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庵普岩禅师语录

运庵普岩禅师语录

运庵和尚语录

目次镇江府大圣普照禅寺语录真州报恩光孝禅寺语录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禅寺语录法语赞佛祖颂古偈颂行实

运庵和尚住镇江府大圣普照禅寺语录

侍者元靖编

师开禧二年三月初八日平江府宝华山受请入寺。

三门。豁开户牖。直出直入。鲇鱼上竹竿。俊鹘趁不及。

泗洲殿。出现杨州。坐断寿丘。脚跟不点地。赢得一身愁。不是冤家不聚头。

方丈。日面月面。霹[靂-秝+林]闪电。直下来也。急着眼看。

拈帖。马头回。牛头没。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

拈衣。个样皮毛千化万变。黄梅鹫头谩自流传。后代儿孙可贵可贱。

法座。坐而不住。住而不坐。滴水生冰。因风吹火。升座拈香祝

圣毕。次拈香云。此香堪笑又堪悲。刚把愁肠说向谁。冶父山前曾落节。千钧之重一毫厘。尽情拈出。供养前住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松源老师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遂就座。甘露诺庵肇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曰。鼓声未动。此座未升。好个古佛样子。莫有知时别宜底么。僧问。横担拄杖。纵横虎穴。魔宫倒。握吹毛。直下杀佛杀祖。正与么时如何。师曰崖崩石裂。进曰今日小出大遇去也。师云勾贼破家。进云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进云莫是松源的子东山正传么。师云此去西天十万程。进云向上还有事也无。师云一东二冬叉手当胸。进云学人不会。师云江西马大师南岳让和尚。僧礼拜。师云今日失利。乃云。冲开碧落。万象平沉。喝散白云。古今独露。全彰意气。不在踌躇。撒火飞星。抬眸万里。鞠其趣向。别有来端。妙转绵绵。甚生标格。直得三世诸佛六代祖师只眨得眼。到者里推不进前。拽不退后。世出世间承谁恩力。还委悉么。万方有庆归明主。又见黄河一度清。

复举闽王请罗山升堂。山敛衣顾视大众便下座。王近前执山手云。灵山一会何异今日。山云将谓你是个俗汉。师拈云。龙骧虎骤玉转珠回。裂破古今白圭无砧。虽然坐致太平。要且未能剿绝。击拂子。打刀须是 铁。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当晚小参。衲僧家如龙似虎。飘风骤云阿谁奈何得你。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吹一布毛传正法眼。离四句绝百非。清寥寥。白滴滴。直透万重关。不住青霄外。千手大悲提不起。烁迦罗眼莫能窥。至于提一机示一境。崖崩石裂百川倒流。为佛祖梯航。作人天榜

样。与么告报还有人检点么。卓拄杖云。驷不及舌。复举琅玡和尚问法华和尚近离甚处公案。师拈云。尽谓琅玡被法华干戈。争知法华被琅玡勘破。虽然。岂不见道。见利而忘义。故君子之道鲜矣。

谢两序上堂。风云合匝。龙虎交驰。一进一退。各适其宜。丛林烜赫。慧命流辉。寿丘面皮厚多少。惟许通方作者知。

上堂。入院数日来。人事闹哄哄。两脚走如烟。眼不见鼻孔。大圣国师闻得出来道个希有。何故。过去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淮东归上堂。归来出去。迦叶贫阿难富。出去归来。南天台北五台。目前包褁。满面尘埃。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上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颂。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师云。同坑无异土。决定有疏亲。

松源先师忌日拈香。近之不逊。远之则然。无义无情。可贵可贱。一年一度雪深冤。毕竟无人是的传。

上堂。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一槌击碎。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风火交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住。舌拄上腭。寿丘与么道。也是与贼过梯。

琅玡蒙谷和尚至。上堂。故人方外来。相见便相悉。倒指三十年。道义同一日。铁壁银山。十分狼藉。直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西河师子在汾州。

上堂。举曹山因僧问。清税孤贫乞师赈济。山召云税阇黎。僧应诺。山云。青原白家三盏酒。吃了犹道未沾唇。师云。毒攻毒。楔出楔。老曹山不识别。那里是者僧吃酒处。

真州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侍者智能编

拈帖。令不虚行。箭不虚发。傥或踌躇。二九十八。

岁旦上堂。举僧问镜清新年头还有佛法也无。清云有。僧云如何是新年头佛法。清云。元正启祚。万物咸新。僧云谢师答话。清云镜清失利。又僧问明教。新年头还有佛法也无。教云无。僧云。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为什么却无。教云张公吃酒李公醉。僧云老老大大龙头蛇尾。教云今日失利。师拈云。有与无。非意气。明教镜清二俱失利。有问报恩。新年头还有佛法也无。拈拄杖便打。何。故总不可作野狐精见解。

上堂。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公案举了。拈云。洞门无钥。剑阁崔嵬。风露高寒。且非人世。是则是。天上人间知几几。者僧一问不将来。黄檗通身是泥水。

冬至上堂。卓拄杖云。一阳生也。树头惊起双双鱼。石上迸出长长笋。靠拄杖云。即日

伏惟两序。高人现前清众履。兹长至倍膺戬谷。喝一喝。俗气未除。

上堂。季春渐暄。鸟啼花笑恒沙数。见闻觉知悉皆了了。因甚西天老冻脓。总被声色转却。致令后代儿孙一个个抬脚不起。且道利害在什么处。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上堂。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临济掌黄檗。南泉唤赵州。开口不在舌头上。夜涛催发海南舟。

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禅寺语录

侍者惟衍编

上堂。龙吟虎啸。斗转星移。刬除上古风规。开辟今时枢要。法社自然号令。斯文可以日新。一举堂头。如何敲唱。妙舞不须夸拍变。三台须是大家催。

上堂。举临济入京教化。至一家门首云。家常添钵。婆云太无厌生。济云。饭也未得。何言太无厌生。婆便闭却门。师拈云。家常添钵。临济平地活埋。太无厌生。婆婆死而不吊。

上堂。举石霜慈明或时方丈内以水一盆。上劄一口剑。下面着一緉草鞋。以拄杖横按膝上。僧入门便指。拟议棒出。师拈云。巧笑兮。倩美目盻兮。素以为绚兮。

显慈诺庵和尚至。上堂。显慈鼻祖。诺庵法兄。机如电掣。辩似河倾。无心相撞着。分外得人憎。彼此不堪为种草。先师之道转跉

上堂。山僧昨夜三更梦中被一阵黑风吹堕罗刹鬼国。几乎性命不存。赖得晓钟一动。惊觉起来。开眼合眼千头百绪。带累胡达磨释迦文祖。阁漆桶。堂中上座总少他一分不得。何故。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向有钱家。

松源先师塔头拈香。断杨歧正脉。坏临济钢宗。赤土涂牛奶。密室不通风。身前身后不了。深瘗白云之中。非父非子。挟路相逢。涧藻溪苹相钝置。谢郎错认钓鱼船。

上堂。举资福示众云。隔江见资福。刹竿便回。脚跟下如与三十棒。何况过江来。时有僧才出。福云不堪共语。师拈云。勾贼破家。

灵隐石鼓和尚至。请上堂。师引座云。宗门中有一千七百则公案。号曰古令。又为长物。拈起则污人唇齿。且拨置一边。衲僧家各有一则公案。篱坍壁倒塞壑填沟。直是扶持不起。问佛不会。问祖不会。问向来大白无用叔祖不会。问灵隐松源先师不会。道场也不会。幸遇石鼓法叔光访山间。必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使小侄举众得个安乐也不定。所谓一东二冬叉手当胸。下坡不走。快便难逢。下座同伸攀。请愿垂开示。

开山伏虎禅师忌日拈香。老讷今朝死。老岩今日生。二俱无伎俩。有梦不同床。夤缘继踵。香火荒凉。肝肠铁作也须裂。驴屎如何比麝香。

元宵上堂。一灯然出百千灯。灯灯无尽。不审这一灯从甚处出。卓拄杖。且不从者里出。

良久云。竹杖化龙去。痴人戽夜塘。

上堂。毁于佛。谤于法。不入众数。是什么人道场。赋性偏窄直是不容。不免与佗本分草料。摈向他方世界。冷地里有个瞥地。终不孤负老僧。

冬夜举洞山与泰首座吃果子公案。师云。老洞山玷辱宗风。泰首座埋没自己。双双绣出鸳鸯。千古扶持不起。

伏虎禅师忌日拈香。四年承乏云峰寺。暗写秋肠寄阿谁。每到十一月初五。一狐疑了一狐疑故。我开山伏虎禅师。指柳骂杨。伤龟恕鳖。你死我活。莫说一碗粗茶一炷香。也胜和

盲?诉瞎。

除夜小参。千圣不传底机。填沟塞壑。衲僧道不得底句。戴角擎头。年穷岁尽。命若悬丝。腊尽春回。石人抚掌。与么与么。法出奸生。不与么不与么。徐六担版。如斯告报。且不作佛法商量。又不作世谛流布。只如东村王老夜烧钱。又作么生。喝一喝。

复举德山小参不答话公案。师拈云。德山平生据一条白棒。佛来也打。祖来也打。无端向这僧面前纳疑。致令千古之下遭人检点。今夜莫有救得德山底么。掷下拄杖。

松源先师忌日拈香。项短耳聩。千妖百怪。如是三十年。续东山正脉。我也错商量。三拜一炉香。一任傍人说短长。

法语

示守德禅人

佛祖之道如大日轮。升于虚空无所不烛。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劳我黄面老师四十九年东说西说。末后拈花微笑。至于西天此土祖祖联芳灯灯分 无非提持个事。不妨透顶透底。截铁斩钉。可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若是个杀佛杀祖底汉。便乃逆风扬尘。冲波激浪。朝游罗浮暮归檀特。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于佛界魔界刀山火聚。出没变通自由自在。灭却临济正宗。瞎却正法眼藏。似与么。操志立身。似与么出家行脚。似与么提持正令。也只救得一半。况或三咬两咬咬不断。依前打入骨董袋里去。非唯埋没自己。亦乃钝置先宗。莫怪寿丘多口。你自冷地相度。

示龙华会首韦德通

抱道之士根器不同。举措有异。凡吐言出气。千圣莫知趣向。纵是释迦弥勒亦难近傍。至于瞥转生死。去来净秽两境逆。顺是非尘劳烦恼转见力量弥着。确乎其不可?。岂止虚而

灵空而妙。如青天轰一个霹[靂-秝+林]。拟抬头早觅他踪迹不得。盖命根一断。到大安乐之场了无余事。日销万两黄金亦未为分外。唤什么作涅槃般若。唤什么作直指单传。唤什么作生死根尘。唤什么作天堂地狱。大笑一声天回地转。若如是操履。方有少分相应。稍胸中碍膺之物不除。妄相升沈不歇。要拟向上宗乘。如掉棒打月。若欲易会。一发打辨精神。屏却

旧时窠窟。一跃龙门飞腾云汉。至不可说不可说香水海那边犹有余地。岂止敌生死者哉。不见蟾首座问洞山。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么生说个应底道理。山云如驴觑井。蟾云。是则是。只道得八成。山云首座作么生。蟾云如井觑驴。看它古德漆桶相挨。便乃生风起草。向未开口以前捏定咽喉。则彼此有分。堪为从上爪牙。后世龟鉴者也。余丙寅岁季秋来扫洒是刹。适边事未宁。米价涌贵。而会中供辨米麦不辍。盖会首处士韦德通。正因出家。正因修行。正因操履。留心于法门有年。补于常住者多矣。晚年之间。究竟向上

一段光明。为敌生死照破昏暗。超出三际。乃是不虚出家之志。袖轴炷看求语警?。书此昭

示云。

赞佛祖

观音大士

草木丘陵。风雷云气。具足妙相尊。证入三摩地。万象森罗从鼎沸。

达磨大师

苇航身险风急水寒。九年面壁用尽心肝。大唐人。不识只履过西天。单传直指待驴年。

百丈大师

亲见马簸箕。面目甚奇怪。鼻痛野鸭飞。漆桶好不快。只见祥麟一角尖。定知罪犯弥天大。

布袋和尚

山月未出海云忽飘。瞑目而坐归路迢迢。布袋里头无长物。许谁胡蝶梦溪桥。

济颠书记

毁不得。赞不得。天台出得个般僧。一似青天轰霹[靂-秝+林]。走京城。无处觅。业识忙忙。风流则剧。末后筋斗。背翻煅出。水连天碧。稽首济颠。不识不识。挟路相逢捻鼻头。也是普州人送贼。

颂古

世尊指天地

自谓五更侵早起。谁知更有夜行人。条风块雨今非昔。尧舜垂衣万国宾。

初祖见梁王

抬头霹[靂-秝+林]不容追。缺齿胡僧陷铁围。六合空空风悄悄。杜?啼月不如归。

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月淡江空泛小舟。唱歌和月看江流。更深欹枕梦何处。两峰清霜晓未收。狗子无佛性

铁壁银山几万重。有无之字若为通。斩关岂在搴旗手。枉有虚名落汉中。赵州洗钵

洗钵家家事一同。新罗不在海门东。因行掉臂赵州老。身在烟萝第几重。百丈野狐

搽抔抹粉没人猜。五百生中与么来。觌体风流有多少。不知何处可安排。赵州百骸

百骸一物贞薰天。风起今朝病一般。酷恨双双医不得。枕边空听雁声寒。青州布衫

等闲提起七斤衫。多少禅和着意参。尽向青州做窠窟。不知春色在江南。芭蕉拄杖

洗肠换骨老芭蕉。拄杖拈来价转高。卖与买人人不买。翻令平地起波涛。密庵沙盆

如是如何正法眼。蓦然突出破沙盆。依俙渭北春天树。仿佛江东日暮云。偈颂

大义渡

孩儿不见弃浑身。可惜婆婆眼不亲。白浪洪波无了日。至今愁杀渡头人。大藏主号镜中

孤光不堕有无间。碧落冲开万象寒。扑破果然亡朕迹。从教大地黑漫漫。寄天目礼书记闽回

悟道诗

悟道诗 一、唐.寒山《寒山诗》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水清众兽现。 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二、唐.庞蕴《联灯会要》卷六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庞蕴(?——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法常大师(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阳人。

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四、唐.黄檗希运《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希运(?——八五○),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香严智闲(?——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宗杲禅师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cheng)禅师座下请益。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文准禅师一见宗杲禅师,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不久,文准禅师示疾。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 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 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

76-飞来峰上望 唱彻千山响

飞来峰上望唱彻千山响 ——南宋灵隐寺佛海慧远论 浙江工商大学宗教研究所王仲尧 佛海慧远(1103-1176)又称瞎堂慧远,临济宗杨岐派宗师圆悟克勤(1063-1135)弟子,受克勤及师兄大慧宗杲(1089-1163)等极力延誉,出世后曾历住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等诸寺,后敕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住持。1慧远作为南宋佛教杰出代表人物,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大德,完全可作为中国文化大师载入历史史册。可惜今人对此已不太了解。 一、解题:瞎堂慧远与品格文章 南宋雷庵正受(1146-1208)撰“五灯”之一《嘉泰普灯录》载瞎堂慧远传曰:“乾道乙丑,敕居崇先。明年,被旨补灵隐。孝宗皇帝召入禁中与酬酢,其道愈尊。癸巳春,特赐佛海禅师。”2孝宗乾道五年(1169)乙丑,慧远奉诏到杭州住持皋亭山崇先寺,第二年(1170)敕住灵隐寺。乾道九年(1173)癸巳春,赐号“佛海禅师”,故世称佛海慧远。孝宗与慧远交往密切,慧远曾偈述陛见盛情: 钵盂走马向天庭,惯踏天街马不惊;回首飞来峰上望,白云包尽帝都春。3 瞎堂乃不世出的当代高僧,人格杰出,视权贵如平地,应机权化,圆融当时。“回首飞来峰上望”句,道出高屋建瓴,睥睨众山为小,济世度众之旨。 瞎堂住持灵隐期间,古刹门庭大盛,当时后世、宫廷民间、国内国际,广享声名。慧远填有一首《点绛唇》词: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4 清查礼在《铜鼓书堂词话》中给予很高评价,乃曰“往复咏叹,音调超绝。”词中“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句,描画出慧远崇高文化品性及人格修养特征。《易》曰:“不事王候,高尚其事”,瞎堂当时人杰,天下激赏,然而即使“无人赏”,瞎堂人格,仍“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道出以大雄愿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大乘菩萨慈悲心肠。 瞎堂慧远主灵隐法席,品格文章,发人所不能发。不仅成为灵隐寺中兴契机,更为以后宁宗嘉定时期(1208-1224)“五山十刹”体制建立,奠定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基础。 二.行履:瞎堂慧远与“五山”基础 1 慧远行履事迹见[南宋]释法寿等编集《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卍新纂续藏经》册69;[南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册79;[元]释熙仲《历代释氏资鉴》卷一一《宋下》,《卍新纂续藏经》册76;[明]释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卷三一《觉阿上人》,《大藏经》册51;[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一○《宋瞎堂远禅师传》,《卍新纂续藏经》册77;[清]释自融《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四《瞎堂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册79;及[南宋]沈孟柈《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卍新纂续藏经》册69。 2 [南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册79,页385b。 3 [明]释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大藏经》册51,页661a。 4 [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丛书集成续编·词话》册21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影印本。

《大慧语录》节选

《大慧语录》节选 大慧语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大慧普觉禅师说的话,大师的话给人们一种犹如醍醐灌顶的作用。 《大慧语录》节选精选 1.聰明利智之士。往往多於脚根下蹉過此事。 2.蓋聰明利智者。理路通。 3.纔聞人舉著箇中事。便將心意識領覽了。及乎根著實頭處。 4.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却將平昔心意識學得底引證。 5.要口頭說得。到心裏思量計較得底。 6.彊差排。要教分曉。殊不知。家親作祟。決定不從外來。 7.故永嘉有言。損法財滅功德。 8.莫不由茲心意識。以是觀之。 9.心意識之障道。甚於毒蛇猛虎。 10.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 《大慧语录》节选语录 11.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 12.行住坐臥未甞頃刻不與之相酬酢。 13.日久月深。不知不覺。 14.與之打作一塊。亦不是要作一塊。 15.為無始時來行得這一路子熟。 16.雖乍識得破欲相遠離。亦不可得。 17.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識真是無爾回避處。除

是夙有靈骨。 18.於日用現行處。把得住作得主識得破。 19.直下一刀兩段。便從脚跟下做將去。不必將心等悟。 20.亦不須計較得在何時。 21.將先聖所訶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經蠱毒之鄉。 22.滴水莫教入口。然後却以三教聖人所讚者。茶裏飯裏。 23.喜時怒時。與朋友相酬酢時。侍奉尊長時。與妻兒聚會時。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觸境遇緣。 24.或好或惡時。獨居暗室時。不得須臾間斷。 25.若如此做工夫。道業不成辦。三教聖人皆是妄語矣。 26.要學出生死法。非夙植德本。則不能如是信得及把得住作得主宰。 27.時時以生死在念。真火中蓮華也。 28.既以生死事在念。則心術已正。 29.心術既正。則日用應緣時。不著用力排遣。 30.既不著排遣。則無邪非。 31.無邪非則正念獨脫。 32.正念獨脫則理隨事變。 33.理隨事變。則事得理融。 34.事得理融。則省力纔覺。 35.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 36.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 37.得如此時。心意識不須按捺。 38.自然怗怗地矣。雖然如是。切忌墮在無言無說處。

明代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

明代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 【摘要】济公在中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法名道济,因一些疯癫的行为而被称为济颠。他的故事盛行于明代,本文将对明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寻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情况。 【关键词】济颠故事口头传播说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57 济颠,法名道济,百姓尊称为“济公”,是南宋初年确有的一位僧人。在宋元时代,济颠故事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流传。由于宋元时代有关资料的缺失,已无从考证济颠故事具体的流传情况,但可据现存的资料推断,济颠故事已经是艺人们常常表演的内容。在艺人的生花妙口之下,一步步丰富。口头传播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论和艺人们的表演。 一、街巷丛谈 居简禅师在谱系上是济颠的师侄,晚年住持净慈寺,他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是最早的最可靠的有关济颠的记载,文中形容济颠时说: 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

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 济颠的性格狂放不羁,有魏晋名士风度。他衣着褴褛,酷爱饮酒。这些都与对普通僧人的规范相去甚远,因此得了“颠僧”的名号,《舍利铭》下题“济颠”,便是由此而来。他为孤苦的老僧办药石,体现出他悲悯的情怀。济颠圆寂之后,“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众人这才知道济颠乃圣僧。济颠因此名声大振。于是“邦人分舍利,藏于双岩之下。” 《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说:“外方人嘲杭人,则曰‘杭州风’,盖杭俗浮诞,轻誉而苟毁,道听途说,无复裁量。如某所有异物,某家有怪事,某人有丑行,一人倡之,百人和之,身质其疑,皎若目睹。”济颠本身独特的个性使他具备了成为人们谈资的可能。爱谈论奇怪之事的杭城人使济颠故事在众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神化。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云:“济颠乃圣僧,宋时累显圣于吾杭湖山间,至今相传之事甚众。”“相传之事甚众”,说明济颠故事在明嘉靖年间的流传度,传说的内容是有关济颠显示神通的故事。 二、艺人表演

第九篇 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第九篇克勤圜悟至中峯明本的禅师 圣严法师 克勤圜悟 清远佛眼 南堂元静 大慧宗杲 大慧门下 高峯原妙 铁牛持定 中峯明本 克勤圜悟(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西元一○二五─一○七二年)──五祖法演(西元?─一一○四年)──昭觉克勤圜悟佛果

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彭州骆氏子,世宗儒。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旧获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依自省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 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师曰:「此曹溪一滴也。」师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後见五祖,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 师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忆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痊寻归,五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仔细。」

师适归,侍立次,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只认得声。」师曰:「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什麽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聻!」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徧谓山中耆旧曰:「吾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中略)居碧岩,徙道林,诏住金陵蒋山,勅补天宁万寿,上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圜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 (以上录自《五灯严统》卷一九,《卍续藏》一三九.八三二─八三三页) 附录:语录摘要 (一)向上全提

济公的19句经典语句,句句入心

济公的19句经典语句,句句入心 【第一句】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第二句】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 【第三句】不同傻子争辩,否则就搞不清谁是傻子了。 【第四句】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才是王牌。 【第五句】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第六句】钱有两种:花掉的是钱,是财产;没花掉的是“纸”,是遗产。 【第七句】长得那么美那么帅气,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气质;那么有钱那么有才华,别人却不知道,这就是修养。 【第八句】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那叫本事。 【第九句】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第十句】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

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 【第十一句】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会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让爱如同午后阳光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第十二句】多去理解尊重别人,常怀宽容感激之心,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海纳百川是多么广阔,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了你帮助;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的坚强。 【第十三句】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我们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一生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健康。 【第十四句】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绪要储存”,就象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第十五句】遇事不要急躁。不要急于下结论,尤其生气时不要做决断,要学会换位思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十六句】学会知足,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从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开始,这世界总有不如你的人,也总有比你强的

胡说八道近义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胡说八道近义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 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亦指胡僧。后来”胡人来说八道经”就指人没根据的瞎吹乱侃。人们常把不负责任地乱说一气,称之为胡说八道。 基本知识: [拼音] [hú shuō bā dào] [释义]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出处] 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手指东画西;口中乱说乱道。” 胡说八道近义词: 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近义词造句: 1、这酒鬼又开始胡言乱语了。 2、所有那些胡言乱语我真听腻了。 3、过滤掉噪音和胡言乱语,只全神贯注于你内心深处的向往。 4、后来,她拒绝吃东西,现在她时而胡言乱语,时而沉入半昏迷状态。她还认识她周围的人,可是心里尽是各种奇怪的念头和幻觉。 5、而且,那些花费时间创建新商标和商标名称的人,有个特有的弱点:喜欢在管理方面胡言乱语。 6、就像几个唐代故事所示,狐狸让它们附身的人产生幻觉,受害者会不可控制地发疯、胡言乱语和哀号。

7、不幸的是,当你写了很长时间时,你会开始胡言乱语,这意味着你必须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写下你的想法直到它变得有条理。 8、这听上去更像是国会的胡言乱语,而不是准备执掌世界经济的领导者的行为。 9、历史真实的地平线消失了之后,生活变成了些胡言乱语。 10、他只比我大一岁,而我们总是很亲密,尤其是因为和大姐简(Jane)相比,我们总是胡言乱语。 胡说八道造句: 1、小张,别胡说八道,以免见笑大方。 2、星期日的上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听那个主教的胡说八道,也是一件苦事。 3、在法官面前,他胡说八道,不老老实实交待自己的问题。 4、对于不知道的事,就不要胡说八道。 5、你这是性口雌黄,胡说八道,凿空之论! 6、在我看起来,极大多数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人,都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 7、别听他的那一套。他只不过是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8、”什么第三代,胡说八道!”甘德怒不可遏地回答道。 9、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10、他们很喜欢听他说土话,吹牛皮或胡说八道。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13.【王梵志诗集】 14.【寒山诗】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纪】 18.【修禅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北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乐道歌】 25.【六祖坛经】 26.【曹溪大师别传】 27.【永嘉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永嘉集】 30.【永嘉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和尚遗集】 33.【显宗记】

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38.【沩山警策】 39.【沩山警策句释记】 40.【沩山警策注】 41.【沩山警策指南】 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曹溪宝林传】 45.【百丈丛林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48.【临济录】 49.【赵州和尚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庞居士语录】 56.【船子和尚拨棹歌】 57.【北山录】 58.【十玄谈】 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60.【洞山五位显诀】 61.【宝镜三昧歌】 62.【宝镜三昧玄义】 63.【宝镜三昧本义】 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 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70.【宗门十规论】 71.【禅月集】 72.【五家语录】 73.【祖堂集】 74.【宗镜录】 75.【万善同归集】 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77.【注心赋】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xx论】 3.【善xx大士语录】 4.【心xx】 5.【无心论】 2.【xx论】 3.【善xx大士语录】 4.【心xx】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xx】 13.【xxxx诗集】 14.【xx】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xx】 18.【xx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xx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xx】 25.【六祖坛经】 26.【xx大师xx】 27.【xx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xx集】 30.【xx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xx遗集】 33.【显宗记】 34.【xx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xxxx灵佑禅师语录】 38.【xx警策】 39.【xx警策句释记】 40.【xx警策注】 41.【xx警策指南】 42.【xxxx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xxxx传】 45.【百丈xx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xx】 48.【临济录】 49.【xxxx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xx居士语录】 56.【船子xx拨棹歌】 57.【xx录】

八分之七打一成语的答案

八分之七打一成语的答案 七上八下 [释义]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语出] 宋·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正音] 七;不能读作“qì”。 [近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反义] 心安理得若无其事 [用法] 常跟“十五个吊桶打水”构成歇后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忐忑不安”有别:~只能形容心情;“忐忑不安”多用在书面语里。 1、他心如鹿撞,心砰砰的跳,心里七上八下,心情如激荡的湖水一样不平静。 2、刚刚听说军训,心中的感觉真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从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第一次接触。 3、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七上八下地跳个不停。 4、参加竞选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待着竞选的结果。 5、小刚听说校长叫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有什么事。 6、因为犯了错误,他心里七上八下的。 7、考试成绩就要公布了,小红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自己没考好。 8、在本周末,还不能完成这个项目,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9、日本人打中国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心里整天七上八下,提心吊胆。 10、一个机缘认识你,两次见面留意你,三翻四次约会你,七上八下挂念你,九成应是喜欢你,十分肯定我爱你。 11、也许你听我读英语你的心会七上八下。 12、不三不四,七上八下,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

13、她就在这种七上八下的心情中驾车驶进了布希公园,看见维克多?亨利站在车站上。 14、一个机缘认识你,两次见面留意你,三番四次约会你,七上八下挂念你,九成应是喜欢你,十分肯定我爱你。希望你明白我的爱! 15、连着好几天都没有他的消息,我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宁。 16、有一次,我做错了事,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 17、我把爸爸的烟灰缸打破了,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他回来怎么向他交代。 18、太阳花有单瓣的,也有双瓣的。单瓣有五个花瓣,双瓣有九个花瓣。他们有许多颜色,红的、黄的、粉的、白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那么的艳丽。一阵风吹里,花瓣中间星星点点的淡黄色七上八下的,好看极了。 19、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20、“沈依依!”啊!到我了!我站了起来,向台上走去。只觉得双腿直打哆嗦,脚也不听自己使唤,肚子也不争气地和我作对,隐隐作痛。心也七上八下,仿佛要跳出胸膛。 21、八月十五到了,送给你尊敬的客户8个祝福: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幸福、好运、团圆、美满,外带15个吊桶,七上八下“吊金捞银”。中秋节快乐! 22、马上就要公布考试结果了,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七上八下的,生怕考不好。 23、一条红线把缘牵,两情相悦把爱恋,三顾茅庐把你约,四面楚歌情敌战,五花八门哄你欢,六神无主看见你,七上八下想娶你,嫁给我! 24、一则关怀的短信,两颗缠绵的爱心,三秋不见的思念,四目难舍的缘分,五更辗转的问询,六千里路的隔音,七上八下的牵挂,久久不平的关心,只愿亲爱的你十分的安好,百分的健康,千分的如意,万分的顺利。 25、单元考试的成绩快出来了,当老师报分数的时候,我的心七上八下的都快跳到嗓子口了,我很怕考的不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济公小说的演变及其形象简析

收稿日期:2011-12-19 作者简介:李向明,男,1966年生,山东海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文艺美学、人文教育。 济公小说的演变及其形象简析 李向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系,湖南长沙410004)摘要:济公在南宋只是一个凡僧,其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异色彩,到清代 演变成神通广大的知觉罗汉。记载济公事迹的文本, 也经历了铭文、话本、章回小说的演变。济公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本文试从济公小说的演变和济公形象两方面作分析。 关键词:济公颠济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2)01-117-04 济公形象,从南宋至清末,由一个普通僧人逐渐演变为神通广大的活佛,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乃 至中国古典小说中的 “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济公身上找到影子。佯狂不羁、疾恶如仇似鲁智深;法力无边、顽皮戏谑如孙悟空;看破红尘、心无挂碍又颇似《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本文试从济公小说及济 公形象的演变作分析。 一、济公小说的演变 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曾经有过争议。《花朝生笔记》云:“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释 宝志而为传者也。”近人黄天骥在《评〈济公全传〉》中借用了这一观点,且进一步指出 :“传说中的济公形象,虽以释宝志为原型,但又比原型生动得多,丰富得多,历史上一些古怪和尚颠疯头陀的行为,也被 捏合在济公的形象里。 ”[1](P691)前者认为济公只是把释宝志改名换姓,后者虽指出济公是释宝志的超越和丰富,却并未肯定其人的真实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他为南宋僧人,释名道济,俗称济颠、济公。南宋释居简的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 载:“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一作“度”)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寒暑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寝食无定,勇为老病僧办药石。游族姓家,无故强之不往,与蜀僧祖觉大 略相类。觉尤诙谐……,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于净慈。”从中可以 看出, 道济出身官宦之家,出家于灵隐寺,性格疏狂狷介,超逸拔俗。居无定所,身无完衣,喜云游天下,好酒,尤善笔墨,且勇为老病者办药石,死于净慈寺,这些都与后世济公小说中的形象相吻合。据此一些学者以为这 篇《舍利铭》是搜索本我济公面貌的唯一孤证,是济公故事的先声。 [2](P178)比较以上两种观点,笔者以为,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但他作为道济,只是一个有点儿另类的凡僧,狂放不羁,嗜酒犯戒,却多才多艺,善良慈悲,有着一分真性情。如果说《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是叙述道 济真实事迹的铭文, 那么此后,道济的故事则在民间继续演化,进入传说阶段。因为他时而疯疯癫癫,所以又称“济颠”,又因为人们对他的一分崇敬情怀,所以又亲切地称他 “济公”。济公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宗教神化色彩,富有传奇性。他的形象,是中国古代许多“异僧”的综 7 112012年3月 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2012No.1

济公诗词选录

济公诗词选录 济公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戏。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众告到方丈室,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于是他又被人们称作“颠僧”。慧远圆寂,他失去庇护人,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出入歌楼酒肆,游山逛水。他写诗自述:“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活脱脱的一幅“游戏人间”的自画像。从外表看,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实际上却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学识渊博,擅诗善文,出语谐谑,文词隽永。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略举其一:“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画面色彩鲜明,动静谐合;情趣内蕴,用笔精细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韵。他每有疏状新出,临安城更是争相哄传,名闻遐迩。 名宦富室慕名,竞相订交。道济却轻易不入侯门。而用他精湛的医术为老僧、贫民悉心治疾,疑难杂症多得根治。净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严陵山一带募化,使之恢复旧观。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于是人们又以他扶危济困而称之为'济颠',尊之为 '济公活佛'。 临江仙 粥去饭来何日了?都缘皮袋难医。这般躯壳好无知,入喉才到腹,转眼又还饥。唯有衲僧浑不管,且须慢饮三杯。冬来犹挂夏天衣,虽然形丑陋,心孔未尝迷。 酒怀 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咙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头糟成赤。有时汝阳三斗,有时淳于一石;有时鲸吞,有时龙吸;有时效篱下之陶,有时学瓮旁之毕。吃得快,有如月赶流星;吃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吃得干,有如东海飞星;吃得满,有如黄河水溢。 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琼浆玉液。问相如,曲糵最亲;论朋友,糟邱莫逆。一上唇,五脏欣随;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请,解我之馋;并未曾我做主,还人之席。倒于街,卧于巷,似失僧规;醉了醒,醒了醉,全亏佛力。贵王侯,要我超度生灵,莫不筛出来,任我口腹贪饕;大和尚,要我开题缘簿,莫不沽将来,任我杯盘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一生;昏昏然,沉沉然,何尝醒了半日。借此通笑骂之禅,赖斯混风颠之迹。 想一想,菩提心总是徒劳;算一算,观音力于人何益?任世间,只管胡缠;倒不如,早须圆寂。虽说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动虚静实。收拾起油嘴一张;放下了空拳两只。花落鸟啼,若不自知机;酒阑客散,必遭人面叱。谩说射洪春色,莫论其微;兰陵清酝,休夸无匹。纵美于打辣酥,即甜如波罗蜜,再若尝时,何异于曹溪一滴。

《大慧宗杲对默照禅批评析论》

论大慧宗杲对默照禅的批评 闫孟祥费金玲 摘要: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关键词:默照禅休去歇去默照铭刘子翚 大慧宗杲(1089—1163),南宋初的著名临济宗僧人,以完善看话禅闻名于世。在其传禅的时期,曾经猛烈地批评“默照禅”。当其时,曹洞僧人真歇清了(1091—1151)和宏智正觉(1091—1157)有“默照”之说,因之,现代研究者多认定宗杲所批评的就是宏智正觉和真歇清了及其禅法。笔者考察,这是一种误解。 一 从禅法的角度而言,大慧宗杲批评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并非同一种禅。 据宗杲之说,其所批“默照禅”的主要特点是不以“悟”为参禅方向,而且追求以“默然为极则”,获得“安乐”的禅悦: 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一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① 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已前事,不信有悟门。以悟为诳,以悟为第二头,以悟为方便语,以悟为接引之辞。② 下下者以默照无言空空寂寂,在鬼窟里着到,求究竟安乐。③ 对“默照禅”这种“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的情况,《宗杲年谱》中也有所提及:“林适可司法,创庵于洋屿,延师(大慧宗杲)居之。时宗徒拨置妙悟,使学者困于寂默,因著《辩证邪说》而攻之,以救一时之弊。”④《年谱》是宗杲去世后其弟子所编,事后回忆的这种说法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在宗杲弟子心中留下印象最为深刻,也就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是其所批评“默照禅”的主要问题。 其次,从方法上,该“默照禅”执著静坐观心为法,强令休歇,因而落入将心止心的方法中:休得静坐但静坐,坐时不得执着坐底为究竟。今时邪师辈,多以默照静坐为究竟法。⑤ 士大夫尘劳为障,不见方寸宁怗,使它寒灰枯木去、二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遮个使人休歇。你道,还休歇得否?殊不知,若遮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若不死,如何休歇得?⑥ 邪师辈,教士大夫摄心静坐,事事莫管,休去歇去,岂不是将心休心、将心歇心、将心用心?⑦ ①蕴闻集《大慧禅师语录》卷二十六 ②蕴闻集《大慧禅师语录》卷二十八 ③蕴闻集《大慧禅师语录》卷二十九 ④祖咏编,宗演重定《大慧普觉禅师年谱》,《频伽藏》腾八8页 ⑤蕴闻集《大慧禅师语录》卷二十六 ⑥蕴闻集《大慧禅师语录》卷二十六

北京话“轴”和河南话“信球”的渊源臆说(文王路)

北京话“轴”和河南话“信球”的渊源臆说(文/王路) 来北京后,我才知道这么个词:轴。意思是倔,认死理,驴脾气。查查辞典,“轴”字并没有相近的义项。其实,“轴”的原字,应该是“纣”,商纣王的“纣”。 纣,就是马緧。(《说文》。)马緧,是马车屁股后边的那根皮带。凡是车,都有纣。车纣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古代以函谷关、潼关为界,往东,周、洛、韩、汝、颍,也就是河南一带,叫鞧,或者叫曲绹、曲纶。函谷关往西,也就是陕西一带,叫纣。(扬雄《方言》。) 緧,鞧,是一个意思,写法却不一样。鞧也可以当动词用。当动词的时候,辞典里的例句是:大辕马鞧着屁股往后退。《周禮·冬官考工記》说,牛车在下坡的时候,得緧着牛的屁股。这里的緧,就有较劲、对着干的味道。北京话里“轴”字的意思,大概是从这儿来的。但“緧”和“鞧”并不读“轴”,而是读“球”。 云南有个古宗族,会在鞧上缀上金银宝石。(清朝余庆远《维西见闻纪》。)但在汉地就没那么讲究,乐府诗《陌上桑》里,罗敷的丈夫身居高位,也仅仅是“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没见马緧上挂着宝石什么的。 马屁股上套的是皮带,但驴屁股上常常套的不是皮带,而是一根棍子。清朝王筠《说文释例》里解释说,是因为驴的屁股比马窄,所以要加根棍子让它变长些。这样,马用的就叫緧,驴用的叫纣,也叫“纣棍”。清朝梁同书《直语补证》里也说:“驴后络以横木,俗名纣棍。” 河南坠子《小黑驴》唱词有:“五花笼头垂缨子儿,紫檀木旋了一个驴纣棍儿。”纣棍的两头,用绳子拴着鞍子,防止鞍子前后滑动。《高岗传》里有个民谣:“三个缸缸两个空,一个不空放根驴纣棍。” 在西北,“纣棍”常常被说成“臭棍”,大概因为纣棍在驴屁股下边,“纣”和“臭”又读音接近,就演化成了“臭棍”。西北有谚语讽刺把过错赖到别人头上的人:“驴不行了怨臭棍,人不行了怨女人。” “纣棍”也叫“驴扭棍”。《金瓶梅》第58回,潘金莲拿鞭子抽秋菊,潘姥姥过来夺鞭子,说:“为驴扭棍不打紧,倒没的伤了紫荆树。”这里的“驴扭棍”,就是说秋菊。可见在明朝的时候,“驴扭棍”已经用在市井之间作骂人的话了。不过,早在唐末五代,就有用“驴纣”来形容人的说法。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古尊宿语录》里都提到过这则故事:赵州禅师和侍者文远斗劣。所谓斗劣,就是比谁能把自己说得下贱。谁不如对方说得下贱,就输给对方一个糊饼。赵州说,我是一头驴。文远说,我是驴胄。赵州又说,我是驴粪。文远说,我是驴粪里的虫。赵州就问,你在驴粪里边干啥呢?文远说,我在里边过夏天。赵州说,糊饼拿过来吧。 这里的“驴胄”,就是“驴纣”。《五灯会元》里也讲到了这个故事,但《五灯会元》成书于南宋,第二次刻书时已经是元代。恐怕是编书的僧人普济或者是刻书人吃不准“驴胄”的意思,或是没看清,就把“驴胄”当成了“驴胃”。要是驴胃,意思就不通了。你说你是驴,我说我是驴屁股下的纣棍,才显得我比你劣。说驴胃,就体现不出来。 大概是因为读书人很少亲自赶驴驾马,而赶驴驾马的人,只知道驴屁股下的那根棍子读作“驴纣”,却不知道该怎么写。到南宋的时候,只是按照这个读音来乱写,就有写成“驴轴”的。南宋张杲的

从忠孝观看宋代佛教的世俗化

2013年3月陇东学院学报Mar2013第24卷第2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4No.2从忠孝观看宋代佛教的世俗化 ———以北石窟寺为例 段有成1,冯小琴2 (1.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2.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忠孝观是佛教的重要教义。宋金时期,由于佛教的世俗功能加强,佛教的忠孝观不断与儒家传统的主流思想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位于甘肃陇东的北石窟寺,是甘肃境内比较重要的石窟群之一,在佛教的东渐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保存至今的宋金时期30多方碑铭和题记,反映了北石窟寺当时的佛事盛况,但这些世俗化了的佛事活动是对佛教忠孝观的有力诠释。 关键词:佛教;忠孝观;世俗化;北石窟寺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3)02-0111-03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段有成(1975—),男,甘肃镇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陇东地方史研究;冯小琴(1963—),女,四川合江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产业研究。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大约到了东汉初年开始传人我国,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信仰和推崇。史载,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灾难深重的劳苦人民,祈求佛祖保佑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以此来减轻他们的痛苦,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了麻痹广大人民的斗志,各族统治者也大力提倡佛教,使佛教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结合,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宗教。始建于这一时期的北石窟寺,是佛教开始由中原向西北“倒流”的一个必经之地。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境内,是甘肃境内比较重要的石窟群之一,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宋金时期,陇东地区成为宋金战争的主战场,人民遭受连年战乱之苦,人们希望能够得到佛和菩萨的保佑和拯救,便以烧香拜佛、修造佛像、许愿还愿、广作法事、结社集会等形式表达对佛教或菩萨的崇拜,宋代佛教的兴盛以不同于唐代的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2]今存于窟内的30多方宋金时期的碑铭和题记,反映了北石窟寺当时的佛事盛况,但这些世俗化了的佛事活动是对佛教忠孝观的有力诠释。 一 东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最早是受宫廷皇亲贵族的推崇,成为统治者麻痹下层群众的精神武器,佛教主张因果轮回报应,成为社会动乱时期人们的精神寄托。但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主张佛教徒离家弃世,割断与家庭和世俗社会的一切联系,要求教徒既不能娶妻,也不能生子,更不能对父母长辈尽孝,宣扬一切皆空。佛教的这些教义,使得这些佛教徒不再具有世俗生活中的孝亲思想,这些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尤其是儒家思想主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分歧。因而,佛教自传入中国伊始,就与中国主流思想意识儒家思想开始了激烈的碰撞,尤其是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唐代的傅奕、韩愈和宋代的程颢,他们抨击佛教主要集中在一点,就是佛教“无君无父”、“不忠不孝[3],不父其父,不君其君,不事其事;”[4]“其术大概且是绝伦类。”[5]这些儒家学者认为,佛教是对纲常伦理的破坏,对国家、对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作为外来宗教,要在本土得到进一步传播,不仅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最主要的是要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地本土化和世俗化。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教义也在不断地阐释。 在宋代,最高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扶植态度,宋太宗就指出:“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6]在最高统治者和佛教徒的共同推动下,佛教在宋代广为传播,“浮屠氏之说盛于天下”,[7]“老佛之宫遍满天下。”[8]作为这一时期佛学代表的禅宗倡导明 111

十五个吊桶打水的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的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打水歇后语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七上八下这个成语出自于宋61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又见于贾仲名《对玉梳》。 七上八下用来形容心神慌乱不宁。也形容事物零落不齐。 七上八下近义词有忐忑不安,惴揣不安,六神无主,横七竖八反义词有:泰然处之,泰然自若,行若无亊,若无其事,井井有条。 七上八下的词语解析 [释义] 形容心神不安的惊惶样子。 [语出] 宋·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正音] 七;不能读作“qì”。 [近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反义] 心安理得若无其事 [用法] 常跟“十五个吊桶(打水)”构成歇后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忐忑不安”有别:~只能形容心情;“忐忑不安”多用在书面语里。 七上八下造句 1、他心如鹿撞,心砰砰的跳,心里七上八下,心情如激荡的湖水一样不平静。 2、刚刚听说军训,心中的感觉真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从来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第一次接触。 3、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七上八下地跳个不停。 4、参加竞选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待着竞选的结果。 5、小刚听说校长叫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有什么事。 6、因为犯了错误,他心里七上八下的。 7、考试成绩就要公布了,小红心里七上八下,生怕自己没考好。 8、在本周末,还不能完成这个项目,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9、日本人打中国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心里整天七上八下,提心吊胆。 10、一个机缘认识你,两次见面留意你,三翻四次约会你,七上八下挂念你,九成应是喜欢你,十分肯定我爱你。 11、也许你听我读英语你的心会七上八下。 12、不三不四,七上八下,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 13、她就在这种七上八下的心情中驾车驶进了布希公园,看见维克多?亨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