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基 础的技术体系。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 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 “科学不是能用 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也许一个严格 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精神实质被曲解。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 特性。
第1页
科学的各种形象: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 法系统和知识体系
科 学
发现
论文、著作 公开
注重社会性 公益
技 术
发明
专利、产品 保密
注重经济性 追逐利润
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发展
科学的发生、发展
原始时代,体现在原始人的活动和对自然的适应中关 于自然界的规律和性质的认识之中。 争鸣:原始时代有没有“科学”?
古代,以自然哲学形态包含在哲学之中,混为一体。 争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三)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
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 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 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 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
(四)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 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 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 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 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趋向于理论化,产生 了技术科学。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 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 说”之意。甚至出现了后来的所谓的“技术是科学的 应用”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 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1]
(六)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 方法,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 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 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 果开始的。” “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 总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 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 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 这是对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 研究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 早已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 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 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 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 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 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 力”。
一、马恩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 技术发展的状况。他们在创立、继承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 的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但他们 并不是自然科学家和科技史家。他们重视科学 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 终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 要动力。”
(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 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 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 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 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 学与哲学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 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 点,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学术”或“马 克思主义科技观”,是融入于整个马克思主义 理论之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自然科学的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 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 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 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 靠的知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本 身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 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唯物史观的创 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 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随 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 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 历史现象,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 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人 类对科技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 中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 年中,一直坚持研究数 学。他的长达一千多页 的数学手稿,便是他多 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 研究了初等数学及其发 展史、微积分发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 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 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 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 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 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 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 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10.
“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工艺方法、 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知识等要素构成的体系。
比较:科学与技术
科学
技术
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 活动、方法和知识体系;
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形式、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和社会建制;精神生产领 域的社会劳动。
近代,逐步出现了专门化和体制化,从经验形态发展到 理论形态,从研究低级运动发展到研究高级运动。
技术的发生、发展
原始时代,简单工具和天然工具. 劳动创造了人,生产技术是人的生产技术,是猿转变 为人的标志。 原始社会影响深远的三大技术: – 取火,能量转换,走上了文明大道。 – 狩猎,导致较为复杂的工具。 – 采集,走向农业社会的必经之路。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 系,其显著特点是: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先 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电 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如与 管理技术的综合.
现代科技的显著特点:
科学技术化,乃至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 科研工作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工程 技术中的科学”;“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
•①1837、1839,施莱登植物、施 旺动物-细 胞学;
•② 1840~1849,焦耳、迈尔、柯尔丁、赫尔母 霍茨、罗蒙诺索夫-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③ 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 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恩格斯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 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 其理论内容包括:
(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 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 会本质的。
古代,手工工具,农耕工具。 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体系。
•第一次 科技革命
•
(16—18世纪)
154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1678.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
1769.瓦特蒸汽机获专利
1765~1783.机械化—珍妮机、 水力机、自动纺织机
•第二次 科技革命
•(18世纪~19世纪)
•三大科学发现: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把 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 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 以利用”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 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 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 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 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西安石油大学 朱银全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 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 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近代,工业文明,蒸汽机等等。以机械技术为基 础的技术体系。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 定义。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指出: “科学不是能用 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也许一个严格 的定义反而会使“科学”的精神实质被曲解。
尽管科学难以定义,可以从不同维度考量科学及其 特性。
第1页
科学的各种形象: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 法系统和知识体系
科 学
发现
论文、著作 公开
注重社会性 公益
技 术
发明
专利、产品 保密
注重经济性 追逐利润
科学和技术的发生、发展
科学的发生、发展
原始时代,体现在原始人的活动和对自然的适应中关 于自然界的规律和性质的认识之中。 争鸣:原始时代有没有“科学”?
古代,以自然哲学形态包含在哲学之中,混为一体。 争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三)揭示了科技的自然来源
科技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 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 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 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
(四)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 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 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 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 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近代,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趋向于理论化,产生 了技术科学。这时,“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 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 说”之意。甚至出现了后来的所谓的“技术是科学的 应用”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观点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 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1]
(六)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 方法,把科学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 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 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 果开始的。” “正如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 总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 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 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厦的各层住室。” 这是对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 研究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 早已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 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 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 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 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 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 力”。
一、马恩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十分关注和重视科学 技术发展的状况。他们在创立、继承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 的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但他们 并不是自然科学家和科技史家。他们重视科学 技术在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 终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 要动力。”
(五)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对 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 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 学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 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 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 学与哲学相结合,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 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 点,或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学术”或“马 克思主义科技观”,是融入于整个马克思主义 理论之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自然科学的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 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 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 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 靠的知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科学本 身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 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唯物史观的创 立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 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随 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 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 历史现象,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 析和考察,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人 类对科技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 中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 年中,一直坚持研究数 学。他的长达一千多页 的数学手稿,便是他多 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 研究了初等数学及其发 展史、微积分发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 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 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 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 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 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 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 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10.
“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由物质手段、工艺方法、 劳动技能以及相关知识等要素构成的体系。
比较:科学与技术
科学
技术
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 活动、方法和知识体系;
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形式、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和社会建制;精神生产领 域的社会劳动。
近代,逐步出现了专门化和体制化,从经验形态发展到 理论形态,从研究低级运动发展到研究高级运动。
技术的发生、发展
原始时代,简单工具和天然工具. 劳动创造了人,生产技术是人的生产技术,是猿转变 为人的标志。 原始社会影响深远的三大技术: – 取火,能量转换,走上了文明大道。 – 狩猎,导致较为复杂的工具。 – 采集,走向农业社会的必经之路。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 系,其显著特点是: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先 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电 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如与 管理技术的综合.
现代科技的显著特点:
科学技术化,乃至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 科研工作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工程 技术中的科学”;“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
•①1837、1839,施莱登植物、施 旺动物-细 胞学;
•② 1840~1849,焦耳、迈尔、柯尔丁、赫尔母 霍茨、罗蒙诺索夫-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③ 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 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恩格斯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 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 其理论内容包括:
(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科学技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 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 会本质的。
古代,手工工具,农耕工具。 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技术体系。
•第一次 科技革命
•
(16—18世纪)
154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1678.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
1769.瓦特蒸汽机获专利
1765~1783.机械化—珍妮机、 水力机、自动纺织机
•第二次 科技革命
•(18世纪~19世纪)
•三大科学发现: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把 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 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量来加 以利用”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
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 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 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 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 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西安石油大学 朱银全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 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 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