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一: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 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 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 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 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学而》 材料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论语· 为政》 材料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 雍也》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材料五: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 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不是私爱,而是很宽 泛的,能够爱众人,就接近‚仁‛了,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 做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周代制度,即符合 ‚礼‛,礼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了。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 就是不符合礼的原则,不去听它,不去看它,不去想也不说 它,要在思想上保持冷静克制,即就是在主观上尽量克制约 束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和相互妥协呢?孔子提出实 行‚仁‛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 到;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 再强调,实行‚仁‛并不难,只要你思想上想实行‚仁‛, ‚仁‛就立刻会到来。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2)“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 (3)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主观 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 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 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 远的影响。 的集中体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 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 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 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 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为政以德、贵贱有序、怀疑鬼神
以上几则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要以 德服人,即‚为政以德‛,用政令法度治理人民老百姓, 虽免于刑罚,却从不感到内心羞耻;如果用‚德‛治理国 家,辅之以礼仪教化,那么老百姓不仅心服口服,而且做 事有羞愧之心。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那么天下的人民 好像众星围拱北极星一样归附他。孔子还认为,治理国家 统治人民的方法必须符合周礼,即做君主要像做君主的样 子,忠心爱国;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做 儿子的样子,做到父慈子孝。 (1)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取信于民,这 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 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力图恢复礼乐制、回 (2)“为政以德”,以德服人,以礼仪教育化治理国家 到奴隶制社会,这是历史的倒退。同时,他承认阶级压迫, 是孔子政治思想另一大特点; 维护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3)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即“君君、臣 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 臣、父父、子子”。 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论语· 颜渊》 材料四: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 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 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 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 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 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1)政治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爱人”,礼就是主张 “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是孔子思想中的 保守成分。 孔子强调在政治要“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杀; 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潜心办学和著述,奠定儒家思想基础。 (3)性本论思想: 他认为人性相近。 (4)整理文化典籍
材料五: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 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材料六: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 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 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 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 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 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 别奉事秦国)。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 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丘明《左传· 桓公五年》 材料四: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 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 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汉 族,春秋晚期鲁国陬邑 (zōuyì ,今中国山东省曲阜 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 后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整 理了《诗》《书》《礼》 《易》《乐》和《春秋》, 被后世称为‚至圣‛和‚万 世师表‛。
2、“百家争鸣”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七: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材料八: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七年》 材料九: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 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 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 ‚爱人‛。而 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 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 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 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 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 ‚爱人‛ 所推导出的 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 ‚仁‛ 的 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 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1、孔子主要思想和文化贡献:
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材料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学而》 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材料四: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 材料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材料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述而》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 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 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 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 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 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 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 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 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 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 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 主。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4、历史意义:
①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儒 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 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 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 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学说孕育了我 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 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 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 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 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 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上所选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学习应 和思考相结合,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 习,就会犹豫不决。学习应该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能不懂 装懂。学习还应该有兴趣。在对待老师学长的态度上,不迷 信老师。同时孔子在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孔子在 承认人的智力水平在先天上存在差别,‚中人之上,可以语 上也‛,强调因人施教。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 育的范围扩大了,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大约在其30岁时, 开始收徒讲学了,他的学生多达3000人,得意门生72人。学 生之中,有贵族,有平民,还有商人,甚至还有颜浊邹这样 的大盗也曾经从学于孔子。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1)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习要有老实的态度,学习要 有兴趣; (2)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 (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 教育的范围。这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