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精选文档
汉字与古人的饮食
![汉字与古人的饮食](https://img.taocdn.com/s3/m/074880c72cc58bd63186bd21.png)
《初学记》卷二十六引《世本》“帝女仪狄始 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高山族“人好饮,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 筒,不数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 尝而后进。”(林谦光《台湾纪略》) 《说文》 “醴,酒一宿孰也。”郑玄注《周礼》 “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张舜徽 《约注》“今家酿甜酒,必得气温暖而后易 成,故夏令一宿即熟,冬令数宿始熟,惟 视气候寒暖为断耳。”
糗(糒、糇餱、粮)、饼(粢、饵)、粥、饡 《尚书·费誓》“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 刑!” 《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焉 《后汉书·隗嚣传》“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 恚愤而死。” 《诗经·大雅·公刘》“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 曰柱,能殖百谷百疏。” 《齐民要术》“(芜菁)若值凶年,一顷乃活 百人耳。”“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 瓜、瓠、韭、葵、姜、葱、蒜 《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 · · 葵及菽。”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 樗。食我农夫。”
《说文》“饗,鄉人饮酒也。从食从鄉,鄉亦 声。”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皆像饗食时宾 主相向之状,即饗字也。古公卿之卿、乡 党之乡、饗食之饗,皆为一字,后世析而 为三。”
食制:两餐制、三餐制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 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 诛?’”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 朝食。’”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 军。”
《礼记·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 酏。” 《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 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a30be5e009581b6bd9ebf1.png)
汉字与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自然与人们紧密相连的饮食也会在话语中,即在文字中有着直接明显的反映。
因此很多的汉字都与饮食相关,他们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中所展现的饮食方式和食用器具来探索,研究汉字中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方式饮食用具文化古人说,食色,性也。
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需。
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
因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十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方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方式方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不到的珍贵信息。
一、饮食的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044efe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b.png)
汉字与中国的饮⾷⽂化汉字与中国的饮⾷⽂化来源:论⽂联盟作者:⼀.中国饮⾷⽂化中国饮⾷⽂化绵延170多万年,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业⾷品、五光⼗⾊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化直接影响到⽇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饮⾷⽂化圈的轴⼼;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洲和⼤洋洲,像中国的素⾷⽂化、茶⽂化、酱醋、⾯⾷、药膳、陶瓷餐具和⼤⾖等,都惠及全世界数⼗亿⼈。
总之,中国饮⾷⽂化是中华各族⼈民在100多万年的⽣产和⽣活实践中,在⾷源开发、⾷具研制和饮⾷审美等⽅⾯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汉字三.汉字与中国饮⾷⽂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字俨然成为⼀种⽂化,是中国⽂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化涉及到了⽣活的各个⽅⾯。
其中⾃古以来民以⾷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化是离不开饮⾷的影响的。
我国饮⾷⽂化渊源流传,是我⽂明古国灿烂⽂化的⼀个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的记述和描写。
我们要研究汉字⽂化与饮⾷⾸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字说起。
1、“年”与“⽲”在古代的壁画中,常常能看到描绘⼈们头上插着⽲⾕为装饰,翩翩起舞,以庆贺当年的丰收的壁画。
古代中原地区的稻⾕⼤多是⼀年⼀熟。
古代的先民们把⽲苗⾃播种到其成熟,视为⼀年。
因此,年便同何⽲⾕的丰收紧密联系在了⼀起。
在古代农业社会,⽲⾕是⼈们的主要⽣存依靠。
⽲⾕的成熟就意味着这⼀年的⾟劳都没有⽩费。
所以,当⼈们收割完庄稼后,往往要庆贺⼀番,过⼀个丰收的节,⽽这个节⽇就是⽂明常说的“年”。
“年”的确定,正是农业社会先民的⼀种⽂化⼼理的显现。
⽲是古代⾕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
粮⾷的这个“⽲”似乎是最古⽼的。
植物学家认为,它是指新⽯器时代出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各种野⽣的⽲,⾄今仍有些⽣活在野⽣状态下,甚⾄是令⼈讨厌的稗草。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26f5d27ee06eff9aef807bc.png)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x完成时间:2015年1月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
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
《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饔”和“飱”。
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
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
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
《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06eb9a68762caaedc33d402.png)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1、“禾”《说文解字》“嘉穀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木也。
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从木,从省。
象其穗。
凡禾之屬皆从禾。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
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
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
2、“秀”秀丽的秀字,会意。
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
荣而实者谓之秀。
《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
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
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
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
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
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
“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
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
3、“饮”“食”及其边旁“飠”“饣”“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
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
可是在古代,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
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
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
汉字有关副食的用字更多了,这里只讲“菜肴(肴)”两字,“菜”从“艹”从“爫”从“木”,《说文解字》:“艹之可食者。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10汉字与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d5c08c29ec3d5bbfd0a745b.png)
第十章汉字与饮食文化第一节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 1.举出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三个。
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华饮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中国汉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烹、饪烹与饪早在《易经》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经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名。
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饪饪:《说文》:“大孰(熟)也。
从食壬聲。
”《论语·乡党》:“失飪不食,不时不食。
”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节。
”生熟程度:腥、烂、糜、饪。
2.从火的字反映烹饪发展炊、烤、炒、烧、炝、炖、烘、焙、烩、炸、炙、煲、烫……烹、然、煮、蒸、煎、热、熏、熬、熟、焦……第二节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2.举出反映跪坐进餐习惯的汉字三个。
1.跪坐进餐 1)即:将要进餐2)既:已经进餐 3)鄉:同吃一锅饭4)卿:掌管饭勺的人2.以羊为代表美食《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
”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礼品。
1)羞:《说文》:“羞,进献也。
”拿羊进献。
2.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無鄙切。
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
3.譱(善)甘也。
4. 羹5.鲜6.羔:说文》:羊子也。
从羊,照省聲。
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
7.羡8.祥10.姜9.養第三节汉字反映的酒文化 3.汉字体现出哪些酒文化与幸福观?甲骨文从“酉”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出现.《说文·酉部》:收字67个酌配酑酎酏酐酒酜酚酛酓酔酕酖酗酘酙酝酦酟酠酡酢酣1.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饮酒情景,酒与英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
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唐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2.《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从语义看,表示酒的品质及色泽12字;酒的味道2字;酒在祭祀中的应用2字;酒桌上的礼仪3字;饮酒时取量表现3字;酒的药用1字。
可见,汉代时丰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
汉字与饮食——精选推荐
![汉字与饮食——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c4abc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d.png)
汉字与饮食B12010101022汉字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汉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汉字是汉字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从当今的汉字中我们可以探究出许多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
而其中的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与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说到饮食文化,不得不提,民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力,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
如《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句话是说,食物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
“食”,在《说文解字》中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米也。
从皀亼聲。
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从食”。
“亼”在古语中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食的解释大致就是聚集的米、稻、谷粒。
从甲骨文来看,“食”字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甲骨文“食”字下部是装有食物的器具,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盖子。
饮食是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食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进步,从最开始以温饱为主,到如今以营养丰富为主。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是在周秦时,当时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以自周秦以来,诗文中关于粮食的记录有很多。
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至于它所包含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为五谷,六谷即再加上稻。
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的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古代黍稷常常连用,可以表明黍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与当今的麦子基本一致。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是比较珍贵的。
我们还会常常看到一些关于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禾”,禾本来专指稷,后来成为古代谷物的总称,以它为偏旁的很多字也都是粮食的品种。
浅议汉字与烹食文化
![浅议汉字与烹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e08a032eefdc8d376ee3230.png)
浅议汉字与烹食文化刘含梅江西农业大学汉语言文学1101班,南昌,330045摘要:作为中华民族辉煌文明的载体的汉字和源远流长的中国烹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文探讨了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通过研究汉字,可以看出中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反映出烹饪原料的来源与食物制作的过程,反映出生熟食品的性能与养分,反映出高能度的火在烹饪中的多般作用,也反映出人类在享用饮食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等等。
汉字是在悠悠数千年中贮存中国烹食文化信息的一个宝库,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形音义发展的脉络、分化孳乳的轨迹和个体字符的存亡史,都成为中国烹食文化的确证。
关键字:汉字、烹食文化、总称、制作、精神正文:一、烹食总称1.烹与饪烹与饪早在《易经》。
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称。
烹字的甲骨文,金文象宗庙之形。
《说文解字》中解释它的本义是用食物来供奉鬼神,也就是祭献。
所以《说文解字》说:“烹,献也,象进熟物形。
孝经曰:祭则鬼烹之。
”汉代以后这个字逐渐分化为三个形音义不同又互有联系的字。
:(1)烹写作享,音许两切,今读xiang,具有享献,享受两方面的意思。
享献是给别人东西,享受是接受别人给的东西,恰好符合汉语施受同词的特点。
(2)享字减一笔变作亨读许庚切,今读heng,主要意义是亨通,亨则通于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福佑,所以引申有顺利运气好的意思。
(3)亨字加火,写作烹,读普庚切,今读peng,这是一个后出分化字,以后就专门承担了煮熟这个意思,专用于烹饪。
综合这三个字的造字意图和相互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烹饪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饮食与祭祀的关系。
上古宫廷里,供给人们膳食和供给鬼神祭品是烹饪的两大目的。
饪的古文是以月为偏旁,不论从食还是从肉,都反映古代煮肉的情况。
且饪的异体字与稔为同源字。
饪是肉熟,稔是谷熟,中原农作物是一年一熟,所以一年称一稔。
2.食与饮食与饮是吃喝的总名。
相对而言时,前者指吃饭,后者指喝水、喝酒。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e0f391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4.png)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无穷。
这一文化现象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汉字的演变与传承。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来揭示汉字如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茶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高雅艺术,体现了古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茶道的精髓在于茶之韵、水之味,以及茶艺者的优雅举止。
古人将茶道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品味佳茗,感受自然之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淡泊。
在茶道中,汉字的细腻与典雅得以充分体现,如“茶”字,由“艹”、“人”和“木”三个部件组成,寓意茶源于自然,饮茶须以人为本,传达出茶道的精神内涵。
宴席,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元素。
古人宴饮的目的多种多样,或为庆贺佳节,或为酬谢宾客,或为商议国事。
宴席中的菜肴种类繁多,如“脍炙人口”、“龙肝凤髓”、“鲍鱼之肆”等佳肴,皆出自古代宴席之列。
此外,宴席中的饮品也极尽精致,如“琼浆玉液”、“酒池肉林”等名酒佳肴,形象地展现了宴席的奢华与丰盛。
宴席上的礼仪规范也十分讲究,如“举杯邀月”、“杯酒言欢”等传统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宴席礼仪的重视。
市井饮食,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市井饮食讲求实际、丰富多彩,汇聚了民间美食的精髓。
古街小巷的各种小吃,如“煎饼果子”、“糖葫芦”、“臭豆腐”等,皆为市井饮食的代表。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繁复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地域特色,展示了古代市井饮食文化的魅力。
市井饮食的发展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与演变,如一些地方特色小吃采用地方特色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以汉字的独特形式予以表达。
总的来说,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内涵,记录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共同描绘出一幅古代饮食文化的壮丽画卷。
通过深入了解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韵味。
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完整版文档
![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完整版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54d14ee6edb6f1afe001f7e.png)
以“秀”字修饰。
(三)“食”及其边旁 “飠” “饣”
与吃有关的另一个字就是“食”,“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圈,这便集中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圈,这便集中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要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字说起。
二者的关系
一、要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 字说起。
(一)以“年”与“禾”为例 古人每年丰收之后都将禾谷插在头上以表示庆祝, 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年”。 “年”的确定,正是农业社会先民的一种文化心理 的显现。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以禾为 偏旁,禾字还派生出许多与粮食有关的字,如年、 秀、季、秋、香。
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 “年”的确定,正是农业社会先民的一种文化心理的显现。
器皿同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器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器皿的发展由原始
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 的石器到陶制,掌握冶炼技术之后开始使用铜器,最后发展到使用铁器。
偏旁“飠”“饣”,均读shí。原来的图示,像人 正的如石我 器们到所陶知制道,的掌汉握字冶文炼化技圈术,之又后称开筷始子使文用化铜圈器,这最便后集发中展反到映使了用两铁者器之。间的联系。
禾 烹是饪古王代 国谷 :物 6万的多总种称传,统许菜多点与、吃2有万关多的种字工都业以食禾品为、偏五旁光,十禾色字的还筵派宴生、出流许光多溢与彩粮的食风有味关流的派字,如年、秀、季、秋、香。
与吃有关的另一个字就是“食”,“ 食”,包括 汉烹字饪起 王源国的:历6万史多就种是传中统国菜古点代、文2明万的多开种端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宴、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2019年文档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2d3817d3c1ec5da51e27000.png)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一、汉字与中国文化1.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
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记载和蕴含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形象地呈现出汉民族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今人可以通过汉字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步入古人动态的历史文化圈。
2. 汉字与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者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
“食”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有着充分的储存和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发现中国饮食制作和食器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二、从汉字看古代饮食制作古人造字时多用“火”部首字来表示饮食制作方式。
饮食进入文化范畴,要从熟食开始。
相传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告别了“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的文明时代。
可以说,有了火,才有了世界闻名的中国饮食文化。
多用“火”作为形旁造字,反映出当时“火”对熟食的重要。
古人用火加工制作食物的几种方式,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从表示它们的字的特点大致可以得到反映。
“炙”与“烹”、“炮”一样,这种制作方式亦来源于远古的游牧生活。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菇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从汉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与这种熟食方式相关的丰富的信息。
汉字与饮食文化共66页文档
![汉字与饮食文化共6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35086eb4b73f242336c5ff5.png)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ba6f40fcc7931b765ce15fb.png)
汉字与饮食文化摘要:中国汉字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出发,从食物种类、烹饪技术、食具、酒具等方面阐述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汉字饮食文化文化内涵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包括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
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关于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尤其古代使用过的繁体字有成千个,包括饮食礼仪、民间习俗、食品食物、烹饪技术、食具型制。
但对于当代实用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只需认真学会一定数量的字根字,就可由这些“字”参与组字,扩展到饮食方面的相关用字。
本文只重点讲一下“食”“米”“酉”“皿”“火”五个饮食文字中的基本字根,引申出“食物”“酒”“食具”“烹饪技术”等相关用字。
讲到粮食,我们的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各种各样吃的东西,除了我们今天吃的这些东西,粮食的概念范围其实要大很多。
一、粮:谷食也。
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二、食:本义:饭,饭食,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 食”,包括偏旁“飠”“饣”,原来的图示,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
“食”部的字大都和饮食和食物有关:(一)食物的名称:餡餅、飯、餃子、餛飩、饅頭、餑餑;(二)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动作:餉、飪、餔;(三)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性状:飽、飢餓、三、“禾”: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以它为偏旁的很多字也都是粮食的品种或者与粮食有关的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民以食为天
《礼记·曲礼》:“古者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 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 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食
2
一、主食
【五谷】稻、黍、稷、麦、菽。
稷
麻、黍、稷、麦、菽。
《说文》:“五谷之长,从禾畟声。”
小米,每年最早播种,所以称为五谷
之长。社稷
从肉会声。”本义是切得
很细的肉。
脍不厌细
小
篆
《释名》:脍,会也。细
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
之,已乃会合和之也。
29
三、酒
甲骨文从“酉” 的字不多 : 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 出现.
《说文·酉部》:收字 67 个
30
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况:
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 斗酒; 宋代的曹翰,喝了好几斗酒后仍然十 分清醒,“奏事上前(皇帝面前),数 十条,皆默识不少差。” 李白斗酒诗百篇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鸡鸭鹅
形声字,皆拟其鸣叫而得声。 鸡 为司晨的鸣禽,用作祭祀
供活人食用的六膳:牛羊豕犬雁鱼 《本草纲目》:古人言鸡能避邪, 则鸡亦灵禽也,不独充庖而已。 野鸡——雉
25
鸭 公鸭嗓 《广韵》:凫、鹜,鸭也。 凫:家鸭 鹜:野鸭
鹅 鹅在古代与雁同。 《尔雅》李巡注:野曰雁,家曰鹅。
26
鱼
鱼用于造字,大多为鱼名。 鲤鲳鲸鲵鳗鳟鲫 腥臊古代都从 “鱼” 古代宫廷中的最隆重的场合都必须有 鱼和酒。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班固《白虎通义》王者所以有社稷何?
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
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
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
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 3
先 农 坛
4
先农坛观耕台 5
小 篆
黍
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
米 ,色黄而黏。
古代黍稷常常连用,可以表明黍在人
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诗经》:九月叔苴,食我农夫。
12
粮(糒)
专指旅途中携带的熟食。 《汉书·严助传》:“居者无食,行 者无粮。” 《论语·卫灵公》: “[ 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 兴。”
糗(qiǔ)
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炒熟后再舂 或碾成粉也叫糗。 《国语·楚语》:“成王闻子文之朝 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
三牲:牛羊豕。 太牢:祭祀或享宴时三牲齐备。 少牢:祭祀或享宴时只有牛羊。 太牢是最隆重的礼。 《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 诸侯社稷皆少牢。”
17
18
牛
牛在祭祀与耕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用。
《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
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庶人无故不食珍。” 。
6
7
8
《说文》:“芒谷。
秋种厚埋,故谓之
麦。
甲
麦有大麦,小麦之
骨 文
分。大麦称为麰
(móu)。
甲骨文金文都是
甲
会意字,把舂好
骨 文
的稻米倒入皿器
中。小篆变为形
声字。
金
小
文
篆
金 文
小
篆
9
10
舂
从双手、从杵、从臼。合体 象事字,字象双手持杵向臼 内捣米。本义是捣米。 《诗·大雅·生民》:“或 舂或揄。”
《左传》郑国商人弦高路遇秦师,以
“牛十二犒师”。
《史记·冯唐列传》:“[ 魏尚]出私
养钱,五日一椎牛,享宾客、军吏、
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
塞。”
19
牛作义符的字:
字义由专指而演化为带有普遍
性的意义。
牡:公牛
牝(pìn):母牛
牺:用作祭祀的牛
牲:纯色的牛
物:杂色牛
解
牵
20
羊
《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
13
饼
古代的饼,是把麦或米捣成粉状,加水团
成的。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ì)。
《世说新语·容止》: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
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dàn,同啖),
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粥
一般为贫贱人家所食,贵族阶层居丧时以
食粥为礼。
举家食粥
《礼记·檀弓》:哭泣之哀,饘粥之食,
养羞
羡
鲜
善美
祥
羌
21
犬
猎获狩臭 突猝默 伏献 《左传》 “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 请其吠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 食之。”
走狗 狗屠
刺客聂政,即“家贫,客游以为狗屠” 樊哙
22
豕
《孟子·梁惠王上》:“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
豚:小猪。 《世说新语 ·任诞》:“阮 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 二斗。”
自天子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诗经·豳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 苴。”
15
二、肉食
禽与兽
上古汉语,“禽”指鸟兽的总名。 禽与兽的分立,标志着人类对动物 分类的开始。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 四足而毛谓之兽。
禽——擒 兽——狩
16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五牲】:牛、羊、猪、犬、鸡。
米
《说文》:“米,粟实也。
象禾实之形。”本义是谷
米。
11
? 菽(尗)
豆类的总称。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诗·小 雅·小宛》
?麻
? 麻籽可以充饥。亦称苴、枲(xǐ)。
? 《列子·杨朱》中所记:“昔人有美 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 之。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 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蝦
本写作鰕 騢:红白杂毛的马 ,《说文》说此马 的皮色象鰕。 瑕:碧玉上的小红点。 霞:红色27 。
羹
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 羹祭 《史记·张仪列传》:“ [ 赵襄子] 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 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司 马贞《索隐》:“谓热而啜之,是 羹也。”
28
脍
脍(膾)
《说文》:“细切肉也。
31
醴
《说文》:醴,酒一宿孰也。 《礼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食 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 《汉书·楚元王传》:“初,元王敬 礼申公等,穆公不耆(嗜)酒,元王每 设酒,常为穆生设醴。”
《论语·乡党》:“唯酒无量,不及 乱。”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 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对32 曰:
23
“刘道真(名宝)少时常渔草泽,善歌 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 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 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 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 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 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 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 用相报。'”
24
醉
《说文》:醉,卒也。卒其量不至 于乱也。 醉应是一种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