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 1、环保意识产生历史悠久; • 2、对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高度重视; • 3、通过立法,用法律的强硬措施坚决加以保护; • 4、对环保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认识逐渐具体明确; • 5、出现环保问题问责主管官员; • 6、环境立法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组成部分。
2、明清时期环境的破坏
• (1)明清时期对于海外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 • 是中国粮食生产和培育的第二次革命,它对于明清 • 时期的人口大爆炸有明显的作用。虽然如此,但任 • 何事有利必有弊,高产旱地作物的引入也来了负面 • 的影响。由于垦殖玉米------在闽浙赣皖山区“于潜、 • 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 • 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 • 能容纳,与湖郡之孝丰、安吉、武康三县,长兴之西 • 南境,乌程之西境为害同,惟积难返,扫除不易云” • ( 光绪《孝丰县志》卷三《水利志》)。
课堂练习:
• 13.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恳活动加 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 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 )期间,先后颁布了《森 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 《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 没有得到很好的貫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 一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环境在19世纪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进步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后),城市环保运 动,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共同汇集成美境史上的第一次环保运动高潮。美国主要工生城市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 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 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 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城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 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期间国家公园和国 家森林的扩展速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水利项目和防护林工程以及大平原地区的土地 治理等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 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治理环境的历程 反映了社会发展及对自然的认识变化的趋势;对今天的社 会发展有何启示? 社会发展趋势:
农耕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转变; 对自然的认识变化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然(即无视自 然)到肯定自然(即重视自然)的过程,人类环境价值观由不科学到科学 的转变。 启示: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立法;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树立科 学的环境价值观,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坚持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等(坚持科学发展观)。
答案:
①背景: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美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 展以及 西进运动带来的破坏。 ②对策: 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 美国: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行机制; 合理规划和保护资源,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构建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 议会立法与民间保护相结合; 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相适应。
热点五:环保问题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 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 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 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颁布的《田律》则更为完备,明确规定:每年从春季二月起,不 准进山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准进山采樵;不准诱捕 幼兽、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 • 西汉: • 公元前六年夏,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捅 巢采卵,弹射飞鸟,具为令。”意思是命令三辅(今陕西西安周 围)地区人民不得在春夏两季破鸟巢、掏鸟蛋或用弓箭等射猎鸟 类动物,并把这道诏书作为政府法令固定下来
2、
• ①中国: • 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 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 •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 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 ②美国: • 政局稳定; • 联邦政府重 视对资源的规划和保护,措施全面; • 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 • 环保运动的推动。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3、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学者们纷纷深刻地反思他们赖以生存 和时时享受的工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对待自然的态度。未来学家 托夫勒在回顾工业革命的历程及其后果时,有一段令人触目惊心 的描述①。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发表的意见则更加明确和尖锐。 他们认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根本灾难是“人灾”,是由于“人类 反叛自然界”而产生的,因此,十分紧迫的任务是:要求科学家 以及现代所有的人,“无论如何要从自己生命的内部改变对自然 的态度”;必须克服“人类中心”的虚假观念,重提自然所具有的 尊严性问题;必须改变威逼自然的态度,重心恢复人类以前对自 然的“崇敬”和“体贴”②。
• 2、西方国家在环境污染发生初期,采取过一些限制性措施,颁 布了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如英国1863年颁布的《碱业法》、1876 年的颁布的《河流防污法》;日本大阪府1877年颁布的《工厂管 理条例》等。此后美国、法国等国也陆续颁布了防治大气、水、 放射性物质、食品、农药等污染的法规②。但是,由于人们尚未 搞清污染以及公害的原因和机理,仅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或颁布 某些保护性法规未能阻止环境污染蔓延的势头。
一、中国古代的环保问题:
• 1、环保意识与立法: • 西周:据《周记》载,早在周代初期就专门设立了负责环保的官 职,其中“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郭,职方氏、土方 氏分别掌管灭害虫、除杂草等。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颁布的第 一个环保法——《伐崇令》规定:“毋环屋,毋填井,毋伐树木, 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严刑峻法,威势逼人。 • 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繁,但由于法家学说盛行,各国都非常重视 法治。以法术变革、以法治国,成为当时社会改革的主流。各国 都从实际出发,对环保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法令。 • 例如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改革家管仲就制定严格的法令,在禁山 季节,若有违反禁令的,“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这种法令当然有些残酷,但立竿见影,效果显著。 • 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刑”的法律。
• (2)-----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 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 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 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问题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答案: 1、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加大; 2、玉米等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及过度垦殖; 3、小农经济生产技术落后; 4、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 5、农产品的商品化及受世界市场的影响。
• •战国:《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 这就是现代自然哲学的“师法自然”思想。正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 识,

• 秦朝: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面临的环境问题产 生原因及特点。
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及发展,造成大量工业废弃物排放;人们环保意 识不强;政府对环境污染根源认识不清。 特点: 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废弃物排放造成多种污染; 危害严重,范围广泛,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 政府制定相应法律治理但效果不佳。
二、西方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
• 1、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 转,并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也必然会释放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的污染物质。 •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 亦十分普遍。除英国外,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 城市,如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和辛辛那提等,煤烟污染也相当 严重②。至于后来居上的德意志帝国,其环境污染也不落人后。19、20 世纪之交,德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的烟幕所笼罩,时人抱怨 说,严重的煤烟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 照明。并且,就在空气中弥漫着有害烟雾的时候,德国工业区的河流也 变成了污水沟。如德累斯顿附近穆格利兹(Muglitz)河,因玻璃制造厂所 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变成了“红河”;哈茨(Harz)地区的另一条河流则因铅 氧化物的污染毒死了所有的鱼类,饮用该河水的陆上动物亦中毒死亡③。 到20世纪初,那些对污水特别敏感的鱼类在一些河流中几乎绝迹了。
• 唐代:
《唐律•杂律》有:“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 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 时者,主司杖七十”;“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 “其穿垣出秽者杖六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 准盗论”。 • 在后来宋朝的法律直至清朝的《大清律》中,也都对环境保护作 了明确的立法. 问题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治理环境问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