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思想存在的审美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的获得,来源于创作主体价值取向的审美把握,对 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和主体性的正确“裁判” ,惟有 诚挚的、高尚的情感,文学作品才能感动人,才能 产生理想的审美和社会效应。经典的文学作品的思 想,灌注、燃烧着创作主体强烈、真挚和高尚的情 感,闪烁着创作主体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的火花。 比如汤显祖主张文学作品应以“情”为主。他曾将 丹亭》 ,表达了汤显祖对摧残性情的封建礼教的辛辣 批判和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热烈颂扬的 深刻思想,这一深刻的思想,正是通过杜丽娘为情 而死,因情复生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来表达的。主人 公杜丽娘之所以感人,得力于她充满炽热和深厚的 感情:“……。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 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
其中的理,指的就是文学创作客观物象产生、 “诗言志”解释为“志也者,情也。 ”他的名著《牡
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内在规律是文学作品所必须 遵循的美学原则。文学作品的思想蕴蓄于具体生动 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的描绘之中,这一艺术形象 构筑的世界所显示的思想,寓于理性之中,生动的 艺术形象看上去似乎超越了理性,实则能将人们引 导、提升到一个至高的理性境界,并深深地领悟到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 )*+,( -.,"
!"#$%&’ "( !)&%*+,% -"’./,01%)0
Biblioteka Baidu
论文学作品思想存在的审美方式
蒲晓彬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 广东江门
!"#$$$ )
【摘
要】文学作品不仅是一般意识形态,而且更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思想是
别林斯基的这句话,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 审美形象之中的有力印证,这种审美的形象必然 表现为审美的直觉,而审美的直觉是感性的而不 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 不是分析的。我们再拿一般文章与其对比来论证 之,比如论说文的主旨融渗于概念、判断和推理 之中,常凭借明晰的语言来建构自身的向心力场。 说明文通过描述人类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物象内部 构造和外部构成、特点和功用来向人类传授科学 知识。议论文和说明文都要用明确的概念、判断 的语言来直接揭示科学的话语和客观的规律。由 此可见,文学作品思想与特定的人生审美图景的 有机融合,使其与一般文章主旨鲜明、直陈性的 特 点 相 区 分 。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审 美 直 觉 、 “感 兴 ” 和“妙悟” ,显示着文学的审美认识,经典的文学 作品的思想,无不表现创作主体在特定的人生图 画的描写和心灵世界的塑造中所蕴蓄的独到的人 生感悟。这种独特的感悟,熔铸于生动形象的文 字中,倾注了创作主体对鉴赏主体从直接的感受 向间接的深层的引渡,从而催动鉴赏主体在审美 接受中深刻地领悟作品思想的深刻内涵。
・!8・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卷
的审美情感来表现他激进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 想和对美丑的审美理解。真正伟大的作品,不仅 要以情感人,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引 起鉴赏主体的理性思索,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 卢那察尔斯基说: “如果一部艺术作品对读者的 想象和感情不起什么作用,并以此决定它的态度, 则它就不再是艺术。 ”
个人的喜好、信念和知觉上面,不可能肯定或否定 任何东西:判断需要理性,不需要个人,个人应该 代表人类的理性,而不是代表理性去判断。 ”
[!]
超越于个人厉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正 如荣格所说:“我们已不在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 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 ”
[$]
人类普遍性情感
别林斯基这段话强调对文本的理性的批评,这无疑 是正确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标准的美 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本身就蕴涵着理性,文学作品生 动的艺术形象本身必然蕴涵着理性。清初文学理论 批 评 家 叶 燮 在 其 诗 论 著 作 《原 诗 》 中 , 曾 用 理 、 事、情来概括文学创作客体构成的三要素, “曰 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蒲晓彬(’#%#&) ,男,河南郑州人,文学硕士,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写作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卷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滚滚东流的春水这 一具体可感的动态生活画面来表达诗人绵绵无期 的亡国愁绪。著名诗人艾青的诗 《我爱这土地》 , 通过描写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图景来抒 发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这种 抽象情思形象化的手法,引导鉴赏主体作无限的 联想,使其达到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别林斯基说: “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 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 作品里的灵魂,象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
的审美方式。
一、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形象之中
文学作品的思想融化、渗透于具体的、生动可 感的形象描绘之中。此处的形象,指的是审美形 象,是鉴赏主体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中,经过联想 和想象,在精神世界唤起的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 感的文学形象和建构起来的扣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和生活图景。文学作品正是以文学形象的感性方 式反映生活,传达创作主体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 思路,引起鉴赏主体强烈的情感共鸣,给鉴赏主 体以认知,给鉴赏主体以教育。文学作品的感性 的审美反映方式,使其与科学领域的概念相区别。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 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和不 确定的统一,而概念则是抽象的,确定的,明晰 的。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往往蕴藏于绘景状物、 叙事抒情、刻画人物、描写心理、情节的行进之 中,这些表达路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形有 态,历历在目,栩栩如声,使人可见、可感、可 听、可触。南唐皇帝李煜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
二、文学作品的思想蕴藏于理性之中
诚然,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审美的形象之 中,靠生动、形象的社会生活图景来自然流露,这 已无可否认。但是,文学思想的表达是否需要概 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过程的高级形态参与其中 呢?首先,认识论中的辨证法肯定地回答了这一问
第!期
蒲晓彬: 论文学作品思想存在的审美方式
・#&・
[!]
题。我们再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看,文学作品 的思想蕴涵着理性的因素,思想的正确表达需要借 助理性这一认识的高级阶段。无庸置疑,创作主体 的文学创作过程和鉴赏主体的接受过程,都要借助 于文学的感性和直觉来把握和领悟社会生活和文学 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情感。但是,如果紧紧凭此 就认为文学绝不容纳抽象的哲学理念,尤其是绝对 排斥用理智论证的理念,那必是大谬不然。文学作 品的思想置于生动的形象之中,这紧紧是作者思想 直接存在、直接表达的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存在 的背后就是理性光芒的烛照。文学活动的整个流 程,尤其是主题的构思,主题的表达,对作品思想 社会价值的考虑,鉴赏主体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解读 与领悟等等,都渗透着理性的元素。 理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接受、批评及艺 术形象之中,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性使文本 中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更好地表现并服务于 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理性引航着创作主体的思 维,端正着创作主体的思想价值取向。矛盾的代表 作《子夜》的思想,正是在他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分析中,旗帜鲜明的指出,中 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只有 社会主义在中国才能行得通的思想路标。艾青、郭 小川新时期的诗作闪烁着启人心智的哲理光彩,鉴 赏他们的诗,如同与洞幽烛微的哲人对话,给鉴赏 主体睿智的思考。同样,理性之光也照耀着鉴赏主 体的接受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审美的过 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和社 会价值的桥梁,而这一桥梁的合理建构,离开了接 受主体的理性认识,理性分析和理性判断,是很难 将文本置于真、善、美的高度来理解形象,把握形 象,也很难以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认识价值、道 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社会也难以在理性的航标中健 康有序地前行。理性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尤显重要。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它排除感性的成分, 摈弃批评者主观的好恶和偏爱,理性之光熠熠闪 烁。别林斯基说:“很多人把批评理解为或者诽谤 所见到的现象,或是把现象中喜好和不喜好的东西 区别开来,——这是关于批评的最鄙陋的见解!在
[5]
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 / ]普希金作品集 [ 1 ] 0 北京:新文艺出版社, /"!2 : !/0 [ 3]别林斯基论文学 [ 1]0北京:新文艺出版社,/"!2:3!5— 3!20 [ 6 ]叶燮 0 原诗 77 张少康,刘三富 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 1]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0/3 : 6380 [ 9 ]毛诗序 77 郭绍虞 0 中国历代文论选 [ 1 ] 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5"0// : 680 [ ! ]荣格 0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 77 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 [ 1 ] 0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5 : /8/0 [ 4 ]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 [ 1 ] 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5" : /980
审美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形象之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理性之中;文学作品的思想 存在于情感之中。 【关键词】思想 存在方式 形象 理性 情感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人和社会生活。它的 任务是再现盘根错节的社会生活图景和血肉丰满 的人的世界的艺术画面。这幅人生世界的艺术图 画,突出表现了创作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没有深 刻的思想,就不会有经典作品的问世;同样,没 有炽热、真挚的情感,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作品 的诞生。思想和情感交融互渗于文学作品之中, 思想常常借助于情感而存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主 体的情思,常常通过艺术形象来抒发,因为艺术 形象生动、可感、能将情思诉诸人的感觉,也最 能感染人,愉悦人,进而铸造鉴赏主体的心灵世 界。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艺术形象之中。文学 作品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是与一般的意识形态 的不同之处。这种审美指的是社会主体的人与社 会自然形成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 文学作品思想的审美意识性往往通过形象和情感 来表达。然而,文学作品又是一般的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形象和情感必然会与一般意识 形态中的理性因素相愈合,从而发生联系,互相 影响,互相渗透。因此,文学作品思想既存在于 形象和情感之中,又蕴涵于理性之中。鉴于此, 本文拟从上文所提及的三个方面来阐述思想存在
三、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情感之中
文学作品中,思想是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 面和形象的自然流露,它蕴涵于理性之中,依赖 理性而存在。但是文学作品的思想之所以具有审 美的价值,给鉴赏主体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其 思想是通过感情的表达和抒发而存在的,文本所 蕴涵的思想,是情感性的思想;所抒写的情感, 是思想性的情感。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互渗,使文 学作品永葆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具体艺术 形象得以诞生。 《毛诗大序》中明确地指出了诗 歌通过抒情来言志这一特质, “诗者,志之所之 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 动 于 中 而 形 于 言。 ”
[#]
正是这种生死不渝的真挚之情推动着情节的不断 文学作品的思想存在于情感之中并借情感来
发展,文本思想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和深化。 表达的审美特征,同样能在鉴赏主体的审美态度 中得到有力的确证。文学作品诉诸鉴赏主体的是 审美的情感,给鉴赏主体的是情绪的激动和感觉 的快适,精神上满足和愉悦,从情感上打动、感 染、征服鉴赏主体。文学作品这种审美价值在鉴 赏主体身上的实现,得力于创作主体真挚、健康、 独特的情感把握和表达,从而将情感传递给鉴赏 主体,使共鸣这一审美效应得以完成。法国浪漫 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是一部具有 巨大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作品,赢得千千万万 读者的好评,以至于在他去世那天,举国志哀, 千千万万的民众高唱 “马赛曲”参加送葬,给他 以应有的崇高荣誉。主要原因在于小说中倾泻了 雨果浓烈的情感评价,而这种情感是借人物的关 系、行动在鉴赏主体中得以流露,凭借鉴赏主体
它肯定作为怀抱、思想的 “志”和情合
二而一。情感蕴藏着思想,思想借助于情感来抒 发,而思想也正是在抒发中深化并升华着情感。 文学作品是审美意识性质的物化状态,自然是 情感的。这种情感是审美的情感,是凝聚在审美的 生动的艺术形象中的创作主体和鉴赏主体的态度, 诸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和痛苦等。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