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梳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基本经验对于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开始的,又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步伐而发展的,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但这一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就已经开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充满了探索和创新,也充满了曲折和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不甘沉沦的中国人民奋起自救,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探索救国道路,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期望成为拯救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也随之进入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他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李大钊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初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问题,虽然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思想的第一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虽然毛泽东还没有使用“中国化”的提法,但这个提法已经呼之欲出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广泛的共识。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实践和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理论武器,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取得了极为宝贵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并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时代特征、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集中全党智慧,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和丰富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作出了新概括,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经验。

三、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纵观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三个阶段有很多的相同点,首先,三者的出发点相同,即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其次,三者的过程性相同,即都是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再次,三者的目标相同,即都是实现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局却完全不同,中间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陷入严重误区,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前后两个阶段,尤其是后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路高歌猛进,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非凡成就。为什么会这样呢?深入研究和认真总结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于继续推进这一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就是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中国化”。

(二)认清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

国情是指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面貌、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斗争、文化教育以及人口、自然、民族、宗教和历史等在内的综合体。它也是马克思主义之“矢”在中国要射之“的”。但是国情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国情也不一样,因此党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必须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国情进行了再认识,建国后头7年所采取的政策和60年代前期的纠“左”就是对国情有比较清醒认识的结果,实践中也使国家的发展比较顺利,而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及后来被错误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失误,则都是与党不能正确认识当时国情和所处的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党对国情进行了重新确认,明确指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深刻论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继续强调要深刻认识国情和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基于对国情再认识而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标志,也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石。

(三)实现“当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表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容,而且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品质。民族化和当代化共同绘就马克思主义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