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do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二、学科成型时期三、社会学化时期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内外的发展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一、教育的功能论二、教育的冲突论三、教育的互动论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二、教育社会应用研究的类型三、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四、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二、现场法三、隐蔽法四、人种学研究第二编教育行为论一、要求掌握:1、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地位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四、教师角色社会第二节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学业成绩三、学生的同辈群体及其影响四、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五、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一节教育规范与失范行为一、教育规范的含义与特点二、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与教育控制一、社会控制与教育控制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第三编教育活动论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第一节课堂结构一、课堂的时空结构二、课堂的角色结构第二节课堂中的互动一、课堂互动的社会学解释二、课堂互动冲突的处理三、课堂互动的研究方法第三节课堂教学与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二、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课堂控制的方法与类型第六章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第一节显性知识与价值传递一、课程的研究传统二、课程的分析模式三、课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隐性知识与学校生活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第三节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一、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二、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第四编教育组织论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班级的组织分析一、班级的组织含义与特点二、班级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班级的结构分析一、班级的正式结构二、班级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网络分析四、两种结构的矛盾第三节班级的群体分析一、班级集体的形成与类型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三、班集体的建设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一、学校组织的性质二、学校组织的结构第二节学校组织的运行一、学校组织的冲突二、学校组织的协调三、组织理论与学校管理第三节学校组织的变革一、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二、学校组织变革的过程三、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第五编教育制度论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一、制度的含义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一、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变迁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三、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经济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结构类型与教育制度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教育特征第二节、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二、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三、中央调控的政治结构与教育制度第三节、人口结构与教育制度一、人口数量结构与教育二、人口质量结构与教育第四节、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制度一、经济分层与教育机会二、文化分层与教育机会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第一节、教育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关系二、教育问题的含义三、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第二节、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一、结构性教育问题二、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三、伴生性教育问题四、失范性教育问题五、过程性教育问题六、失误性教育问题第三节、教育不平等性问题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机会均等三、教育公平问题第四节、学习压力问题一、学习压力的概念二、学习压力的影响三、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第五节、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一、国外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二、教育问题的综合治理第六编教育功能论第十二章教育制度的功能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功能一、关于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三、教育功能研究的视角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一、教育制度的生命周期二、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三、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三节、教育制度的功能理论一、社会化理论二、分配理论三、合法化理论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论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媒介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地位升迁一、现代社会流动的基本问题二、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理论分析第三节、教育与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及其衡量方式二、教育与生活水平三、教育与生活质量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第一节、教育与国家现代化一、国家现代化模式与教育二、国家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国的现代化与教育一、中国赶超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机会;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专题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式,使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形成性评价,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和有针对性。

三、先行课程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社会学的方法、理论课程难点:教育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整体稳定、进步的关系。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对于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正确深入地认识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2)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2学时)1.教学内容(1)理论奠基时期;(2)学科成形时期;(3)教育社会学学派;(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说明部分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探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机制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是教育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

一般来说,其研究内容多来自教育领域,而理论方法多借助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即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宏观的教育社会学、中观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教育社会学四个部分构成。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促进学生对我国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社会学分析能力。

本课程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作为教材。

该教材力图做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较充分地反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社会学教材。

本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考试加教育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本文部分第一章绪论(6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一、一、学科性质诸论二、二、学科性质确定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一、研究对象诸说二、二、研究对象界说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二、二、决定因素与非决定因素三、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四、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五、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点与难题]一、一、规范性与证验性两种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二、二、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三、三、明确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四、四、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考题]1.什么是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它与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有何区别?2.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明确这个问题有何意义?3.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谈谈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Sociology of Education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三、学分与学时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2.1教育与经济2.2教育与政治2.3教育与文化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3.1教育与社会变迁3.2教育与社会流动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4.2学校组织的结构4.3学校组织的文化4.4学校组织的取向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5.3班级的新观念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内容7.2课程授受7.3课程结构7.4课程评价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七、研讨问题第1章:试述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对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1002-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国立中兴大学

1002-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国立中兴大学

國立中興大學教育學程 教育社會學 教學大綱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開課系所班級 (dept. & year) 課程類別 (course type) 教育社會學 Educational Sociology 教育學程 學分 (credits) 授課語言 (language) 2 中文 (Chinese) 授課教師 (teacher) 開課學期 (semester) 王俊斌 (Chun-Ping Wang) 100-2□必修▇選修1.了解教育與社會的關聯性 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2.掌握教育社會學重要理論概念與知識 3.掌握教育社會學的主要課題及發展趨勢 4.運用教育社會學的學理及方法,分析與探討當前的教育問題 5.訓練並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分析之能力 6.觀察並反省台灣社會和教育問題 本課程的重點包括教育社會學基本理論的理解(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與符號互 動論)、重要學者思想概要的掌握 (E. Durkheim, T. Parsons, K. Marx, J. Habermas 與 J. Baudrillard) 以及對於台灣教育問題的反省與批判等。

課程簡述 (course description)先修課程(prerequisites)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無) 講授 (teaching) 討論/報告 (discussion & report) 實驗/參訪 (exp./fab visit) 遠距/網路教學 (remote/web teaching) 與課程銜接的重要概念、原理與技能 (relation to the current course)教學模式 (teaching methodology) 【請勾選】√√1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考試進度、備註) (course content and homework/tests schedule) 第一週 第二週 補 課 第三週 第四週 第五週 第六週 第七週 第八週 (02/20) (02/27) (03/03) (03/05) (03/12) (03/19) (03/26) (04/02) (04/09) 課程導論:教育社會學的發展 放假 (228 連假,03/03(六)補課)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與文獻選讀(1)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與文獻選讀(2)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與文獻選讀(3) 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 社會結構與教育 教育與社會階層化 教育均等/性別與教育機會 期中考試 上傳「教育時事問題評述作業 (1)」 家庭、階級與教育成就 文化研究(1):青少年次文化 文化研究(2):社會變遷與教師角色 知識社會學:學校課程知識的合法化 批判教育學:被壓迫者的意識覺醒 環境社會學與生態文化教學論 後現代論述與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社會正義與教育發展第九週 (04/16) 第十週 (04/23) 第十一週(04/30) 第十二週(05/07) 第十三週(05/14) 第十四週(05/21) 第十五週(05/28) 第十六週(06/04) 第十七週(06/11)第十八週(06/18) 期末考試 上傳「教育時事問題評述作業 (2)」 學習評量方式 (evaluation) 1.期中考試 (35%) 2.期末考試 (35%) 3.教育時事問題的社會學評述 2 篇(書面報告) (20%) 4.平時分數 (含課堂參與與出席狀況) (1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textbook & other references) Banks 原著(1990)。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6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一、学科性质诸论二、学科性质确定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二、研究对象界说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决定因素与非决定因素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五、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点与难题]一、规范性与证验性两种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区别二、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三、明确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四、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考题]1.什么是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它与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研究之间有何区别?2.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明确这个问题有何意义?3.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4.联系我国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谈谈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5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二节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一、教育可传播和创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观念、态度、价值和知识,使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教育可促进经济增长、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社会朝着“三个文明”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三、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第三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对策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重点与难点]一、应识记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二、理解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战略中的作用三、把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题]1.试析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教育可持续发展。

2.试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谈谈教育在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3.何谓教育可持续发展?其实现的对策选择是什么?第三章教育与社会阶层化(7学时)[教学要点]第一节社会阶层化与教育的基本关系一、社会阶层化的涵义二、阶层结构与教育结构第二节社会阶层化对教育的影响一、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具体表现三、教育在促进社会分层合理化中的作用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概述二、社会流动与教育的相互影响三、教育分流问题第四节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及历史发展二、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分析三、促进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重点与难点]一、应识记的概念: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竞争式流动、教育机会均等二、社会阶层化影响教育的机制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四、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思考题]1.社会阶层化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试析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性。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社会学课程名称(英文):Sociology of Education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02450周学时:2 总学时:40 学分: 2先修课程:社会学;教育学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课程简介教育社会学是研究学校社会系统中的教育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方向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行为、课堂结构与师生互动、班级社会体系、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教育问题、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课程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如下:1.能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熟悉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及其研究方法。

2.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以及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培养学生对学校中失范行为的控制能力。

3.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课堂教学结构,能运用互动理论来处理课堂冲突,掌握基本的课堂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对学校教育知识的社会学模式分析,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社会学解释能力。

4.能够理解和掌握学校和班级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结构以及学校组织运行和变革的理论与过程,提高学生的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能力;理解和掌握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学眼光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研究对象与性质,重点掌握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难点学科性质第二节学科历史发展,了解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掌握各阶段中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1. 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 分析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 运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 提高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经典教育社会学理论(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当代教育社会学理论前沿2.2 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与社会结构(如阶层、性别、种族等)- 教育与文化(如文化传承、文化资本等)- 教育与政治(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 教育与经济(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与平等等)2.3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案例研究等)- 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混合研究方法2.4 教育社会学应用案例分析-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校际差异与教育公平- 网络教育与社会化学习3. 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8课时)- 教育与社会关系(12课时)-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4课时)- 教育社会学应用案例分析(8课时)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

-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热点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

-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实际教育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讨论等,占比30%。

- 期中论文:针对某一教育社会学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占比30%。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n.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辩论等之外,任课教师应结合电大实际,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课堂讲授法:通过课堂面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基于浙江省情和各地市县情的鲜活案例,通过案例的研讨和分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将“注入式”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

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

(四)网络教学法:发挥电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网上答疑、资料下载、观看视频、提交作业、讨论等,拉近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教育社会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育社会学》课程是小教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教育社会学课程共34个学时,2个学分。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使小教专业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社会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 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能够根据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社会问题。

让学生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根据此方法进行熟练分析和研究教育社会学问题,能够根据社会现象,发现教育社会问题的本质。

让学生养成从社会角度看教育问题的习惯,把学生看成社会的一个成员,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一角,来客观观察教育社会问题。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学校管理学、班主任工作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学校中的失范行为、学校组织与管理、班级组织与同辈群体、社会变迁引起的教育变化、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课程难点:如何将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教育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认识和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作业展示法、合作学习法、实习操作法。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1.教学内容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派别是哪些2.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教育社会学以及如何认识教育社会问题;识记概念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3.重、难点(1)重点: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2)难点:是把握理解教育社会学概念,以及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往理论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1.教学内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对概念研究方法、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人种学方法的理解和把握(2)难点:如何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设计教育社会学课题研究方案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角色行为(谈谈我的和我周围的同辈群体故事)2.基本要求了解学校中的角色行为(包括教师和学生)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学校中的教师角色行为(2)难点:把握教师职业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1.教学内容学校中的失范行为(谈谈校园暴力、谈谈校园欺凌、谈谈体罚、学生吸毒以及作弊行为)2.基本要求了解校园中失范行为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2.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校园中失范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2)难点:治理校园失范行为的对策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讨论:如何管理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更能促进教学?)2.基本要求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方法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堂教学的控制方法和课堂教学概念(2)难点:如何将课堂教学控制方法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第六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谈谈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更有吸引力?)2.基本要求把握教育社会学定义的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和课程文化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课程及校园文化概念(2)难点: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解的课程与校园文化概念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教学内容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谈谈班级亚文化群体的形成及其对个人与集体发展的影响)2.基本要求把握班级组织概念及班级组织力量3.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班级组织概念以及班级结构理论(2)难点:理解把握班级组织的有形结构和无形结构对班级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教育社会学授课纲要

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第八單元:再探家庭與學校之連結“The source of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ppear to lie first in the home itself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home; then they lie in the schools’ ineffectiveness to free achievement from t he impact of home.” James Coleman, 1966. “Equal Schools or Equal Students.”一、研究家庭與學校連結的議題Jencks及其同事(1972)的研究顯示家庭背景大約解釋50%個人在教育成就上的變化。

而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會同意家庭的社經地位是解釋教育成就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研究家庭背景因素對教育成就的影響的議題包括:1、家庭背景(包括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族群、宗教等)影響的程度為何?有哪些中介的機制?2、學校是否能夠減少學生從家庭背景所帶來的不平等?3、職業地位的取得是否為家庭背景所決定?(如果是的話,則學校就是複製不平等的機制)因為家庭的型態與結構在近代劇烈的變化,對學校教育也造成了衝擊。

因此,除了家庭給予學生之先賦地位外,我們也要考慮父母婚姻及工作等對其子女學習的影響。

二、家庭背景通常需要考慮的家庭背景因素有幾種:1、個人特性:包括社經地位、種族/族群、和宗教等。

這些特性雖源自家庭,但對學生而言,是個人層次之先賦特性。

2、團體特性:家庭做為一個團體的特性包括是否有父或母、子女人數、父母婚姻狀態、父母工作狀態、子女出生的間隔及順序等。

3、社區或鄰區的特性:這是一種情境變項(contextualvariables)。

社區對於工作、休閒、教育等行為會有一些期待與規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Ⅱ.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
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辩论等之外,任课教师应结合电大实际,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课堂讲授法:通过课堂面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案例分析法:选取基于浙江省情和各地市县情的鲜活案例,通过案例的研讨和分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将“注入式”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

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

(四)网络教学法:发挥电大在远程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网上答疑、资料下载、观看视频、提交作业、讨论等,拉近了教师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本课程的学习,建议同学们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目前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心理、恋爱诸问题,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从实际中联系理论,从理论中升华实际。

III.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包括理论教学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两部分,均以百分制计分,两部分成绩占课程总成绩之比为2: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成绩实行双及格制,其中一项不及格,则该课程考核不予通过。

理论教学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理论考核成绩构成,各占50%。

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理论教学学习任务完成等情况。

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理论教学考核采取开卷的形式。

第二部分课时分配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3学时)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5学时)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7学时)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7学时)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7学时)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6学时)
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6学时)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6学时)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6学时)
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1学时)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
2、了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掌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方法
4、理解大学生应该如何把自己的成才目标与历史使命结合起来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2、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3、掌握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与历史使命的结合
4、理解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的差距问题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第二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中国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3、掌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4、理解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人生观、人的本质的内容
2、了解世界观的内容
3、掌握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4、理解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道德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2、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
3、掌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4、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公德
第二节职业道德
第三节家庭美德
第四节个人品德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2、了解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
3、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4、理解私人道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及其产生发展
2、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部门
3、掌握我国主要实体法律部门的主要内容
4、理解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第三节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
2、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
3、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4、理解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第二节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了解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3、掌握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理解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教学内容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四有新人”及其含义
2、了解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
3、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
4、理解做“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第四部分课程实践环节
1、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弥补传统思政课“灌输式”、“说教式”的理论教学的不足,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生活,通过亲身实践,促使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

加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理解。

2、实践教学的类型
实践教学的类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和集中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实践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实施,包括小论文、小组讨论、辩论赛、演讲等。

集中教学实践由学工部门牵头,思政课教师参与实施,包括学生日常操行评分、自我管理、社会实践和调研、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3、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基于省情和电大的实际情况,教学实践内容的选取包括但不限于:听取学术报告、课堂主题交流、课外主题阅读、课堂小论文、思政教育影视观看、实践基地教学等。

社会实践和调研包括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访问、岗位实习等活动,通过深入城乡企业,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重点、热点、难点和疑点等实际问题进行调研并撰写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社团建设、文明寝室和文明修身活动、网络社区活动、技能比赛、演讲辩论比赛、评奖评优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

实践教学应充分发挥各地电大的地方特点,注重创新性、有效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