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 的。 ②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 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巩 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①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法引领]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5.诸子百家中德治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 “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 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典例导析【例1】(2004年某某)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点拨: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例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点拨: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取得独尊的地位。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秦始皇的“坑儒”,还是汉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满足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的答案。
④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实际上,汉武帝以后,儒家以外的各学派诸如道家、法家等都有一定发展,并非“消亡”。
答案:D【例3】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它主X“仁政”“德政”“民贵君轻”点拨:本题考查通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D项。
儒家思想经过战国、秦、汉,汲取各家精华,顺应时代发展,已经形成“外儒内法”的完整体系,符合专制制度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答案:C思维启示【例1】1.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知识是外在的照明,智慧是内在的照明。
知识具有使用价值,而智慧具有它自身的价值。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百家争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宋明理学 四、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分析新儒学提出的背景 和特点。 2、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 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理解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新儒学的内容
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④发挥“仁政”:主张轻徭薄赋.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维护统治秩序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统治,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 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关键
2、评价
有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明显的钳制思想的 工具,所以全部都是消极影响,但也有人认为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也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你如何评价? (1)积极方面: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位居正统,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打击割据势力,巩 固国家统一。 ③为推广儒学兴办太学、郡学,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的发展。
(1)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儒学 遭到沉重打击。 (2)汉初以黄老之学为国学,儒学被边缘化。 (3)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抓住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机会, 大力改造儒学。
1、汉初政策上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但在政 治法律制度上,“汉承秦制”,“其遗毒余烈,至 今未灭”,民间陋俗犹存,卑劣嚣顽,好勇斗狠, 欺上罔下,令下而诈起”。这表明 A、时代需要统治思想变革 B、儒学的发展已趋于停滞 C、汉初社会经济日益凋敝 D、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 意义的有( D ) ①“为政以德” 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孝为“天经”“地义” ⑤仁、义、礼、智、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此题结合热点问题从儒学的思想入手,
考查儒学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要注意分析各 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的优秀成分和消极因素,做 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 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
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百家争鸣”
2.(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于(B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
主张 世界本原是“ 道 ”; 政治:“ 无为而 治 ”;朴素辩证思想 世界万物是 相对的 ; 消极主义 “ 以法治国 ”;君主 专制 兼爱、非攻、尚贤
一、“百家争鸣” 4.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孔 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 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 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可以也应该借 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 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 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 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我们还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 等等思想。
【内容完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新儒家有哪些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 定社会秩序
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西汉时期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
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采纳,使儒 董仲舒
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董仲舒是何许人也?
新儒学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缓和阶级矛盾:“施行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罢
家
黜 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思 想 演 变 ∙
春
秦 汉 武
秋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朝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初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帝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 复。各诸侯国势力开始膨胀,大肆开展土地
兼并。而北方的匈奴也开始蠢蠢欲动,此时
汉武帝的选择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 统治。
文化的发展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 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新儒家消极影响?
谢谢大家
维护统治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思 想 作 用 ∙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
董为 仲什 舒么 的汉 建武 议帝 ?接 受 了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 要求(根本原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论文500字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先秦时期到前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成型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要素构成与本质特征基本成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动荡年代,由于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竟然造就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文化不仅跨越了南北的广大地域,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显示出了华夏文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
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董仲舒的“罢绌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孔子,到子思,再到孟子,儒家学派人才辈出,思想也日益成熟,成为统治中国文化界时间最长的思想流派。
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来看秦汉是一个融合的时代。
从先秦至汉,完成了中原华夏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构架基本形成,她们之间此消彼长、融会贯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先秦诸子的繁盛与两汉诸子的衰落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先秦诸子的繁盛与两汉诸子的衰落作者:巩玉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巩玉丽(临沂职业学院,山东临沂 276017)摘要: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诸子之学在经历了先秦空前的繁盛之后,于两汉走向没落。
诸子学之所以衰落于汉代,统治阶级的好尚与子学的盛极必衰是主要原因,再加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上的刺激,最终导致了诸子之学不可挽回的没落之势。
关键词:“百家争鸣”;“独尊儒术”;诸子;繁盛;衰落中图分类号:B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048-02两汉的子书不如春秋战国时期繁盛。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子所标榜的思想是否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口味,合之则行,不合则止。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这一发端于春秋之末,全盛于战国时期的全面的思想大喷发,“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绩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由于处于周朝衰落之际,再加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了防御外辱,壮大自己的实力,各诸侯国之间争相抢夺人才,“士”阶层迅速崛起并提出自家学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
统治阶级对这些诸子可谓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从而导致了各家学说的勃兴。
而两汉时期国家已经归于一统,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必然在文化上进行干预。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的看法是:“一统独立之国,务绥靖内忧,驯扰魁桀不羁之气,故利民之愚;并立争竞之国,务防御外侮,动需奇材异能之徒,故利民之智。
此亦古今中外得失之林哉!”即统治阶级为了竞争、兼并其他诸侯国,需要“奇材异能之徒”,故“利民之智”,从而成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样统治阶级为维持政权稳定采取“绥靖内忧”、“驯扰魁桀不羁之气”的做法导致了两汉诸子衰落的现象。
可见,由先秦的诸子之学占主导到汉代的经学占据主导,统治阶级的需求是最主要的原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提要: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统治正统学说的封建理论,虽然贴上的是“孔孟儒学”的标记,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
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但却比韩非赤裸裸主张镇压、权术的理论,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关键词:封建理论,孔孟儒学,外儒内法。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一直宣扬是以讲“仁”讲“孝”的“孔孟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
孔子的地位也因此不断地被拔高。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又搬出的“孔学”,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比辛亥革命还要激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具体围绕复辟与尊孔问题,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在1921年,为曾抨击孔子最力者吴虞出版《吴虞文集》写“序言”时,称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陈独秀在距新文化运动已经20年之后的1937年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中说:“五四运动之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
”(紧转第36页)其实,翻遍新文化运动的所有资料,可以确认当时并无“孔家店”和要对其“打”或者“打倒”的提法。
[1]但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所以要把新文化运动概括为是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批驳,显然是把封建统治思想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了;而这却是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因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后所确立的封建统治思想,虽然是打着“孔孟儒学”的旗号,却并不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容低估,但是将猛烈批判的对象认定为是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这一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A.诸侯争霸社会秩序亟需重建B.不同思想相互融合兼收并蓄C.儒家顺应民意成为主流思想D.儒法思想对立阻碍社会发展2.孔子盛赞舜“恭已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
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A.核心在于无为B.重视规则和秩序C.热衷于复古路径D.强调要顺应自然3.《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篇提到,以四季配五行,将音乐、色调、祭祀搭配起来,这样政令与时令就有感应。
《应同》篇认为自然与社会间有“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
《精通》篇认为“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三则材料体现的共通思想是A.敬天保民B.道法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合一4.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健全法制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D.倡导改革5.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
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A.加强统治秩序B.实现国家统一C.追求自由平等D.维护民众利益6.黄玉顺先生在《咏董仲舒》中写道:“天人合一见天志,天人感应威人主。
抑人扬天似尚同,奉天法古可建功。
”由此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客观上的进步作用是A.有利于神话皇帝的权威B.有利于抑制君主的暴政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专制D.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7.战国时有位思想家曾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所谓推翻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其中儒术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但到了汉武帝那里,显然已经改变了儒术,即采纳了儒术中有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而去掉了不利于统治阶级的部分。
因此,后来的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儒学称为儒教。
事实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那里已经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孔子原来的很多想法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儒学原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首创。
是一种鼓励人们入世,克己奉公,修身养性的理论。
但是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占了主导地位,其他很多学派都被废黜了。
比如百家争鸣时期流传甚广的道家、墨家、法家,到了汉代因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打压,衰落了很多。
背后的社会因素是为了国家的大一统,思想的统一,这正是汉武帝所需要的。
有了思想和文化的统一,他就能更有效地治理国家,对人民采取高压政策。
董仲舒在思想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他首先将儒家思想与当时朝廷的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然后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提出为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儒家思想的推行铺平了道路。
董仲舒创立的儒家体系有三个思想要点,即天人感应论、大一统论和三纲五常论。
天人感应就是用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活动,比如天上出现了什么异象,然后用来指导政治活动,尤其是治国。
虽然很迷信,但在当时深得皇帝赏识。
毕竟当时科技落后,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无法提供反驳的依据和证据。
既然没人反驳,我说的就是对的。
汉景帝在位期间,各地诸侯纷纷扰扰,国家随时有分裂的危险。
为了实现统一,防止诸侯割据的局面,董仲舒适时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既实现了国家版图上的统一,又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以思想文化巩固政治统一和政治稳定。
汉武帝为此提出,凡是追随儒家的都要重用,其他被认为不配的学说和学派都要废除。
除了儒家思想,其他的思想都是不允许人民相信的,尤其是儒生,否则会受到惩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第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教材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第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法,阐述法学法:比较法,归纳法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给学生讲授第一个问题“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一,2、3相关内容,概括出秦到汉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秦的暴政追溯到秦朝重用法家思想再到西汉建立初期采用黄老之术,对“黄老之术”的概念作出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对汉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我将从“文景之治”、“诸侯王国叛乱”“匈奴侵扰”“土地私有制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对汉初“黄老思想”的实施作出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一方面从汉初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去思考,另一方面从国家面临分裂的、边疆不稳的局面去分析,得出“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发展必然性”理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和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发展条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文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文道家讲究无为,道法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是不争,君不与民争。
儒家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道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政治要义。
孔孟及其门人,在诸国游说,劝诫君王,推行“王道(仁政)”,但是大环境下,诸王只能选择“霸道”而非“王道”。
诸子百家的氛围起始于春秋,分立于战国,到了战国,发展最盛的十二家分别是:法家、兵家、名家(辩论)、纵横家(游说),这四家主要为君王服务,要君王控制人民/对手。
道家、儒家、墨家、医家、农家,这五家都是希望君王重视人民。
小说家相当于学院派,主要是研究稗官野史、典籍、整理后著作。
阴阳家身属于辩证派,讲究事出有因,阴阳调和。
杂家是道教(注意不是道家)的前身,吸收了儒、法、墨、名、阴阳五家所长,最后借道家的壳上市,在汉代形成道教。
被称为百家之祖的共有三人:齐太公(吕尚)、管子(管仲)、鬼谷子(王诩)。
我们从后往前看。
先说鬼谷子。
鬼谷子(约前510~约前220年),年跨度时间过长,接近三百年,因此推测,鬼谷子并不是一人,像墨家的钜子一样,仅仅是鬼谷派首领的称号而已。
鬼谷派衍生出的主要派系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而鬼谷子(王诩)自身又出于道家(老子)或者儒家(子夏),徒子徒孙皆举其名,游走列国,建功立业。
可以得出结论,鬼谷子被推为百家之祖,是一种谋名谋利的结果。
再说管子管子(管仲)算是春秋第一大奇人,深受孔子推崇:管子在提出尊王攘夷思想,那时候春秋初期,还比较讲礼法,这种思想,是必须要认可的,更重要齐国在管子的治理下,实力很强,所以小国们一呼百应,纷纷站队,表面是是尊王攘夷,实际上寻求庇护。
春秋前期是齐国和楚国的博弈,后期霸主之位到了晋国,就变成了晋国和楚国的博弈。
至I」了战国,晋国三分,由魏国继承晋国的霸主地位,但是小国已经基本被兼并完了,所以也没有了霸主。
尊王攘夷的提出,既让大国倍儿有面,又让小国得到照顾,可以说这套思想,在春秋时期,当属第一!尊王攘夷的核心是“礼”。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经济: 汉武议付帝诸时实,行经,济使实儒学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成为生正活统安思定想,的社呢?会繁荣,国力日盛。
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董巩仲固舒国的家新统儒一。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 家文“化:大“一无统为”而治的”需思要想,已有不利适宜于时巩代固需统要治;董。仲舒糅 (以思合想了的道大、一法统和巩阴阳固五政行治家的思大想一形统成新)儒学体系。
谢谢指导!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关于“独尊儒术”
二、“独尊儒术”的背 三景、: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思考6:如何评 价汉武帝的“独尊儒 术”呢?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关于“独尊儒术”
5、(09.1泰州期末)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 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 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
D 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
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关于“独尊儒术”
7、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
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8、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
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仁”内在自觉,“礼”外 在约束;内“仁”方能外“礼”,外“礼 有助内“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 百姓;
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 “德” ?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 因
思维拓展1 :从这些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 义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中 国文化的基础。 2、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孕育 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 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 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吗?为什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 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 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 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 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
L., 哉 !非 特 我 中华 学 界 之 大 观, 世 界 学 史 之 伟 绩 P 壮  ̄ 亦
二、 帝国——焚 书坑儒 秦
也 ! ”
、
春秋战国— —百家争 鸣、 百花 齐放
公元 前 3 纪末 期 , 世 秦王赢 政“ 六世 之余 烈 , 奋 振长策 而 御 宇内” 经过数十年的兼并 战争 , , 终于 “ 吞二周 而亡 诸侯 , 履 至尊 而制六 合” 先后灭亡六 国, , 结束 了春 秋 以来几 百年 的分 裂 割据 , 完成 了统 一大业 , 立 了中 国历史 上第 一个 君主 专 建 制 的中央集 权的统一帝 国——秦王朝 , 开创 了 中国统 一 的封 建社会 的新局面。 随着全国专制集权统治政权 的建 立 , 切需要 与此相 一 迫 致 的统治思 想的大统一 。由此 , 具有 法家思 想的秦始 皇决定 继续推行法 家思想路线 。秦始 皇三十 四年 , 受丞相 李斯 的 接 建议 :今诸 生不师 今而 学古 , “ 以非 当世 。 惑乱黔 首。丞 相 臣 斯昧死 言 : 者 天下散乱 。 古 莫之 能一 。 以诸侯 并作 。 皆道 是 语 古 以害今 , 饰虚 言 以乱 实 。 人善其 所私学 , 以非上之 所建 立。
一
【 文章编号】 1 8 94( 0)5 02 — 4 0 — 1 2 60 — 1 0 0 40 5
发达的文明古 国的基础。正如梁启超在< 中国学术思 想变迁 之势》 中说 的:孔 北 老南 , 垒互 峙 , 流十 家 , 轨 并 作。 “ 对 九 继
如春雷一 声 , 万绦奇 茁 于野 ; 如火 山炸裂 , 石竟 飞于天 外 , 热
又在咸 阳大搜捕 :诸 生传 相告引 。 自除犯禁 者 四百 六十余 “ 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俗称“十家九流”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
(3)阶级
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4)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A 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核心:道;
哲学:世界本原是“道”朴素辩证法(相对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庄子思想主张:“齐物”的观点
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处世态度:“天与人,不相胜”顺从天命、安于现状
※B 儒家:※创立者----孔子(1)政治思想:仁礼(仁与礼的关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达到中庸的做
法:“和而不同”①核心:仁:“仁者爱人。
”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③对人际关系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对礼的要求:克己复礼目的:维护奴隶主等级秩序,但对人尊重
⑤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⑥伦理观:性相近,习相远
(2)教育思想:①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②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个性教育)
④教学原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
⑤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⑥教学精神:诲人不倦
(3)文化贡献:整理六经
探究: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孟子主要思想主张①“仁”“义”(核心)②伦理观:性善论(仁义礼智先天固有)
③政治主张:仁政保民④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①民本思想:重民(君舟民水)②伦理观:性恶论(王霸并用)③政治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特点)④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主义思想)※C 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节用”“薄葬”
※D 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4、影响: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C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引发了社会危机(国家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
国问题严重);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2)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主要)。
2、董仲舒A 历史地位: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B 思想特点: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的思想。
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C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新儒学的内容
A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B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也是为人处世标准
C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
4、新儒学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5、新儒学的特点①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6、汉武帝采用新儒学:
根本原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措施:①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上: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C 影响:
积极影响:①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②利于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影响: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②儒学独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总结: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资料: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