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于创新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模式的建议和意见
关于创新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模式的建议和意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创新地热能开发利用新模式的建议和意见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五)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改革方式。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当前,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燃煤供暖方式存在着燃煤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工作原理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能源进行供暖、制冷和其他能源利用的一种方式。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热能采集:通过地下管道系统将地下浅层地热能采集到地面。
2. 能源转换:将采集到的地热能通过换热器转换为供暖或制冷所需的热能或冷能。
3. 能源利用:将转换后的热能或冷能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端进行供暖或制冷。
4. 综合利用:将未被完全利用的热能或冷能通过回收再利用等方式,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前期调研:对目标区域的地热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可行性。
2. 设计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的设计方案,包括地热能采集系统、能源转换设备、输送管道等。
3. 建设实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设备采购、工程施工等实施工作。
4. 运营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包括设备运行监测、维护保养等。
5. 完善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的发展。
四、适用范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适用于地下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如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温泉地区等。
五、创新要点1. 浅层地热能采集:采用先进的地下管道系统和地热能采集技术,提高地热能的采集效率。
2. 能源转换:采用高效的换热器和热泵等设备,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3. 综合利用:通过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充分利用未被完全利用的热能或冷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预期效果1. 环保效果:减少燃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政策措施
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一:制定地热能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全国地热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时间表;•区分不同地区的地热资源潜力,提出差异化政策,促进地方热能开发利用;•对于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优先考虑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热岛效应明显的城市实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措施二:加大对地热能科研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经费及补贴政策,促进地热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展地热资源勘探、评价和监测工作,提供准确的地热资源信息;•开展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推动地热能设备的创新和升级。
措施三:建立地热产业发展扶持机制•设立地热能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给予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贷款优惠政策;•加强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的税收政策扶持,降低企业负担。
措施四:加强地热能示范项目建设•在不同地区推选地热能示范项目,鼓励该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示范效应;•指导示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推广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对于成功示范项目,给予奖励和补贴,引导更多地区和企业投身地热能产业。
措施五:完善地热能产业标准和管理体系•制定地热能开发利用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保证项目质量和安全;•加强地热能设施的监管和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配套建立健全地热能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水平。
措施六:加强地热能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开展地热能政策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认知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播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技术与经验;•组织地热能知识培训班和交流会议,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以上是针对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
通过制定规划、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扶持机制、推进示范项目、完善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宣传推广,可以有效促进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和利用。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将为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关于促进地热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
提案关于促进地热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提案背景介绍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地热能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利用。
然而,地热能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并加大对地热能产业的财税支持。
2. 政府应建立稳定的补贴政策,对新能源企业使用地热能进行补贴,鼓励企业增加地热能的利用。
建议二:加强地热能资源调查和评价1. 政府应加大对地热能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的投入,了解地热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
2. 开展地热能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确保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议三: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1. 政府应加大对地热能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地热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 鼓励企业加强地热能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建议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 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地热能技术和经验。
2. 鼓励地热能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地热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地热能产业是我国清洁能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地热能资源调查和评价,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地热能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扩写新内容在当前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地热能产业在我国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关于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于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形势日趋严峻。
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能源,对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和开发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相当看好这项有着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潜力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迅速,但在开发中也存在一些技术、经济上的难题。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和力度来推广,但仍存在市场不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行业的有序发展,促进我国浅层地热能的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
政策支持对开发利用影响重大为应对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的矛盾,一些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力开展替代能源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同时,大力开展制度的创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国外的做法主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广可再生能源,另外,政府出资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价同时为商业化发展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政府也会给予适当的补贴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通过税收、价费优惠措施也是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手段之一。
通过收集我国及各省(市、区)从2004年至2008年的各类实施意见、管理办法、指导意见、规划、标准,不难看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息息相关。
2004年,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
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被明确列入新能源所鼓励的发展范围,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等。
2006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扶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
2006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组织编制并下发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在建筑节能工程中“开展再生能源技术城市级示范活动,探索推广机制和模式,包括太阳能利用、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浅层地能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等”。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一)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在能源领域,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详细介绍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能源供暖、制冷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
而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成为了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原理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能源供应。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热能采集:通过在地下埋设地源热泵或地热井,将地热能转化为热能或冷能。
2. 能源转换:采集到的地热能通过地源热泵进行能源转换,将热能供应到建筑物中,或将冷能供应到制冷设备中。
3. 能源利用:利用供暖设备或制冷设备将热能或冷能传递给建筑物内部,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4. 能源回收:在能源利用过程中,通过回收废热或废冷,进行能源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资源调查:对目标区域的地热能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可供开发的地热能资源量和分布。
2. 设计规划:根据目标区域的能源需求和地热能资源情况,制定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的设计规划。
3. 建设设施:根据设计规划,进行地源热泵或地热井的建设,以及供暖设备、制冷设备的安装。
4. 运行管理:建成后对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设施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效果的实现。
四、适用范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对于那些地下水资源丰富、地热能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地区,尤其适合推广应用。
五、创新要点1. 地热能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06•【字号】鲁政字〔2023〕173号•【施行日期】2023.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鲁政字〔2023〕17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山东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双碳”战略目标为牵引,持续深化能源革命,围绕加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着力深化勘查评价、创新开发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地热能开发规模和利用水平,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规范勘探开发行为,结合地下水超采情况,科学划定地热资源适宜开发区域,推行节水环保型地热能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地热资源禀赋、用能需求和资源环境容量,科学选择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加强示范引领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发挥地热资源效益。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强化宏观指导,加强政策供给,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地热能开发建设。
产业带动、协同发展。
以地热能规模化开发为契机,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思路,加快地热能配套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应用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而相比之下,我国地热能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不足0.5%,尚处于开发利用的初级阶段。
加快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对碳减排、雾霾治理,缓解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做出巨大贡献。
本文对我国地热资源分布以及资源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提出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建议,以及适合我国地热能开发的技术路线图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地热能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1.地热资源勘察现状我国地热能资源主要包括浅层地热能资源(200米深度以内),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资源。
目前已探明的国内31个省会级城市的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可供夏季制冷面积177亿平方米,冬季供暖面积为131亿平方米,折合标准煤2.36亿吨;水热型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台湾、环鄂尔多斯断陷盆地、藏南、川西和滇西等地区,每年可开采的热能资源约1.85×1019焦耳(J),相当于6.4亿吨标准煤;我国藏南、滇西、琼北、长白山等地区分布有范围较大的火山岩体,说明中国具备干热岩地热资源形成的区域构造条件。
参照美国干热岩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我国3-10千米范围内干热岩资源总储量相当于860 万亿吨标准煤,如果能提取其中的2%,则相当于目前中国每年能源消耗量的5300 倍。
*中国地热资源图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国主要地热资源分布表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地热能资源利用现状2013年底,全国地源热泵的装机容量达到15GW,总应用面积达3亿平方米,按每平米建筑面积能源消耗(含制冷及供暖)29千克标准煤计算,目前中国建筑物利用的浅层地热能相当于870万吨标准煤,约占中国目前能源生产总量(34亿吨标准煤)0.26%。
“十二五”期间,地源热泵系统装机平均年增长率约32%;据统计,目前中国中深层地热资源用于供暖、洗浴、医疗、养殖和农业大棚等直接利用的总装机容量889.8万千瓦,截止到 2013年底,全国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6000万平方米,每年利用量相当于209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257万吨,占中国目前能源生产总量(34亿吨标准煤)的0.08%。
浅层地热能在江西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浅层地热能在江西的发展前景及建议浅层地热能在江西的发展前景及建议admin 2010年06月21日来源:江西省地质学会字体:(大中小)点击:4204江西处于中国东南地热区,该区地热资源分布与菲律宾海板块于新近纪以来向台湾海岸山脉仰冲活动相关,在台东纵谷结合带前缘依次形成了台闽粤高温水、气带和闽赣粤高、中温热水带。
与邻侧的湘、鄂、浙、皖等省相比,成热地质条件较好。
迄今全省发现温泉83处,钻探揭露的隐伏热水24处,主要分布于江西山区,形成了幕阜山--诸广山、鄣公山--武夷山两条北北东向地热带。
其中绝大部分温泉为受断裂带控制的断裂型热水。
江西的主要城市大都位于盆地,可称之为盆地型城市经济。
江西的京九、浙赣十字型经济走廊,恰在鄱阳--吉泰--赣州、新余--抚州--信江纵横交错的两条盆地带上,这些盆地地热资源的成功勘查开发,将为打造江西热水型城市群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
2008年,南昌市东岗桥盆地型深部隐伏地下热水的发现,使江西地下热水勘察工作实现了由山区到城市的新突破。
这一发现不仅使东岗桥地区的荒坡变成宝地,牵动了市区发展布局,也为盆地找热提供了宝贵经验。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江西找热的广阔前景,实现了“地热进城”,提升了地下热水资源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功能。
一、我省已经具备了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所需的各项条件1、我省有相当丰富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地理位置主要在温带,土壤的常温带一般在5m~15 m以下,地下恒温层的温度约为17~22℃,地下深100 m温升为3℃。
无论浅层地下水或土壤中的温度,利用100m以内深度就足够我们消耗。
不像地处寒带的挪威,为了利用热泵,将取热的钻孔钻到了400m深度。
2、江西省地下水资源丰富,可采资源量每年达73.4×108m3,而地下水年实际开采量仅12.51×108m3,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仅为17.1%,且大部分都为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
同时,我省的地下水具有水位高、土壤含水量丰富、热传导性高等特点,非常符合地源热泵使用的条件。
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探讨
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探讨浅层地温地源热泵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传热模型理论,主要应用于乡村无其它能源供应的独立别墅区。
为促进我国浅层地温能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应尽快加强开发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探讨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标签:浅层地温能原理开发利用解决措施1浅层地温能概述与利用原理1.1浅层地温能概述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 m)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低于25℃的热能。
该范围内温度与地表气温存在常年温差而形成的能量,正是由于这一温度差的存在,我们才能把它变成供暧、制冷的热冷源。
由于浅层地温能的温度大大低于传统地热的温度,所以不能直接利用,它需要热泵来提温(供暧)或降温(制冷),而传统地热能可以直接利用于供热或发电等,传统地热能只分布于地热田中,而浅层地温能分布于广大地区。
1.2利用原理浅层地温能被利用的实质是冬、夏两季地层中比较恒定的温度与外界空气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反向温差。
地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与地温能进行冷热交换,冬季把地温能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此时地温能为“热源”;夏季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中,此时地温能为“冷源”。
热泵系统按照室外换热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类:(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图1);(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图2);(3)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2浅层地温热能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浅层地热能利用较传统地热资源利用发展晚,且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工程前期未进行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强制要求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现状调查,并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场地勘察。
然而,很多工程设计前都没有进行勘察工作,一方面在地下水地源热泵不适宜区采用了此换热方式,造成系统建成后产生耗电量大、系统COP低、运行不稳定、回灌困难,甚至系统报废等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其经验布设换热孔,导致大量浪费。
浅谈浅层地热能及其开发利用的建议
学开发利用是 可周 而复始 、 循环开 换 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二是属经 2 安徽 省及 周边 省份 浅层 发 利 用 。2 0 1 2 年底 , 国务 院 常务 会 济 有 效 的 节 能技 术 , 比其 他 常规 供 地 热 能 勘 查 评 价 及 地 源 热
是 当今 社 会 乃 至人 类 生存 与 发 展 、 热 能 及其 开 发利 用 。浅 层 地热 能 又 后 期 开始 在 欧美 国家 应 用 , 我 国是 科学发展 、 可 持 续 发 展 永 恒 的 主 名 浅 层 地 温 能 , 其 赋 存 于地 表 以下 9 0 年代后期才开始应用 的。清华大 题 。利用 新 技术 、 新方法 , 研 究 开发 恒 温 带 至 地 下 2 0 0 m之 内 , 温 度 在 学徐 秉业 教 授作 为 我 国地 源 热泵 第
还 可供热水 , 一 套 系 统 可 以替 换 原 名世界第二 , 仅次于美国。
收稿 1 3 期 :2 0 1 3 - 0 2 - 1 6 作者简介 :张正 ( 1 9 6 3 一 ) ,男 ,安徽宿松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程 勘察 、地质找矿及新能源开发研究与管理工作。
2 3 2
议讨论通过 了《 “ 十二五” 循 环 经 济 暖 制 冷 技 术 可 节 能 3 0 % ~4 0 %; 三 泵 开发利用情 况
发展规划》 , 明确 了发展循环经济的 是环保效益显著 , 不排放任何污染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 , 其运行费用 主要 目标 、 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 也 物 ;
第2 3 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期
2 0 1 3 年9 月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影响研究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影响研究作者:李晚楠高海峰刘浩东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4期[关键词]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管理当前,浅层地热能主要应用在供暖和制冷环节,由于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物,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浅层地热能的开发。
本文主要探讨马鞍山市博望区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作。
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浅地层的热能主要指地表层200m深度范围的热能源,该能源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梯度温度提升以及太阳辐射。
浅层地热能资源具有着温度适宜、常年温度恒定、可再生以及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前的浅层地热能储量十分丰富,为开发利用提供更多可能[1]。
2. 工作区的热响应测试本次研究的浅层地热能开发项目为马鞍山市博望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结合项目设计要求,本工程在现场的工作区开展热响应测试,共设置三个测试孔,热响应测试目的是对开发地区的浅层地热能储量进行评价了解,以便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意见,具体测试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2.1进行热响应测试孔的合理布置测试孔布置数量为3个,在成孔过程中采用钻探取芯方式,总进尺距离达到300 m,三个孔都分别下入管长为100 m,埋管深度为98 m,管直径为25 mm 的单U 形式HDPE管,三个孔号分别为DR01、DR02以及DR03,DR01和DR03号孔先进行热响应测试,时间为2017年5~6月,DR02号孔后进行热响应测试,时间为2018年5月。
整体热响应测试的方案为:测试岩土体的初始温度、进行3kW的稳定热流测试、进行6kW 的稳定热流测试、开展冬季7℃的稳定工况测试。
DR01号孔主要进行了岩土体初始温度测试、3kW和6 kW的稳定热流测试,测试工作中孔深设定为100 m,埋管形式为单U,埋管直径为25 mm,埋管深度为98 m;与DR01号孔相比,DR02号孔额外增加了冬季7℃的稳定工况测试工作,测试工作中孔深设定为100 m,埋管形式为单U,埋管直径为25 mm,埋管深度为98 m;DR03号孔开展的热响应测试与DR02号孔相同,具体包括冬季7℃的稳定工况测试、岩土体初始温度测试、3 kW和6 kW的稳定热流测试,测试中的孔深同样为100 m,埋管形式为单U,埋管直径为25 mm。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企业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金融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以促进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2.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浅层地热能供暖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技术水平,以提高浅层地热能供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建立承诺和评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组织建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信息库,由项目单位登记项目信息,包括企业信息、项目建设信息、运行信息,并承诺项目符合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提交定期评估报告等,接受事中和事后监管。
4.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和义务,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5.推广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城镇、园区、郊县、乡村开展示范,发挥其惠民生、控煤炭、促节能的示范作用。
加大对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积极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技术。
6.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外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率。
总之,为了促进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共同努力和支持。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推动浅层地热能供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下500米以内的地热资源,其开发利用可以为能源供应提供可持续、清洁的解决方案。
高效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示范:1. 地热资源评估:通过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测试等方法,对地下地热资源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确定地热资源的分布、温度、储量等参数,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 地热能钻探技术:开展浅层地热能钻探技术研究,提高钻探效率和成功率。
包括钻探机构的设计优化、钻探方法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3. 热储层开发技术:通过注入热媒体以及人工刺激等方式,提高地下热储层的渗透性和导热性能,增加地热能的开采量和有效利用。
4. 地热井技术:开展地热井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维技术研究,提高地热井的热交换效率和可靠性。
包括井筒设计、封堵材料的选择、井壁绝热材料的应用等方面。
5. 热泵技术:开展地热能与热泵技术的融合研究,提高热泵系统的能效,实现地热能的高效利用。
包括热泵系统优化设计、热能回收利用等方面。
6. 地热能供热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地热能供热系统的集成优化技术,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的能效。
包括热网设计、能量管理技术、运行控制策略等方面。
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验证这些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效果,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和运营模式。
同时,示范项目还可以推动地热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参与者,推进浅层地热能的高效开发利用。
安徽省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及开发利用方案建议
2 类: 流动水体 , 如江河 等 ; 滞 留水体 , 如 水库 、 湖泊 等。 我省地表水发育 , 资源总量约 6 7 2 . 2 0 亿m 。 。 除东 南 部新 安 江水 系属 钱塘 江 流域 外 ,总 体分 属 长 江 、 淮 河两大流域 。 南部地区河流汛期早 , 持续时间长 , 一般
。 一 中图 分 类 号 : TU 8 3 3 . 3 文 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7 3 5 9 ( 2 0 1 7 ) O 5 — 0 3 1 8 — 0 4
D OI : 1 0 . 1 6 3 3 0 / j . c n k i . 1 0 0 7 - 7 3 5 9 . 2 0 1 7 . 0 5 . 1 O 8
1 浅层地热 能赋存 条件
浅 层 地 热 能 是 指 蕴 藏 于 地 表 以下 2 0 0 m 以 内 的
原及山问谷地 , 其岩性在淮北平原为新近系及第四系 粘性 土与 砂互 层 ; 淮 河 以南 有新 近 系 一下 更新 统 砂砾 夹粘 性 土 , 中更 新 统 下 部泥 砾 和 上 部 网纹 红 土 , 中更
安徽省 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及 开发利用方案建议
夏 智 先 (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安徽 合肥 2 3 0 0 0 1 )
摘
■■■ ■■■■●■ ■l
要: 安徽 省 浅 层地 热 能 资 源 十分 丰 பைடு நூலகம் , 开 发 利 用潜 力 巨大 。
—一 - ' r —’ 文章论述 了安徽省 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地温场分布特征 。 基
地 下 水平 均 比热 容 4 . 1 8 k J / k g ・ K,是浅 层 地温 赋
存及运移的重要介质 , 也是参与浅层地温场热交换最 活跃的因子。 地下水的热传递过程往往是热对流及热 传导同时发生 , 热对流为其主要热传递方式。地下水 可以以 自身的状态储存 能量 , 也可以搬运能量 , 在压 力差 、 温度 差及 比重差 的作 用 下发 生循 环 作用 。在受
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建议
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建议3.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科学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有助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基本查明了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两种利用方式,评价了适宜性分区,计算了热容量、换热功率以及供能潜力。
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为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高效、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1 引言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有助于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先清晰认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相关研究分析了关中[1-3]和其他盆地地热成因模式[4-5],但关于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赋存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
以解决浅层地热资源不科学开发等问题为导向,通过资料收集、地质调查、现场试验、取样测试及综合研究等方法,查明了黄河流域陕西段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了适宜性分区,计算了热容量、换热功率以及供能潜力。
分析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地质条件概况2.1自然地理黄河流域陕西段包括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盆地两大地貌单元。
关中盆地冬季严寒,夏季酷暑,对供热制冷负荷要求很大。
主要水系是渭河及其支流,渭河贯穿盆地东西。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部高、东部低,地貌单元包括黄土台塬、河谷阶地、河漫滩及山前洪积扇。
陕北黄土高原属中温带气候。
榆林市长城以北为沙漠高原区,地形平坦,以活动砂丘、砂垄及片砂为主,榆林-延安为黄土梁峁区,沟壑发育,地面破碎,延安以南分布土石中低山夹黄土塬。
2.2地层岩性关中盆地第四系广布全区,岩性以黄土和砂砾石为主,沉积厚度差别较大,由西北向东南增厚,河谷区一般大于400m,黄土塬区一般厚100~300m。
陕北黄土高原第四系发育较好,从下更新统至全新统都有出露。
主要为黄土堆积,其次为风积沙、河湖积及冲洪积的粗粒沉积。
讨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讨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摘要:承德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在生产生活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承德地区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情况。
关键词:浅层地热能;地热热泵;开发利用引言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埋深)内,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浅层地热能一般高于当地平均气温3~5℃,由于其埋藏浅,温度稳定,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方便。
浅层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是通过热泵技术的热交换方式。
近年来,随着热泵技术的日趋成熟,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日益广泛,但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开展,总体仍处于开发利用的初期阶段。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表明,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华北平原是我国浅层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承德城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热地质条件良好。
具备地下水式、地埋管式、地表水式、中水及污水式多种换热方式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且城区内已有多处热泵工程用于冬季取暖、夏季制冷。
1、承德地区地质概况承德地势是西北向东南阶梯逐级而下降,气南北差异比较明显,气象要素表现为立体分布,使得气候有着多样性。
在冬季较为寒冷;在春季较为干旱少雨;夏季比较温和多雷阵雨;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霜害较重。
而承德旅游区则是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其四季比较明显。
冬天较为寒冷,但是因为四周的为山所包围,那么蒙古高原寒流则就被阻挡,所以其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高。
2、浅层地热能及地源热泵技术解析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能源,分为浅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资源。
本文主要介绍浅层地热能及其开发利用。
浅层地热能又名浅层地温能,其赋存于地表以下恒温带至地下200m之内,温度在5~25℃,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是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方式有地源(土壤、岩石)型、地下水源型、地表水(江、湖、河)源型。
地源热泵技术有几大优点:一是属可再生利用技术,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存在的问题虽然浅层地热能应用发展很快,但由于地源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一些规程规范的不尽完善,使得地源热泵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这一行业的多专业结合性,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合理利用地温资源,优化利用热泵技术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需要聚集“地源热泵技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监测与数字模拟和系统控制”等多专业的技术力量联合开展这一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首先是我国大部分地源热泵工程的审批、设计、施工和验收,以及后期的监测与管理的整套程序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
目前,只有少数地方政府设立审批部门,如北京、沈阳等。
尤其是工程后期的管理与监测工作,尚无统一部门管理,因此,造成地源热泵工程运行后的时间里,不了解地源热泵系统是否节能与经济。
只有当整个系统完全停止工作时,才知道出了问题,这样导致人们对地源热泵技术的担心和疑虑,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其次是浅层地热能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比较滞后。
“浅层地热能在我国起步并不晚,但现在发展已经滞后了。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浅层地热能没有进行详尽的研究。
”专家说,浅层地热能在国外发展依靠的是地质先行,而在我国,则是一些地质以外的行业(主要是热泵机组厂商)作为推动力量,有一部分人以为只要有了先进的热泵技术就可以进行浅层地热能的开发。
“事实上,热泵就如同矿山中常用的凿岩机,只是一个手段,尽管效率很高,但究竟可不可以采出矿石,最终还是需要地质工作来评价的。
”浅层地热能发展的好坏,取决于对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
当前,我国即将迎来一个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高潮,需要有大量能够研究浅层地热能结构和换热效果的专业队伍,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才能更合理地根据供暖面积来决定工程的施工方案。
另外,我国的地源热泵工程规模普遍比国外的大,国外大部分都集中在1万平方米以下,我国十几万平方米的工程很多,而且建设规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现在20~30万平方米的工程很多城市都有。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三)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探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能源供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适、环保的需求。
而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推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的实施,是当前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工作原理: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主要基于地热能的特点,通过利用地下浅层地温的稳定性,将地下的热能转化为供暖和制冷的能源。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采集地热能:通过地下浅层地温采集系统,将地下的热能采集到地热换热器中。
2. 转化为热能:地热换热器中的工质通过与地下地温交换热量,将地下的热能转化为热能。
3. 供暖和制冷:将转化后的热能通过供暖和制冷系统,为建筑物提供相应的供暖和制冷服务。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前期调研:对目标区域的地下地温、地质条件进行调研,确定适宜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2. 设计规划:根据目标区域的建筑物布局、能源需求等因素,设计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的系统。
3. 建设施工:按照设计规划,进行地热能采集系统、地热换热器、供暖和制冷系统等设备的建设施工。
4. 调试运行:对建设完成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系统进行调试运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5. 监测评估:对实施后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监测评估,分析系统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适用范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适用于以下范围:1. 城市建筑物: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等,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密集建筑群。
2. 工业区域:包括工厂、仓库等,可以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和制冷。
五、创新要点: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的创新要点如下:1. 地热能的综合利用:将地热能不仅仅用于供暖,还可以用于制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8.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矿产资源,利用前景广阔。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为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矿产资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要求,摸清浅层地热能资源,编制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统筹当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实行规范管理,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部署1.调查评价,查清浅层地热能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
调查评价的对象原则上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上报的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城市(镇),根据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调查评价的范围为城市的城区和远景规划建设区。
调查评价内容主要是查明浅层地热能分布特点、赋存条件和地层热物性参数等,估算可利用资源量。
调查评价工作按照我部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进行。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应编制详细的本行政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并于2009年3月底前报部备案。
2.编制规划,保障浅层地热能持续利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当地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于2011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各城市(镇)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形势日趋严峻。
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能源,对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和开发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相当看好这项有着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潜力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迅速,但在开发中也存在一些技术、经济上的难题。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和力度来推广,但仍存在市场不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行业的有序发展,促进我国浅层地热能的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
政策支持对开发利用影响重大
为应对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的矛盾,一些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力开展替代能源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同时,大力开展制度的创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国外的做法主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广可再生能源,另外,政府出资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价同时为商业化发展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政府也会给予适当的补贴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通过税收、价费优惠措施也是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手段之一。
通过收集我国及各省(市、区)从2004年至2008年的各类实施意见、管理办法、指导意见、规划、标准,不难看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息息相关。
2004年,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
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被明确列入新能源所鼓励的发展范围,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等。
2006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扶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
2006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组织编制并下发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在建筑节能工程中“开展再生能源技术城市级示范活动,探索推广机制和模式,包括太阳能利用、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浅层地能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等”。
2006年8月出台的《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大力推进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007年9月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
季供热需要。
2008年12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3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
2009年7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2009]305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2009]306号《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得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还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支持,北京于2006年6月5日印发《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鼓励发展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热泵系统,并且政府每年给予投资支持和补助;从2006年9月13日开始,沈阳市决定将大力推广这项先进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全新供热方式;内蒙古呼和浩特、山东烟台、滨州等地把地源热泵作为重点推广项目。
其他地区如山西、重庆、河北出台了相关政策,黑龙江、山东、湖北、福建、浙江、新疆等地均在推广此技术。
对地埋管热泵系统,部分地区已明确支持和大力推广,且实施每平米给予50~100元不同程度的补贴(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某些地区等);有些地区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采用水源热泵系统的工程管理比较严格,体现在审批手续及后期监管方
面,如天津、上海等。
北京市水务局也已下发通知要加强本市水源热泵项目的审批管理工作。
已出台政策的特点
已出台政策的省份(城市)以北方为主。
说明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用在供暖解决能源及大气污染问题需求更迫切。
另外,已有政策较分散,对地下资源的合理利用关注不足。
政策及规范的制定以建设主管部门为主。
如2005年11月30日,原建设部发布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国家标准,并于2009年3月批准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局部修订条文,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财政部、建设部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
对地下水源热泵管理严格。
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安全,如北京、天津、武汉对地下水源热泵发展有管理规定,审批较严格。
一方面保护了水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水源热泵系统的开发利用,大多数城市趋于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采取谨慎态度。
已有明确优惠政策的地方为北京、沈阳、山西等8个省、市。
天津、南京、宁波、长沙、南昌、兰州、广东省等建立了节能专项资金。
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按初投资规模给予资助,按节能效果给予奖励,节能投资项目实行无偿补助,电力方面优惠,鼓励编写技术规程和发展规划等。
有的省、市已将浅层地热能利用列入建筑节能规划。
如北京、沈阳、河北、太原、陕西、佛山、广西、上海等,其中正在进行专项规划的有北京、河北、杭州等。
有关建议
为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在我市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调研。
重点是已有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补充内容的汇总。
在调研的基础上起草政策,并广泛征求意见,由市政府有关部门下发。
二是加强管理和监测,使浅层地热能资源有序开发。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3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
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按通知要求加强全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有序开发和规范管理,应加强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监测。
目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已出台相关管理要求,明确地源热泵项目前期要取得地质条件开发意见,要进行地质条件评估及加强地质环境监测。
三是尽快出台相关施工规范。
2005年11月30日,原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三年后,于2009年3月批准了对该规范的局部修订(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
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写的《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已进入了发布程序。
该《规范》从
行业管理角度出发,对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区域性勘查评价和工程场地勘查评价作了具体要求。
内容涵盖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工作设计的编写、现场调查、钻探取样与测试、现场换热孔施工与试验、适宜性分区、资源量计算、经济效益评估等,是在我市开展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主要依据。
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完善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方法体系。
四是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鼓励浅层地热能推广应用。
包括相关技术的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市场规范等,在经济上(初投资、运行期)支持,并加大浅层地热能资源节能环保优势的宣传,提高各部门(政府、设计院、开发商、物业和用户等)的环保节能意识。
具体政策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采用浅层地热能的范围。
在地质条件适宜区优先选择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不适宜利用地下水的区域优先选择地埋管热泵系统。
在开发条件适宜地区,鼓励新建或改造的办公楼、工业厂房、医院、宾馆、学校、大型商场、商务楼等公共建筑以及居民住宅楼和农村集中建设的住宅采用浅层地热能,鼓励燃煤、燃油锅炉改用热泵系统。
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园林、行政事业办公楼等公益性项目,供暖制冷系统优先利用浅层地热能,所需投资可从政府财政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解决。
对相关科研成果的支持。
鼓励对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及地源热泵系统各项技术的研发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有突破性进展
的科研成果制定足够吸引力的奖励政策。
出台项目优惠政策。
在地质条件适宜、环保要求高的地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占系统投资一定比例的补贴,尽量减轻使用者的初投资负担;政府相关部门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支持投资方优先利用浅层地热能为建筑物供暖制冷,即所谓的“绿色税收”;从地质勘测到土地使用应引导相关部门全线“绿灯”,简化相关报批手续,全力支持。
地埋管热泵系统的限制主要是岩土体导热系数,埋地换热器占地面积大,受到工程场地及室外地质条件的限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采用热泵系统的单位可适当放宽土地使用政策,如放宽土地使用年限和增加绿地面积等;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电价、水费的优惠。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强调用水的审批制收费,有些地方的水源抽取和排放两次收费,增加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费。
所以地下水热泵推广需要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各个方面考虑,建议有关部门调整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源使用的政策,重新确定地下换热系统中循环利用地下水的管理和收费。
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电价给予优惠,如浅层地热能供暖可采用民用电价,或免增容费等,增大峰谷电价差,鼓励在系统中应用蓄能技术削峰填谷,科学用电;简化换热井的审批手续。
对于换热井的审批应与供水井审批手续相区别,不再由水主管部门审批。
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开采方案的审查,水主管部门重点应加强运行期的管理及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