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士族与科举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士族与科举制度

北师大历史学院2010级本科生张琦学号:201011121021

1.科举制诞生以前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按照礼乐制度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管理国家的责任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级负责,社会各个阶级等级分明,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世袭。东周以来,礼乐制度崩溃,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人才,“客卿”“食客”制度也于此时出现,他们为各国的国君和卿大夫服务,他们也就成为了那是事实上的官员。

秦汉以后,按照血缘关系世袭的分封制度被逐渐废除,选官大权由皇帝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可管理国家离不开人才,于是皇帝和下属官员又创立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采用“察举制”。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这种制度看似能够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过由于选拔标注的不够客观导致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屡见不鲜。地方关于出于私利,多推举自家亲属和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监察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南北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但改良的方面也只是将地方官考核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魏晋时代,世家大族势力强大,使中正官无法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为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创立一套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2.《氏族志》与“士族危机”

较之于前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科举制在制度层面上排除了血缘、门第、乡里、地区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只以才学选拔人才。当然这也只是最初设想,实际执行的结果并非如此。东汉以来的士族们依然凭借已有的经济政治权利攫取着制度之外的好处,所获得的好处远多于庶族出身的子弟。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着政府官员的任免,把持着国家大权。隋朝建立以后,废除了门阀制度。以崔、卢、李、郑、王等五姓七族为代表的山东士族自恃门第清贵,根深蒂固,至唐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据《旧唐书·高士廉传》记载,当时三品以上大官“欲功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由被偃仰”。甚至各位朝中大臣也争相与世家大族结为姻亲。门阀制度虽被废除,但士族们在社会上仍有极高的地位。这令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深感不快。

太宗即位以后,诏令高士廉等编修《氏族志》,几经周折《氏族志》编纂完成。《氏族志》尊崇当朝冠冕,也就是说,若在当朝无法进入高品级的官限,世业沦替、衰宗落谱也就为时不远了。于是,谋取高官便成了保证家族不衰落的必要条件,科举和门荫是获取高官的重要途径。先来说一下门荫制,门荫制度下,

五品以上的官员可荫及三代,但是如果子孙不给力的话,可能从第二代就开始衰落。于是科举制就成了保证家族兴旺的最主要途径。士族们虽身居高位,但对于科举制的热情一点不让于寒门。唐代中后期时, 公卿贵族子孙之所以轻视门荫入仕, 这与科举制受到社会的推崇是密切相关的。科举出身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月灯打球、曲江关宴、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等活动,能使新科进士“不浃晨而闻名天下”,短期内社会地位骤升;官职迁升方面,进士出身可不循常例,获超次拔擢。

3.士庶竞争

前面已经说过,科举制度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人才的选拔不仅仅拘泥于世家大族,寒门子弟也可以“怀牒自列”,自由报考一旦及第,名同富贵。门阀势力的垄断被打破,士族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寒族的压力。诗人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可见科举制创造了可以让寒门子弟一步登天,光宗耀祖,这必然会激发广大庶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潮。而且在科举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录取的人数却没有相应增加,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知识分子的内部竞争。

4、士族垄断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交投卷。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这是门荫制度在唐朝的延伸。可以看出科举制在唐朝仍无法打破门阀势力的桎梏。

再次,士族在教育、文化条件等方面占据优势。教育制度及教育普及的程度必会对人才数量和成才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各阶层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情况下,即使选士制度公平客观,亦易使缺乏教育者无法与具优质教育资源者进行竞争。“开元以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国学更是只收取官宦子弟。有学者统计,唐代可考的74位状元中,寒门出身的仅占5人,士士族出身和当朝宰辅的亲属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样来看,士族阶层在科举制中占据垄断地位。

5.小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虽为庶族出身的人创造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但是世家大族人仍利用已有的权势为自身阶级谋取一条通向达官贵人的捷径。可以说,科举制仍然笼罩在门阀势力的阴影之下。后来,随着士族阶级的没落与衰亡,寒门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人头地。在科举制下从未做到公平竞争,所谓的改进也只是选官范围的扩大,我们从清朝的实例“范进中举”中看出“及第”对一个寒门子弟来说有多么困难。可是科举制的创立对于打破士族垄断,集中中央集权具有进步意义,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