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活动这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感悟其中的文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人情美等。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多年,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特别重视“文道统一”,强调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语文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审美熏陶。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美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3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不断引导学生感知语文中蕴含着的美学资源,让这些美的因素与其他知识和谐地组织融合,从这些审美的客体中具体真实地感知美的事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具有“真善美”的感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提高审美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多年,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特别

重视“文道统一”,强调对学生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语文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审美熏陶。传统哲学把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分为智力结构、伦理道德和审美心理结构三个方面,即知、意、情三个领域,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也应该包括与之对应的智育、德育、美育三方面。

在语文教学活动这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感悟其中的文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人情美等。

一、调动感官品味美

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成为作家笔下的美景时,作者往往调动了一切能够调动的感官,通过视、听、嗅、味、触这一系列的感官着力表现这些景物的色、香、味等特点,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情趣。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内容丰富,形、声、色、味俱全,趣味无穷。有好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从视觉的角度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和形状,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机的感觉;有好听的:“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听觉上写出了百草园动听的声音;有好玩的:“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牵连不断拔起来的何首乌臃肿的根”,从触觉上写出了儿童好奇的心理;有好吃的:“有桑椹,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从味觉的角度写出了植物的味道。

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突出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百草园的美景犹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我们品尝领略后,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五觉”美,训练和调动“眼、耳、手、鼻、舌”这五种感觉,品味文中的美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修辞运用领悟美

修辞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环,把握修辞是领悟语文美的一种手段。合理运用修辞,文章的语言也就生动优美了。在朱自清笔下的《春》中,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中,我们看到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景致,文中的花美艳至极,我们要领悟这种美,要借助修辞。更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写野花“它们散在草丛里,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他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草丛中的野花闪亮迷人的姿态,这些野花在野外的春天亮丽着,如同夜空的星星那样引人注目。

由此可见,重视修辞是语文审美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对增加文章文采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感知修辞给文章带来的美感,领略其中蕴含的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景物描写暗含美

一般的景物描写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包含着美的信息,比如张洁

的《挖荠菜》中写道:“田野里的树伸出绿色的小手掌在欢迎我。”这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植物刚刚发芽的可爱情景,也暗示了这是春天。

在另外的文章中,有作者写“清晨河边的草地上一片白霜”,“满山的枫叶红红的”之类,亦即提醒读者这是秋季。还有“每棵树都会吟出一片白云缥缈,每一丝柳絮都是一棵树的分号”,这不也是写春天吗?在写景的语文中有冰天雪地的北国,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致,有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也有空旷寂寥的沙漠,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观……这些都要引领学生去感知。感知景物描写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对提高语文阅读的审美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写景顺序体现美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顺序的,都存在于时空之中,人最能感知时空的变化,所写文章也因言之有序而显清晰和富有条理,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逻辑思维。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对紫藤萝的描绘:先写紫藤萝花瀑的繁盛和生机,次写紫藤萝花穗上浅下深的颜色,再写紫藤萝花朵的形态,由整体到局部,脉络分明,把人带入花的世界,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先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分写济南的山水。写济南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全段紧扣“妙”字,用生花妙笔,绘如花妙景,按空间顺序,从山上、山间至山腰,由高到低,把各个细部的雪的光、色、形态一一展现出

来,突出了山的秀美景色和雪的娇美情态。我们在有序的语文中不断体验到如诗似画的美,从形式到内涵,从画面到意境,真切感受到潜藏在画面中的美,教师必须有意地引导、启发,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五、课堂教学想象美

关于情境教学,笔者认为不应拘泥于生硬地再现文中的情境。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扔下书本,直奔讲台,以手扳住讲台,双脚努力向上缩起,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模样。在教学《散步》时,更要背上个学生方显中年人负重前行的艰辛处境……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大可不必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过多依赖上述事例中直观而浅薄的形象展示,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忽视了学生是审美主体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