臭秽难闻㊂小便色黄,舌红,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㊂多见于肥胖㊁高血糖㊁有肠道菌群失调表现者㊂治则: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17⁃19]‘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合三仁汤[20](‘温病条辨“)(弱推荐,证据等级:C),药物组成:葛根㊁黄芩㊁黄连㊁厚朴㊁半夏㊁苦杏仁㊁白蔻仁㊁薏苡仁㊁滑石㊁通草㊁白术㊂推荐的中成药:黄葵胶囊[21⁃23](弱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粒,一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㊂推荐的单验方:清热祛湿方[24](弱推荐,证据等级:C):黄连㊁苍术㊁厚朴㊁枳壳㊁茵陈㊁佩兰㊁当归㊁薏苡仁㊁玄参㊁丹参㊂推荐的其他疗法:糖四针[25](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包括丰隆㊁地机㊁养老及曲池,消毒处理后,使用毫针深刺,进针1~2寸,以患者有触电感为宜,随后提插3~5分钟,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提插1次,每周5次㊂(4)脾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心下痞满,口干,唇周痤疮,乏力,纳差,脘腹满闷,水谷不消,便溏,或腹泻,干呕呃逆,舌淡胖苔腻,舌下络瘀,脉弦滑无力㊂治则:调和脾胃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26⁃28](强推荐,证据等级:A) (‘伤寒论“),药物组成:半夏㊁黄连㊁黄芩㊁干姜㊁甘草㊁大枣㊁人参㊂推荐的单验方:三黄清幽汤[29](弱推荐,证据等级:B):茵陈蒿㊁川芎㊁党参㊁黄芩㊁知母㊁丹参㊁桃仁㊁法半夏㊁黄连㊁吴茱萸㊁炙甘草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30](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中脘㊁曲池㊁合谷㊁足三里㊁阴陵泉㊁三阴交㊁丰隆㊁血海㊁地机㊁太冲㊂均常规直刺20~30mm,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㊂(5)肝胃郁热证临床表现:形体偏胖,腹部胀大,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㊂治则:开郁清热推荐方药:大柴胡汤[31⁃33](‘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柴胡㊁大黄㊁枳实㊁黄芩㊁半夏㊁白芍㊁生姜㊂推荐的中成药:①糖敏灵丸[34](弱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g,一日3次㊂②胆宁片[35⁃36](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5片,一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㊂推荐的单验方:开郁清热方[37⁃38](弱推荐,证据等级:C)柴胡㊁黄芩㊁半夏㊁白芍㊁枳实㊁大黄㊁黄连㊁全瓜蒌㊁水蛭㊁桃仁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耳穴压丸[39](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脾㊁胃㊁肝㊁胰㊁神门㊁小肠㊁大肠㊁内分泌㊁糖尿病点㊁三焦㊁皮质下等㊂(6)热盛伤津证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皮肤干瘪,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干㊁苔黄燥,脉细数㊂此证多见于2型糖尿病初发㊁血糖明显升高者㊂治则:清热生津推荐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40⁃42](‘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生石膏㊁知母㊁太子参㊁黄连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麦冬㊁牛膝㊁葛根㊂推荐的中成药:①降糖胶囊[43⁃44](弱推荐,证据等级: C),一次1.5g,一日3次㊂②杞黄降糖胶囊[45](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粒,一日3次㊂③糖尿灵片[46](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片,一天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石地降糖饮[47](弱推荐,证据等级:C):生地㊁知母㊁天花粉㊁葛根㊁太子参㊁麦冬㊁苍术㊁黄芩㊁生石膏㊁山药㊁柴胡㊁白芍㊁川牛膝㊂推荐的其他疗法:电针治疗[48](弱推荐,证据等级:C),选穴:中府㊁肺俞㊁尺泽㊁太渊㊁天枢㊁合谷㊁曲池㊁大肠俞㊁上巨虚㊁胰俞㊁丰隆㊂电针取穴:合谷 曲池(双侧)㊁上巨虚 丰隆(双侧)㊁天枢 天枢㊂选用连续波,频率为5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后起针,背俞穴不留针㊂6.2 中期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㊁苔少而干,脉虚数㊂此期患者可出现并发症但多尚不严重,心脏超声可见心脏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电图可见心肌缺血或伴心律失常等㊂治则:益气养阴推荐方药:玉泉丸[49⁃50](‘杂病源流犀烛“)(弱推荐,证据等级:C)或玉液汤加减[51⁃52](‘医学衷中参西录“)(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生山药㊁生黄芪㊁知母㊁生鸡内金㊁葛根㊁五味子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麦冬㊁乌梅㊁甘草㊂加减:心肺两虚为主者,宜选生脉散;心脾两虚为主者,宜选归脾汤㊂心肝两虚为主者宜当归补血汤合一贯煎;偏于肾者,宜选参芪地黄汤㊂推荐的中成药:(1)玉泉胶囊[53](强推荐,证据等级: A),0.6g/粒,一次4粒,一日4次㊂(2)参芪降糖胶囊[54⁃55] (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3粒,一日3次㊂(3)天麦消渴片[56⁃57](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2片,一日2次㊂(4)消渴丸[58⁃59](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5~10丸,一日2~3次㊂(5)芪药消渴胶囊[60](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粒,一日3次㊂(6)金芪降糖片[61](强推荐,证据等级:A),饭前半小时服用,一次2~3片,一日3次,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㊂推荐的单验方:孙氏降糖饮[62](强推荐,证据等级:B):生黄芪㊁丹参㊁太子参㊁天门冬㊁五味子㊁生山楂㊁麦冬㊁荷叶㊁玉米须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63](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百会㊁四神聪㊁印堂㊁内关(双)㊁神门(双)㊁太乙(双)㊁水道(双)㊁关元㊁足三里(双)㊁三阴交(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㊂6.3 晚期(1)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多梦遗精,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视物模糊,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㊂多见于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㊁肾病㊁神经病变者㊂治则:滋补肝肾推荐方药:杞菊地黄丸[64⁃65](‘小儿药证直诀“)(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生地黄㊁山萸肉㊁炒山药㊁茯苓㊁泽泻㊁牡丹皮㊁枸杞子㊁菊花㊂推荐的中成药:①杞菊地黄丸[66](弱推荐,证据等级: B),一次8丸,一日3次㊂②六味地黄丸[67⁃69](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8丸,一日3次㊂③和血明目片[70](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片,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补肾明目方[71](弱推荐,证据等级:B):熟地黄㊁山萸肉㊁枸杞子㊁玄参㊁苍术㊁泽泻㊁丹参㊁昆布㊁川牛膝㊂推荐的其他疗法:①针刺治疗[72](弱推荐,证据等级: C),选穴:承泣㊁瞳子髎㊁攒竹㊁丝竹空㊁风池㊁肝俞㊁肾俞㊁光明㊁阳陵泉㊁三阴交㊂针用平补平泻,每周3次,适用于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㊂②中药浴足[73](弱推荐,证据等级: C),处方:豨莶草㊁红花㊁醋乳香㊁醋没药㊁艾叶㊁鸡血藤㊁刘寄奴㊁沉香㊁川芎㊁伸筋草㊁透骨草㊁苏木㊂煎好汤剂加温水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先熏蒸,注意防止烫伤㊂再浴足,浸泡20分钟左右为宜,适用于糖尿病足㊂③中药外敷(强推荐,证据等级:A),针对糖尿病足局部红肿㊁溃疡,可清创处理,后给予碘伏创面消毒㊁生理盐水冲洗,予京万红软膏[74]涂抹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㊂(2)阴阳两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神疲,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㊂多见于糖尿病肾病㊁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等后期㊂治则:滋阴温阳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75⁃76](‘金匮要略“)(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附子㊁肉桂㊁熟地黄㊁山萸肉㊁枸杞子㊁炒山药㊁茯苓㊁泽泻㊁巴戟天㊁肉苁蓉㊁菟丝子㊁鹿角胶㊂推荐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77](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6g,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糖肾方[78](弱推荐,证据等级:B):黄芪㊁芡实㊁金樱子㊁黄连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艾灸[79](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肾俞㊁太溪㊁足三里㊁三阴交㊂配穴:上肢麻木㊁疼痛加曲池㊁外关㊁合谷;下肢麻木㊁疼痛加血海㊁阳陵泉㊁太冲㊂用温和灸固定艾条温和灸法,每穴10分钟,每日1次㊂以局部穴位温和舒适为度,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㊂6.4 兼夹证(1)痰浊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头重嗜睡,呕恶眩晕,恶心口黏,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㊂实验室检查多见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㊂治则:化痰降浊推荐方药:偏湿热者,宜黄连温胆汤加减[80⁃81](‘重订广温热论“)(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黄连㊁竹茹㊁枳实㊁半夏㊁陈皮㊁甘草㊁生姜㊁茯苓㊁白术;偏寒湿者,宜苓桂术甘汤[82⁃83](‘伤寒论“)(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甘草;痰湿证,宜二陈汤[84⁃8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弱推荐,证据等级:C),药物组成:法半夏㊁陈皮㊁茯苓㊁生姜㊁乌梅㊁甘草㊂推荐的中成药:①金糖宁胶囊[86](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4粒,一日3次㊂②护肝片[87](强推荐,证据等级: B),一次4片,一日3次推荐的单验方:五加苍耳降糖方[88](弱推荐,证据等级: C),五加皮㊁苍耳子㊁茯苓㊁白术㊁陈皮㊁黄精㊁生甘草㊁三七粉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腹针疗法[89](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中脘㊁下脘㊁气海㊁关元㊁天枢(双)㊁滑肉门(双)㊁外陵(双)㊁商丘(双)㊁气穴(双)㊂(2)血瘀临床表现:肢体麻木或疼痛,胸闷刺痛,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脉弦涩㊂治则:活血祛瘀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90⁃91](‘医宗金鉴“)(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当归㊁白芍㊁川芎㊁熟地黄㊁桃仁㊁红花;或血府逐瘀汤[92⁃93](强推荐,证据等级:B)(‘医林改错“),药物组成:当归㊁生地㊁桃仁㊁红花㊁枳壳㊁赤芍㊁柴胡㊁甘草㊁桔梗㊁川芎㊁牛膝㊂推荐的中成药:①芪蛭降糖胶囊[94⁃95](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粒,一日3次㊂②复方血栓通胶囊[96](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3粒,一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㊂推荐的单验方:糖痹胶囊[97](弱推荐,证据等级:C):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桂枝㊁白芍㊁路路通㊁水蛭㊁怀牛膝,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98](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双侧阳陵泉㊁阴陵泉㊁足三里㊁合谷㊁曲池㊁太溪㊁丰隆㊁三阴交,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㊂7 非药物疗法(康复疗法)7.1 教育学习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99]㊂在健康教育中应注重个性化,患者主动参与,并采取连续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100]㊂通过系统性㊁全程性的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并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101]㊂7.1.1 社区教育[102⁃103]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㊂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㊁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㊂临床证据:强推荐,证据等级:B㊂7.1.2 同伴教育[104⁃106]同伴教育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餐前和餐后血糖,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㊂并且同伴教育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助。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简介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简介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简介
环球中医药编辑部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09(2)6
【摘要】@@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总页数】1页(P478-478)
【作者】环球中医药编辑部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2.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3.糖尿病性代谢性骨病中医防治指南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
5.首部中医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等有助 于身体恢复和预防复发。 4.2 辨证论治 首辨病位深浅,邪中经络者浅,中脏腑 者深。二辨病程的急性期、后遗症期等不同阶段。三辨 标本主次,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的盛衰变化。 四辨病势的顺逆,根据不同的表现分别予以治标、治本 或标本同治。 4.2.1 中经络 4.2.1.1 肝阳暴亢证 症状:半身不遂,舌强言謇,口 舌喁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 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治法:平 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 )加减(天 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桑寄 生、益母草、夜交藤、朱茯神) 。加减:面红烦热加栀子、 丹皮;失眠加龙齿、生牡蛎。 4.2.1.2 风痰阻络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 强言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 黄腻。 治法: 化痰熄风。 方药: 导痰汤 ( 《校注妇人良方》 ) 合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加减(半夏、陈皮、枳实、 茯苓、制天南星、白附子、僵蚕、全蝎) 。加减:痰涎壅 盛、苔黄腻、脉滑数,加天竺黄、竹沥;头晕目眩加天 麻、钩藤。 4.2.1.3 痰热腑实证 症状: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 舌喁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 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治法:清热攻下,化痰通络。 方药:星蒌承气汤( 《验方》 )加减(生大黄、芒硝、胆 南星、全瓜蒌) 。加减:腹胀便秘加枳实、厚朴;偏瘫、 失语,加白附子、地龙、全蝎。 4.2.1.4 气虚血瘀证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 身麻木,舌喁语謇,手足肿胀,面色 白,气短乏力, 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媛或细涩。 治法:补气行瘀。方药: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加 减(生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 加减:语言謇涩可选加石菖蒲、白附子、僵蚕等;吐痰 流涎,加制半夏、石菖蒲、制天南星、远志。 4.2.1.5 阴虚风动证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 身麻木,舌喁语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 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治法: 滋阴熄风。方药: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加减(白芍、 阿胶、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五味子、干地黄、鸡 子黄、火麻仁、麦冬、甘草) 。加减:头痛、面赤,加牛 膝、代赭石。 4.2.2 中脏腑 4.2.2.1 痰火闭窍证 症状: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 扰不宁,肢体强直,项强;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 身热,大便秘结;甚至抽搐,拘急,角弓反张,舌红, 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治法:清热涤痰开窍。方药: 导痰汤( 《校注妇人良方》 )送服至宝丹( 《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 )或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加减(半夏、制天 南星、陈皮、枳实、茯苓、甘草) 。加减:抽搐强直,合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加减,或加山羊角、
第 9 卷第 19 期·总第 123 期 2011 年 10 月 ·上 半 月 刊
139
珍珠母,大便干结加大黄、芒硝、瓜蒌仁。 4.2.2.2 痰湿蒙窍证 症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 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 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治法:燥湿化痰,开窍通闭。 方药:涤痰汤( 《奇效良方》 )合苏合香丸(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加减(制天南星、制半夏、枳实、陈皮、竹茹、 石菖蒲、党参、甘草) 。加减:痰涎壅盛、苔黄腻、脉滑 数,加天竺黄、竹沥。 4.2.2.3 元气衰败证 症状: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 大,手撒肢厥,二便失禁,气息短促缩,苔白腻,脉散 或微。治法:温阳固脱。方药:参附汤( 《校注妇良方》 ) 加减(人参、炮附片、生姜、大枣) 。加减:汗出不止加 山茱萸、黄芪、煅龙骨、煅牡蛎。 4.2.3 后遗症期 4.2.3.1 半身不遂 4.2.3.1.1 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证 症状:眩晕目眩,面 赤耳鸣,肢体偏废强硬拘急,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活血舒筋。方药:天麻钩藤饮( 《杂病 证治新义》 )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 川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夜交藤、朱茯神) 。 4.2.3.1.2 气血两虚,瘀血阻络证 症状:面色萎黄,体 倦神疲,患侧肢体缓纵不收,软弱无力,舌体胖,质紫 暗,苔薄。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 五汤( 《医林改错》 )加减(生黄芪、川芎、赤芍、桃仁、 红花、地龙) 。 4.2.3.2 音喑 4.2.3.2.1 肾虚音喑 症状: 音喑, 心悸气短, 下肢软弱, 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体 胖,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滋阴补肾,开音利窍。方 药:地黄饮子(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加减(熟地黄、 巴戟天、山萸肉、五味子、肉苁蓉、远志、附子、肉桂、 茯苓、麦冬、石菖蒲) 。 4.2.3.2.2 痰阻音喑 症状: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见 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祛 风化痰,宣窍通络。方药:解语丹( 《医学心悟》 )加减 (胆南星、远志、石菖蒲、白附子、全蝎、天麻、天竺 黄、郁金) 。 4.2.3.3 口眼斜 症状:口眼斜,语言謇涩不利, 舌红苔薄, 脉弦细。 治法: 化痰通络。 方药: 牵正散 ( 《杨 氏家藏方》 )加减(白附子、僵蚕、全蝎) 。 4.2.3.4 痴呆 4.2.3.4.1 髓海不足证 症状:头晕耳鸣,腰脊酸软,记 忆模糊,神情呆滞,动作迟钝,肢体痿软,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两尺无力。治法:补精益髓。方药:补天大 造丸( 《杂病源流犀烛》 )加减(紫河车、熟地黄、枸杞 子、杜仲、白术、生地黄、牛膝、五味子、黄柏、茴香、 当归、党参、远志) 。 4.2.3.4.2 肝肾亏损证 症状: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 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 安神定志。方药:左归丸( 《景岳全书》 )加减(熟地黄、 鹿角胶、龟板胶、山药、枸杞子、山萸肉、牛膝、菟丝
138
第 9 卷第 19 期·总第 123 期 2011 年 10 月 ·上 半 月 刊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合并脑管病※
中华中医药学会
关键词:糖尿病;脑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9.09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9-0138-03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题项目 [No:ZYYXH/T3.9-2007]
3.1.2 体征 根据梗死或出血部位、面积大小的不同可 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3.2 理化检查 3.2.1 影像学检查 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或脑出血的 范围、部位、性质等。 3.2.2 腰穿检查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 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3.3 诊断标准 3.3.1 诊断要点 3.3.1.1 既往有糖尿病史,或在发病过程中确诊为糖尿 病。 3.3.1.2 缺血性脑血管疾患 ①可有前驱的短暂脑缺血 发作史。②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 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 TIA 发作。③病 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以进 行性加重或波动。④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 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 吐、昏迷等全脑症状。⑤血液检查,如血小板、凝血功 能、血糖等。⑥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 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 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 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 血的危险程度。 3.3.1.3 出血性脑血管疾患 ①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②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伴有血压增高、意 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③血液检查可有血糖升高等。④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 扫描、头颅 MRI 检查。⑤脑出 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3.4 鉴别诊断 3.4.1 脑卒中伴应激性高血糖 除有确切的糖尿病病史 外,部分患者无相关病史,急性起病应激情况下血糖升 高,应进一步检查血糖、OGTT、糖化血红蛋白或果糖 胺以确诊有无糖尿病。 3.4.2 颅内占位性病变 结合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鉴 别。 3.4.3 颅脑外伤 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 4 治疗 4.1 基础治疗 中风急性期应绝对保持安静,减少搬 运。恢复期保持起居适宜,顺应四时,保精养生。可以
140
子) 。 4.3 其他疗法 4.3.1 中成药 4.3.1.1 口服药物 银杏叶片,适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 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等。 4.3.1.2 中药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用于热病神昏, 中风偏瘫,神志不清等。醒脑静注射液,用于热人营血, 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 4.3.2 针灸 4.3.2.1 体针 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天柱、尺泽、 委中等穴。语謇加金津、玉液放血;口喁流涎,配颊车 透地仓、下关透迎香;上肢取肩龋、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血压高加内庭、 太冲。 4.3.2.2 耳针 取皮质下、脑点、心、肝、肾、神门及 瘫痪等相应部位,每次 3~5 穴,中等刺激,每次 15~ 20 分钟。 4.3.2.3 头针 取对侧运动区为主。 4.3.2.4 穴位注射 取穴肩谬、曲池、合谷、手三里、 环跳、阳陵泉、髀关、解溪等,轮流选用,每穴注射当
第 9 卷第 19 期·总第 123 期 2011 年 10 月 ·上 半 月 刊
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1~2ml。 4.3.3 推拿 上肢取大椎、肩谬、臂膊、曲池、手三里、 大陵、合谷;下肢取命门、阳关、居谬、环跳、阴市、 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昆仑。用推、拿、按、 搓二摇等手法。 4.3.4 康复锻炼。 4.4 西医治疗原则 4.4.1 急性期 ①增进血供、氧供及其利用,减少梗死 区或半暗淡区,包括降低颅内压、改善血循环、促进脑 细胞代谢、增加组织细胞供氧等。脑出血量较大或压迫 重要部位时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②降低脑代谢:尤其 是发热、高血糖等增高的代谢。③防止并发症:如高渗 性昏迷、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癫痫、 脑心综合征、尿失禁等。④预防复发:及早开展康复治 疗。发病超过 1~3 个月后的陈旧性脑卒中,任何治疗均 难收显效。 4.4.2 恢复期 体疗、针灸、理疗等促进功能恢复,同 时使用防止复发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