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学重点
1、市政:(1)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时下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3)我国的市政,是指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的领导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自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城市的含义:从广义的层次来说,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城市可以理解为乡村以外的一切大
型聚落,是指那些人口稠密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某一个层级的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
从市政学的角度看(狭义),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市区域才成为城市。
3、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
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4、市政过程的含义:市政过程是指市政组织体系中的国家政权机关与政党组织、政治社团
等多元主体围绕城市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城市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的活动过程,也是管理城市公共事务,解决城市问题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的过程。
5、市政职能:指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是城市
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
6、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
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包括市的建制设置及其地位、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管理体制。
7、城市规划的含义:就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
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8、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资源,认识土地的资源属性
主要是强调土地的使用价值和效用特性。
9、城市房产管理: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房产规划、建造、使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10、住房保障:指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为解决居民住房困难和改善居住条件,尤其是为解
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通过经济、法律、政策的支持,所提供的具有福利性质的保障体系。
11、城市公共财政:城市政府凭借国家赋予的权限,通过税收及其他多种形式实现财政收
入,以其作为城市政府实现其各项政府职能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证,并通过财政支出,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12、城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指的是以财政分级管理为核心的财政关系,包括城市与中央
政府、省政府,城市与所辖区、县、乡之间的预算管理权限划分、财政收支划分、财政转移等内容。
13、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
的公众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14、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指政府、企业、个人等融资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筹集基础设
施建设资金的过程。
15、城市公用事业: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
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机关,或者说它
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2 整体性。
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3.综合性。
市政是一种中和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4.动态性。
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
5.双重性。
城市的行政建制是整个国家行政层级中的具体环节。
既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
方针,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和实施辖区内的方针政策,维护本市的正当利益。
16、现代市政发展的趋势:(1)市政问题复杂化。
管理者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还要对城
市的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承担责任,不仅要应对城市自身问题,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应对城市之间的竞争;(2)市政职能的变化。
职能重心由经济管理转向城市生活管理与服务,从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向以城市管理和服务为重点,市政的重点在于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3)政府的角色改变。
不仅表现在市政主体横向的分权,而且表现在地方分权。
城市政府越来越成为一方利益的代言人,更能促进城市政府对其行为负责; 4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17、城市的特征:①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②城市运行的复杂性③城市系统的开放性④
城市文化构成的异质性⑤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18、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环境:①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城市新的政治环境。
一方面全球化
被引入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来描述世界范围内各因素彼此之间的紧密的影响;另一方面本土化强调本区域的个性与特色,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的个性之上;②新技术和“新经济”:现代城市新的发展形态。
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增长方式,还改变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伴随着“新经济”的出现,主要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形成一种新型的城市类型——全球城市;③资源更新与创新: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城市的传统资源和“未利用资源”在新技术的条件下被重新认识和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资源;
另一方面,在原有技术条件下不能利用的资源经过现代技术的处理,逐渐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资源;④新管理与新治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思潮。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管理出现了一系列新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典型的有新公共管理、城市治理、社区自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1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为城市提供资金积累;为
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以及为城市轻工业提供原料和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带来资金向城市的集中和各类物资向城市的流动;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城市化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劳动力市场化使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产品市场化在更广阔地域上的展开得以实现;(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
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工业进步,而且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各要素的流动、满足城市进步与增长的需要、促进城市化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20、城市化的表现形态:①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型城市化。
集中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和城市分工进一步深化以及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扩散型表现为中心地区人口和企业不断向城市郊外扩展或向更远地区扩展;②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表现为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相互促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适度增长,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消极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脱节;③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是指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的状态;离心型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和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状态。
2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
辅的机制; 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 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
22、城市群发展的四种模式:①高度集中型发展模式。
以一个超级城市为中心,与其他大
中型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
城市等级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居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整个区域的引力中心和辐射源。
如长江三角洲和湖北中部地区的城市群(为武汉为中心);②双核心型发展模式。
一对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到“双核心”的作用。
如四川盆地城市群的成都与重庆;山东半岛城市的济南和青岛;③分散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特定区域内没有出现具有突出地位的核心城市,而是形成多个发展程度相当的城市,它们共同组成了区域发展的带动中心。
如湖南省中部的长株潭三个城市;④交通走廊轴线的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总体布局总是依赖于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或用水、用地条件好的发展轴线,进而形成区域城市群体或城市发展地带。
23、城市功能的优化途径:(1)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城市主导功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优化上,城市必须从自己所在的区域的各种条件出发,确定城市的产业类型和构成方式,并加快促进其发育和成熟;为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2)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深入分析现有城市功能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功能的多元发展,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其次要把握城市功能作用形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充分发挥城市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
24、公民参与的地位和作用:(一)公民参与对于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1)有助于表
达公民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有助于提供公民自我发展与选择的基础( 3)有助于增进和发展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动的力量,解放个人的潜能,建构有效能的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纠正现代公民对于政治的偏见(二)公民参与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调整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改变国家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的现象,增强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二者合理边界的确定 2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3)有助于塑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建立合作关系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三)公民参与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1)有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强化公众监督,遏制腐败,保障公共利益(2)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质量的提高和政策的高效执行,提高管理效率(3)有助于促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提升政府的民主化水平,推进其民主化进程(4)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合法性。
25、市政职能的特征: 1)从历史变迁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动态性和扩张性; 2)从职能
内容和实现方式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3)从城市的地位表现来看,市政职能具有双重性和差异性; 4)从城市发展的要求来看,市政职能具有规范性和服务性。
26、影响市政职能的因素:⑴城市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行政层次;⑵宏观经济体制和
经济政策;⑶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城市政府自身的能力。
27、当前市政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市政职能的范围来看,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过
大; 2)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城市政府缺乏自主权; 3)从市政职能的重心来看,城市政府的职能界定不合理; 4)从市政职能的履行来看,实现方式较为单一。
28、促进市政职能转变的思路:⑴调整市政职能的范围;⑵理顺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⑶
转变市政职能的重心;⑷创新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详细内容参考:我国市政职能转变主要内容:1调整城市政府行使职能的外在环境,为转变职能提供前提。
2调整城市政府内部系统的经济行政职能,为转变正能提供保证3
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为确立科学的政府职能开路。
在市政职能实现方式上,坚持从过去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向综合使用规划指标、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转变.总之,市政职能开始由过去的“疾患、管理、控制”逐渐转变为“调整、仲裁、服务”。
)
29、市政体制的内容:⑴城市政府与其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上级政府对城市政府
的控制;⑵城市政府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彼此之间长期互动所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化关系;⑶城市中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民主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三者的关系就会越密切;⑷城市内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的分工合作的关系;⑸市与所辖区、县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市级政党组织、国家机构与县级政党组织、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是城市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我国市政体制的特点: 1)城乡合制,建制性质双重; 2不同建制,行政地位不一;
3 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中共市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5市政府、市法院和市检察院
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31、我国市政体制改革发展方向:1扩大城市管理自主权; 2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3调整
层级结构; 4创新管理体制; 5建立规范、高效、民主的市政体制。
32、城市规划的特点:①战略性和政策性;②科学性和预见性;③系统性和综合性;④
区域性和特色性;⑤动态性和阶段性。
33、城市规划的作用:①指导城市各项基本建设;②指明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③提高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效益;④通过指导产业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提高
市民生活水平;⑤提供政府依法行使职能的依据。
34、城市规划的理论思潮: 1.理想主义思潮自古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城市的发展
有着不同的规划理想。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了关于“理想国”、“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城市设防以及市民生活等功能的要求。
17—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存在大量问题和丑陋现象,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的理想主义思潮的核心表现,就是通过对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这对矛盾越来越深的认识,提倡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关于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必须实施可永续利用的协调发展理论,是对城市规划理想主义思潮的丰富。
实际上,城市规划的理想主义不仅表现在制约城市发展的政治和经济领域,还表现在对城市生活环境、物质形体、美学要求、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上。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理想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集中到“城市人居环境”这个中心问题上。
2.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建筑运动同步兴起的现代主义思想,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另
一重要来源。
19世纪后半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从少数国家兴起而后发展到世界范围的现代建筑运动,使过去的建筑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建筑形式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面貌,特别是20世纪初期,在少数国家出现的高层建筑,既适应了现代城市新的功能需要,也改变了传统城市的尺度和空间轮廓。
同时,大量出现的为解决大规模人口居住和工作需要的“工业化”建筑,也成了城市建筑的主流。
现代城市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功能的极大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要求城市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主义思潮在工业化国家和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有其合理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日益显示出局限性。
主要是:现代主义重功能、重技术,忽视人文、忽视历史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单调、枯燥、形式趋同、缺乏特色;因过度依赖汽车交通而造成资源浪费和土地使用不合理等。
这些都是现代主义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后果。
3.人文主义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国家开始发生新的社会经济变化,进入所谓
的“后工业”社会,少数学者开始对工业化时期的现代城市进行反思。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简·雅各布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其他人的一些著述。
这些学者提出在城市的规划中要重视人的心理、行为特点,重视人的需要和交往,强调大城市的多样性和功能的混合,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城市、街道、街坊邻里的怀念,包括城市设计中对人的尺度、人情味的注重。
理想主义、现代主义、人文主义这三种思潮将会长期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
当代越来越一致的共识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人”,城市发展建设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
城市规划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工作和人的居住,规划的战略和策略思想应是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5、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困境:⑴城市规划编制内容的科学性、协调性不足。
一是城市总
体规划滞后,城市建设调控能力不足,二是区域化规划或协调机制不健全,城市聚集功能不强;⑵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控制不力。
一是城市建设存在时序错误,建设严重不足和重复建设并存,二是城市建设特色不明显,历史文化风貌受到严重破坏;⑶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效率低、公众参与不足。
一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混乱,行政执法效率不高,二是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公民参与程度较低。
36、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趋势:⑴实施科学的城市管理办法,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⑵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和行政效率;⑶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
机制,发挥公民的参与权利;⑷建立依法管理体制,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7、城市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1、城市土地规划管理2、城市土地权属管理3、城市地籍
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管理5、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理
38、当前城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1、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具体表现为:土地产权
主体虚置、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处置权残缺、土地收益权受限、土地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单一)2、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仅有20多年历史,市场机制很不健全,土地交易缺乏规范有序的环境,地价等市场信息极不充分,土地隐形交易较多,地租地价等市场信号严重扭曲。
)3、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
(按照我国现行土地产权和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管理者,又是土地经营者。
两者在职能和权益上重叠,但利益并不统一。
加之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与经济挂钩,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往往会高于其对社会生态效益的考虑。
) (具体问题:(一)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三)征地补偿资金不到位,被征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不严格,收入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
39、完善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措施:1.细分土地产权,扩大土地权利种类2、完善土地登
记制度,建立土地查阅制度3、完善土地评估,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价格及其他产权交易价格。
4、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5、切实发挥租税费对国有土地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40、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变革: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住房保障。
2.改革初期的住
房“双轨制”的探索。
3.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的新体系。
4.当前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41、我国城市住房保障体系:1、限价商品住房出售2、经济适用住房供应3、公共租赁
住房供应4、廉租房配租5、住房公积金制度6、财政住房补贴
42、完善我国城市住房保障:①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保障住房的法制化②正确发挥政
府和市场的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③组建职能管理机构,促进部门间的协调④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投入体系⑤扩大保障对象的范围,完善规范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的管理⑥加强监督和程序规范,建立保障性住房监督管理机制43、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职能。
44、城市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1.城市财政收入管理:①城市税收管理;②城市非税收管
理。
2.城市财政支出管理:①城市财政投资性支出管理;②城市财政社会消费性支出管理;
③城市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补贴管理。
45、城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划分。
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2.
政府间的收入划分。
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分配;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的转移。
46、我国城市公共财政管理面临的形势: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3.
城市公共财政运行面临的新挑战:①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的挑战;②城市环境问题仍是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③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尤为迫切;④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质量的需求也在增加。
47、我国城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①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完善税制,规范
财政收入体系②优化支出结构,有效满足社会改革需要③进一步完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调控能力④改革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财政资金运行效率⑤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48、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①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②能力形成的同步性和建设的超前
性③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④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垄断性
49、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①政府财政支出;②城市维护建设税与配套费;③土
地批租收入;④城市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费和企业化经营的收入;⑤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债券和股票融资等。
50、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模式:1.公营模式:即政府运营模式。
2.公私合营模式:即政府
与私人部门共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的模式。
3.私营模式:即政府将某些城市基础设施授权私人运营的模式。
51、.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①城市公用事业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改
革的系统性在政策法规。
一是法规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二是法规的层次较低,权威性不足,三是法规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②投资能力明显不足,与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③垄断现象依然存在,有效竞争体制尚未形成;④城市公用事业价格体系不合理,缺乏激励性定价机制。
一是在该定价体系下手,城市公用事业价格往往成为企业谋利的工具,二是该定价体系缺乏对企业的激励,容易导企业低效运营。
⑤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52、促进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健康发展的策略选择:1.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法规体系,建立完
善的政策法规系统。
①借鉴国外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实践,加紧制定指导各行业改革的总体性法规;②提高法规的层次,增强法规的权威性;③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2.健全城市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
①加大政府财政投入;②吸纳国内民间资金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
③积极引入外国资本。
3.打破垄断,促进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
①将垄断性领域与非垄断
性领域分离;②实行垄断性业务与非垄断性业务的分离;③实行区域比较竞争。
4.完善城市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发挥价格的激励作用。
①设计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型;②完善城市公用事业价格信息披露机制;③建立城市公用事业价格监督机制。
5.建立和健全城市公用事业的政府监管体系。
①建立和健全政府监管法律体系,从而为政府监管提供法律保障;②整合监管权力,设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③明确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权责,设立制度性的协调机制;④丰富监管内容,扩充监管手段;⑤设立制度化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健全第三方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