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
比较
王希恩
【作者简介】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十分火爆,我国国内讨论也已很多。关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者见仁见智,但本文同意这样一种解说:“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历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再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
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最后,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公共政策。这种政策认为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平等,禁止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种族平等和宗教宽容,其最终目的并非文化平等而是社会平等。在这个意义上,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其功能在于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改革,追求不同群体中文化和物质上的繁荣以及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尊严。”①
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内容可谓庞杂,但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其实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因为它们在实践中都会落实到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权利和国家统一等具体的民族问题。所以,把多元文化主义归入一种民族理论并不为过。多元文化主义反映了一种合理的社会诉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甚至相同。然而,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观念体系,辨明它们的异同,尤其在多元文化主义关注的文化和少数民族权利两个方面做出比较,无论对了解多元文化主义本身还是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都是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多样性观点的比较
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是“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该论由美国犹太裔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1924年正式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当时在美国流行的“熔炉论”并不符合平等原则。美国不但是一个地理和行政上的联邦,也应是一个文化上的联邦。在民主的框架内,保持各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这就提出了同一社会中的文化多样及其合理性的问题。“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多元论”从提出时间到理论内涵,都有诸多的不同之处,②但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两者对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坚持。人们普遍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塞缪尔·亨廷顿将由多元文化主义带
来的思想冲击称为反欧洲文明的“第三次大革命”。他明确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实质上是反欧洲文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西方的意识形态。”③其中包含的正是对于文化多样性观点的不满和抨击。
民族压迫和歧视首先表现在文化上的歧视和不平等。因此“文化多元论”和“多元文化主义”中的文化多样性内核,反映的其实是文化平等乃至民族平等的问题,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同一社会中是否民族统一、文化同质就意味着进步?文化多样性论点提出了质疑,不但在推进民族平等的政策实践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人们传统文化观、历史观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是全方位的,它对“民族平等”的主张不但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文化上的一视同仁。马克思主义较早提出了反对民族同化的问题。1929年斯大林在其著名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中讲道:“同化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库中绝对不容许有的,因为它是反人民、反革命的政策,是有害的政策。”④而在同一篇文章中,斯大林同样讲到:“党认为必须帮助我国各个已经复兴的民族完全站立起来,振兴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党支持而且将来也要支持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列宁更直接地讲到“多样性”的问题:“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利用。”⑤这段话是列宁1920年在其《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所言,比卡伦正式提出“文化多元论”还早好几年。列宁、斯大林与卡伦的说法或有不同,但反对同化,提倡文化多样性的精神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不但一贯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而且从更高层面上论述了多样性原则。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多次讲到: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⑥进入21世纪以后,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继承了这一观点,直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论概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对以往人们追求的非此即彼和同一性价值观念的突破,有着世界观上的普遍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多元文化主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问题上有着相当的一致,然而它们至少还有着两点深刻的不同:
其一,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有一种“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内涵。“文化相对主义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它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⑦显然,正是这一论点可以使得多元文化主义能够向强势文化和强势民族说“不”,为弱势民族和文化提供了一种敢于抗争的勇气。这不论对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平等还是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的实现都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一理论同时所含的对于人类进步或“超然”价值的否定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了,正如一些西方学者举例所谈的一个悖论:“如果并不存在超然的价值,那么自由的价值本身也不是超然的,如果自由的价值并非超然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非得接受将宽容和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首要的善(good),如果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拒斥宽容;但自由主义坚持我们应当接受宽容,因此自由主义违反它自己的基本原则。”⑧所以,文化相对主义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应当承认,在人类各种文化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的。恩格斯讲,近代科学已经肯定证明:吃人,包括吞吃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⑨对于吃人这类习俗,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而否认它的落后和野蛮。马克思主义尊重不同的文化,坚持民族平等,同时也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