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发展

李印堂

七十年代末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沉寂多年的学术理论研究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在各种学术期刊甚至一些报纸上,开始出现一些研究和介绍异化问题的文章。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一些非哲学专业的文化人来说,对异化概念和异化理论当时均感到相当陌生。正当不少人准备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个新概念和新问题时,一场清除精神污染与反对异化论及人道主义的类似于整风的运动席卷而来。从此在报刊上再也难得看到异化二

字。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的滚滚向前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不要搞什么姓社姓资的争论。在这种背景下,学术思想领域里的禁锢逐渐冰消雪融,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又不断地提到异化概念和人的异化问题。特别是在近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刊中,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文中不断提到卢卡奇,弗罗姆、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人的名字;还有人则直接援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如《新华文摘》1998年第一期转载的《大众传播过程的异化现象》一文;《读书》杂志与《南方周末》等发表的一些对大众文化与商品文化的批判文章……这说明,异化理论与异化现象我们想回避也回避

不了。

那么,什么是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继马克思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异化理论有何发展?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又具有什么意义?所有这些,在一般知识分子群体中并非众所周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客观如实的考察和描述。本文的立意就

是在于此。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简称为异化理论,指的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进行的分析和阐述,其内容包含着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还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手稿》第45页)一般来说,马克思这段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异化劳动的基本概括。不过,倘若较为全面地阐明异化劳动的含义,还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即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它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手稿》第47页)异化劳动的第三个内容,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里说的“自山”,是指人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指人能“按照认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能力;而“自觉”则是指摆脱了本能冲动和肉体需要的状态以后,能在理性支配下自愿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状态。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象动物一样的生存。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没有多谈,因为他认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手稿》第51页)这就是说,产品、劳动及人的本性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异化。这种异化,马克思又称为“人的自我异化”。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

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中国人民大学编:《马恩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第130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显然是指人类的阶级分化。这与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谈的人的异化,是有所区别的。

人们也许会问:马克思为什么要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而以后又很少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思考人的幸福与人的解放问题。为了寻找答案,青年马克思广泛地涉猎了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著作,在1843年马克思仅在历史方面就撰写了五本读书笔记。其内容从公元前六百年到十九世纪,把西欧各主要国家及美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进行了分析研究。因此,有的专家认为,马克思在巴黎写的《手稿》,实际上是他“对历史之谜和理论之谜作出科学解答的开端。”(扬适:《关于评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些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81年第6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异化概念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动因和起点,是孕育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锐利武器。只是当马克思转向经济和历史理论以后,才较少采用异化概念来分析问题(张奎良:《异化概念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所起的作用》,载《求是学刊》1981年第3期)。这就是说,无论是异化概念的使用,或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

事实上,从马克思开始,异化概念和异化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在世界范围的理论界从未停止过。紧接马克思对异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匈牙利著名理论家卢卡奇(1885——1971)。山于马克思的《手稿》是在1932年才付印出版,所以,卢卡奇是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卢卡奇所说的物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商品世界的运动法则出现之后,人们可以认识这些法则,但却不能改变这些法则;二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变得同他自己疏远开来,它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法则的非人的客观性。”(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第74页)说通俗点,人生产出商品,在商品世界,人自己也变成了商品,商品按市场法则运行,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人也象商品一样丧失了自己的主体,这就叫物化。据专家研究,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没有多达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卢卡奇关于物化意识的分析。

所谓物化意识,就是商品社会中的物化现象、物化规律、物化结构变成人们心灵深处的牢固信念,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拜物教。卢卡奇认为,工人阶级最初认识不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往往只是提出一些诸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等经济要求,这就是物化意识的一种表现。按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一书中的解释,物化意识只能产生简单的描述和歪曲的认识,不能明察社会现实背后的根本力量;只能孤立地、机械地、抽象地考察现实,用物的价值尺度去评判和估价人的活动,不能认识人的主体性,以及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为。因此,在物化意识支配下,人们只能把现存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甚至视为永恒不变的人类秩序,采取随波逐流默从忍受的态度(见“意识形态的构成和作用”

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及其中的物化与物化意识理论评价甚高。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曾经有一个时期是所谓西方共产主义的圣经”(梅劳—庞蒂),而他的物化理论则“是从当时能了解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出发而得出的天才的推论”(沙夫:《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概念系统》,转引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第72页)。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实际上为以后哲学家研究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开辟了道路。

如果说卢卡奇是用物化理论来分析二十年代西欧工人阶级失败的思想根源,那么德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