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专题一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
专升本考试复习专题一
一、论语
体例: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四书即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 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 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 “圣人”。
答案:CCCD
二、简析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孔子
2: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 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 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不患得患失 的品德修养。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 操最高境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教育与经典整理工作,这十则语 录是其经验和学识的结晶,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哲 理,对指导我们今天学习知识、增进修养,仍然有 积极意义。
尤其是他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意义十分 重大。
Leabharlann Baidu
4、写作特点
(1)通俗生动。孔子的这十则语录相当口语化,词语通俗 而口吻自然,贴近生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在说话时的 口气,甚至可以窥视到他当时的神态和心情,而其中所包含 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接受。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学而时习之”一则的排比; “学而不思则罔”一则的对偶;“松柏之后凋也”句的比喻; “何有于我哉”句的反诘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理 更为生动,也便于人们记诵。
1、本文中心论点
孔子这十则语录,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宗旨, 那就是人应当“好学”。
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 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
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
(1)孔子把“好学”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 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最重要 的是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 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习题集锦
一、单选题 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
A、对话体 B、专论体 C、语录体 D、评述体
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 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论语十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修 身做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修身 做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修身做人)
论语十则
3:反问、排比。
谏逐客书
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 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 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 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 被任命为丞相。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为学习 的最高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 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学习态度)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除了“就有道而正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即向道德高尚者学习外,更须有“人不知而不 愠”、“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超功利心态,强调只有 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 断有所进取。他还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要求具有为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 精神,这可以说是儒家道德节操的最高境界。当然要 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 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外,孔子还非常看重道德修养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是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要择善而 从,从善如流。
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 切磋,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而高兴。“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五是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善于思考,“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学思结合。
3、十则语录的积极意义
孔子 ,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 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 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 记·孔子世家》。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 圣”,孟子为“亚圣”。
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习态度)
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
1、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孔子重视如下 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二是要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专升本考试复习专题一
一、论语
体例: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四书即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 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 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 “圣人”。
答案:CCCD
二、简析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孔子
2: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 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 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不患得患失 的品德修养。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 操最高境界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晚年主要从事教育与经典整理工作,这十则语 录是其经验和学识的结晶,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哲 理,对指导我们今天学习知识、增进修养,仍然有 积极意义。
尤其是他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意义十分 重大。
Leabharlann Baidu
4、写作特点
(1)通俗生动。孔子的这十则语录相当口语化,词语通俗 而口吻自然,贴近生活,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在说话时的 口气,甚至可以窥视到他当时的神态和心情,而其中所包含 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接受。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学而时习之”一则的排比; “学而不思则罔”一则的对偶;“松柏之后凋也”句的比喻; “何有于我哉”句的反诘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理 更为生动,也便于人们记诵。
1、本文中心论点
孔子这十则语录,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宗旨, 那就是人应当“好学”。
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 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
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
(1)孔子把“好学”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 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最重要 的是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 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习题集锦
一、单选题 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
A、对话体 B、专论体 C、语录体 D、评述体
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 )。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 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论语十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修 身做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修身 做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修身做人)
论语十则
3:反问、排比。
谏逐客书
1、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 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 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 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 被任命为丞相。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为学习 的最高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 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学习态度)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除了“就有道而正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即向道德高尚者学习外,更须有“人不知而不 愠”、“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超功利心态,强调只有 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 断有所进取。他还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要求具有为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 精神,这可以说是儒家道德节操的最高境界。当然要 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 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外,孔子还非常看重道德修养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是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要择善而 从,从善如流。
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 切磋,为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而高兴。“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五是既要善于读书,又要善于思考,“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学思结合。
3、十则语录的积极意义
孔子 ,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 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 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 记·孔子世家》。
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 圣”,孟子为“亚圣”。
论语十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习态度)
2、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
1、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孔子重视如下 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二是要有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要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