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 的。 ②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 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巩 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①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法引领]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5.诸子百家中德治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 “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 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题解析典例导析【例1】(2004年某某)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点拨: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例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点拨: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

西汉初期,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取得独尊的地位。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秦始皇的“坑儒”,还是汉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满足专制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由此可知,D项是正确的答案。

④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实际上,汉武帝以后,儒家以外的各学派诸如道家、法家等都有一定发展,并非“消亡”。

答案:D【例3】经历战国、秦、汉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到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B.它与其他各家思想糅合渗透在一起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D.它主X“仁政”“德政”“民贵君轻”点拨:本题考查通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本题易错选D项。

儒家思想经过战国、秦、汉,汲取各家精华,顺应时代发展,已经形成“外儒内法”的完整体系,符合专制制度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答案:C思维启示【例1】1.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知识是外在的照明,智慧是内在的照明。

知识具有使用价值,而智慧具有它自身的价值。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1单元 第1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下列儒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 意义的有( D ) ①“为政以德” ②以道德理性指导行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孝为“天经”“地义” ⑤仁、义、礼、智、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此题结合热点问题从儒学的思想入手,
考查儒学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要注意分析各 个历史时期儒学思想的优秀成分和消极因素,做 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 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
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
“百家争鸣”
2.(2010•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于(B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
主张 世界本原是“ 道 ”; 政治:“ 无为而 治 ”;朴素辩证思想 世界万物是 相对的 ; 消极主义 “ 以法治国 ”;君主 专制 兼爱、非攻、尚贤
一、“百家争鸣” 4.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孔 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 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 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可以也应该借 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借鉴儒家 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借鉴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 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 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我们还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 等等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时 期
孟子
荀子
同 异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义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目的: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 孟子、荀子——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 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 治。……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
由奴隶制 向封建制 转变的社 会重大变 革时期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 • • • • •
中文名:李耳 别名:老聃 国籍:中国(春秋晚期· 楚)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 出生日期:约前571年 逝世日期:前471年 主要成就:道家学派创始人,辩证法思想 代表作品:《道德经》
A 历史地位: 西汉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糅合了道家、法家、 B 思想特点: 阴阳五行的思想。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 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 土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 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 化。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 也。”
“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2、新儒学的内容P5页
A 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学说
老子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理想社会
“道”是万物的本源朴 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的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 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宣扬 “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吾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汉宣帝
6、汉武帝采用新儒学:
A 原因: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根本原因) ①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 措施: ②政治上: 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3、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4、影响:
(实质) A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C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解析 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
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B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 君舟 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 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 的是 D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 中国的思 西方的思 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 想文化和 想文化和 的政治和经济”。 科技成就 科技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 夏 商 争鸣
西周
东周


春秋 奴隶社会
战国
程朱 理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 陆王 宋 元 心学 北宋 南宋
B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为人处世标准
C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 P6页
思想为政治服务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2、董仲舒
3、新儒学的内容 思想文化专制 4、新儒学的实质:
①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5、新儒学的特点 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认识: 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以及阶 级属性不同,人们对孔子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2、虽然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怀抱理想,在现实 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但不管后人对他是 褒是贬,孔子的理想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 印记。 3、把孔子置于公正、客观的天平上,我们发现他是 一位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执着的大学 者。
集大 成者 韩非子 D 法家 主 张
(战国末期)
以法治国 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变法革新
守 株 待 兔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仁礼 民本
清静 无为
法治
兼爱 非攻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背景: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 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C 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①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利于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
③但儒学独尊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消极影响)
“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 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 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1. 背景:(1)汉初的“ 无为 而治 ”政策引发了社会 危机(国家南北边境不宁、 境内王国问题严重);汉 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2) 董仲舒 改造儒学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最 主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2、董仲舒 C 著作: 《春秋繁露》
战国初期
C 墨家 (墨子) 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
“节俭”“节用”“薄葬”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 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 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创办私学“苛政猛于虎也。” 整理六经
子曰:“仁者爱人。”
“仁”通过“礼”来实现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不同时代人们心中的孔子: 丧家犬(孔子自嘲)—— 圣人(历代封建帝王的封赐)—— 中国式的耶稣(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 妖人(洪秀全)—— 变法先驱(康有为)—— 民族罪人(陈独秀等)—— 阶级敌人(四人帮)—— 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 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的代表者 由此你得出哪些认识?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
A 道家 创立:老子 战国
发展:庄子
时期
思想 学说
哲学 相对主义 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处世 顺其自然、安于现状 态度
“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B 儒家
• • • • • • • • • • •
• •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 辛镇)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教师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6、辨别各派思想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 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 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 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 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 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 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 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对传 统儒 隋 唐 五代十国 学的 批判 明 清 继承
西汉 东汉 封建社会
儒学 成为 正统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 泛指数量多
“争鸣”:争论和诘难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2、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 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 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3) 阶级关系上“ 士 ”阶层的 崛起。(4)文化上私学兴起, 学术下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