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吉芬商品存在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吉芬商品和吉芬现象存在的可能性
吉芬现象指出,“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土豆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土豆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
于是,土豆价格的上涨导致贫困家庭的反而增加对土豆的消费量。
”这样的商品也被称为吉芬商品,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吉芬商品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商品?我们先假设吉芬所说的土豆等低劣物品是一种吉芬商品,并且满足价格越高,消费量越大的规律。
如果这个规律成立的话,那么应该会出现下面的情况,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土豆都应该是价格越高,消费量越大那作为生产者假如也知道这个规律的话,理应努力提高土豆的价格,这样消费量反而会增长,从而总的收入会增长。
而如果说土豆只是因为在天灾的条件下,价格越高,消费量越大,则说明用吉芬商品来定义是不严密的,至少它不是一直是吉芬商品,那只是因为在天灾条件下才成为吉芬商品,所以充其量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其属性。
根据以上分析,吉芬商品并不存在,吉芬现象有可能存在,下面再来分析这种现象。
产生一种现象可以有诸多原因,而描述现象本身也会带来误差。
吉芬现象说的是因为饥荒,土豆价格上涨,但消费量却大增,于是吉芬认为这不符合经济学的需求规律,是一种反常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的描述是什么模糊的。
首先,饥荒的时候,除了土豆,其他的商品价格有没有上涨?相比土豆的涨幅,上涨的幅度又如何?假如其他的商品也上涨了,那么后面对需求规律的反常分析本身就没什么意义。
其次,消费量大增是一种整体的现象还是单个消费单元的现象?(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消费量=需求,否则更无法得到人们真正的需求)消费土豆的群体会不会因为饥荒而增加?会不会因为上面第一个原因,其他商品的上涨导致了原本不以土豆为主食的人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量。
再者,经济上的消费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消费是一种连续平滑的过程,消费都是瞬间完成的,而且不存在储存功能。
但土豆这种商品具有季节性,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者无法快速生产出更多的土豆(即便现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土豆总的生产量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导致短时间内价格因为需求
上涨而上升(同吉芬现象的结论相反,我恰恰认为是因为需求上涨导致价格上涨,所以应该分析是什么导致需求上升,是价格吗?还是储存需求和投机需求),而这种需求的上涨除了上述所说的可能增加了新的消费群体外,还因为土豆容易储存,不易变质的特点,导致大量以储存为目的的消费,而储存土豆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商品具有季节性。
而在平常的年份,土豆的消费是一个平滑的过程。
在一个消费周期以内(如果土豆一年产一次,那么这个周期是一年),土豆的消费总体上应该是饥荒年<正常的年份,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饥荒年份的需求量会大于正常的年份的需求量,这是由于消费集中在土豆刚上市不久引起的。
最后,投机、囤货以及消费者心理预期也是导致土豆在饥荒的时候背离供需规律的原因,而预期等在经济学人的假设中是不作为考虑因素的。
经济学人假设消费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需求的行为只是根据价格作出的,而并不判断将来价格的走势。
在这里,还有一个概念被混淆了,就是比重和数量的关系。
土豆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人们放弃正常商品的消费,转而把更多的钱消费在土豆上,这一点并没有问题,问题是更多的钱消费更多涨了价的土豆并不能得出土豆的消费量会增长。
我们假设因为饥荒,爱尔兰的贫民总的消费预算总没有改变(这一点很值得怀疑,但如果收入有变动的话,减少的可能性更大,对结果就会造成影响)。
又假设原来土豆的消费占一个比较大的比重,设为70%吧。
假设有100单位的预算,原来70单位购买土豆,30单位购买其他商品,原来的价格x,原来的消费量a,那么很容易计算得出ax=70。
根据吉芬现象的解释,a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那么,现在即使a不变,x增加50%也会出现ax>100。
何况a、x同时增加,如果两者的增长速度一样的话,那么价格上涨20以上的时候,数量也会增长20%,这个时候会很快出现ax>100。
而如果这个较大的比重更大的时候,超过100的速度会更快,这显然不合常理。
最极端的情况,假设一个人以前100%的钱消费在土豆上面,现在土豆涨价了,他还能消费更多的土豆吗?就算给他更多的钱,他为什么要消费之以前更多的土豆呢?
经济学的假设本身就是非常理想化的概念,其中效用的概念更是如此,所以,以一个理想化的概念来解释经济中的问题,肯定会出现矛盾,这是假设本身所决定的。
但是经济学上却将吉芬难题作为一种现象单列出来,并加用所谓的替
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加以解释,这一点非常难以理解。
首先,吉芬现象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为什么唯独爱尔兰那次饥荒被定义为吉芬难题?其次,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是解释吉芬商品的理由,但在定义吉芬商品的时候又其需要满足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和低档商品,这不是一种循环解释吗?现实生活中,除了1845年的土豆,还有哪些是吉芬商品,甚至今天爱尔兰的土豆是不是吉芬商品?
其实,无论吉芬难题还是其他供需规律或者效用论解释不了的现象,都是因为经济学的理想化假设所引起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1845年那个现象单列出来,否则这样的事件很孤立,但又没有明显的代表性。
特别是用预算线以及效用论来解释,因为这两个概念在应用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满足许多条件,如预算不变,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在消费过程中总要把预算花完,而且人在消费过程中总尝试得到最大的效用。
但是,效用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抽象,很难定义,同样是吃饱,不同的情况效用未必是最大化的。
吉芬现象在解释的时候采用了预算线以及无差异曲线,并得出其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如果按照后面分析这样画图,得到的结果就是前面的预算线或者无差异曲线不符合假设的要求,要么预算线有问题,要么价格变化前后的无差异曲线会相交,要么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也在改变,要么价格变化前后消费者效用至少一种情况没达到最大化。
X B0G
F
假设a点(x,y)向上延伸交AG于d点(x,y’),很显然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