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课件(共23张PPT)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课件(共23张PPT)
• C、作者通过对收养弃儿、埋葬死者、修补城墙、抚慰百姓等具 体事情的叙述,写出了赵抃遇事当机立断、敢于承当责任的作风, 使人更深地了解赵抃的为人。
• D、作者在叙述中引用了许多数字,是为了把救灾的情况说得更 清楚明了。最后一段总结了赵抃的救灾经验,为后来的官员们制 定救灾措施提供了参考。
当堂训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4分)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
官为责其偿。 ②(3分)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 ③(3分)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④(3分)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
偿。 ⑤(2分)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82021/8/282021/8/282021/8/288/28/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2021/8/282021/8/282021/8/28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82021/8/282021/8/288/28/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82021/8/28August 28,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82021/8/282021/8/282021/8/28
• 找出本段的关键句。
• 明确: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 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 ⑤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阐明文章主旨的,作 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找出文中 句子)

《送董邵南序》—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3张PPT

《送董邵南序》—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33张PPT
C项,“邪”同“耶”
A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以子之不遇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夫人之相与
C.而观于其市
而君幸于赵王
D.吾因子有所感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
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 项,与:介词,随着/动词,结交;C项,于:介词,到/介词, 表被动;D项,因: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胸怀浩然,则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诚。不徒托之以空言, 且能见之于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现高风亮节,直言敢谏。《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 鲠言无所忌”。人家讲他的坏话,毁谤他,也不惧怕,好几次得罪了执政,触怒了皇帝, 被贬官、被放逐至蛮荒远地亦不懊悔。韩愈就是这种不仅能知“道”,而且能真切实行“道” 的人。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矧( shěn) (2)慕义强仁( qiǎnɡ) (3)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yé,同“耶”)
第三部分:自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标划重难词汇。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
第四部分: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字的意思 (1)郁郁适兹土:_到___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_凭__吊__ (3)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_况__且__ (4)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做__官___ (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_改__变___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知其必有合也
有合:有所遇合
B.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望诸君:希望各位君子
C.可以出而仕矣
仕:做官
D.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与:跟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 杂说(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 杂说(3课时)
③ ④私 逃不 谗于 见.楚 助于.友 __动__词__介__,__词__到__,____被___动__句__中__引__出__动__作__发__出__者____
4.词类活用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在__早___晨_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每__月_______ ③补苴.罅漏 __名__词__活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填__补____ ④踵.常途之促促 名__词__活__用__作__动__词__,__走__,__跟__随__ ⑤细.大.不捐 形__容__词__活__用__作__名__词__,___小__的__事__物__;__大__的__事__物_
3.一词多义 (1)具③①②故治左人具右.具毕具..鸡张宜黍__名副_____词词动______,,___词___工都___,___具,___准___全___备____饭___食__或__酒__席____
④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_动__词__,__准__备__,__备__办___
专题二 杂说
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 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 担心和希望。《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 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 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 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 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石》 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梅圣俞诗集序)资料ppt课件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梅圣俞诗集序)资料ppt课件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梅圣俞诗集序)资料
•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 (据说他有金石拓本一千卷,藏书一万卷,酒一壶,棋 一局,琴一张,及自身一老翁,凑在一起为六一)。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他反 对宋初浮华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 信”、“言文”。他在主管考试进士时,鼓励考生写简 古纯粹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 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 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 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欧阳修不仅是文章大家,还善于作诗论诗,后人集其 论诗内容,编为《六一诗话》。今人郭绍虞说:\'诗话 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 矣
古之圣贤不愤而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 吟也,虽作何观乎!(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 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近人·王 国维《人间词话》)
10
9
翻译体会以下资料: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 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6
• ①此“达”“穷”皆指仕途上的发达与穷 困。 ②自放,自我放逐。 ③探其奇怪,探究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奥 妙。 ④兴者,有感之辞。 ⑤殆,大概,推测判断之辞。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 散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目录
0002页 0028页 0087页 0119页 0205页 0245页 0274页 0333页 0366页 0422页 0536页 0680页 0694页 0744页 0758页 0772页 0842页
辩论 *桐叶封弟辩 留侯论 进学解 *日喻 *丰乐亭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 游记 游褒禅山记 书序 《伶官传》序 赠序 送董邵南序 奏议 教战守策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辩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原毁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桐叶封弟辩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朋党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日喻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杂记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留侯论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杂说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进学解
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名二子说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一 第1课 原 毁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一 第1课 原 毁
助读新课起航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资料助读 课文对译
专 题 一
第 1 课
重点探究 感悟提升
应用体验之旅
论辩是古代说理文的统称,亦称 “ 论 说”。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论辩文体方面也作 了探索,有“原”“辩”“论”等。一般来 说,“原”本义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论说文 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观点 认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终”;徐师曾
文意感知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 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 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思维导图 中心论点 古之君子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责己重周 以舜为例(德) 以周公为例(才) 待人轻约 今之君子 责人详 待己廉 怠 根源:怠与忌 忌 畏人修 人难于为善 自取也少 不能修 称赞某人(举例) 批评某人(举例) 古今 对比
责己也重以周 ①其 . 指示代词,他,他们,指“古之君子” 不如舜者,就其 如舜者 指示代词,那些 6.其②去其 . . 一,不责其 二;即其 新,不究其 旧 . . . . ③取其 指示代词,他的,他们的
结构助词,的 君子 . ①古之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不得为善之 利 . . 用在主谓短语中, 取消独立性; 前一个“之”, 后一个“之”,的 7.之 谓也 ③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 . 结构助词,用在倒装的谓语和宾语之间 处此世,而望名誉之 光、道德之 行,难已 ④士之 . . . 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独立性
所以。事,事情
今义:是一个词,文学样式的一种。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 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也指文艺 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朋党论)课件(43张ppt)(共43张PPT)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朋党论)课件(43张ppt)(共43张PPT)

(huán)
契( xiè ) 戮( lù )八恺( kǎi ) ·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凭借

称舜为聪明之圣旨,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因为
用来 因此
希望
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பைடு நூலகம்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如姬最幸(《信陵君窃符救赵》)受宠爱
⒈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名词作动词,效力
4、 第四段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 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 则国兴的道理。 先紧接上文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 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 论;然后再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 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 重要。
5、最后一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三、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 享有盛名,为人称道。它充分体现了欧阳 修政论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有两个特点特 别鲜明: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用,因;以,而。 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 莫,没有谁;如,比得上。 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满足。 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迹,史迹,行迹;鉴,借鉴。
译句子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 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译文: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 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 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 如一。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 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 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 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 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 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 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 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八 书信(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八 书信(3课时)
今义:全身。
④思以发.明.天下之郁塞 古义:__疏__通__。__
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⑤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 古义:__你__的__实__际__情__况__。_____
今义:表示说的实际情生. 古义:__指__健__康__状__况__。____
今义:实指死去和活着。
(2)究① ②犹 亦未 欲能 以究 究. .知 天其 人状 之际__副____动词____词,____,完____推全____求,____,彻____推底____究______ ③万马齐喑究.可哀 __副__词__,__毕__竟__,__到__底____
(3)更①②盖更.互将用吊之而更,.以瞬贺息也可就____动__动__词__词__,__,__改__交__换__替______ ③少不更.事 __动__词__,__经__历__,__经__过_____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__副__词__,__就__,__便___
4.词类活用
①黔.其庐,赭.其垣 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烧__黑__,__烧__红____ ②以震.骇.左右 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震__动__吃__惊____ ③盈.虚.倚伏 ____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福__,__祸_______ ④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 _形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私___ ⑤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 ___意__动__用__法__,__对__…__…__感__到__痛__心_______
⑦然时称道于行.列. 古义:_同__僚__。___
今义:指人或物排成的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6.文言句式 (1)_____判__断__句_____ 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者也”表判断) (2)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 ①唯恬安无事是望也(宾语“恬安无事”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五 书序(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五 书序(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专题五 书序
第 1 课 张中丞传后叙
专题五 书序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补叙英雄事
迹的散文名作;《〈伶官传〉序》阐述了国家盛衰在于人事的道 理;《战国策目录序》颂扬了先王之道,批判了谋诈之术。
1.《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作的《张巡传》之 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弘扬 英雄精神,颂扬正气,批驳流言蜚语,反对藩镇作乱,写了这 篇补叙英雄事迹的散文名作。学习本文,重点了解张巡等忠义 之士的高尚气节,学习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 法。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
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古义:___始__末__,__事__迹__详__情__。_______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②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__成__,__成__就__;__功__,__功__业__。____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事情令人满意。
__动__词__,__引__申__为__“__宠__幸__”____ _与__“__背__”__连__用__,__解__释__为__“__死__亡__பைடு நூலகம்__
⑦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___被__动__句__的__标__志___
①引.绳而绝之 ____动__词__,__拿__来____ (4)引② ③ ⑤ ④则 公 平 公天 子 原 子下 引 君 引. .之 负 车 侯民 矢 入 生皆 为 市 坐公 引 上.子 领 _坐_先 _而动__望 引 _词.___之 _,__动__矣 _牵___词___动引___,____词____延动____,____请词___引___,___路___伸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九 传状(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九 传状(3课时)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圬.(wū)者
手镘.(màn)
舍.(shè)于
归.(kuì)其屋
Hale Waihona Puke 易强.(qiǎnɡ)飨.(xiǎnɡ)之
夫.(fú)人
2.通假字
①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__归__,__同__“__馈__”__,__给__,__偿____
②取其直. __直__,__同__“__值__”__,__报__酬______ ③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 __亡__,__同__“__无__”__,__没__有______
一、结构图解
一、写王承福去官归乡,“手镘衣食” 的生活状况 圬者王二、写王承福去圬为业的原因及所见到 承福传的遭“天殃”的几种情况 三、王承福不愿意畜养妻子的缘故 四、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寄寓社会理想
3.一词多义 ①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___动__词__,__征__发___
(1)发③②扼非腕常墓之道谋,难发于.其猝志发.士之__动悲__词_哉_,__发____生__动____词___,__抒__发____ ④探石发.穴 __动__词__,__发__掘___
(2)视①②视视..时五屋人食之之死贵,贼轻重固__介_何_词_如_,_哉_根__据____动____词__,__比__照____ ③视.为止,行为迟 __名__词__,__视__力__,__目__光____
4.词类活用 ①舍.于市之主人 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住__宿______ ②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作__传_______ ③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养__蚕_______ 5.古今异义
①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古义:__表__凭__借__,__…__…_的__东__西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一第3课朋党论

也极具特色。见解深刻,令人深思。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也极 具特色。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 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著名的如《丰 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欧阳修的辞赋类散文多为抒情小赋, 如《鸣蝉赋》《秋声赋》等。欧阳修这类抒情小赋,多以散文式 笔调,熔议论、写物、抒情于一炉,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此 外,欧阳修还写过大量的书信、序、跋等。书信或是与政治斗 争相联系,或是与友人谈论诗文、畅叙友情。欧阳修为人所写 的各种墓志铭、祭文,虽然有的难免“谀墓”之嫌,有的行文 过于简略,但也有不少极具文学价值的佳作。
3.古今异义 ①君子八.元. 古义:_相__传__为__高__辛__氏__(_帝__喾__)_的__八__个__儿__子__。__元__,__最__好__的__人__。__ 今义:八元钱。
②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古义:___内__亲__外__戚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5.文言句式 __判__断__句____ ①此君子之朋也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 然之理也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 吉水(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一生写 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 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 书》《朋党论》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 婉。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 变赋自唐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为《新 唐书》和《新五代史》。对历史的精确了解,使欧阳修的史论文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 相,名誉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四川眉山三苏祠
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艳丽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难点理解
1.阅读课文,第一要把握作者描写的 对象的特征。文章写太尉,太尉才略 冠天下体现在哪些方面?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 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2.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
3.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 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德高望重的 太尉的敬慕之情。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情的显现,然而文章 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 而得到。
〖善养〗善于修养。 〖宏博〗广大。 〖乎〗 于,在。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 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 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 称。
〖豪俊〗豪杰。 〖奇气〗奇异的气度。
苏辙我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 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 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 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 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 文之道,并上学习从政的业务。大尉如 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 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43张PPT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43张PPT
4.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西__面___ (2)长吾女及汝女待其嫁: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长__,__引__申__为__抚__养__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2)中年兄殁南方:省__略__句__,__应__为__“_中的“千古绝调”的原因。
答案 这篇祭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人至深,成为“千古绝调”,可以说是“字 字是血,字字是泪”。 一是骨肉之情。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 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引起了作者的切肤之痛。 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愿。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 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与十二郎别 多聚少,因此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抱憾终身。
2.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_第__二__年__。_ 今义:_今__年__的__下__一__年__。 (2)而齿牙动摇 古义:_松__动__。_ 今义:_不__稳__固__,__不__坚__定__;__使__动__摇__。_ (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_安__顿__好__家__。_ 今义:结__婚__,__安__家__立__业__。_
文史知识
“千古至文”“三大祭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 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 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共47张PPT)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共47张PPT)

物以相之
“要是在山野之地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处 可以望远处,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 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 上采来的,甘美可食;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 吃。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 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 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展示●质疑
点评 ● 提升
一节是形容得意人,一节是形容闲居 人,一节是形容奔走伺候人,却结在‘人 贤不肖何如也’一句上。终篇全举李愿说 话,自说只数语,其实非李愿言。此又别 是一格。
——《古文观止》
点评 ● 提升
作者虚托李愿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仕途的 看法,行文有后对照,巧用对比,似褒实贬, 暗含讽刺。在看似平淡质朴的语言中探究那深 微曲折中的主旨——通过歌颂隐者僻居山林之 乐而流露出自己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歌颂 隐者是表面之意,关键是假托他人之口讥讽豪 门贵族的炙手可热,嘲讽对趋炎附势小人的厚 颜无耻,对揭露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朽,暗 含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平之鸣。
点评 ● 提升
1.对比 第二段中,有显贵权势与趋炎附势的逐利之徒的对比, 也有安适无毁的隐士与以上两种人对比。造成一种强 烈的反差效果,寓褒贬于形态刻画之中,寄爱憎于鲜 明对照之中。 2.虚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段并非李愿之言,而作者运用虚托手法,借李愿 的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作者尖锐地讽 刺了那些声势显赫的大官僚和追求功名利益的无耻之 徒,同时,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他的高风亮 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3.瑰丽而刚健的语言 文章描写三种人,极力形容,各具情状,用词奇瑰而 丰富,加以交错地使用骈、散句。造成一种浏亮顿挫 而又富有辞采的格调,有六朝文的遗风。
训练 ●巩固
1.整理前两段中的重点词语; 2.预习并翻译剩下部分,找出比较难翻译的句子。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35张PPT)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课件 (35张PPT)

• ⑵闲居人
• (穷居而野处……濯清泉以自洁)
淡泊名利无拘无束
• (采于山……惟适之安)
安闲自在
• (车服不维……黜陟不闻)
不问政事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行之(肯定)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
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 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
贤不肖何如也?”
❖进(进门)
❖处污秽而不羞(意动,以……为羞)
❖触刑辟而诛戮(被动)
❖ “在达官贵人的门下侍候,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 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欲言无 声,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 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 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逃之(鄙弃)
❖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 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 鲜可食。
❖高远(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远方) 洁(使动 使……清洁) “住在隐蔽之处,处在山野,登上高处 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 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 来的鱼虾,鲜嫩可口。
到啊!
以上为第二段第一层
⑴得意人 ▪(利泽施于人) 取悦皇帝 ▪ (名声昭于时) 追求名利 (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手握重权飞扬跋扈 ▪(树旗旄,……夹道而疾驰) 大讲排场 ▪(喜有赏怒有刑) 喜怒无常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不烦养尊处优 ▪(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生活荒淫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
❖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被动)车服:代指官职, 古代以官职的品级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 饰
❖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宾语前置) ❖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名二子说)课件(40张ppt)(共40张PPT)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名二子说)课件(40张ppt)(共40张PPT)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 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 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 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 车辙啊,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 间。 辙啊,我料知(你)能免 除灾祸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 ‚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 用。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 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古时婴儿出 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 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 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 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 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 王羲之、王献之。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 死 而 不 学 则 殆
3.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名字有什么共 同之处,其寓意是通过什么来体 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都带车子旁,和车有关;通过说明其 构造在车上的功用来体现的;托物引 喻。


苏辙字:‚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 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 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 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 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 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 见其为完车也‛。
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 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 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 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 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而字 ‚字‛ 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十 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 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 呼。
名二子说
苏 洵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留侯论)课件(58张ppt)(共58张PPT)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留侯论)课件(58张ppt)(共58张PPT)
苏 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 步深化的写作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相关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张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
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 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 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 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 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且其意不在书。 试:考验 所以:用来……的 见:同“现”,表现 圣贤: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互相 义:道理 过:错 意:目的,用意

张良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进学解)课件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进学解)课件
[唐] 韩愈
《马说》:以千里马无人赏识自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进学解:阐释修业进德的意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古代的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分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 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 为散文。 2、古代散文的发展: 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 散文。
这段极力颂扬当今圣君贤臣的话,说他 们千方百计网罗造就人才有大功大德。 说他们又公又明是障眼法,真正用意是 放一个破绽,让学生抓住把柄,当靶子 打。
课文解读——第二段
言未既(结束),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 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这时)有年(多 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六经)之 文,手不停披(翻阅)于百家之编(诸子 之书);
第四段——先生自责(二)
这段话说的委婉曲折,含而不露,实际含有两方面内容: 对于作者自己来说,表明了随寓而安,甘居下位这样一 种处世态度,自满自足;而对朝廷当权者而言,却是冷 嘲热讽。因为踵常途之役役,窥阵编以盗窃。这样因循 守旧,墨守陈规,顺俗而行的人,正是当权者所提倡欢 迎的。而像韩愈那样喜欢议论朝政,关心国家大事,却 是当权者所讨厌的。作者用一种似褒似贬的手法,在貌 似自满自足、自宽自解的中间,却表露了对当权者用人 不明,选人不公的强烈不满,对自己的处境表示了强烈 的怨愤和不平。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学说)以明(阐明),辙(车 辙)环天下,卒老(终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 弘(弘扬),逃谗于楚,废(丢官)死兰陵:
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 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 伟的理论,因遭人谗毁,逃往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 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怠惰(道德修养);宽 容又简约,所以别人以做好事为乐。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 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 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求:寻求、探究。
其用不足称也。”
足称:值得称赞。
用:才用,才能。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
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能不值得称赞。”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
所以:……的原因,……的道理。
是:这样。
乃:副词,却
以:而,连词,表修饰。
就:本义靠近,引申为追求、发扬。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 探究舜成为圣人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个人, 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 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3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八之大有家物:”“言
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韩只讲愈形、式柳不宗重元
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欧阳修、苏 洵 苏 轼、苏 辙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王中安解石放、出曾来,巩奠
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第一段段意
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 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 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14Biblioteka 第二段15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详尽、全面。 廉:少。 现在的君子可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 要求自己很少。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做 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成为周公的 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 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 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 相似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 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4
写作背景
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 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 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 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 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 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 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 下了《原毁》。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 (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 (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本领,这就够了”
及:比得上。 焉:代词,他。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乃:副词,却、竟然。 病:弊病,缺点。 身:自己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周 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这些君 子却说:“赶不上舜,赶不上周公,就是我的缺 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既严格又全面吗?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 是,是足为艺人矣。”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 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善:名词,善事。
易:容易。
修:学习,求进步。
能:学会,掌握。
善:动词,擅长。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他对待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 了。”又说:“能够擅长这个,这就够了。”
是:这。
足:足够,足以。
善:形作动词,擅长。
艺人:有才技的人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足够算是个善良 的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算是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 得为善之利。
即:动词,肯定、看重。 之:助词,取独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要求他的 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的 表现),小心谨慎的样子只害怕别人取得不到做好事应得 的益处。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
者已廉乎?
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于:介词,表对象,译作“对”。
少:稍
而:连词,表承接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下
来,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
5
解题:原毁
毁:诋毁、诽谤
专用以推论事理根 “五原”:原道、原 源的一种文体。 性、原毁、原人、原 原:推求根源,推究 鬼
《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

他认为是“怠”和“忌”在起作用。
怠者不能修——其待己也廉
忌者畏人修——其责人也详
第一段
7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 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责:责备,要求。 也:句中语助词,无意,表停顿。 重:严格。 以:连词,表并列。 周:周密、全面。 待:对待,要求 轻:宽容 约:简少。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苏教版高中选修 语文
全册优质课件
原毁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
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 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 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