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 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工程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若干深层次问题,提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的论点;并依据工程应用能力的内涵组成,分类设计课程和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对我国当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六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学科;科学思维;行动能力;专业技能;项目课程

工程人才可以分为工程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类。本文重点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就当前如何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讨论。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应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基本问题。伴随对工程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工程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有必要尽快厘清和加以解决。

(1)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已取得初步共识,但由于对工程应用能力的概念还缺乏深入研究,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内涵存在不同认识,培养规格尚未完全厘清。

(2)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认识逐步深入,但“落地”的实践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中经验因素较多,理论支撑不足。

(3)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中,多以项目课程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但对项目课程的性质、教学资源的要求、实施环境支持和教师执教能力要求认识不足、条件准备不够,使课程设计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存在差距。

(4)实践教学有所加强,但对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把握不够准确,用实验形式培养技能的认识依然存在。

(5)认识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但校企合作缺少国家政策和制度保障,校企互利的市场机制有待建立,使在企业中的课程和学习得不到落实,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难保证。

二、深化能力内涵认识,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能力体系及其组成要素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经形成了多元结构关系,而且与知识密不可分。一般可将能力分为“智力能力(简称智能)、技能能力(简称技能)和行动能力”三类。其中支持智能的基础主要来自理论知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高,只有知识的运用才能形成能力,这类能力称为智能,通常智能在专业教育中主要表现为科学思维能力等。学术性教育比较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学术研究问题;应用型人才也常面对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同样需要智能的支持。第二类能力称为技能。传统的技能一般称为动作技能,是指以重复性的练习为基础的熟练的肢体动作;现代意义上的技能,往往是脑体共同完成的动作,除通过训练而熟练掌握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其重要基础,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技术原理性知识、专门方法性知识、程序规范性知识等方面,只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才能具备智力技能。技能一般用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有明确目标和确定性结果、可以用指标评价的问题,这类问题也称为结构性问题。第三类能力称为行动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表现为工作中解决没有确定性结果、难于直接用固定指标衡量问题的能力,这类问题也称为非结构性问题。

2.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一般来说,工程应用能力包括工程行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基本技能,以及作为理论基础的工程学科知识。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支持能力,工程基本技能是工程应用能力的基础能力。

行动能力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哲学,他们将人的综合能力划分为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两部分。几个世纪以来,行动能力不断发展,对行动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总结提出了科学行动的基本规律,成为人类21世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行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定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其中“定义”指对需要采取行动的事情,如:问题、事件、项目、任务等的定义,即搞清要做什么事情?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就需要理解、判断、表述等方面的能力;在“定义”之后是“信息”的获取,需要掌握专门的信息获取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决策”指通过设计、规划、优选等方式做决定、拿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在决策中智慧往往决定行动方案的优劣,因此广阔视野、创新精神、创意能力以及信任合作尤为重要;“计划”是依据决策方案制订行动计划,确定路线图、时间点的过程,行动计划往往决定行动的成败,工程意识是做好计划的保证;“组织”是依据行动计划对行动过程的组织,协调、分工以及团队之间的配合对组织能力提出要求;“实施”是行动的实践过程,执行力和行动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体现;“评价”是行动完成后对行动结果的评定,首先应是行动方的自我评定,测量、测试、评估等评价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对评价能力的要求;“总结”则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反思能力提出要求。科学行动规律的认识是对行动能力的重要贡献,不同专业领域的行动案例具有不同专业领域特征,行动过程可能简单、可能复杂,持续时间可长可

短,参与人员可多可少,但其背后的行动规律是一致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

综上所述,行动能力可以定义为: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涯发展,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科学思维方法和专业技术的帮助,遵循科学行动规律的解决问题、处理事件、组织项目、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工程活动中体现的行动能力称为工程行动能力。在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工程素质、多种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中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基本技能是完成工程任务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对工程设计和质量保证至关重要;但实现工程目标、完成工程任务还必须靠行动。英国著明启蒙运动思想家Thomas Reid认为“人应该是行动的存在者,而不只是思辨的存在者。恰当地行动要比正确的思维或聪明地推理更有价值”。所以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这种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设置更符合工程应用能力的成长规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但对课程改革的难度较大,所需的教学环境条件创建也有一定难度。

四、关于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1)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研究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明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工程应用能力结构组成为:以工程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专业基本技能为技能基础,科学思维能力为智力支持,工程素质为素质保障,工程行动能力为核心能力。

(3)认识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明确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与不同课程类型的对应关系,必须依据能力目标设计课程,并研究各类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保障。

(4)“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要以项目课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工程行动能力,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5)以适应当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新的能力要求为目标,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从提高学历层次、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产学研结合、积累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入手,建设一支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6)抓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以产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战略措施的推进契机,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探索校企互利的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产学合作的国家框架构建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