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

合集下载

【精品整理】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精品整理】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安徽十校联盟摸底)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2.(2019·长沙一中月考)汉末灵帝熹平四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

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

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3.(2019·资阳二模)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4.(2019·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

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

”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A.维护了君主统治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D.完善了监察制度5.(2019·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6.(2019·德州期末)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习题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 “有教无类”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2.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 韩非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3.老子“无为”思想的目的是A 统治者要无所作为B 统治者要满足被统治者的要求C 统治者要注意发展生产D 统治者要顺乎自然,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4.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

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

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

曹参的做法主要体现了A 推崇萧何B 贪图安逸C 无为而治D 能力较低5.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开始于A 汉武帝继位后B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C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后D 太学建立后6.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更加强调了A 应以仁政统治社会B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C 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D 要格物致知,掌握天下之理7.曾长期执教于白鹿洞书院的是A 程颢、程颐B 朱熹C 陆九渊D 王阳明8.明末清初产生进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①满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③明清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 利马窦等西方传教士将民主思想传入中国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9.有助于提高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措施是①“焚书坑儒”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建立太学④实行科举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0.关于王夫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精研天文、算学和地理,是浙动东学派的创立者B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C 否定儒学的权威,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1.观察下图(图选自三联出版社蔡自忠漫画),结合有关史实回答:回答:三幅图各代表哪三种学派?其政治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3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强化作业 岳麓版必修3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强化作业岳麓版必修3一、选择题1.《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爱人”,要体贴他人,即“仁者爱人”。

2.“《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最能体现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C【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隆礼至法、赏贤使能、重法爱民”,这体现了荀子的思想观点。

3.“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答案】B【解析】材料中“这部分人”“遗弃了儒家学说的保守传统,认同新社会秩序和统治者本人的作用”,这符合战国时代法家的观点。

4.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A.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思想。

据题干该思想家地位仅次于孔子,可知该人是亚圣——孟子,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5.“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 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故选B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检测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检测卷——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21·石家庄质检)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为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2.(2021·宜昌联考)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3.(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

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

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4.(2020·扬州模拟)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

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集权政治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社会变革转型5.(2020·内江模拟)《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 )A.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C.主张“道”是宇宙万物根本D.客观解释了社会变乱的原因6.(2021·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五经”大多成为胡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答案】C2014年题组1.(2014·上海单科·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岳麓版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岳麓版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中)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答案 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子百家代表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以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故选B项。

A、C、D三项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2.(2019·湖南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这一学派应该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 C解析根据“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可知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

材料与儒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3.(2018·湖南岳阳适应性训练)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答案 B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材料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以“仁”为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 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
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
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D) A.老子 C.孔子
【例题】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 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对《老子》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 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夏商西周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尚贤”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励人民竞相“成名”,这会促使社会人 群分化,使社会偏离混沌无名状态。老子主张“不尚贤”反映了老子不鼓励社会人 群的分化,重“亲亲”之义,从而使社会安守于混沌无名的状态,故选C项。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解析 董仲舒提出设立各级学校教化人民,以仁待民,以礼节民,体现了其主 张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并 没有说董仲舒的改革受到了不良风气的阻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平等”, 故C项错误。
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 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 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 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整理课件
史料一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试答: 提示:认为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 成有重大积极作用,但有唯心主义倾向。
整理课件
【史料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 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 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整理课件
[对点训练]
1. [2014·四川成都高三检测]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 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
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整理课件
解析:“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 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 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 A 项正确。
答案:A
整理课件
2. [2014·山东日照高三检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 老”。这说明( )
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 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整理课件
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子、韩非子 的思想均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 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 A 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 层的利益,主张并不一致,故 B 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 家学说较为流行,故 C 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 尚未实现大一统,故 D 项错误。
整理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9·陕西榆林一模)《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A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2.(2019·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C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由材料“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可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起到警告统治者暴行的作用,起到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董仲舒的思想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排除A项;由材料“实重革命而轻受命”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并非一概迎合君主谋取权位,排除B项;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顺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2019·山东省师范大学附中模考)下图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简《论语》,考古工作者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发掘而出。

中山怀王刘修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

这批《论语》残简行文中,只避讳“邦”字,汉惠帝以下诸帝皆不讳。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 D )A.残简避讳“邦”字说明《论语》成书于刘邦时期B.残简中的文字字体表明《论语》编纂于西汉时期C.中山怀王刘修墓藏《论语》与当时主流思潮不符D.儒家学说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统治者的极大重视[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7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7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27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练习岳麓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5·某某)《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导学号 26061045(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答案】A【解析】《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

维护周礼体现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A项正确。

2.(2015·某某)孔子主X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X的“他律”指的是导学号 26061046( )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X【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外部的“他律”就是指外部的约束规X,而孔子主X“克己复礼”即用“礼乐规X”来进行约束。

故应选D。

3.(2015·某某中学三调)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由此可知,三者都导学号 26061047(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

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孔子认为自然是有规律发展的;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法自然”,自然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自然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C两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D项符合题意。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1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和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人民必修3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1 百家争鸣与儒学的兴起和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人民必修3

【知识链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提出 “礼”的学说,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 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主张在 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主 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主张“有教无类”,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他还编撰文化 典籍“六经”。
5.(2011·上杭模拟)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代表 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
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思 想,而孔子思想是封建思想,二者有根本区别,另外 18世纪的中国已闭关自守,中法不存在频繁的文化交 流,排除A、B、C即可。
材料反映了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的思想。前者 反映了“仁”积极进取的一面,后者则反映了“仁” 自律敬畏的一面。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仁者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为人处世精神。
【运用提升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 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 更有用的真理。”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 法》。这从本质上说明( )
4.(2011·温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 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 ) 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 C.道德的重要 D.无等级名分差别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冲刺高考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主张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②强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教育上的贡献①首创私人讲学,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②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以德服人。

(2)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老子(1)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著有《》一书。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

2.庄子(1)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都看作是相对的。

(2)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的自由。

3.韩非子(1)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他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针对训练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孟子•尽心》中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2、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3、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 )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4、《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5、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

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6、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汉武帝采纳“养士”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儒家思想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加强思想专制D.建立郡国教育体系7、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这种变化体现了( )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8、王是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也可泛指国君、帝王。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考点必看:考点31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考点必看:考点31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31“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年真题+一年模拟)一、单选题(30小题)1.(2021·全国高考真题)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2.(2021·山东高考真题)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人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3.(2021·浙江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2021·浙江高考真题)《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5.(2021·北京)祝岁习俗古已有之。

《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

”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

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

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6.(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7.(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4.(2018·北京高考·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6.(2018.4·浙江高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7.(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考纲解读知识梳理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道家(1)春秋时期⎩⎪⎨⎪⎧①代表人物:老子。

②观点: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提出“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①代表人物:庄子②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 ”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 ”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精讲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共同之处。

如(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典例2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概念解读]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典例1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总结提升]孔子思想的“双重性”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典例2 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概念解读]王道与霸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

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代指儒家的治国思想。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代指法家的治国思想。

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

”“王道”与“霸道”是一对相对的称呼。

考点一精练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2.(2019·商丘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3.(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4.(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24)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A.法不阿贵B.兼爱尚贤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6.(2019·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