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经济政治:诸侯争霸
2 . 主要流派
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庄子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子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 前313年?—前238 年),名况,字卿,先秦思想 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 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 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 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 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 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 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 《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 子们的记述。
B
(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 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这表明( D)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观点 “仁”、礼、以德治民、“有 教无类” 仁政、民本、性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 恶 “道”、辨证、“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一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3)观点 建地主阶级利益
• 仁旳思 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创建儒家学派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使儒学体系愈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旳创始: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相往来
福祸相依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种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旳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2.庄子旳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正确;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取得精神上旳自由。
庄子名言
•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 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3、法家一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旳利益)
• ①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旳 • ②以法治国 • ③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施君主专制—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旳历史发展 趋势
守株待兔旳故事阐明什 么了?
①以为事物是发展变化旳 ②治理国家旳政策、措施必 须与时俱进。
4.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旳代表——墨子 墨子旳主要思想
2.产生旳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旳使用和牛耕旳推广,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社大会大夫变崛革起。奴隶制
走向解礼体乐,崩封坏建制度兴起,社会转型天。下大乱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旳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旳产物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教学设计1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通过先秦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文材料,图表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
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高度认可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请问中国的轴心时代在什么时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相互诘难、批驳而形成的思想碰撞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演变时期。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
当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老子最后 对孔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实则 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 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 子之身。” ——《史记 · 老子列传》
老子与孔子在政治主张上有哪些不同? 面对春秋乱世,孔子积极入世,努力推行自己的思想, 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子消极避世,尊重规律,知 其不可为而不为。(其思想背后有过人的智慧)
4、“百家争鸣”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5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9月20日―10月10 日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家旅游局、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国际儒联、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山东省旅游局、济宁市政府和曲阜市政府承办。 和往年相比今年孔子文化节将举办首次全球联合 祭孔活动,全球祭孔活动以曲阜祭孔为主会场, 上海、天津、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肃武威、 福建泉州、台湾台北、香港等地设立国内同祭直 播点,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韭菜芭等地 为海外同祭点,其间还将举办“中华文化标志城” 宣传活动。
D
4、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 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教育: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同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异
以德、礼治国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的成就
•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 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晚年对《诗》《书》《易》《礼》《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 样评价孔子,“他是唯一有 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 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 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
“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等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 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 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荀子是儒家的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东 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 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其言论被子弟整理成 《论语》。
(1)个人简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著作有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2)主要思想:“道”(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 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思想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文化: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诸子百家流派和代表人物:
《论语》书影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主要思想
2
知识框架
政治学说:“仁”、“礼”、“正名”、为政以德 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主要思想: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 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 也。
——《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 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维护等级秩序。 (2)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 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 思想的形成
自主初探·夯基础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了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含义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的原因、表现。 (2)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学思想家各自的主张,理解《孔子讲学 图》所反映的孔子教育主张。 2.在掌握百家争鸣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通过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 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 些主张。 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请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法家。 (2)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 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 庄 子
1.万物的本源是“道”; 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4.社会批判精神;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 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 因非,因非因是……
毛蔷丽姬,人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4.历史影响(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图片欣赏
孔子讲学图
稷下学宫图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 孔 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 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 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 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 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 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学生依据表格自主归纳: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以德治民
仁政 民贵君轻
王道 民水君舟
异
人性论 目的
性相近 维护奴隶制
性善论
性恶论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探究3:利用课本第6页学思之窗探讨对人性的看法?
三、道家和法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 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 ‚爱人‛。而 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 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 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 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 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 ‚爱人‛ 所推导出的 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 ‚仁‛ 的 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 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不是私爱,而是很宽 泛的,能够爱众人,就接近‚仁‛了,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 做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周代制度,即符合 ‚礼‛,礼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了。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 就是不符合礼的原则,不去听它,不去看它,不去想也不说 它,要在思想上保持冷静克制,即就是在主观上尽量克制约 束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和相互妥协呢?孔子提出实 行‚仁‛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 到;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 再强调,实行‚仁‛并不难,只要你思想上想实行‚仁‛, ‚仁‛就立刻会到来。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2)“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 (3)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主观 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 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 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 远的影响。 的集中体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 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 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 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 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
1、孔子主要思想和文化贡献:
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材料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学而》 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材料四: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 材料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材料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述而》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 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 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 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 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 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 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 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 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 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 主。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一: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 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 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 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 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汉 族,春秋晚期鲁国陬邑 (zōuyì ,今中国山东省曲阜 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 后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整 理了《诗》《书》《礼》 《易》《乐》和《春秋》, 被后世称为‚至圣‛和‚万 世师表‛。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丘明《左传· 桓公五年》 材料四: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 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 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年》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 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 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 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 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1)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爱人”,礼就是主张 “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思想中的 保守成分。 孔子强调在政治要“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杀; 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潜心办学和著述,奠定儒家思想基础。 (3)性本论思想: 他认为人性相近。 (4)整理文化典籍
材料五: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 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材料六: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 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 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 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 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材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 材料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论语· 为政》 材料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 雍也》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材料五: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 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为政以德、贵贱有序、怀疑鬼神
以上几则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要以 德服人,即‚为政以德‛,用政令法度治理人民老百姓, 虽免于刑罚,却从不感到内心羞耻;如果用‚德‛治理国 家,辅之以礼仪教化,那么老百姓不仅心服口服,而且做 事有羞愧之心。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那么天下的人民 好像众星围拱北极星一样归附他。孔子还认为,治理国家 统治人民的方法必须符合周礼,即做君主要像做君主的样 子,忠心爱国;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做 儿子的样子,做到父慈子孝。 (1)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取信于民,这 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 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力图恢复礼乐制、回 (2)“为政以德”,以德服人,以礼仪教育化治理国家 到奴隶制社会,这是历史的倒退。同时,他承认阶级压迫, 是孔子政治思想另一大特点; 维护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3)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即“君君、臣 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 臣、父父、子子”。 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 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 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 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 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所选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学习应 和思考相结合,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 习,就会犹豫不决。学习应该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能不懂 装懂。学习还应该有兴趣。在对待老师学长的态度上,不迷 信老师。同时孔子在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孔子在 承认人的智力水平在先天上存在差别,‚中人之上,可以语 上也‛,强调因人施教。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 育的范围扩大了,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大约在其30岁时, 开始收徒讲学了,他的学生多达3000人,得意门生72人。学 生之中,有贵族,有平民,还有商人,甚至还有颜浊邹这样 的大盗也曾经从学于孔子。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1)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习要有老实的态度,学习要 有兴趣; (2)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 教育的范围。这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论语· 颜渊》 材料四: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 谓知矣。‛ ──《论语· 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