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婚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婚俗
————————————————————————————————作者:————————————————————————————————日期:
浅谈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

据史学家考证,它“是贵州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称为‘越’,东汉六朝称‘僚’,唐、宋、元称‘番蛮’,明、清至解放前称‘仲家’”。

[1]我国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市、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等地也有布依族居住。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

“传统农民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将个体家庭联系起来,使个人从属于共同体,而婚姻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仪礼之一。

”[2]今年寒假,我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在我的家乡长顺县多个村寨进行了实地调查。

现对布依族婚俗及这一习俗的现状进行一些粗浅的介绍。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从前,在布依族聚居地区,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就连外出打工回来的布依族青年也要与本族人通婚。

但在布依族与汉、苗族杂居地区也有与外族通婚的,只不过通常多见布依族小伙子娶外族姑娘,鲜有布依族姑娘嫁给外族男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布依族人的婚恋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当他们接受先
进文化和思想后,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布依族与汉族、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较过去增多。

布依族婚俗很讲究,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

他们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

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去说媒,称为“银雀”。

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对一首歌。

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走出人群,与男子去附近山上对歌。

这一活动布依语称为“浪哨”。

“‘浪哨’翻译成汉语就是谈情说爱的意思,它是布依族青年男女交朋友、谈恋爱的一种特有的社交形式。

”[3]贵州各地的浪哨歌内容包括“问姓歌”、“盘问歌”、“爱慕歌”、“思念歌”等等。

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结过婚的也可以参加。

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已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

男女双方相识后,如果双方都有意,则可以自由恋爱,但是一般情况下都对双方的父母隐瞒,尤其是女方家。

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可以说是躲躲藏藏,见面约会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

通常只能在农闲、赶集或者逢年过节才能见到意中人。

当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等到了适婚年龄,则由男方提出结婚。

第一次会请两名妇女去女方家拜访,并带上红糖。

如果糖被收下,则表示女方同意提亲。

第二次由两名男性带着上百斤的猪肉、米酒、糍粑上门,分发给
女方家的亲戚。

女方家则请客吃饭。

双方对生辰八字,若不合则吹;若八字相合,则可以结合。

第三次,男方请两名媒人去女方家通知酒期,送礼金、一只鸡、十多斤肉、酒、一包糖。

礼金的多少由女方家决定,女方家要多少男方家里就要给多少,不过一般女方家也不会为
难男方家,会看男方家境而定。

这第三次就算是订婚了。

定完婚后就选吉日结婚办酒。

结婚前一天,在女方家办出嫁酒席,主要招待女方家的亲戚朋友。

男方家要送一头猪给女方家,同时还要带几百斤酒,不够喊补,多余的则不退。

有些人家带不足的,男方请去的媒人还不能吃饭。

这天下午,男方带着一对伴郎伴娘在女方家门口候着,看吉时进门。

进门后,新郎和伴郎跪下拜岳父母、家神、和一些长辈。

拜完后,新郎就可以接新娘走了。

走之前,新娘不用对父母行礼,走时只带自己的伴娘和嫁妆。

嫁妆一般包括:柜子,木箱子,被子,枕头,蚊帐,以及布上秀有东西的门帘。

在布依族地区,一般都是山路,由于路途陡峭,所以新郎不背新娘,新娘自己走。

不管天气如何,伴娘要给新娘打红伞。

到男方家以后,新娘在当天晚上 12 点之前都不能进门。

一直要等到晚上 12 点以后的某个吉时。

新娘进门后要拜公婆和家神。

伴郎和新郎先拜,伴娘和新娘再拜。

接着,伴娘和新娘入新房。

从此时起,新娘就只能呆在屋里,哪也不能去,吃喝拉撒都在屋内。

天亮后,屋外开始摆酒席,男方家用酒、茶招待前来庆贺的人。

新郎必须亲自招待客人,向客人敬酒。

此时院子里会响起热闹的喇叭声。

一般人家摆两次酒席,早上 11 点至 12 点是
午饭,下午 3 点到 5 点是晚饭。

做菜的一般是家族里的男性,女性的工作主要是蒸饭、洗菜、添饭等。

吃完晚饭后,新娘就可以出屋子了。

但是不能走出家门,只能呆在自己家里。

当天晚上,新郎不能与新娘同房,要陪家里的亲戚,招呼他们。

婚后第一天,男方家族的女性帮男方家做糍粑,做好了送去给女
方家的亲戚。

新娘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

中午和晚上吃饭的时候,
男方还要喊家族里的人和同村人来吃饭。

这时新郎新娘一起敬酒,新郎倒酒,新娘端酒盘。

来吃饭的人顺手给新娘钱,随意给,少的给几毛、多的给一块两块、甚至几十块。

这时新娘把钱放在茶盘和杯子里。

饭后,新娘也要把平日里做的布鞋送给男方家的长辈们。

这个过程叫“三交酒”。

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回门,即回娘家。

不过,在回门之前,新娘要给男方家的所有亲戚都挑水,有多少亲戚就挑多少担水,伴娘
在傍边帮忙。

挑完以后, 带上若干酒、肉及喜糖回娘家。

女方家则叫家族里的亲戚来吃饭、分糖。

结婚以后,逢年过节,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春节时,男方要带着糖、糍粑、花糯米到女方家。

布依族婚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落夫家”。

虽然男女双方已经结婚,但是夫妻双方并不同居。

一般是女方住女方家,男方住男方家。

过年过节时女方就去男方家,但如果双方不愿意则不勉强。

当男方家里活忙时,女方也会回去帮忙。

一直到女方怀孕有孩子,才能回男方家住,从此之后就一直居住在男方家。

以上叙述的是贵州黔南长顺县一带的布依族婚俗。

其他地区的布依族婚俗,程序上大致相同,但也有各地特色。

如镇宁布依族的“戴假壳”。

这相似于古代汉族的指腹为婚,或称为订娃娃亲。

布依族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后,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为他们举行婚礼。

婚后小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家生活,继续过他们的童年。

等姑娘小伙子到了“浪哨”年龄,照样可以去“浪哨”,“浪哨”对象也不受限制。

这种婚姻叫做“背带亲”。

为了尽早结束新娘这种不落夫家的生活,新郎在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就秘密地制作一种撮箕形状,内衬笋壳,外包青布,后沿翘着六寸长尾巴的漂亮精美的帽子,采取偷袭的方式强加在新娘头上,以此表示她不得不回到夫家,停止外出“浪哨”。

戴假壳那一天由新郎的母亲、嫂子或亲戚中的中年妇女共二、三人,偷偷地提着酒、鸡等,于黄昏时分上路,天黑时潜入新娘家中,躲在暗处,伺机出击。

当新娘不备,单身一人经过她们身旁,其中一人便出其不意地上前将新娘拦腰抱住,另一人则强行解开新娘发辫,取掉她的头巾,并已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假壳牢牢地戴在新娘头上。

到此为止,仪式就算告捷。

新郎母亲立即将鸡、酒送给亲家,以表安慰。

如果只抱住新娘,而没有戴上假壳;或者没有解开发辫就戴假壳;甚至新娘挣扎逃脱,那都是不算数的,男方只好扫兴而回,待来年重整旗鼓,再次进行偷袭。

除此之外,紫云县的“打接亲”也很有特色。

紫云一带布依族在结婚时,男方家首先会准备好很多枣子,然后找两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小姑娘跟着接亲的人去新娘家接亲。

这两个小姑娘快到女方寨门口
时,早已在寨门口“埋伏”的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枣子砸向她们。

枣子粘在小姑娘的身上很难甩掉,于是小姑娘就会吓得到处乱跑。

当地人把这种俗称为“打接亲”。

还有南北盘江地区的“丢糠包”。

“糠包”顾名思义就是把谷糠放在一个颜色鲜艳的袋子里缝合而成的荷包。

在浪哨活动中,几个女青年拿着各种颜色的糠包站成一排,丢向对面站着的自己中意的小伙子。

哪个小伙子得到糠包,就可以和丢糠包的这个女子结为朋友。

在荔波,还必须要“猜八字”。

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特别讲究生辰八字的搭配。

虽然接亲前,男女两家都核对过“八字”,但在接亲时,男方家还得再次取走女方的生辰八字。

男方家去迎娶新娘时,女方家便在自家门口摆张大桌子,桌上面摆八个大碗,每个碗都装满自家酿造的米酒,而八碗酒的碗底只有一只藏有新娘的“八字”。

男方请来的接亲人开始猜“八字”时,如果猜不到藏有“八字”的那只碗,就必须把碗里的酒喝完,直到猜到为止。

所以男方家在选接亲人的时候特别慎重,此人不光要口才好,还有酒量大。

婚俗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文化丛,它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

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而这种方式是由其生产方式决定的。

”[4]布依族婚俗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样的风俗礼仪习惯有利于群体文化,如饮食文化、山歌文化、民族信仰等的习得与内化,通过特定仪式的影响,在群体成员内心建立起控制机制,获取文化层面的归属感,强化民族认同感。

婚礼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表现和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马凌诺夫斯基指出:“婚礼表明两个家庭建立了姻亲关系,通过婚礼仪式这种崭新的社会关系得以实现”;费孝通也把婚礼的功能解释为“婚礼是亲属会集的场合,通过婚礼仪式,亲属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

[5]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在流失,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

我认为,少数民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少数民族自身、各地学者的共同努力,由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学者提供记录该民族文化的技能和工具,激发少数民族自身的自觉性和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民族文化才能绽放异彩,永葆生机!
[1]《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布依族简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张永健.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J].社会学研究.1994.
[3]欧阳若修韦向学著.布依族的“浪哨和婚礼”[M].漓江出版社.1986.
[4](英)弗雷泽著.徐玉新译.金枝[M].大众文艺出版社.1988.
[5]蒙柳转.布依族婚礼的社会功能分析[J].兰州大学.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